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和重要方式,尤其在新课改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提问”的教学功能,并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提问”。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提问”依然存在,“提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可忽视。本人结合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就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相关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正确的提问观,培育积极、开放、民主的提问氛围
教师应该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提问既要考虑教师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服务作为提问的出发点,使提问成为体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当学生回答欠缺时,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深人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并进行适当的鼓励与表扬。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提问”作为一种惩戒的手段。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喜欢说“谁不认真听课就提问谁”等等,我们认为对“提问”功能的此类定位并不恰当,不利于积极、开放、民主的数学课堂氛围的建立。
二、“提问”要围绕教学重点
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围绕重点问题提出的,因此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三、“提问”要围绕教学难点
当学生原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数学知识不能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同化时,这样的新数学知识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而难点是相对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易于被学生认知的数学问题。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使多数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认真思考能回答得出,或者“跳一跳能摘到桃”。这样教师的提问既能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体会到问题解决的乐趣。
四、“提问”的目的要明确
与课堂“提问”的功能相对应,按课堂“提问”的目的上划分,课堂“提问”可以分为复习性提问、引入性提问、启迪性提问、检测性提问等,不同类型的“提问”承载不同的教学功能,因此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明确。
五、“提问”要有层次性与启发性,问题难度要适中
过难或过易的提问都不利于课堂教学。问题难度过高,超越了多数同学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导致学生认知焦虑,不利于培养积极的课堂氛围;问题难度过低,起不到启迪学生思维的功能。问题的设置要从实际出发,能被学生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积极思考。要使提问富有启发性,就要求选好、选准提问的角度,如可从同一角度设置几个相似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同一思维方式思考,以达到知识内化及迁移的目的。
例如,在“双曲线的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 F2|)的点的轨迹F叫做双曲线”以后,再通过演示实验,就可从如下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引申:(1)将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2)将绝对值去掉,其结果又如何呢?(3)令常数为0,其余不变,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4)将括号中的小于R F2去掉,应如何讨论点的轨迹?通过上述从不同角度,或同一角度中相似问题((1)问)的讨论,学生对双曲线定义中的“绝对值”“常数(小于|F1f2|)”以至整个概念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深化了知识。另外,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设问,可以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和动力,深刻揭示问题的内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提问”形式多样化
“提问”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还可以是师生互问互答,生生互问互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倡导、探索“提问”形式多样化,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而且是“学”者“思”者、“听”者,更是整个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单一角色中走出来,充当“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即使原先学生主要承担的“听”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只是听教师“问”与“说”,还要听同学的“问”与“论”。
七、“提问”频次要适中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频次不能过高,不能为提问而提问。过多的提问会严重破坏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使听课者厌倦和疲劳,严重影响听课效率。另一方面,教学是师生互动,双向反馈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随时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而提问正是检测和诊断教学效果常用而基本的手段之一,同时提问还是启迪思维,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一堂数学课中必定要有适当数量、高质量的提问。
八、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思考
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思考教师所提问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均等地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问题提出要清晰、自然。简单问题可以口头提出,复杂问题要借助黑板或多媒体表述,使全体同学都清晰地了解问题。
九、安排充足的思考时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有教师先叫起某个学生,然后针对这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提出问题后马上叫学生回答,由于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充分思考,这时的回答很多时候是应付“差事”,并没有多少思维含量,同时这种突击式“提问”也容易引起学生“听课焦虑”。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应该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使他们有机会整理思路,甚至讨论等,实现对问题的“自我建构”。
十、聆听学生回答
教师听取学生回答时要认真,对新颖或难以理解的回答要适当记录,可以适当追问某些回答的细节,这是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发掘有效教学资源,即时生成教学的重要源泉。
十一、及时反馈,合理评价
学生的回答不管正确与否,都要做出明确的评价。不要粗暴、简单地否定学生错误的回答,要善于发现学生错误中的合理因素,同时要中肯地分析,纠正其回答中所犯的错误。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要做出积极的、适当的评价与鼓励,而不是奉送言过其实的廉价表扬。经常把“太厉害了”“太聪明了”等挂在嘴边的教师请注意,只有实事求是的肯定才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动辄就来的廉价吹捧会使学生更不自信,并与教师产生疏离感,不利于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的建立。
“提问”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和重要方式,良好的“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成功的有力保障。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重视“提问”,研究“提问”,使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形式更完善、“提问”内容更丰富,使“提问”的教学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树立正确的提问观,培育积极、开放、民主的提问氛围
教师应该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提问既要考虑教师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服务作为提问的出发点,使提问成为体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当学生回答欠缺时,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深人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并进行适当的鼓励与表扬。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提问”作为一种惩戒的手段。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喜欢说“谁不认真听课就提问谁”等等,我们认为对“提问”功能的此类定位并不恰当,不利于积极、开放、民主的数学课堂氛围的建立。
二、“提问”要围绕教学重点
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围绕重点问题提出的,因此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三、“提问”要围绕教学难点
当学生原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数学知识不能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同化时,这样的新数学知识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而难点是相对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易于被学生认知的数学问题。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使多数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认真思考能回答得出,或者“跳一跳能摘到桃”。这样教师的提问既能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体会到问题解决的乐趣。
四、“提问”的目的要明确
与课堂“提问”的功能相对应,按课堂“提问”的目的上划分,课堂“提问”可以分为复习性提问、引入性提问、启迪性提问、检测性提问等,不同类型的“提问”承载不同的教学功能,因此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明确。
五、“提问”要有层次性与启发性,问题难度要适中
过难或过易的提问都不利于课堂教学。问题难度过高,超越了多数同学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导致学生认知焦虑,不利于培养积极的课堂氛围;问题难度过低,起不到启迪学生思维的功能。问题的设置要从实际出发,能被学生接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积极思考。要使提问富有启发性,就要求选好、选准提问的角度,如可从同一角度设置几个相似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同一思维方式思考,以达到知识内化及迁移的目的。
例如,在“双曲线的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 F2|)的点的轨迹F叫做双曲线”以后,再通过演示实验,就可从如下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引申:(1)将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2)将绝对值去掉,其结果又如何呢?(3)令常数为0,其余不变,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4)将括号中的小于R F2去掉,应如何讨论点的轨迹?通过上述从不同角度,或同一角度中相似问题((1)问)的讨论,学生对双曲线定义中的“绝对值”“常数(小于|F1f2|)”以至整个概念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深化了知识。另外,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设问,可以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和动力,深刻揭示问题的内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提问”形式多样化
“提问”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还可以是师生互问互答,生生互问互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倡导、探索“提问”形式多样化,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而且是“学”者“思”者、“听”者,更是整个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单一角色中走出来,充当“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即使原先学生主要承担的“听”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只是听教师“问”与“说”,还要听同学的“问”与“论”。
七、“提问”频次要适中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频次不能过高,不能为提问而提问。过多的提问会严重破坏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使听课者厌倦和疲劳,严重影响听课效率。另一方面,教学是师生互动,双向反馈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随时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而提问正是检测和诊断教学效果常用而基本的手段之一,同时提问还是启迪思维,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一堂数学课中必定要有适当数量、高质量的提问。
八、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思考
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思考教师所提问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均等地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问题提出要清晰、自然。简单问题可以口头提出,复杂问题要借助黑板或多媒体表述,使全体同学都清晰地了解问题。
九、安排充足的思考时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有教师先叫起某个学生,然后针对这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提出问题后马上叫学生回答,由于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充分思考,这时的回答很多时候是应付“差事”,并没有多少思维含量,同时这种突击式“提问”也容易引起学生“听课焦虑”。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应该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使他们有机会整理思路,甚至讨论等,实现对问题的“自我建构”。
十、聆听学生回答
教师听取学生回答时要认真,对新颖或难以理解的回答要适当记录,可以适当追问某些回答的细节,这是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发掘有效教学资源,即时生成教学的重要源泉。
十一、及时反馈,合理评价
学生的回答不管正确与否,都要做出明确的评价。不要粗暴、简单地否定学生错误的回答,要善于发现学生错误中的合理因素,同时要中肯地分析,纠正其回答中所犯的错误。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要做出积极的、适当的评价与鼓励,而不是奉送言过其实的廉价表扬。经常把“太厉害了”“太聪明了”等挂在嘴边的教师请注意,只有实事求是的肯定才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动辄就来的廉价吹捧会使学生更不自信,并与教师产生疏离感,不利于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的建立。
“提问”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和重要方式,良好的“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成功的有力保障。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重视“提问”,研究“提问”,使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形式更完善、“提问”内容更丰富,使“提问”的教学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