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这辈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kj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姥爷1941年生,河南省封丘县西大村人。
  姥爷是长子,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十六七口人的大家族里,后来家里被划为富农。万幸的是,姥爷的父母都是乡村教师,尚有一技生存。他们带着姥爷五兄妹在小学里借住,条件十分简陋。年幼的姥爷早早懂事,不仅帮着大人操持家务,还悉心照顾弟弟妹妹。
  刚满12岁,姥爷就只身离家到开封实验中学求学。
  封丘位于黄河北岸,与开封隔河相望。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出门全靠两条腿。姥爷每次上学都是跟着村里稍大的学生在五更天出发,睡眼惺忪中徒步四个多小时到达黄河口。如果遇到风高浪急,木船停止摆渡,他们就不得不原路返回,第二天重新徒步去河口。顺利的话,乘着靠人力撑篙的木船到达对岸,尔后还要再走三十里地,下午五点左右才能到学校。就这样,姥爷在艰辛的求学之旅中一步一个脚印,沉重却坚实地前行着,重重困难没能磨去他的意志,反而使他更加坚强努力。
  姥爷从小聪颖过人,又刻苦上进,上初中时是“全5分”的学生,1956年被保送至开封实验中学高中部就读,因为数学成绩尤为突出,老师们对他极为赞赏,寄予厚望。
  适逢“一五”计划圆满完成,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喜悦中,青年学生们更是热血沸腾,都下定决心努力学习,早日投入到祖国建设的大潮中去。15岁的姥爷也不例外,发奋要考入北大,研习数学。这个梦想,激励着姥爷在求知若渴中渡过了三年“咸菜锅盔伴读不觉苦”的日子。
  姥爷是在八月收到的录取通知书。
  当他的手滑过信封右下角时,却猛地停住了。姥爷使劲眨眨眼睛,拿手指轻轻地,然后是重重地擦抹着信封的右下角。千真万确,没有看错,也没有写错。他的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险些把信封掉在地上。
  信封的右下角,赫然是四个工整的印刷字——北京大学。可是,在这四个字上,清晰而沉重地拉着一道蓝色墨线,墨线上方手写着改动后的学校——开封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又被用钢笔冷硬而无情地划掉,最终改定为“开封师范专科学校”。
  八月的骄阳烤得大地滋滋冒烟,也烤干了姥爷的泪水。
  开封师专属于两年制大专,姥爷虽被录取,上的却是一年制不算学历的数学短训班。从北京大学一降再降,最终落到一年制短训班里,姥爷是当年高考因家庭成分而“降格錄取”的典型。尽管在别人看来,姥爷只是比平时沉默了些,殊不知他的内心早已天翻地覆,但他唯有沉默。
  1960年,19岁的姥爷从开封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到商丘一所镇中学担任数学老师。姥爷比学生们大不了几岁,但课却上得精彩,学生们很喜欢他。1962年,姥姥的出现,就像一道彩虹,让一切雨过天晴,重现生机。姥姥的哥哥与姥爷是同事,一日姥姥去找哥哥时碰见了姥爷,姥爷一见钟情,从此开始了对姥姥不懈地追求。
  一年后,姥爷被调回封丘任教。姥姥毅然放弃了商丘的工作,随姥爷过黄河,并担起长嫂的责任,每天伺候婆家七八口人,缝缝补补、烧烧煮煮,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姥爷上班路途遥远,于是省吃俭用,买下了他人生中第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姥爷常常骑着这辆崭新的自行车,带着姥姥到她想去的地方。穿过一条条细窄的街巷,掠过一道道斑驳的标语,姥爷不时握紧车把加快速度,想迎着风过过瘾,可又舍不得身后的姥姥颠着碰着,于是便又慢下来,自行车轮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发出欢快的吱呀声。姥爷口里不时喊一声“前面的小心,别撞住了啊!”,引得行人扭头观望。坐在后座上的姥姥羞涩快乐地笑着,悄悄把头靠在姥爷坚实宽厚的背上,只有两根黑亮的麻花辫在空中幸福地轻轻摇摆……
  1985年,凭借硕果累累的教学成绩、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和真诚率直的处事方式,姥爷被教职工全票选为县教育系统唯一的人大代表、封丘一中副校长。走马上任后,姥爷依然没离开一线教学岗位,继续担任高三数学课。姥爷不仅会教书,更会育人,他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把每个学生都视为自己的孩子。
  迄今姥爷退休已近二十年,但教过的学生依然爱戴敬重姥爷,投桃报李,不忘师恩。每年教师节,在封丘的学生们都会集体请他吃饭。外地的学生也一直惦记着姥爷,每逢大年初四,总有几个在北京、郑州等地工作的学生趁回家过年之际,去看望姥爷,姥姥也总是在初三就给这些学生蒸好他们爱吃的粗粮馒头,初四晚上准备一桌丰盛的酒席,师生觥筹交错,谈笑风生,已成为姥爷家持续了十几年温馨而亮丽的风景。
  我妈妈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她没有辜负姥爷的期望,从小学到高中,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三甲。1989年高考,妈妈勇夺封丘县文科状元,被录取到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成为一名军校大学生。
  入学报到那天,姥爷陪着妈妈走进他这半辈子都没有踏进过的大学校园,看着穿上军装的妈妈,姥爷的眼眶热了……
  2001年,姥爷退休了。他终于放下握了几十年的教鞭,离开心爱的讲台,告别了可爱的学生。中原大地,处处有他的学生;全国各地,散落着他的弟子。姥爷有太多的不舍,但也非常的满足,他终于可以歇口气,陪陪姥姥了。
  姥爷腿脚不好使了,再也骑不动自行车;姥姥行动不灵便了,再也坐不了自行车了。2013年,大舅给姥爷买了一辆四轮电动汽车。之后,封丘城里,一辆黄色的电动汽车每天清晨穿过人车稀疏的马路,在公园门口停下,两位老人缓缓下车,走进公园。
  他们并排绕着人工湖不紧不慢地散步,一圈又一圈,清澈的湖水倒映着他们相扶相伴的模样。两个人就这样走着,你陪着我,我等着你。走到太阳落山,走到晚霞消失,走过五十年;走过春风夏蝉,走过秋月冬雪。
  责任编辑  杨  枥
其他文献
火车“咣当,咣当”衰老之后  新生的后代  不装煤,不冒烟,把绿漆写进历史  把原来的三天跑成一天  看见它疾驰如风  就如无意中看到流星划过夜空  速度的激情,把蒸汽时代  一下子甩出去几十年  这种真实,让一个没有回过神来的人  产生过质疑。当他坐上去以后  就如坐在家里,浏览一本关于中国的画册  在垭口与风不期而遇  在垭口,干燥的头发  突然竖起来。包括呼吸的速度也立即减慢  我毫无防备。
期刊
银川以南  银川以南,云朵们把羊群,  牧在愈来愈蓊郁的古原上。飞机,  打量过一只鸿雁,在六盘山北麓落脚。  过原州,下径源,奔西吉,微尘轻溅。  被岁月深耕,她像一本幽邃的日历,  枯荣留痕,不经意间翻开一页皆古意。  酒酣处,“花儿”在原上替抒情撒野,  嘹亮的万古愁,长吼自盈缺的月亮。  清水河畔,我与落日云烟正交错。  须弥山  风化的红色沙岩在云幕下谈论自我,  我走近时,它们谈论佛,
期刊
泥痂  我想盘起双腿,在泥土上坐会儿  这样,我就能看见扶着犁头的父亲,和身后  端着瓢盆撒化肥或种子的母亲  那瓢一定是从去年秋天的葫芦藤上摘下的  最为结实的一个,我甚至  嗅到了它新鲜的气息,正从一锅沸水中挤出  让我浑身的体温因触及太阳而欢呼雀跃  让浑身的血液可以周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让浑身的敌人痛不欲生,以痛止痛  让时光放弃对人间无情的掠夺  让大地深耕的伤口愈合结痂,长出一株庄稼
期刊
阿剑,浙江衢州人。浙江省作协、中国化工作协会员。作品曾发表于《诗歌月刊》《江南诗》《青年作家》《山西文学》《野草》《山东文学》《边疆文学》《十月少年文学》《品味-浙江诗人》《浙江散文》《大观东京文学》《椰城》等期刊。  “那么,你真杀人了?”  “是的。你知道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吃阿普唑仑。这药有时会让人倦乏。这段时间,特别入冬之后,我睡眠一直不好,深睡眠时间少,所以容易多梦。好几次半夜醒来,刚才
期刊
白勺,本名曾睿智,江西瑞金人,中国作协会员。在《大家》《芒种》《北京文学》《百花洲》《福建文学》《星火》《滇池》《鸭绿江》《湖南文学》《青年作家》《当代小说》《北方文学》《文学港》《中篇小说选刊》等20余种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100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姑妈的沧海》《父与子的1934》。现任某报总编辑。  你已经老了,老得夜尿频多,梦话连篇。你还没老到走不动的地步。欢欢正蹲在屋前的空坪上晒太阳。
期刊
今天,有个同事跟我说,领导要看她存在手机上的设计图样,她觉得在他看之前,应当把备注的刘××改成刘总。她怕领导见了会生气。  这个同事二十多岁,年轻貌美,衣着时尚光鲜,真亮亮一个都市丽人。所以,乍听此话,我有点郁闷。且不说领导应不应该,或者会不会为这样的鸡毛小事生气,拿我同事而言,她表现出的“小心翼翼”的世故模样,让我不自禁地忧伤。  这事还没完,接下来的忧伤接踵而来。单位要做一套书的推广活动,会请
期刊
办公楼外,有块闲置多年的空地。周边高楼林立,独独临海的一面,暂无建筑的迹象,至少目前还荒芜着。空地上杂草丛生,野生着些杂树,一蓬蓬绿意,彰显着自然生命的强劲。主副公路两侧,稀疏栽种着些个头还小的行道树,远看却像是一只只野猫。是的,这里是有野猫出没的。夜晚散步时,时不时从腿边窜过,来不及看清楚,又呲溜一下不见了,平白吓人一跳。  主公路的右侧,是大片的桉树,几年前密密匝匝的小苗,如今已蔚然成林。右侧
期刊
半梦半醒时分,寻寻妈响彻山间的吆喝声如期而至,在我脑内完成了一次穿越。大脑震颤的同时,我虚弱地把“给卖耳塞的店家差评”这一事项记入了心中的仇恨小本本,全然忘记了来这僻壤哪会带耳塞,不过是有了前几日的“经验教训”在睡前在耳朵里塞了两个纸团。  费劲地睁开眼,微薄的晨光从窗帘一角冒了出来,深深吸一口,混杂着未干的白露和满院鸡毛味儿的空气,瞬间凉透肺腑。大约一刻钟后,我的房门被叩了三下——是寻寻来唤我起
期刊
迷宫  类似虚构中的落叶  在烈焰中飞舞,涅槃  冬日黄昏,犹如  历经过一场战争,呈现出  宁静的倦容  阅读一轮弯弓  射落雕之乌云  满城灰雨?  背着月光,飞渡  轮回的桥梁  一幅缱绻的画卷里  丫鬟提篮,小姐扑蝶  穷书生在画外  以水为墨  绘制孤独的迷宫  风愈来愈猛  道道血管  蛇形于天地  一卷史册  从春天的封面上苏醒  茁壮的庄稼  追逐远方的落日  他们背着行囊  在寒
期刊
我的老屋座落于川陕甘交界西秦岭余脉的一个小村落, 坐北朝南,屋后是一面小山坡。  老屋很久远,装满了美丽的故事。在我爷爷的爷爷那一辈人,原本住在很远的一个村子,因生计所迫,家人经常起早贪黑去给大户人家扛长工。一次,经过这个地方,老远就看见一只金色的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觅食,走到跟前时,却什么也没有了。爷爷的爷爷觉得这个地方是个风水宝地,就举家搬迁到了这里。  在我幼时的记忆中,老屋很破旧,经常漏风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