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独自去超市空手而归
一天儿子想去超市,我因为有事不能陪他,就把钱交给他让他自己去。本来想着这是很简单的事,毕竟儿子十来岁了,去超市也不止十次八次了。可让我大跌眼镜的是,一个小时后儿子除了买了一袋小零食,几乎是空手而归,他跟我说:“妈妈,你得和我一起去,我一个人去都不知道该买什么。”我不禁诧异,问他:“你想买什么,需要什么,难道自己不知道?”儿子说:“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反正我也说不清。”我不禁陷入沉思:超市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他却不知道自己想买什么,这是明显没有主见啊!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儿子这么没主见呢?略一思考我就找到了答案:之前我为他做了太多的决定,只要和我在一起,不管大事还是小事,基本上都是我做主,他的意见总是被忽略,或者被否定。比如带他逛商场,他想买玩具,我一句“你已经是小学生了,不能再买玩具啦”就把他打发了,他哭闹、赌气都无济于事。有一次在文具区,他看上了一块橡皮,嚷嚷着要买,考虑到家里大大小小的橡皮已经有十几块,只是没有他手中那块橡皮的卡通造型,尽管他爱不释手,一再央求,我还是坚决拒绝了。总之,小到买橡皮、图书,大到买衣服、自行车,我都是儿子的“全权代理”。
我从没想过,这会给他造成严重后果,以至于他独自去超市竟然不知道自己该买什么。
我决定后退半步,不再时时、事事替他做主,以培养他的独立性。
后退半步给儿子决策自主权
再去商场时,我会让儿子把要购买的东西计划好,我不再过多干涉。如果是纯粹去玩,并没有什么购买目的,我就给孩子定好花钱的数额,给他10元钱或20元钱,由他自己支配。没花完,剩下的钱算他的,花超了也决不多给。这样,既可以保护他的独立意见,又可以防止他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不良习惯。
有一次在商场闲逛,说好了只给他20元钱,他看中了一盒跳棋,说:“我的跳棋该买新的了。”我想了想说:“那就去买吧。”可儿子刚选好了一盒小葫芦形的跳棋,转眼又喜欢上了旁边的一款迷你版象棋,说能放在书包里带到学校去。他犹豫起来,拿着两盒棋翻来覆去地看,嘴上念叨着:“上次我同学把他的象棋拿到学校,专门用个塑料袋子提着,又大又笨。如果我把这个拿过去,还不把他们眼馋死!”我在一旁提醒他:“看看价钱。你想买哪一个都可以,但不能超支。”
儿子看了看价格,跳棋16元,象棋19.6元。他看看我,央求道:“我都想要。”我语气坚定地说:“你都想买,我没意见,但这次你只能花20元钱。”儿子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真的成了举“棋”不定。
家里的跳棋棋盘已经烂了,儿子不止一次念叨:“这盒跳棋该换了,玻璃珠只剩红蓝两色是全的,棋盘也成这样了!”家里也有一盒大象棋,但儿子并不怎么会下象棋,只是出于虚荣心才想买。
如果放在以前,我早就替他拿主意了:“家里有象棋,你也不太会下,先买跳棋吧!”或者任由他把两盒都买了。但这次我决心往后退半步,让他自己决定。
儿子还不习惯自己选择,再次央求我:“妈妈,我真的都想要,全买了吧!”我坚决地说:“你想怎么买都行,可咱们说好了,这次你的消费额是20元。”
儿子犯了难,嘀咕道:“我到底要哪一个呢?”我说:“想买哪一个你自己决定。你可以想想,你买跳棋是为了什么,买象棋又是为了什么,哪一个对你来说更急需,哪一个你更喜欢,在喜欢和急需之间又该选择哪一个?”
儿子想了想,最终选择了跳棋,只是对象棋很不舍,放回去时还说:“我还不太会下,等我学会了,再把它买回去吧。”
慢慢地,儿子习惯了独立选择和购买自己的东西。
用比较法引导儿子自主决策
对孩子主见的培养,当然不能只限于买东西时,在生活的其他事情上,我也注重让孩子自己拿主意。
儿子有个表哥,比他大不了几岁,但经常以老大自居。几个孩子到一起时,表哥会很自然地支使他:“弟弟,去给我倒杯水。”“弟弟,去把我的饭端来。”“弟弟,去给我把平板充上电。”刚开始儿子还能顺从地去帮他,但次数多了就很不乐意,可又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又一次被支使干活时,儿子便委屈地向我求助:“妈妈,哥哥总让我帮他干这干那!”
我没有直接批评哥哥,也没有直接帮助儿子,只是对他说:“哥哥让你帮他,是他的自由,你帮不帮他,是你的权利。如果你想帮,就帮,如果你不想帮呢,就可以给他说,你不想去,或者说你正忙着。当然了,我们要乐于帮助别人,但也要看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哥哥让你给他端水,如果他确实正忙着顾不上,而你又没事,就应该帮他;如果他顾得上,你不想去,就可以拒绝。”儿子听罢若有所思。
大夏天的,外面太阳火辣辣的,两兄弟在屋里看电视。儿子的表哥想吃冰激凌,對儿子说:“弟弟,到楼下买杯冰激凌去。”儿子看看歪在沙发里的哥哥,拒绝道:“你不也能去吗?为什么非得让我去?”哥哥有点意外,看看弟弟,又看看外面,加了个筹码说:“我出钱,你去买,买两杯,咱俩一人一杯。”儿子不为所动,说:“我不想吃。你想吃你自己去买吧。”哥哥还不死心,坐直了身子对儿子说:“如果我去,我可只买一杯,就没你的份儿了!”儿子仍然不为所动,淡定地说:“没有就没有呗,我又不想吃。”哥哥没辙,只好自己下楼去买。回来之后哥哥故意气儿子,说:“这个巧克力味的和以前的不一样,可真好吃啊!”一边说一边夸张地咂着嘴巴。儿子看了看他,说:“再好吃,不也就是个冰激凌嘛!我想吃我会去买,你不用这么吧唧吧唧地馋我。”
看着小哥俩斗法,我觉得好笑,儿子不但遇事能有自己的主意,还这么坚决,真让我感到意外。
拿定主意,做出抉择,也不都是那么简单的事,有时还得教孩子选择的方法。
有一次,儿子要在周日参加市里的机器人大赛,为了确保比赛取得好成绩,他老师特地要在周六给学生补半天课。儿子对这次比赛很期待,对老师的补课也很重视。正当儿子一心计划着要补课、比赛时,表哥打来电话,说周六要去水上乐园,问儿子去不去。儿子一听,立即高兴地大声说:“去,当然去啊!”
水上乐园是儿子最爱去的地方,但离家比较远,去玩一次得一天时间,而且有些项目看起来很危险,所以,自开放以来我只带儿子去了两次,而且不许儿子一个人去。这次,因为有他舅舅带着,还有表哥和其他几个孩子一起,玩起来会比平时跟着我去更开心。
儿子放下电话就高兴地蹦了起来,可略一回味,马上垂头丧气地耷拉下了脑袋,变得烦躁起来。因为去水上乐园的时间和补课的时间正好冲突。儿子哪个都不想放弃,可两个时间都由不得他。
看到儿子烦躁不安,我叫他拿来纸和笔,对他说:“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做出选择,我们把选择项做个比较怎么样?”儿子有点不太明白,但还是拿来纸笔坐在了我旁边。
我在纸上垂直画了一条线,把纸一分为二,在一边写下“水上乐园”,另一边写下“参加补课”,然后在两项下面又分别写上好处、坏处、补救方法几项。我问儿子:“下面,我们来列举比较一下,看看两个选项的好处和坏处分别都是什么,对于坏处又有哪些补救措施,然后再来取舍好不好?”儿子点了点头。
我们经过讨论、比较,利弊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去水上乐园的好处是能开心地玩一天,坏处是耽误补课,可能会对比赛造成影响。弥补方法几乎没有。参加补课的好处是,为比赛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坏处是错过了玩的机会。弥补措施:下周或一个月之内再去。
看到以上结果,不等我问,儿子已经做出了选择,轻松地对我说:“妈妈,我去参加补课,但一个月之内我们一定要去一次水上乐园,最好让哥哥一起去。”
这有何难?我当然不会扫他的兴!
儿子高高兴兴地补课了。回来听到他哥哥绘声绘色地说起在水上乐园玩得多开心时,儿子平静地对哥哥说:“下周如果我妈妈有时间,我们再去一次好不好?”这次,轮到他哥哥高兴得跳起来了。
经过刻意纠正和有针对性地培养,儿子在生活中越来越有主见。每次出门都会自带零钱,还跟我调侃:“俗话说,出门不带钱,见了东西只能看。出门带点钱,见了东西就不只是看。”小事如此,遇见大事,比如报什么培训班、去哪儿旅游等,他也会自己在纸上写写画画,经过比较之后再做决定。
【编辑:冯士军】
一天儿子想去超市,我因为有事不能陪他,就把钱交给他让他自己去。本来想着这是很简单的事,毕竟儿子十来岁了,去超市也不止十次八次了。可让我大跌眼镜的是,一个小时后儿子除了买了一袋小零食,几乎是空手而归,他跟我说:“妈妈,你得和我一起去,我一个人去都不知道该买什么。”我不禁诧异,问他:“你想买什么,需要什么,难道自己不知道?”儿子说:“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反正我也说不清。”我不禁陷入沉思:超市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他却不知道自己想买什么,这是明显没有主见啊!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儿子这么没主见呢?略一思考我就找到了答案:之前我为他做了太多的决定,只要和我在一起,不管大事还是小事,基本上都是我做主,他的意见总是被忽略,或者被否定。比如带他逛商场,他想买玩具,我一句“你已经是小学生了,不能再买玩具啦”就把他打发了,他哭闹、赌气都无济于事。有一次在文具区,他看上了一块橡皮,嚷嚷着要买,考虑到家里大大小小的橡皮已经有十几块,只是没有他手中那块橡皮的卡通造型,尽管他爱不释手,一再央求,我还是坚决拒绝了。总之,小到买橡皮、图书,大到买衣服、自行车,我都是儿子的“全权代理”。
我从没想过,这会给他造成严重后果,以至于他独自去超市竟然不知道自己该买什么。
我决定后退半步,不再时时、事事替他做主,以培养他的独立性。
后退半步给儿子决策自主权
再去商场时,我会让儿子把要购买的东西计划好,我不再过多干涉。如果是纯粹去玩,并没有什么购买目的,我就给孩子定好花钱的数额,给他10元钱或20元钱,由他自己支配。没花完,剩下的钱算他的,花超了也决不多给。这样,既可以保护他的独立意见,又可以防止他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不良习惯。
有一次在商场闲逛,说好了只给他20元钱,他看中了一盒跳棋,说:“我的跳棋该买新的了。”我想了想说:“那就去买吧。”可儿子刚选好了一盒小葫芦形的跳棋,转眼又喜欢上了旁边的一款迷你版象棋,说能放在书包里带到学校去。他犹豫起来,拿着两盒棋翻来覆去地看,嘴上念叨着:“上次我同学把他的象棋拿到学校,专门用个塑料袋子提着,又大又笨。如果我把这个拿过去,还不把他们眼馋死!”我在一旁提醒他:“看看价钱。你想买哪一个都可以,但不能超支。”
儿子看了看价格,跳棋16元,象棋19.6元。他看看我,央求道:“我都想要。”我语气坚定地说:“你都想买,我没意见,但这次你只能花20元钱。”儿子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真的成了举“棋”不定。
家里的跳棋棋盘已经烂了,儿子不止一次念叨:“这盒跳棋该换了,玻璃珠只剩红蓝两色是全的,棋盘也成这样了!”家里也有一盒大象棋,但儿子并不怎么会下象棋,只是出于虚荣心才想买。
如果放在以前,我早就替他拿主意了:“家里有象棋,你也不太会下,先买跳棋吧!”或者任由他把两盒都买了。但这次我决心往后退半步,让他自己决定。
儿子还不习惯自己选择,再次央求我:“妈妈,我真的都想要,全买了吧!”我坚决地说:“你想怎么买都行,可咱们说好了,这次你的消费额是20元。”
儿子犯了难,嘀咕道:“我到底要哪一个呢?”我说:“想买哪一个你自己决定。你可以想想,你买跳棋是为了什么,买象棋又是为了什么,哪一个对你来说更急需,哪一个你更喜欢,在喜欢和急需之间又该选择哪一个?”
儿子想了想,最终选择了跳棋,只是对象棋很不舍,放回去时还说:“我还不太会下,等我学会了,再把它买回去吧。”
慢慢地,儿子习惯了独立选择和购买自己的东西。
用比较法引导儿子自主决策
对孩子主见的培养,当然不能只限于买东西时,在生活的其他事情上,我也注重让孩子自己拿主意。
儿子有个表哥,比他大不了几岁,但经常以老大自居。几个孩子到一起时,表哥会很自然地支使他:“弟弟,去给我倒杯水。”“弟弟,去把我的饭端来。”“弟弟,去给我把平板充上电。”刚开始儿子还能顺从地去帮他,但次数多了就很不乐意,可又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又一次被支使干活时,儿子便委屈地向我求助:“妈妈,哥哥总让我帮他干这干那!”
我没有直接批评哥哥,也没有直接帮助儿子,只是对他说:“哥哥让你帮他,是他的自由,你帮不帮他,是你的权利。如果你想帮,就帮,如果你不想帮呢,就可以给他说,你不想去,或者说你正忙着。当然了,我们要乐于帮助别人,但也要看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哥哥让你给他端水,如果他确实正忙着顾不上,而你又没事,就应该帮他;如果他顾得上,你不想去,就可以拒绝。”儿子听罢若有所思。
大夏天的,外面太阳火辣辣的,两兄弟在屋里看电视。儿子的表哥想吃冰激凌,對儿子说:“弟弟,到楼下买杯冰激凌去。”儿子看看歪在沙发里的哥哥,拒绝道:“你不也能去吗?为什么非得让我去?”哥哥有点意外,看看弟弟,又看看外面,加了个筹码说:“我出钱,你去买,买两杯,咱俩一人一杯。”儿子不为所动,说:“我不想吃。你想吃你自己去买吧。”哥哥还不死心,坐直了身子对儿子说:“如果我去,我可只买一杯,就没你的份儿了!”儿子仍然不为所动,淡定地说:“没有就没有呗,我又不想吃。”哥哥没辙,只好自己下楼去买。回来之后哥哥故意气儿子,说:“这个巧克力味的和以前的不一样,可真好吃啊!”一边说一边夸张地咂着嘴巴。儿子看了看他,说:“再好吃,不也就是个冰激凌嘛!我想吃我会去买,你不用这么吧唧吧唧地馋我。”
看着小哥俩斗法,我觉得好笑,儿子不但遇事能有自己的主意,还这么坚决,真让我感到意外。
拿定主意,做出抉择,也不都是那么简单的事,有时还得教孩子选择的方法。
有一次,儿子要在周日参加市里的机器人大赛,为了确保比赛取得好成绩,他老师特地要在周六给学生补半天课。儿子对这次比赛很期待,对老师的补课也很重视。正当儿子一心计划着要补课、比赛时,表哥打来电话,说周六要去水上乐园,问儿子去不去。儿子一听,立即高兴地大声说:“去,当然去啊!”
水上乐园是儿子最爱去的地方,但离家比较远,去玩一次得一天时间,而且有些项目看起来很危险,所以,自开放以来我只带儿子去了两次,而且不许儿子一个人去。这次,因为有他舅舅带着,还有表哥和其他几个孩子一起,玩起来会比平时跟着我去更开心。
儿子放下电话就高兴地蹦了起来,可略一回味,马上垂头丧气地耷拉下了脑袋,变得烦躁起来。因为去水上乐园的时间和补课的时间正好冲突。儿子哪个都不想放弃,可两个时间都由不得他。
看到儿子烦躁不安,我叫他拿来纸和笔,对他说:“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做出选择,我们把选择项做个比较怎么样?”儿子有点不太明白,但还是拿来纸笔坐在了我旁边。
我在纸上垂直画了一条线,把纸一分为二,在一边写下“水上乐园”,另一边写下“参加补课”,然后在两项下面又分别写上好处、坏处、补救方法几项。我问儿子:“下面,我们来列举比较一下,看看两个选项的好处和坏处分别都是什么,对于坏处又有哪些补救措施,然后再来取舍好不好?”儿子点了点头。
我们经过讨论、比较,利弊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去水上乐园的好处是能开心地玩一天,坏处是耽误补课,可能会对比赛造成影响。弥补方法几乎没有。参加补课的好处是,为比赛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坏处是错过了玩的机会。弥补措施:下周或一个月之内再去。
看到以上结果,不等我问,儿子已经做出了选择,轻松地对我说:“妈妈,我去参加补课,但一个月之内我们一定要去一次水上乐园,最好让哥哥一起去。”
这有何难?我当然不会扫他的兴!
儿子高高兴兴地补课了。回来听到他哥哥绘声绘色地说起在水上乐园玩得多开心时,儿子平静地对哥哥说:“下周如果我妈妈有时间,我们再去一次好不好?”这次,轮到他哥哥高兴得跳起来了。
经过刻意纠正和有针对性地培养,儿子在生活中越来越有主见。每次出门都会自带零钱,还跟我调侃:“俗话说,出门不带钱,见了东西只能看。出门带点钱,见了东西就不只是看。”小事如此,遇见大事,比如报什么培训班、去哪儿旅游等,他也会自己在纸上写写画画,经过比较之后再做决定。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