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思辨性问题的设计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辨性问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重点知识、问题的开放性和学科的发展。设计思辨性问题旨在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不迷信于权威,敢于提出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思辨性;问题设计
  一、思辨性问题的涵义
  思辨性问题一般是指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进行深入思考、推理、论证才能解决的问题。
  思辨性问题具有问题情境新颖、思维含量高、学生参与度高、答案不唯一等特点。思辨性问题有利于化解教学重难点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并且能够加深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深層次认识和理解。
  二、思辨性问题的设计
  纵观地理课堂,有思辨性问题的课堂不是很多,平铺直叙,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平面的课堂却很多。一堂地理课,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思维含量较高的思辨性问题,那么地理课就会从普通的课堂走向学术的殿堂。设计思辨性问题,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1.思辨性问题设计要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高中生理性思维占了主导地位,因而设计的思辨性问题要能抓住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要有思维的含量和质量,要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甚至认知冲突。
  例如,“桂林山水和云南的路南石林同属于喀斯特地貌,为什么地貌上有很大差别?”“‘千年之吻’真的需要一千年吗?”这些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初步了解喀斯特地貌基础知识之上而提出的,提出这些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时间和空间角度进行深入思考,使思维发展过渡到“综合”阶段。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后,学生对喀斯特地貌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2.思辨性问题设计要关注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知识是教学的核心所在,也是思辨性问题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例如,“为什么城市的等级越高,数目越少?”“为什么美国堪萨斯州的农场是圆形的,而中国的农场大多数是方形的?”“我国东部地区可以把农场改造成圆形的吗?西部呢?”這些问题都关注了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而且比较新颖,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再比如,地球运动一向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单纯使用动画和图片很难使学生建构地球运动的空间模型。如果把赤道日晷引入到地理课堂,那么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差、日影、日出或日落方位等教学重难点知识就能够很好地破解。学生制作好赤道日晷后,拿到教室交流。发现学生制作的赤道日晷存在很多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串:赤道日晷的晷面和地平面的夹角是多少?晷针和地平面的夹角是多少?赤道日晷为什么正反两面都有刻度?赤道日晷的正面刻度为什么顺时针,反面逆时针?垂直日晷和地平日晷的时间刻度不均匀,而赤道日晷的时间刻度为什么是均匀的?赤道日晷显示的时间等于北京时间吗?在问题解决中改进赤道日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主动建构地球运动的空间模型,破解教学难点,加强对相关概念和规律的深度理解。
  3.思辨性问题设计要关注问题开放
  问题的答案不是非A即B,而是具有开放性。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以此来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例如,“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给出的结论是城市人口规模。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开放性答案供学生选择:A.城市人口密度;B.城市人口规模;C.城市GDP总量;D.城市人均GDP;E.行政区划;F.城市生活指数(人均消费水平);G.城市的服务功能;H.城市用地规模。再如,“中国东北的水稻生产属于水稻种植业还是商品谷物农业?为什么?”我们关注的不一定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学生对问题判断、分析、思考的过程。
  4.思辨性问题设计要关注学科发展
  地理学科发展较快,尤其是人文地理。地理学科每年都有一些新发现和新观点,那么相应的地理概念或规律,可能就需要做相应的调整。思辨性问题设计要关注地理学科的发展,针对新情况提出新问题。
  例如,“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按城市户籍人口还是城市常住人口?”过去我国按城市户籍人口划分城市等级,现在通常按城市常住人口划分城市等级。因为现在流动人口较多,有不少居民没有该城市的户籍,却多年居住在该城市,这部分居民不能不算该城市的市民。学生明白了问题的内涵后,针对我国的城镇化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国201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有37.5%,二者相差18.6%,大约相差1亿人口,针对这个问题我国该怎么办?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否影响城镇化进程?”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问,不仅会教,更要会学,要向学术性教师迈进。
  三、思辨性问题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教学理念要新
  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要不断静心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潜心做研究,做课堂转型的反思者和践行者。
  2.教师思辨能力要强
  对地理问题、地理现象、地理新闻,地理教师要善于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切不可人云亦云。要多观看一些讨论式或者辩论式的电视节目,不要盲目的相信“一家之言”,要持有边缘的姿态,批判的立场。久之,教师的思辨能力会有不小的提高。
  3.教师学科功底要深
  专业功底不扎实的地理课,既肤浅又无内涵可言。上好一节地理的前提是精心备课。备课是一个“无底洞”,教师不仅要阅读大量的地理资料,深度理解相关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地理现象的成因、影响、发展和变化,而且要能够分析出相似概念、相似规律间的逻辑关系。在充分备课基础上,思辨性问题不难设计出来。
  4.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要强
  课堂上,教师每时每刻所面对的都是一个崭新的、发展的鲜活个体。课堂生成具有即时性、多样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面对学生的“生长点”,教师不但要处理好意料之中的“预设性生成”,更要处理好意料之外的“非预设性生成”。学习是同未知世界的“对话”,学生对思辨性问题的“奇思妙想”,教师不要搪塞,以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话”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不是知识的“储存器”,而是“生成器”。通过思辨性问题,抛砖引玉,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不迷信于权威,敢于提出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深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言和问题、呵护质疑、增加实验来增强课堂气氛,通过教学内容呈现的新颖性、教学过程的探究性和学习活动中的合作性,来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激发 生物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64-01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学内容广,概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许巍的歌声常在耳畔,其实在我心中也有一片蔚蓝的海,为了这片海,我不惧暗礁与涡流。  用时间做桨  课间,整个校园淹没在嬉闹中,我独自坐在角落里,绞尽脑汁,思考题目。“你好傻,十分钟能做些什么呢?”“哎呦,学霸!”同学的良言与嘲讽迎面而来,我并不在意,为了我心中的那片海,我要用时间做桨。一天六个十分钟,一个月
以忍冬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有效成分含量、积累量及所占比例,分析了不同器官有效成分。结果表明:忍冬花绿原酸、咖啡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