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继续教育体系重构的逻辑理路与现实选择

来源 :职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ueh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有的继续教育体系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存在功能定位的固化、目标群体覆盖面的窄化以及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以国家战略目标及现代化发展为导向,以人的终身学习为主线,以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形态为体现确立继续教育体系重构的逻辑理路.进而,从顶层政策体系的完善、以特定产业集群及区域发展共同体为依托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三个层面进行现实探索.
其他文献
学习活动设计是远程教育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关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SOLO分类理论等方法,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全球外交专业(Global Diplomacy)核心课程《协商的艺术》(The Art of Negotiation)为例,研究其在“五阶段”模型、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以任务或问题为驱动,强调反馈和反思的活动设计思路以及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国内远程教育领域可以更加重视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强调在线辅导教师在课程中的引领作用,并利用考核机制
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技术联合3D打印牙列模型在根管治疗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0月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共计42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21)和对照组(n=21).试验组采取混合现实技术+3D打印牙列模型进行培训,对照组则采取传统教学法培训.培训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理论和实操考核以及独立完成根管治疗所需时间周期进行评价.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住培学员对混合现实技术联合3D打印牙列模型教学法的满意度高于传统教学法;两组学员理论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但试验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是支持教师发展,同时驱动组织创新的重要举措,对建设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在“双高计划”政策背景下,应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实际,发挥教师发展中心提供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教学交流咨询与评价反馈、服务科研活动以及构建产学研用社会服务平台等功能.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还处在探索期,既要从国内外普通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中吸取成功经验,又要突出自身职业性的特点,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构建人文主义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深化产
新时代背景下,探究高水平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个性特征具有重要的“共时性”价值.传统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特征在把握要素层次逻辑、突出融合创生取向、突显高阶发展意识等方面存在缺憾.基于存在价值、指向对象和个性彰显的维度,高水平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应具有“培养目标双重性”“教育内容职业性”“教育产出高阶性”的个性特征.而彰显这一个性特征,需要以伸展的教育功能兑现社会服务,以高端的学科专业成就一流水平,以系统的职教理论辉映师范韵味,以前沿的科研成果凸显职教底色,以卓越的师资团队支撑自身进阶.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向应用型转变已成趋势,校企协同育人通过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文章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为例,提出“一体两翼”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人才培养目标、理论实践教学及校企师资培养三个方面展开校企协同育人,以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目标为“一体”,强调实践领先,对理论与实践教学“两翼”进行深入整合,师资动态互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广告人才.
职业教育是服务乡村振兴、推进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力量.基于角色理论,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角色分析框架,以洞察职业教育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困境.分析发现,在结构层因多重角色冲突存在合力落差,在过程层因认知角色模糊发生供需错配,在功能层因教师角色过载出现效能差距.因此,应变革组织结构以化解职业教育角色冲突、重构运行机制以提升职业教育角色认知、推进战略耦合以促进职业教育角色调试,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角色重塑.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现代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以及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与医疗卫生条件的日趋改善,健康逐渐成为衡量个体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综合尺度.面对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我国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旨在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以及切实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社区教育作为教育领域十分重要的教育形式,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推进以及人民健康素质的显著提高,具有极其紧密的关联,并能够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
“认X”系述宾结构,最初表达行为“认”+受事“X”,后来也可表达由“认识”变化而来的行为“认”+非受事“X”,后者的意合性强,对其意合途径的探讨有助于更客观地揭示其生成规律.研究表明:动词“认”具有多义性,其引申义均源自基本义“认识”,且基本义与引申义形成三条意义链;意义引申而来的“认”与表征非受事的“X”生成意合表达式,其意合基于“认识”行为事件,涉及转喻、转隐喻等认知操作;由“认识”变化而来的“认+非受事宾语X”的意合途径可分为三大类,即行为述语和非受事宾语均转喻、行为述语和非受事宾语先各自转喻再整体
职业教育作为与地方社会发展关联密切的类型教育,要通过深入认识区域空间的差异性,方能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乡村作为地处城市之外的空间地域系统,其系统内部存在空间分异特征.在地理学的研究基础上,将我国乡村分为适应力脆弱型乡村、暴露度脆弱型乡村与敏感性脆弱型乡村,三种不同类型的乡村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空间格局的认知基础.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其教育服务功能和需求将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基于此,职业教育可分别通过跨界协同发展、优势产业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地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课堂教学是改革不容忽视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预设与生成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着力点.通过开展教学预设,实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通过聚焦教学生成,实现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学生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提升,在师生互动启发中,满足师生个体成长的诉求.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的预设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践行“PDCA”操作方法,课堂教学的生成则应回归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通过不断反思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持续创造高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