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王浩他们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ui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三日美国学人王浩死了,上海《文汇读书周报》发表了纪念文章,接着第十期《读书》刊载了两篇怀念的文章。
  我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是个每当看到“王浩”等人的名字就要皱眉头的人。这是因为他们一度给我的负面印象太深刻了。随着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华之后,紧接着来了几个非纯种的美国人。我之知道他们只是通过那时节的《参考消息》。如果今天把当时《参考消息》上面所载的他们全部的“满腔热情”地赞颂极左和讴歌文革的言论重新展示出来,那么上述三篇文章恐怕会黯然失色的。文革的苦难岁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里,我的多少师长和同事被詈骂、被殴打、被关押、被剃阴阳头、被强力压迫着跪倒尘埃……我周围有多少可贵的知识分子服毒的、上吊的、跳楼的。他们走了,他们的亲人只能咬紧牙关连哭喊一声也不敢!填胸万斛伤心泪,却从眼角里滴不出几滴。全国何尝不是如此?!天公啊,你为什么不睁眼?!巨大的震撼尚未全然过去,来了王浩他们。他们作为贵宾而到处赞扬“文革”。诚然,他们是受骗上当的。但是,为什么要上当呢?
  当然我们不应该以一眚而掩大德,所以我要问:应该如何看待王浩?是否需要公正地指出他至少是确曾“眇一目”?
其他文献
【摘要】积极地创设课堂情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表演的角色,分组讨论,分组进行角色表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感触学生,瞬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轻松、愉悦、充满爱的空间里学习,他们的情感思维才能得到释放。同时充分地利用课堂评价,善意的批评、用心地引导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关键词】创设课堂情景 角色表现 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
【摘要】全国教育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国家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標准,在对美术课程目标的阐述中,强调“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新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而农村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这一切使我们感到要走一条改革的路子,走一条“以开发审美创造力为目标”的美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