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核心优势还是产品。”绍兴莱茵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劲宇告诉记者,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是保证公司业绩稳定增长的关键。在中国轻纺城针织面料市场中,莱茵纺织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成立10多年的时间里,莱茵一直盯紧外贸市场,“尽管这两年大家都说外贸市场不好做,但我们还算平稳。”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劲宇说,之所以甚少涉足国内市场,是因为内销市场与外贸市场的操作模式还有很大区别。
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进入针织市场,试图分享这块大蛋糕,作为先行者的莱茵纺织一直保持了市场引导者的地位,这表明陈劲宇的经营策略有其过人之处。现在,莱茵纺织的生意版图已经扩张到全球各地,陈劲宇表示,莱茵未来一定要做到更快更高,研发速度要加快,产品定位要提高,力争在5年时间内,全面打开欧美高端市场,让莱茵成为国际时尚面料的知名标签。
敏锐目光挖掘商机
TAweekly:您最早是怎么进入纺织行业的?
陈劲宇:1997年,我在哥哥的工厂帮忙打理生意,负责仓库管理。一个企业最有钱的部门不是销售部,而是仓库。那时候,我根据不同种类产品的周转速度及流通出库量,慢慢摸清了各类面料的市场热销程度。就这样,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做了几年后,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创业了,就从哥哥的公司离职,开始自己出来闯。
刚开始,跟别人一样,什么面料挣钱就做什么。直到2004年与客户、朋友一起喝茶聊天,发现大家都很看好针织面料的市场,便引进了80余台针织大圆机等先进的生产设备,从此走上了生产加工针织面料的发展道路。
TAweekly:您最初是如何带领团队拓展外贸生意的?
陈劲宇:我自己的体会是,在带领团队开拓市场时,一是要有前瞻性,顺应大势去操作;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由小逐渐做大,完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006年,中国轻纺城国际贸易区建成,公司化运作成为大趋势。我们顺应时势,成为第一批入驻高端写字楼的纺城外贸公司。为了进一步占领市场份额,我们随后在总公司旗下又成立了两个分部,绍兴海之龙纺织品有限公司和新立新进出口有限公司,并申请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那时我们将全部精力转移到外商身上,因为客户大多数来自国外,在与客户打交道时,我感觉到国外一些大品牌企业的订单开始下滑。出口领域的大企业、大单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小的、频繁调整的订单,或者是周期性的买家。我觉得绍兴纺织品出口贸易已经进入批量化、多品种、快交货的时代。
我们是中小企业,如何才能获取第一手的订单呢?我们把客户群锁定在电子商务平台,早在成立之初,公司就在阿里巴巴注册成为供应商,通过互联网积累了大量海外客户。
另外我们还参加了很多国外展会。通过展会亮相可以增进与客户的沟通、交流,从2011年开始,我们除了固定参加北京、上海、广州的展会外,还参加法国、德国举办的国外专业展会。
创新产品抓住客户
TAweekly:贵公司是如何保证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的?
陈劲宇:只有新颖的产品才能抓住客户的心。我们公司在多年发展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依靠一款面料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每个月都会率队南下,考察珠三角服装面料市场的流行趋势,收集最前沿的市场资讯。公司员工每天一小会、每周一大会,所有参会人员都要发言,将各自工作和部门情况反馈出来,对流行趋势进行诊断。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增多了,员工办事效率和默契程度也就更高了。现在我们在面料生产工艺要求、技术创新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个细节都能够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们就是这样保证了公司这些年的稳步发展。
创新不仅要有新思维,更要有新动作。在从贸易到实业的转身中,我给公司定下了多项规划。我亲自拜访了很多当地的知名企业家,向许多市场前辈讨教,对国内外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从长远发展入手,带领员工找差距、求超越、通过各种途径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勤能补拙人才当先
TAweekly:贵公司的发展中,除了产品,还有哪些方面是必须要重视的?
陈劲宇:莱茵在研发产品和培育品牌的同时,也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我们公司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家的温暖。我们的样品间面料摆放,大厅走廊的装修等都非常讲究。我希望每个走进公司的员工,或者客户,都有回家的感觉。
我经常邀请客户和老朋友来公司喝茶聊天,听取客户对产品的建议,我也把自己在国内外面料展会上获取的流行信息和市场资讯分享给大家。每次我都会把客户的想法和需求记录下来,做到及时反馈总结,把第一手信息快速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并结合最新的国际流行趋势有目的地进行新品开发。
TAweekly:对于您个人来说,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陈劲宇:我觉得经商的成功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靠汗水积累而成的。当事业发展处于低谷的时候,尤其需要勤奋。
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我们同样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对我来说那更是一次机遇,我不能像以前只把握大方向,应付出更多心思,所有细节都要照顾到,这次危机恰恰成了我们改革和重新定位企业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机。
通过控制成本,降低每匹布的出厂成本,莱茵的出口业务并未受到太多冲击,价格的优势吸引了很多客户不远万里前来订货。渡过难关后,公司团队规模也壮大了,在技术、信心、销售领域汇聚了一批专业和高端的人才。每个岗位都安排了合适的人,其中不乏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和朝气蓬勃的大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