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沂蒙地区是山东省内具有典型的地貌特征和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用口述史的教育研究方法来研究沂蒙地区的教育史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它有研究精英教育转向研究平民大众,这为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既补充了许多重要事件没有被纪录的空白,而且又为教育史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对沂蒙就教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探索它在教育史学中运用。
关键词:沂蒙地区;区域教育研究
沂蒙地区是个人文概念。在该地域内有两条河,沂河与沭河,两河流域相连,形成一块冲击平原。该流域第二高峰为蒙山,因此人们把这个地区称为沂蒙地区。沂蒙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史为证。《尚书·禹贡》载:“淮沂其乂,蒙羽其艺。”意思是说早在夏朝的时候,淮水、沂水既得到了治理,蒙山、羽山一带已被开辟种植。说明那时的一河流域,蒙山流域就已经孕育古代的文明了。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典型的文化风俗,独树一帜的地貌环境。这都为沂蒙地区教育口述史料的获得,整理和研究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源。这对沂蒙地区的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资源丰富,得天独厚
沂蒙地区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其文化的内涵也十分丰富。它包含:沂蒙的山水文化,孝文化,东夷文化,经学文化,图腾文化,古国文化,革命文化等。这些斑斓多彩的文化形态为研究该地区的教育口述史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和富饶缤纷的口述史料资源。“自新时期时代至龙山文化时期,沂蒙先民在农业、制陶、酿酒、动物驯养、城堡修筑乃至原始文字等方面均创造出较之于其他区域更为先进的成就”(许如贞:《沂蒙文化简论》)。时至今日的沂蒙文化则是更加博大精深,这为教育口述史料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沂蒙地区条件得天独厚。一所占地6000余亩,建校历史70余年,拥有19个二级学院,9个科研院所,70多个专业,在校生近四万人的综合性普通本科的高校——临沂大学。就坐落在这风景秀美,人文荟萃的沂蒙地区。
在临沂地区教育口述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上,临沂大学发挥了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人力、智力、财力三个方面。
人力方面:临沂大学在校本科生近4万人,而且有教授、副教授700多人,博士,硕士1200人。培养了各类毕业人才约25万。外籍教师,专家80人左右。这些庞大的数字都能有力的证明临沂大学的实力。这在人力方面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和保障。
智力方面:在校生基本为本科生。本科生普遍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科研治学的态度也比较严谨。而且临沂大学教学风尚严谨,学风浓厚,善学好问蔚然成风。师资队伍更是名师荟萃,主要以教授博士为主。还聘请著名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等来我校担任课程教授,每一位学生能够享受世界一流专家,教授讲授的课程。这位本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保障。
财力方面:临沂大学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每年3000多万元资助学生的个性化成才。每年拨款500万元,用于引进和培训高水平的师资。近几年每年投入数千万资金强化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师资队伍建设等。这使得临沂大学无论在硬实力还是在软实力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对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二、势在必行,大势所趋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民主平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教育视角也从精英人物转向普通大众。研究者通过口述的方法来研究、探索出普通人民大众鲜活百味的历史,这对发掘民间的社会资料和有关教育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个案调查访问法、录音访谈或口述笔记等方法。有条件的话,辅之以必要的辅助工具,像录音笔,录像机等设备。采用这些(科技设备)现代化手段,能让我们获得的口述史材料更加“立体化”,“生动化”,也易与保存,查找和传播。这对开展本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对获得的口述史料进行认真,仔细的甄别,去伪存真。客观理性的分析被研究者感性的口述史料,让被研究者的回忆更加趋于真实,趋于客观历史。然后把收集的口述史料经过整理、核实,适当的加工成文字记录。
口述史的方式就是口头表达或自述,以叙述为主;采用的手段是与被研究者面对面交流,笔录,录音,录像,最后形成文字。口述史的对象或见证人;其内容是他们有历史意义的历史事件或经历以及他们的看法(王小丁,《论视角转移下的农村教育口述史研究》)。口述史有通俗、生动、形象的特点。而且口述史料的主体是人民大众,这样口述史的内容更容易引起普通大众的心理共鸣。沂蒙地区的教育口述史则更多的反应了沂蒙地区近几十年内的教育面貌、生活现状、地理环境变化、人文风格变化等。这对我们多角度地了解沂蒙地区近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具有巨大意义。
首先,通过对沂蒙地区口述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将填补沂蒙地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经历的漏洞,甚至是教育上的断层或禁区。例如:文革时期或之后邓小平时期或之后的一些具体教育事件及教育旧状等,以及人们当时的态度和反应。这样既丰富了教育史料,也可以辨别很多其他书籍材料的真伪,印证其他文献资料的可靠性。临沂大学的学生在进行该研究时,知识与思维产生火花,使它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是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更加准确、深刻。这对大学生的思维是个很好的锻炼,可以更理性更全面深刻来认识和研究沂蒙地区的教育问题。
第二,在本研究中可以获取很多切实可用的教育理论。因为这都是被研究者亲身经历或见证的理论,被实践了无数次得到的精华。大学生就会在研究和访谈的过程中,对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自觉地进行剖析、思考、解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体会到一些理论同时具有科学性和狭隘性。他们会自己发现某些理论的不足,会查找资料,自行修正,舍糟粕而去精华。大学生也更加深刻清楚的领会到理论不是从书本上跳出来的,它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打磨、锻造才练就出来的。而当理论回归于实践的时候,又是时过境迁、千差万别。对于应用理论的能力更是要具备灵活高超的内力。让理论在实践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才能来出美丽的智慧之花,结出丰硕的现实之果。在研究过程中,大学生的理解体悟能力、理论思论能力、聆听反思能力都在慢慢地提高。
第三,大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处于主动地位,去积极主动的研究,访问被研究者,去积极思考引导被研究者,去积极准备整理资料等。这既增强了大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又增强了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还锻炼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从研究过程中,多角度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在困难问题面前,锻炼增长他们应对事情的能力和智慧,磨练了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大学生从研究调查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是个人的觉悟程度、自我评价及反思能力、心理素质都在慢慢提高和改善。这对大学生的心智全面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该研究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律鸿莲:《论口述史方法与教育史学研究》, 科教导刊,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1年版。
[2]王小丁:《论视角转移下的农村教育口述史研究》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一期。
[3]于书娟:《教育口述史研究初探》,上海教育科研2009版。专题研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大学史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
关键词:沂蒙地区;区域教育研究
沂蒙地区是个人文概念。在该地域内有两条河,沂河与沭河,两河流域相连,形成一块冲击平原。该流域第二高峰为蒙山,因此人们把这个地区称为沂蒙地区。沂蒙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史为证。《尚书·禹贡》载:“淮沂其乂,蒙羽其艺。”意思是说早在夏朝的时候,淮水、沂水既得到了治理,蒙山、羽山一带已被开辟种植。说明那时的一河流域,蒙山流域就已经孕育古代的文明了。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典型的文化风俗,独树一帜的地貌环境。这都为沂蒙地区教育口述史料的获得,整理和研究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源。这对沂蒙地区的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资源丰富,得天独厚
沂蒙地区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其文化的内涵也十分丰富。它包含:沂蒙的山水文化,孝文化,东夷文化,经学文化,图腾文化,古国文化,革命文化等。这些斑斓多彩的文化形态为研究该地区的教育口述史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和富饶缤纷的口述史料资源。“自新时期时代至龙山文化时期,沂蒙先民在农业、制陶、酿酒、动物驯养、城堡修筑乃至原始文字等方面均创造出较之于其他区域更为先进的成就”(许如贞:《沂蒙文化简论》)。时至今日的沂蒙文化则是更加博大精深,这为教育口述史料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沂蒙地区条件得天独厚。一所占地6000余亩,建校历史70余年,拥有19个二级学院,9个科研院所,70多个专业,在校生近四万人的综合性普通本科的高校——临沂大学。就坐落在这风景秀美,人文荟萃的沂蒙地区。
在临沂地区教育口述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上,临沂大学发挥了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人力、智力、财力三个方面。
人力方面:临沂大学在校本科生近4万人,而且有教授、副教授700多人,博士,硕士1200人。培养了各类毕业人才约25万。外籍教师,专家80人左右。这些庞大的数字都能有力的证明临沂大学的实力。这在人力方面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和保障。
智力方面:在校生基本为本科生。本科生普遍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科研治学的态度也比较严谨。而且临沂大学教学风尚严谨,学风浓厚,善学好问蔚然成风。师资队伍更是名师荟萃,主要以教授博士为主。还聘请著名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等来我校担任课程教授,每一位学生能够享受世界一流专家,教授讲授的课程。这位本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保障。
财力方面:临沂大学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每年3000多万元资助学生的个性化成才。每年拨款500万元,用于引进和培训高水平的师资。近几年每年投入数千万资金强化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师资队伍建设等。这使得临沂大学无论在硬实力还是在软实力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对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二、势在必行,大势所趋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民主平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教育视角也从精英人物转向普通大众。研究者通过口述的方法来研究、探索出普通人民大众鲜活百味的历史,这对发掘民间的社会资料和有关教育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个案调查访问法、录音访谈或口述笔记等方法。有条件的话,辅之以必要的辅助工具,像录音笔,录像机等设备。采用这些(科技设备)现代化手段,能让我们获得的口述史材料更加“立体化”,“生动化”,也易与保存,查找和传播。这对开展本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对获得的口述史料进行认真,仔细的甄别,去伪存真。客观理性的分析被研究者感性的口述史料,让被研究者的回忆更加趋于真实,趋于客观历史。然后把收集的口述史料经过整理、核实,适当的加工成文字记录。
口述史的方式就是口头表达或自述,以叙述为主;采用的手段是与被研究者面对面交流,笔录,录音,录像,最后形成文字。口述史的对象或见证人;其内容是他们有历史意义的历史事件或经历以及他们的看法(王小丁,《论视角转移下的农村教育口述史研究》)。口述史有通俗、生动、形象的特点。而且口述史料的主体是人民大众,这样口述史的内容更容易引起普通大众的心理共鸣。沂蒙地区的教育口述史则更多的反应了沂蒙地区近几十年内的教育面貌、生活现状、地理环境变化、人文风格变化等。这对我们多角度地了解沂蒙地区近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具有巨大意义。
首先,通过对沂蒙地区口述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将填补沂蒙地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经历的漏洞,甚至是教育上的断层或禁区。例如:文革时期或之后邓小平时期或之后的一些具体教育事件及教育旧状等,以及人们当时的态度和反应。这样既丰富了教育史料,也可以辨别很多其他书籍材料的真伪,印证其他文献资料的可靠性。临沂大学的学生在进行该研究时,知识与思维产生火花,使它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是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更加准确、深刻。这对大学生的思维是个很好的锻炼,可以更理性更全面深刻来认识和研究沂蒙地区的教育问题。
第二,在本研究中可以获取很多切实可用的教育理论。因为这都是被研究者亲身经历或见证的理论,被实践了无数次得到的精华。大学生就会在研究和访谈的过程中,对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自觉地进行剖析、思考、解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体会到一些理论同时具有科学性和狭隘性。他们会自己发现某些理论的不足,会查找资料,自行修正,舍糟粕而去精华。大学生也更加深刻清楚的领会到理论不是从书本上跳出来的,它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打磨、锻造才练就出来的。而当理论回归于实践的时候,又是时过境迁、千差万别。对于应用理论的能力更是要具备灵活高超的内力。让理论在实践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才能来出美丽的智慧之花,结出丰硕的现实之果。在研究过程中,大学生的理解体悟能力、理论思论能力、聆听反思能力都在慢慢地提高。
第三,大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处于主动地位,去积极主动的研究,访问被研究者,去积极思考引导被研究者,去积极准备整理资料等。这既增强了大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又增强了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还锻炼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从研究过程中,多角度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在困难问题面前,锻炼增长他们应对事情的能力和智慧,磨练了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大学生从研究调查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是个人的觉悟程度、自我评价及反思能力、心理素质都在慢慢提高和改善。这对大学生的心智全面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该研究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律鸿莲:《论口述史方法与教育史学研究》, 科教导刊,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1年版。
[2]王小丁:《论视角转移下的农村教育口述史研究》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一期。
[3]于书娟:《教育口述史研究初探》,上海教育科研2009版。专题研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大学史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