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群”盛行,你怎么看?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夸夸群”在国内各大高校风靡。在夸夸群,不管你发生了什么“人间悲剧”,只要简单阐述一下,最后说上两个字“求夸”,群中好友就会一拥而上,疯狂夸你。比如某大三学生,不小心把啤酒洒在了书包上,在“夸夸群”里求夸,被人赞道:“背上带酒味的包去上课,你就是整条街最醉人的崽。”这夸奖可谓清新脱俗,让人意想不到。
  “夸夸群”很受年轻人欢迎,并在网上迅速蔓延。大家在“夸夸群”里分享的内容五花八门:求安慰,求鼓励,求表扬……只要分享出来,各种搞笑热情的发言就会潮水般涌来。大家不拘形式,乐在其中。
  很多年轻网友称,“夸夸群”是快乐的源泉、传播正能量的阵地;也有人说年轻人喜欢“夸夸群”,是情感脆弱,不敢面对现实的表现;更有人说,缺什么才想什么,年轻一代求夸现象折射出我们的教育缺乏鼓励……
  孩子们为什么会喜欢这种有些虚假的夸赞呢?沐浴在人造阳光下,祖国的花朵能健康成长吗?
  卧底“夸夸群”,人人夸我,我夸人人
  (秋成,清华大学学生)
  晚上8点27分,一个朋友邀请我加入“清华夸夸群2群”。8点37分,当我还在研究什么是“夸夸群”时,群聊人数已经达到500人上限。朋友说我被自己的犹豫挡在了快乐门外。但世上无难事,很快我成功潜入“清华夸夸群3群”。而后几个小时,3群也快速达到500人上限。
  进群先读群公告。“清华夸夸群3群”的群公告:“给清华学生提供互相安慰、商业互吹、赞美他人的平台。在群里,无论你说什么,都会收到眼花缭乱的夸赞。这里没有杠精,没有互喷,只有快乐与爆笑。”
  我卧底两天两夜后,发现在这半公开半匿名、半模仿半原创、半真诚半虚伪、半高雅半低俗的环境中,杜绝了网络暴力和贩卖焦虑,真是“此群只应梦里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一、阶层的上升与内心的满足
  “舔狗”指不顾一切讨好他人的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感情生活中明知对方不喜欢自己,却一味讨好对方;二是形容阿谀奉承的人。
  现实生活中,百般追求而不得也好,为某个现实目的吹彩虹屁也好,为维护塑料友情互吹也好,很多人都当过卑微的“舔狗”。但在“夸夸群”里,只要你求夸,就会有几百人涌来表扬、赞美你。此时,现实生活中的“舔狗”成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男神或女神。这种心理阶层的上升与满足,想必只有在“夸夸群”里才能获得。“夸夸群”和保险有相似之处,正所谓:一人有难,八方来夸;人人夸我,我夸人人;夸夸在人间,温暖半边天!
  二、短暂消失的朋辈压力
  浑身散发着魅力和拥有足够实力的同学一般不会来“夸夸群”,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满足感。而“夸夸群”的魅力正在于不管你做了什么蠢事,经历了什么失败,有多么窘迫,都可以在这里获得大家的表扬。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丧”甚至还不如我,现实中的朋辈压力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向下比带来的无限快乐。
  据可靠消息,“夸夸群”开始病毒式爆发,小区、单位、家庭……都已经出现了“夸夸群”,你想缓解压力吗?你想被夸得“体无完肤”吗?“夸夸群”欢迎你!
  “夸夸群”为啥火?一场低成本的社交盛宴
  (赵勇,某师范大学教授)
  随意进入一个“夸夸群”,稍微用心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是有套路的。
  哇,这么多优秀的年轻人聚集在这里,想必有一场思想的盛宴。(夸群友优秀)
  你的早餐我没吃过,但从器皿中我发现了达·芬奇的影子和毕加索的气息。这已经不是一顿饭那么简单,而是一场精神的饕餮!饼干配红茶,彰显英国皇室品位。(夸早餐)
  年纪轻轻就满腹经纶、出口成章,佩服佩服!(夸才华)
  这里不需要很高的文学素养,也不需要学习圈子行话,没人会说你成语搭配不当,反倒是组合得越不和谐越好玩。只要进了群,你就可以马上上手,玩得快乐。
  说到底,这是一场低成本的社交,是网络时代的特点之一,即一切都具有某种虚拟性。这种社交不那么真实,但也不完全虚幻。这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符合时下年轻人的人际交往心理。大家都是陌生人,在没有共同话题的情况下,互夸能够快速展开对话,让所有人迅速参与其中。虽然彼此不认识,很难结合个人特点精准夸奖,但丝毫不影响你在其中获得短暂的心灵按摩。
  渴望被夸奖,是人之本性啊!可现实生活中,求夸奖是件难为情的事。“夸夸群”里却大行其道,群成员相互夸赞,互送高帽,以此为乐。快意如斯,不是网络无聊,而是人心需要抚慰。“没有规则,各种夸,直接夸,随意夸”,虽然夸得离谱,夸得有点假,但被夸者很享受。只因人人都有情感需求,渴望得到认同与尊重。“夸夸群”的功能有点类似于微信的点赞,既是一种社交模式,也是一种情感表达,能成为一种风潮,有其合理性。
  除气氛轻松幽默外,互夸也是对生活压力的缓解。你可以在群中分享自己的任何事情包括糗事。放心,没人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你、挖苦你,大家反而会出其不意地找出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闪光点来夸奖你。再说,大家彼此不认识,你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夸夸群”以轻松、友爱、包容的气氛,接纳每个人的表达包括愤懑吐槽。而吐槽是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具有疗愈功能。对很多人来说,“万人齐夸”是一种新鲜体验,付出不多博自己一笑是值得的,“体验快乐,即是意义”。
  夸赞是去除不良情绪的好办法
  (汪洋,某报社记者)
  复旦大学校友郝西哲是一名资深“夸友”。他说,最先興起的“夸夸群”,源于微信群友的一句“我想被夸”。最初,群友会根据头像、姓名、发言风格,甚至使用的标点符号进行夸赞,“当时我就震惊了,真是什么都能夸”。
  群友要求被夸的原因五花八门,如论文写不出、作业做不完、上课总迟到等,而这些困扰生活的鸡毛蒜皮的事,每个学生都会遇到。
其他文献
所谓科学决策和效率至上主义的项目,如果不能将利益相关人的民意纳入进去,肯定会遭到利益冲突者的不合作,甚至对抗。    去年,广州市决定在中山大道实行快速公共交通(BRT)试点,今年8月悄然开始施工,没想到在广州市引起了媒体和公共舆论的轩然大波。巨大的质疑之声让政府机构变得保守和神秘起来,广州市相关的政府机构对BRT问题变得噤若寒蝉。随后,广州市一副市长公开透露,BRT项目将力争在年底通车。这一消息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行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说,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十分明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今天我想把这位伟人的话拓展一下,换成“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因为孩子既是家庭之人、学校之人,更是社会之人。他生于家庭,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家长,应怎样巧借校社资源来培养孩子呢?  借助老师  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老师自然成为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所以,我特别注重与老师配合,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为了增
三层境界:苦学、好学、会学  三种习惯:高屋建瓴、追根溯源、发散思维  三种方法:多读书、多思考、多重复  三种精神: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一”  三层境界:   苦学、好学、会学  第一层境界为苦学  一提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被迫的、不得不做的苦差事,完全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他们必然对学习产生恐
问:我想明年考重点中学,学习比较用功,但我的学习效率不高,有些东西前面学后面忘。请问,用什么办法能把学过的知识牢牢记住?  田野  答:复习是与遗忘斗争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要想提高学习效率,把学过的知识牢牢记住,可以按照以下要点去复习。  1.在理解的基础上复习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被理解后会更容易被记住而更难以忘记。而理解当天所学知识,就要求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听讲、跟着老
前幾天,我在全市的干部大会上说,现在干部在职学习正在暑期招生,希望大家报名读函授本科、读硕士、甚至读博士,能挑战自我,选学理工科,起码也要与经济管理有关的财经类文科专业。我还指出一种现象,一些部门负责人在要求增加编制时,经常说缺乏搞文字的,都要增加办公室写材料的人。  加重舞文弄墨的份量,不利于事业的发展。尽管事后有人跟我说,你得罪了很多人,但我还是坚持这样的观点。  我们当前正进入新型工业化、城
商业区开发商魏怀勇打来电话,约夏哈林吃饭。  夏哈林现在是县里的“师爷”,但以前只是小角色,还因泡妞出了点乱子,被行政处分,保留正股级待遇。然而好运来了,真是挡都挡不住,48岁那年,他的远房表弟耿青调到这里担任县委书记,这时候就有人主动把夏哈林提拔为县委政研室副主任,有一回耿青还勉励他“做好师爷,出好主意”。有了这层关系,自然就有很多人主动与夏哈林套近乎。  魏怀勇就曾给他推荐过很多小妞。他坏坏地
2020年4月,一位单亲奶爸骑自行车带着4岁的女儿从东莞出发,历经71天,行程4139公里,到达西藏布达拉宫  女儿的世界里,不应该只有小猪佩奇和游乐园,也应该有诗和远方  钭(dǒu)皓倍今年26岁,是一家网店店主。在女儿兜兜3岁时,妻子因意外离开了他们。从此,他成了一个单亲爸爸。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兜兜不能出门,不能上幼儿园,每天和爸爸待在家里。每天一大早,钭
生命很脆弱且只有一次,失去了绝无可能重来  晚饭后,我常带女儿牛牛出去玩一会儿。城市路面上井盖多,牛牛总喜欢跳上去踩。跟她说过无数次不要踩,她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她觉得踩井盖比常规走路有趣,可我提心吊胆,生怕她出意外。果然,一天牛牛又蹦到井盖上,井盖摇晃起来,牛牛站立不稳,被我眼疾手快抱起,算是虚惊一场。但这也提醒我,事不宜迟,必须让孩子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讲大道理,她肯定听不进去,于是我就编
2008年下半年,一场前所未有的“问责风暴”持续发力,激荡中国政坛。  9月14日,中秋佳节。因为襄汾尾矿溃坝事故,中央一纸令下,刚刚“东山再起”的山西省省长孟学农再次谢幕。在中国政坛,“引咎辞职”的部级高官并不多见,短短5年内两度去职的更是绝无仅有。  9月22日,在“毒奶粉”事件中,由于国家质检总局监管缺失,负有领导责任的局长李长江引咎辞职。同一天,对三鹿牌奶粉事件负有领导责任,对事件未及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