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骗老人买保健品的?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8231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一个老人成为顾客的时候,我每天有8个小时陪在老人身边,陪老人买菜、帮老人做饭、陪他聊天。老人都把销售员当成了亲孙子。老人家里断水断电,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销售员。晚上老人病了,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也不是他的孩子,而是销售员。
  一个男人大力推开门,将保健品狠狠地甩在桌上。
  “你要再敢来我家一次,我拆了你!”说这句话时,男人正指着我鼻子。
  我认识他,是旁边小区一位退休大爷的儿子,那套保健品价值8000多元。
  “养生馆”同事见多了这种场景,并没有和男人有过多肢体冲突,频频道歉送他出了门。
  这件事也不会对“养生馆”有影响,这天还有“养生专家”来讲座,有一批老人来领鸡蛋,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准备。

洗脑


  2015年1月,一家来自浙江温州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我就读的中医药大学校招,招聘面试官并没有告诉大家的是,这是保健品销售。
  与公司签约后,我和同伴们被温州总部安排在雁荡山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培训。这段培训“类似洗脑”,每天早上5点起床晨跑、喊口号、户外拓展、分组竞争。
  培训过程中,负责人不断强化一个概念——公司卖的保健品只是个媒介,我们要给老人“带来健康和陪伴”。
  不断有公司“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描述团队氛围好、上升空间大等一系列的前景。他们不过二十七八岁,工作不过四五年。
  一位女员工说她不到5年便实现了全款买房的小目标,“我一个女孩子都能做到!你们男生凭什么不能?”
  这句话如激将法一般激起了我们的斗志,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培训过后,我又被送到义乌一家已经开了6年以上的“养生馆”去学习。在那里,有购买保健品长达5年以上的老人,有每年会购买数万元金额的老人。老人们甚至会非常仔细地给其他正在犹豫的老人分析,保健品到底有哪些好处。
  那些长期购买保健品的老人内心很可能并不认可保健品,但他们需要自我认同和自我辩解,当别人问起他保健品好不好的时候,为了维护面子,老人一定会说好。没有老人愿意承认自己傻,“如果说不好,这不是打自己的脸么?”
  我被公司洗了一遍脑,再被这些老人洗了一遍脑,对保健品的神奇疗效几乎深信不疑。

拓荒


  2015年春节后,我和几位同事被派到浙江嘉兴“拓荒”,要建立起一家新的“养生馆”。
  “养生馆”挑在了一个老小区,这里老年人多,全是目标客户。我们每天早上吆喝着拉老人来店中测血压,用很和善的语气和老人谈,老人是不会抗拒的。公司有专人培训保健品销售员的“话术”,有一套理论和知识体系,这些是必须背会的。
  我们一般不叫他们爷爷奶奶,是叫叔叔阿姨。因为这样显得他们更年轻。
  保健品不能说保健品,会说“保健食品”,加上这个“食”字后,老人容易会对此放下戒备心……
  聊天还是为了“筛选客户”。一盒保健品数千元甚至高达数万元,老人有没有钱,有多少钱,是不是自己管钱,都直接关系到他们能不能买得起保健品,买得起哪个价位段的保健品。
  为了研究顾客,我们每天晚上6点闭馆就会召开长达5个小时的会议,四五个人琢磨一个老人,专门针对他们的性格、家庭以及收入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制定第二天的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确定和老人下一步的聊天话题,有时候会细致到,见面第一句话和老人说什么,老人作出不同情况的回应后,又该如何应答。
  “养生馆”时常组织“养生会议”,用鸡蛋、大米以及“生态养生杯”“印度养生袜”这些生活用品吸引老人参加。“生态养生杯”是总部找厂商定制的,他们在给老人宣传时,只需要让老人觉得“这个杯子非常好,来了就免费给你”。
  “养生专家”善于调动现场气氛,制造病痛的恐慌,老人很有代入感。“养生专家”推销一款名为“纳豆”的保健品时说,这是中科院院士的研究结果,通过复杂的工艺流程提取了黄豆核心的粘稠物质,能够高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后,以退为进地说,“如果有条件,可以尝试着吃一点。”不直接劝老人买。
  这个“复杂工艺”其实就是普通的压榨法,不可能治愈心脑血管疾病,也不是什么中科院院士的研究结果。
  “养生专家”结束授课,我们会配合主持人在场下鼓掌、喝彩,让整个会场“热血沸腾”。很多老人不信,但是因为拿了鸡蛋、大米、肥皂,往往不会公开质疑我们。
  为了卖出产品,我们会制造“饥饿营销”以及“优惠大促”的假象,守在关系好的老人身边,不管想不想要,都会“抢来”所谓的优惠单,放在老人面前,劝签字。软磨硬泡下,老人很多时候会选择签字。
  签字不代表购买,为避免反悔,销售员还会在一小时内把“纳豆”送入老人家中,直接拿刀把包装拆开,要老人数货、验货,并且劝老人当场吃下,“把生米煮成熟饭”。甚至陪同老人去银行取款,当场完成交易。老人碍于情面,最后也不会拒绝。

骗局


  我骗过金额最大的老人是倪阿姨,82岁,老伴已经去世,儿女都在外地工作,每月退休金有2000多块,是我们眼中的“优质客户”。倪阿姨一直说自己条件不好,我也一直没强迫她购买,我们之间反而产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倪阿姨:小K啊,我家庭条件真的不好,每个月退休金才2000多元,你这保健品动不动就四五千上万块,我这根本买不起啊!
  小K:倪阿姨没事的,公司规定了我們要好好给到店的顾客讲产品,你来了我们店里,买不买是您的事,但讲不讲是我的事。不然公司给我们开工资,我拿着不安心。
  倪阿姨:小K你每月公司是多少啊?
  小K:我们每个月底薪是1800元,还会有些提成。
  倪阿姨:那是不是我买了你的产品你就会有提成?
  小K:是有的,一大盒保健品一般提成是200元。   倪阿姨:小伙子出来工作真不容易,你讲讲你们的产品吧,我好好听一听……
  其实我的底薪是2500元,提成也不只200元,而是8%,只是为了让老人觉得我辛苦,产生同情心。倪阿姨也确实相信了,很认真地听我讲。
  后来在一次“养生讲座”后,我安排倪阿姨和“养生专家”展开问诊,当时房间里只有我们三个人,“养生专家”非常准确地“诊断”了倪阿姨的病情。
  我不断问“养生专家”,“纳豆”对倪阿姨身体是否会有好处。“养生专家”在肯定好处后,我还不断向他“争取”优惠。“养生专家”很犹豫,一直都不愿意给。但在我的“软磨硬泡”下最终松了口,答应把价值8000多元的一大盒“纳豆”以及一系列赠品卖给倪阿姨。“养生专家”还非常神秘地悄声对倪阿姨说:“大姐,这个优惠真的不多,全市没几个人能拿到,你出去后千万不能告诉别人。”
  实际上,在问诊的前一天,我早就给“养生专家”介绍了倪阿姨的病情,这场问诊更像是事先导演好的“双簧”,所谓的“优惠”也只是我们演戏的产物。
  倪阿姨后来还买了价值12000多元的保健品,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花了2万多元,我拿到了1600多元提成。

离开


  倪阿姨是一个相对好搞定的客户,但并不是所有老人都像她一样好搞定。
  一些老人的儿女在发现老人购买保健品后,会选择退货。面对这种情况,销售员并不会拒绝退货要求,而是在退货后趁老人儿女不在家,继续送货上门,“反复做老人的思想工作”。以至于有一次,一个牛高马大的男人来到养生馆指着我鼻子骂,“你要再敢来我家一次,我拆了你!”
  我当时只觉得,这个男人不理解也不尊重父母。我觉得我的老人顾客都很认可我,他们从来都没和我有过矛盾。当一个老人成为顾客的时候,我每天有8个小时陪在老人身边,陪老人买菜、帮老人做饭。老人在家很孤独的,天天去看他,每天给他送些水果,陪他聊天。老人都把销售员当成了亲孙子。老人家里断水断电,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销售员。晚上老人病了,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也不是他的孩子,而是销售员。
  我们组织过120元杭州三日游,“养生馆”包下食宿费、交通费以及景点门票,实际成本远高于120元。在这样的旅游项目中,白天陪老人划船、唱歌;爬山时帮老人背包;晚上还给老人端洗脚水、点蚊香。三日游之后,80%以上的老人会买保健品。
  有老人说:“买产品不是真的觉得好,而是你对我好。我不能让你对我这么好,还赚不到任何钱。”但像这样的陪伴并不是所有老人都遇得到,越投入、越有钱、越肯掏钱的老人享受的服务越好。
  保健品是个暴利行业,有些人不择手段,完完全全把它当成了牟利的工具。有些“游击队”几乎是全国各地流窜,胡吹海夸,打一枪换一地,卖完东西就跑,一个一个城市的老人轮流被坑。而且保健品行业因为标准松散,有些产品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有毒有害。山东那位跳海老人就是被这种公司所坑害的。
  2015年,我连续三个月拿到了“养生馆”的销售冠军,每个月我都可以向5-10个老人卖出保健品,每月收入高达上万元。这对于一个在三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高。我很开心,陷入了狂热。当时每个月我工作29天,每天早上7点开始上班,晚上12点才下班,丝毫不知疲惫。
  不过,好景不长。2015年10月,我和“养生馆”另一位同事发生利益冲突,让我突然变得清醒。我的顾客虽多,但是真正自愿购买的人可能不足两成,大部分老人都是在半推半就下被迫购买的。我用了太多手段,吃相太难看,这样没有意义,不是一条正道。
  我曾经梦想着在这里打拼一番事业,也确实经历了十个月打鸡血的“保健品销售员”生活。但是这一刻清醒过来的我,突然覺得这样的生活索然无味、如梦一场,因此辞职走人。
  讽刺的是,回到老家后,我发现,奶奶也时常参加“养生讲座”,在销售员的推荐下购买保健品。我第一反应就是劝她不要买,可奶奶不听,我最终没有坚持,显然,那个销售员对她足够好。
其他文献
再大的惊吓都是好的,只要命在,像什么蹦极跳、过山车,玩过之后都有类似恐怖片带给人的满足感。直立行走的死尸,躲在墙缝里的异形生物,住在一墙之隔的吸血鬼……动物伪装出可怕的模样是为了恫吓敌人,而更高等的人类,却善于虚构出可怕的东西来取悦自己。  现实中,至少理論上,谁都有这方面的需要。但也有例外:加沙人不需要,他们每天都过着恐怖片里的日子;一线警察、士兵什么的不需要,他们想来一发极限体验不难;法医和部
人们在群体中寻找安全感,也在群体中放纵自己,做出那些自己一个人很难做到的事情。  春节后又一波中国游客在国外丢人现眼的报道出来。加拿大航班上占人家空姐的座位睡觉还撒谎,被警察请下飞机。在济州岛机场乱丢垃圾,满地狼藉无法下脚。值得庆幸的是,今年还没到大闹外国机场的档次,毕竟有进步。  我估计又是旅游团干的。拿在机场乱丢垃圾来说,我也算每年都旅行,去过十几二十国,还真的很少见单个中国游客随地乱丢垃圾的
2016年,马云提出了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概念。从前的“互联网 ”商业模式正逐渐被分解、挑战。作为大健康行业里的“绿瘦”,比同行们提前几年就完成了“数据驱动”改造,并开始执行“新体验”战略—体验前移、多元触点、一对一管家式服务。“绿瘦”的野心,早已经不在瘦身产品的销量之上,  而是要把自己的存在感嵌入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6年10月,马云在杭州云栖大会上为中国商业带来了线上与线下融
我近来出差甚多,见到的媒体同道甚众,脸盲症又复发了。上回在广州,碰到一位同行,他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我晓得是新近认识的面孔,于是打哈哈曰:老兄啊,厦门一别,甚是挂念啊。他一怔,说:我们是在泰州分别的。我做如梦初醒状:哈哈,对对,千垛菜花,我们都是采花贼。默然半晌,我心想他是江南口音,必是上次泰州之行中的金陵媒体,于是又没话找话说:你们南京最近很热吧?他又是一怔,说:南京热不热我不清楚,我是从杭州过来
2017年7月24日至30日期间,时值广州四季酒店五周年店庆,愉粤轩将再次携手久负盛名的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金沙厅,凡光临愉粤轩选择“江南印象”菜单的宾客均有机会赢取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豪华住宿两晚(包含翌日早餐两份);同时关注广州四季酒店官方微信并参与相关活动,也有机会获得免费菜肴等美食礼遇。不想错过金沙厅美食的宾客即日起可以开始预订愉粤轩的座位。盛夏篮球名人堂  伴随一段热力四射的花式篮球及啦啦队
9月28日,亚洲领先的化妆品零售集团莎莎宣布进军天猫国际,莎莎首家天猫国际体验店——“Sasa莎莎海外旗舰店”正式上线,并在莎莎于香港的首间概念店Sa Sa Supreme举行莎莎天猫国际旗舰店开幕盛典,现场全球口碑好货、明星大咖齐齐上陣。广大消费者今后不仅可以在香港莎莎实体店购买,更加多了一条方便快捷的线上购物窗口——莎莎天猫国际旗舰店。
2002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张悦然坐在教室里,一连串带有各种计算机专业术语的英文从她耳边经过,没有一丝停留,或者说,她根本没想留住它们。她才睡了两个小时,天蒙蒙亮时,她刚刚钻进被窝。  她又进入到了那种失控的写作状态里。只要一坐在电脑前,她就好像溺水的人抓住了自己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再也不愿放开。从黑夜写到天明,如果不是意识到接下来还要上课,恐怕她还会一直这样坐下去。  落在椅子上的衣服兜里突然发
2018年末,世界首例转基因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震惊了整个科学圈。继“转基因食品”后,这对双胞胎所遭遇的基因编辑实验,成为又一个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争议点。  尽管说到基因,我们好像都知道大概是怎么回事,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此面对相关的问题,人们很容易被带偏关注点,甚至产生似是而非的伪科学谣言。在这种情况下,《基因传》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  这本书的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是一名印度裔的美国医生
山东杨永信网戒中心的所谓“电击治疗”所引发的争论刚刚淡出公众的视野,江西又爆出一所名为“豫章书院”的网戒中心体罚、虐待学生的新闻。  网戒中心确实是一个奇特所在:这里的学生没有自愿入学,他们被以各种理由、千奇百怪的方式送来,或绑或骗。封闭、训诫、非常规治疗手段……网戒中心时常以标签化的面目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有学生将其称之为“疯人院”“集中营”,但另一面,以爱为名的家长却将其奉为教育良方。家
酷熱的夏季,无论在海滩嬉戏,生日派对庆祝还是休闲在家,GODIVA歌帝梵巧克力杯装冷饮都能随时随地带来浓郁的冰凉享受。今年GODIVA歌帝梵将全新推出两款杯装冷饮:口腹果香的歌帝梵甜梨黑巧克力雪泥及混合了黑巧克力粉的歌帝梵香草味巧克力冰淇淋。杯装冷饮系列还包含:歌帝梵比利时黑巧克力冰淇淋、歌帝梵巧克力碎冰淇淋及歌帝梵巧克力碎草莓冰淇淋等丰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