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又不感到压力和厌倦,一直以来是困扰教育者的难题。本文根据中药学的的特殊性,论述了利用课外时间学习中药学的可行性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在中医药类高职校所设的课程中,中药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方剂学、中成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和中药鉴定学的基础学科。但其药味数量繁多,内容涉及面广,许多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非常相似,学生颇感单调乏味难于掌握.对于高职校学生来说,学习压力相对较轻,课余时间就相对比较多一些。而在我们生活中可以随处可见有关教材中所提到的中药药物,这也为在课外时间学习中药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主动、自愿的在课外时间学习中药学。
1 方法
1.1 注重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
重视第一节课,上好“课程介绍课”, 详细介绍中药的发展史,使学生对中药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讲授具体药物时,通过结合名老中医用药经验和一些病例来进行中药学习,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说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的元老陈慎吾先生,现在的四川乐山名医江尔逊都是善用柴胡剂者。我们常常将这些善用柴胡剂的医家称为柴胡派。课堂上我们就可以讲一些医家灵活运用柴胡的例子,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柴胡这味药的功效和使用注意。也可以引用药物的典故和传说等启发学生想象力,加深理解记忆。课堂上可以分小组,让每组学生自己编写与这次课上讲解中药有关的故事,也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药物标本(包括生品和一些常用的炮制品);参观植物园,使教学达到直观、生動、灵活,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视觉记忆,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外时间能主动将课堂所学的药物去和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联系,积累专业知识,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1.2 利用吃饭时间,了解药食同源的药物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所以在同学们每天的饮食时间也是学习常见药食同源事物的好时机。比如粳米、木耳、百合、海带、葱、蜂蜜、香菜、生姜、冬瓜、小茴香、桂皮、南瓜子、马齿苋、鱼腥草、枣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例如生姜属于去风寒药,能够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等。在食用冬瓜可以想到冬瓜子可以入药而皮也可以入药,它们的作用是有区别的,子可以清肺化痰,排脓,皮能起到利水消肿的作用。认识鸭肉是凉性的,羊肉、鸡肉是温性的,鹅肉、牛肉是平性的。在身体状况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肉类。这样既学习了部分中药的知识,也可以依据中药学的知识能够更好的安排自己的膳食,从而达到食疗的目的。
1.3 利用超市购物时间,了解相关中药的功效
现在几乎每个超市都会有花茶专柜,而中药中也有许多常用的药物是花类的。学生在超市购物时就可顺便看看那些花的作用是什么,一般都能在超市里得到答案。比如常用的菊花能够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玫瑰花能够调节月经。薄荷叶有发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的功效。这时也是认识水果功效的大好时机,像能够消肉积得山楂,能够润肺止咳的梨。还有浑身是宝的橘子,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橘皮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这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联想到橘络能通络化痰,橘核能理气止痛。还可以想到柚子的皮化橘红,橘的未成熟果实的果皮青皮,并对它们的功效进行区分比较。在干货区,也能认识许多中药,比如核桃、山药、薏苡仁、绿豆、赤小豆等等,这些也都是中药书中常用的药物。每次去休闲逛街时,都能在不同的地方见到与中药有关的物品,被动的了解它们的功用,久而久之,就会主动去了解更多与其相关的药物,这样渐渐的就能积累越来越多的知识,并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学习。
1.4 利用户外活动,了解一些常见植物的药用价值
在中药中有许多是不起眼的野草,如果课堂上给了学生一些图片展示,学生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许多的植物原来都是中药,这也让他们在生活中开始注意那些小草,并且对他们能治哪些疾病开始感了兴趣,当然这也需要学生有与药用植物学相关的知识。比如我们常见的双子叶植物地锦草,茎细,呈叉状分枝,表面带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它就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痢疾、鼻出血、吐血等等。还有我们成为黑茄子的龙葵,它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药,能够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治感冒发热、牙痛、支气管炎等。在夏天时,我们家家常食用的马齿苋就是很好的一味中药,它是我们在清热解毒药里学到的一味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的功效,在户外到处都可以见到。还有一些常见的绿化植物如银杏、竹子、玉兰、女贞等等。提示同学想一想他们能入药吗,他们的药用部位是哪里,他们有什么样的功效。像在连云港最常见的一种绿化树就是银杏,银杏的叶子和果实都可以入药,叶能益心敛肺、化湿止泻;果可以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当学生一见到这种植物就会想起老师课堂所教授的知识,反复见到反复记忆,自然而然就记住了他们的功效。
1.5 关注校园的各类标本,了解部分中药的药用部位及其功效
在校园里除了种植的植物以外,还有许多炮制的药物标本、动物标本、装裱成框的植物标本。我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上山采集药材,像云台山上的葛根,何首乌等常见植物,然后会做成标本供学生参观,这样也会引起同学们很大的兴趣。同学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参观学习,这样比课堂上看标本就更有自由的空间了,也加深了对药物的印象,那些在生活中不常见的药物可以在这里得到展示。使学生开阔视野,所学的知识更加完善,通过对药物本身的认识,也把中药学和今后所要学习的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1.6 利用假期回家,了解当地一些常用民间验方的常用药物及其功用
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用之有效的药方,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去收集这些偏方,这样根据药方所治疗的疾病来推断中药的功效,这样也能使知识得到巩固,并且可以获得相应的生活经验。如用萹蓄治疗小便涩痛,也就是尿路感染,可以和所学知识结合得知它具有利水通淋的作用。还有大家平时都知道嗓子哑了可以喝胖大海泡的水,推断出它有利咽的功效。
2 讨论
2.1 提高课堂效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现实的成分,它促使着学生去探索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用心去学习钻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中药学,使得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相关药物的信息,不得不在课堂上用心学习相关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2.2 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指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中药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让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把课堂所学知识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发展有关中药学方面的知识。
2.3 指导学生更好的安排课外活动时间
通过指导课外时间学习中药,培养学生对中药学学习的敏感性,看到动植物、食品就回想到有关它药用方面的知识,而这种敏感性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同学。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科技发展的联系。让他们逐渐改掉了一些不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更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课外生活。 当然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又让学生感不到有压力,与学生的所掌握的知识和自觉性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且并不是适用于每门学科,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钱月慧.谈《中药学》教学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8(2).
[2]杨立刚等.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卫生职业教育,2010.1(1):133-134.
[3]刘德军.中药方剂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在中医药类高职校所设的课程中,中药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方剂学、中成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和中药鉴定学的基础学科。但其药味数量繁多,内容涉及面广,许多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非常相似,学生颇感单调乏味难于掌握.对于高职校学生来说,学习压力相对较轻,课余时间就相对比较多一些。而在我们生活中可以随处可见有关教材中所提到的中药药物,这也为在课外时间学习中药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主动、自愿的在课外时间学习中药学。
1 方法
1.1 注重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兴趣
重视第一节课,上好“课程介绍课”, 详细介绍中药的发展史,使学生对中药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讲授具体药物时,通过结合名老中医用药经验和一些病例来进行中药学习,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说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的元老陈慎吾先生,现在的四川乐山名医江尔逊都是善用柴胡剂者。我们常常将这些善用柴胡剂的医家称为柴胡派。课堂上我们就可以讲一些医家灵活运用柴胡的例子,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柴胡这味药的功效和使用注意。也可以引用药物的典故和传说等启发学生想象力,加深理解记忆。课堂上可以分小组,让每组学生自己编写与这次课上讲解中药有关的故事,也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药物标本(包括生品和一些常用的炮制品);参观植物园,使教学达到直观、生動、灵活,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视觉记忆,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外时间能主动将课堂所学的药物去和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联系,积累专业知识,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1.2 利用吃饭时间,了解药食同源的药物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所以在同学们每天的饮食时间也是学习常见药食同源事物的好时机。比如粳米、木耳、百合、海带、葱、蜂蜜、香菜、生姜、冬瓜、小茴香、桂皮、南瓜子、马齿苋、鱼腥草、枣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例如生姜属于去风寒药,能够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等。在食用冬瓜可以想到冬瓜子可以入药而皮也可以入药,它们的作用是有区别的,子可以清肺化痰,排脓,皮能起到利水消肿的作用。认识鸭肉是凉性的,羊肉、鸡肉是温性的,鹅肉、牛肉是平性的。在身体状况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肉类。这样既学习了部分中药的知识,也可以依据中药学的知识能够更好的安排自己的膳食,从而达到食疗的目的。
1.3 利用超市购物时间,了解相关中药的功效
现在几乎每个超市都会有花茶专柜,而中药中也有许多常用的药物是花类的。学生在超市购物时就可顺便看看那些花的作用是什么,一般都能在超市里得到答案。比如常用的菊花能够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玫瑰花能够调节月经。薄荷叶有发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的功效。这时也是认识水果功效的大好时机,像能够消肉积得山楂,能够润肺止咳的梨。还有浑身是宝的橘子,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橘皮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这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联想到橘络能通络化痰,橘核能理气止痛。还可以想到柚子的皮化橘红,橘的未成熟果实的果皮青皮,并对它们的功效进行区分比较。在干货区,也能认识许多中药,比如核桃、山药、薏苡仁、绿豆、赤小豆等等,这些也都是中药书中常用的药物。每次去休闲逛街时,都能在不同的地方见到与中药有关的物品,被动的了解它们的功用,久而久之,就会主动去了解更多与其相关的药物,这样渐渐的就能积累越来越多的知识,并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学习。
1.4 利用户外活动,了解一些常见植物的药用价值
在中药中有许多是不起眼的野草,如果课堂上给了学生一些图片展示,学生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许多的植物原来都是中药,这也让他们在生活中开始注意那些小草,并且对他们能治哪些疾病开始感了兴趣,当然这也需要学生有与药用植物学相关的知识。比如我们常见的双子叶植物地锦草,茎细,呈叉状分枝,表面带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它就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痢疾、鼻出血、吐血等等。还有我们成为黑茄子的龙葵,它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药,能够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治感冒发热、牙痛、支气管炎等。在夏天时,我们家家常食用的马齿苋就是很好的一味中药,它是我们在清热解毒药里学到的一味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的功效,在户外到处都可以见到。还有一些常见的绿化植物如银杏、竹子、玉兰、女贞等等。提示同学想一想他们能入药吗,他们的药用部位是哪里,他们有什么样的功效。像在连云港最常见的一种绿化树就是银杏,银杏的叶子和果实都可以入药,叶能益心敛肺、化湿止泻;果可以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当学生一见到这种植物就会想起老师课堂所教授的知识,反复见到反复记忆,自然而然就记住了他们的功效。
1.5 关注校园的各类标本,了解部分中药的药用部位及其功效
在校园里除了种植的植物以外,还有许多炮制的药物标本、动物标本、装裱成框的植物标本。我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上山采集药材,像云台山上的葛根,何首乌等常见植物,然后会做成标本供学生参观,这样也会引起同学们很大的兴趣。同学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参观学习,这样比课堂上看标本就更有自由的空间了,也加深了对药物的印象,那些在生活中不常见的药物可以在这里得到展示。使学生开阔视野,所学的知识更加完善,通过对药物本身的认识,也把中药学和今后所要学习的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1.6 利用假期回家,了解当地一些常用民间验方的常用药物及其功用
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用之有效的药方,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去收集这些偏方,这样根据药方所治疗的疾病来推断中药的功效,这样也能使知识得到巩固,并且可以获得相应的生活经验。如用萹蓄治疗小便涩痛,也就是尿路感染,可以和所学知识结合得知它具有利水通淋的作用。还有大家平时都知道嗓子哑了可以喝胖大海泡的水,推断出它有利咽的功效。
2 讨论
2.1 提高课堂效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现实的成分,它促使着学生去探索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用心去学习钻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中药学,使得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相关药物的信息,不得不在课堂上用心学习相关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2.2 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指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中药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让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把课堂所学知识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发展有关中药学方面的知识。
2.3 指导学生更好的安排课外活动时间
通过指导课外时间学习中药,培养学生对中药学学习的敏感性,看到动植物、食品就回想到有关它药用方面的知识,而这种敏感性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同学。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科技发展的联系。让他们逐渐改掉了一些不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更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课外生活。 当然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又让学生感不到有压力,与学生的所掌握的知识和自觉性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且并不是适用于每门学科,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钱月慧.谈《中药学》教学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8(2).
[2]杨立刚等.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卫生职业教育,2010.1(1):133-134.
[3]刘德军.中药方剂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