晚清双语词典(汉英、英汉)出版的繁盛及海内外流布

来源 :安徽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l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时期,大量出版机构涉猎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出版,甚至将其作为重要的业务范畴和出版特色,数十年致力于此,出版了品种丰富、规模可观的各类双语词典,且再版重印次数多、发行量大,形成令人瞩目的繁盛出版局面.词典问世后,通过编纂出版者向词典赞助支持者的回馈,出版机构多渠道的市场销售及传教士编纂者的个人赠与等途径,在海内外得到极其广泛的传播.词典收藏情况调查显示,晚清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的流布遍及国内各地及海外多个国家,且收藏机构广泛、种类丰富、版本众多,充分彰显了这些出版物的价值与影响力.作为晚清重要的出版文化现象,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出版的繁盛及海内外广泛流布为晚清以降日渐兴盛的中外跨文化交往提供了一个极其生动的实证案例.
其他文献
蔡京在北宋后期役法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邵伯温《闻见录》通过对蔡京在两次役法变革中言行反复的记载塑造了其投机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奠定了后世史书中蔡京“奸臣”论断的基调,影响及至今日.实际上,元祐初役法论争的具体情况颇为复杂,蔡京迎合司马光的说法存在诸多疑点.蔡京坚定地主张免役法,也并非是迎合章惇,因为在章惇就职宰相之前役法变革的方向已经确定.哲宗亲政时期,蔡京在《绍圣常平免役敕令》的制定上贡献最大,堪称恢复新法的功臣.蔡京对新法的高调坚持使他成为了绍述之政的一面旗帜,为他在徽宗朝受重用赢得了重要的政治资本.
1905年朝廷停科举,旨在为学堂让路,造就新学新知的人才.其时朝野的关注和认知都交集于此,又都止乎此.但由清末到民初,共和推倒了帝制,而与之俱来的则是民初的代议政治有民治之名而无民治之实,以及这种名实相悖造成政象的四面颠蹶直接促成另一种关注,使当时人不得不由古今中西之比探寻民治的本义.而后是已经停置的科举制度又被引来论说古今之政体,并因之移到了那代人的重新认知之中.于是有西方人说的“科举制乃与民主精神深相契合”和中国人说的科举制度“尤为民治”.十多年之前深被非议的科举制度遂随后来的眼光之变而内涵大变,褒贬
学界普遍将晚清善士余治置于以晚明袁黄为开端的江南劝善系谱之中,但这与余治的自我定位及实际情况存在出入,通过考察余治劝善思想中儒家与宗教的互动关系,可以发现,与明末清初劝善运动中儒学的宗教化转向相比,晚清地方儒者的劝善活动则表现出在民间信仰中强调儒家主导地位的新动向,这与清末民初的救世团体及康有为的孔教运动之间存在某种思想关联.对余治劝善思想中这一面向的考察,有助于在更为广阔的思想和时代背景之下重新思考儒家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养水机是一套能打破温、盐跃层的水质改良设备。为评价养水机对池塘水质的改良效果,该研究于大连庄河刺参 (Apostichopus japonicus) 养殖场,以自然纳潮和微孔曝气池塘为对照,对养水机池塘8项理化参数 [温度、盐度、pH、溶解氧 (DO)、总氨氮 (TAN)、亚硝态氮 (NO2−-N)、活性磷酸盐 (PO43+-P) 和沉积物有机质 (TOM)] 以及环境中活的异养菌、可培养弧菌的周年动态进行了监测,旨在对养水机净化水质效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养水机池塘水中TAN、NO2−-N
旱灾及其引发的饥荒是清代静升村遭遇的主要灾害,相应的赈灾主力自清中期起由国家明显向地方下沉.文章梳理了该村从乾隆到光绪时期的灾赈史,重点考察了基层社会的构成、宗族和地方仓储等与村社赈济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发现强大的宗族势力及商业化的公项管理是长久维持静升村赈济传统的重要因素.而救灾主体由宗族向村社的过渡,则充分体现了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相互结合及宗族内部士绅对地方社会的权力渗透.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实验中学学生心理辅导与发展指导中心(下文简称“中心”)以上好心理课、做好学校心理咨询询常规工作为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心育氛围,努力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水平.
期刊
中法越南交涉时期,随着边疆形势日益危迫,“瓯脱”古法逐渐受到中国朝野重视.自1882年起,曾纪泽屡向法方阐发“隔阂”理论,法国则顺水推舟,提出有名无实的“瓯脱”方案.法国方案虽遭中方驳斥,但因越南局势变化,旋为醇亲王等人所注重.李福协定签订前后,国内请设“瓯脱”之声渐起.至《中法新约》议订时期,清廷亦开始积极谋划“瓯脱”.中法勘界前夕,清朝关于“瓯脱”的呼声更是空前高涨,然终因法方强烈反对而停息.这一时期的“瓯脱”筹议,深刻地反映出晚清国人利用传统思想资源挽救边疆危局的努力,其中亦足见清朝疆土观念走向近代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外交上完全依赖国联,对此冯玉祥始终坚决反对.究其原因,一是基于他对国联的深刻认知,二是源于他坚定的民族气节,三是出于他个人企图东山再起的考虑.总体上观察,他的这一政治主张值得肯定,但也存在矫枉过正的不足.
美国左翼记者伊罗生1930年代在上海创办的《中国论坛》的出版发行和随后发生的“伊罗生事件”的解决,前者依靠租界的活动空间,后者有赖于治外法权的效力.租界提供了容纳编辑人员进行地下工作的空间,治外法权则给予了主编切身的保护,以刊物为阵地、以主编为纽带,中共地下党人、美国记者伊罗生和各界在华左翼人士三方实现了有效的“跨国合作”.考察《中国论坛》在租界的持续运作与治外法权在“伊罗生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可以为深入理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之“国际性”特质提供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实例.
青年党、第三党对民主政治向来汲汲以求,但是屡受挫折.抗战前夕,青年党直接提议并促成国防参议会的成立.其后,两党积极推动国民参政会的成立,民主力量实现了初步聚合.民盟的成立则引起质变,民主力量实现了大聚合.两党在民盟成立及民盟盟务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抗战后期,在章伯钧等人的推动下,民盟打破政团界限并进一步左转,民主力量得以继续汇聚.另外,两党与其他政治势力广泛联系,最终形成民盟、中共及地方实力派三方联盟共同推进民主运动的态势.民主力量随之大为增长,民主力量的聚合也由此进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