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住特殊处进入深层次阅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ie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同事在教学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时,只选取了作者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鸣沙”两种现象的文字进行解读。他们认为,学生初读课文明白沙漠里奇怪现象是什么,再读课文明白什么是“魔鬼的海”,什么是“鸣沙”现象。最后读课文探明为什么会产生“魔鬼的海”“鸣沙”现象的,这样就算完成解读课文的任务了。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只是停留在课文的表面,没有揪住课文的特殊之处,解读进入不了课文的深层次,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只是到课文中找答案,没有分析,没有思考,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课文的特殊之处是什么呢?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什么,在课文的第4—5节进行说明,也就是这两节可以构成完整的意义,可以独立成篇,作者为什么要再写1—3节呢?这就是课文的特殊之处。
  为了探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就会慢慢发现作者的匠心。为什么要写“晋僧法显”“唐僧玄奘”这两个人物对沙漠的观感——“可怕”和“恐惧”?读了第一段这个问号还是留在我们脑海中,但是可以明白这两位僧人觉得“可怕”和“恐惧”的是什么,“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走踏过的脚印,不久就为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概括的说“可怕”“恐惧”的感受就是“恶鬼”“火热的风”“流沙”造成的。这里写“恶鬼”“火热的风”“流沙”与后面写沙漠“魔鬼的海”“鸣沙”有关联吗?我们试着联系起来一想,就会明白阿拉伯人对未知的沙漠现象——“魔鬼的海”只是感到奇怪,我国人却感到可怕,从晋代唐代到解放前乃至到现在人们把它称为“恶鬼”。这就说明我国人盲从,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缺乏探究自然的奥秘的精神。受封建迷信毒害很深。这不仅仅是科学研究上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至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思考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不仅仅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思考的,而是把自己当成社会主人公来思考的,这就是重大的社会责任感呀!现在,我们再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选择“晋僧法显”“唐僧玄奘”这两个人物对沙漠的观感。法显(约337—约422),东晋僧人、旅行家、翻译家,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玄奘(602—664),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代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从年代来看,这两位僧人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我们对自然中奇怪的现象迷信已经年代已久,它在我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了,可以说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了,作者感受到这一问题严重性。纵观这两点,我们可以明白作者选择写“晋僧法显”“唐僧玄奘”这两个人物对沙漠的观感——“可怕”和“恐惧”的目的了。我们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迷信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要让人们正确地对待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也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问题。所以,作者通过写作本文做出最大的努力。没有只是选取直接解释说明“魔鬼的海”“鸣沙”现象的文字,那样只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起到的作用只是普及科学知识,作者放眼于人们的思想认识这一点,把这篇文章写成一篇事理说明文。让人们在读文章中既明白科学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人们明白自然界中怪异现象都可以通过科学道理来解释清楚,我们不必害怕,不必迷信这一道理。例如,文章的1—3节可以说明没有科学意识、科学知识,我们会觉得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很可怕。4—5节说明有了科学意识、科学知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可以得到解释。可以说文章从正反两个反面来构思说明道理,起到了强调所说明的事理作用。在行文上,作者采用步步生疑,牢牢地抓住读者的思维,让读者与作者一起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自然由浅入深,由解小疑到解大疑。达到让读者有效明白事理的目的。第一小节写明法显、玄奘认为沙漠是可怕的,第二小节首先提出问题:“沙漠真像法显、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接着写明我国科学工作者亲自到过沙漠认为沙漠并不可怕,第二小节的结尾又提出:“这是什么缘故呢?”第三小节从装备条件解说法显、玄奘为什么会觉得可怕的。第四小节提出疑问“沙漠里真有魔鬼吗”,作者又从光学的角度解释“魔鬼的海”“海市蜃楼”现象。
  掩卷沉思,竺可桢作为一个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问题,他看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教育家,他从一个国民的社会责任感思考问题,看到科学意识更为重要,要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最主要的是要有科学的意识。为了唤醒国民的科学的意识,独具匠心地写作了本文。
  陈荣华,教师,现居江苏宝应。
其他文献
课改推行多年,但是许多学校的教学模式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上课“一言谈”,作业强调标准答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阅读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学习任务就是记住老师所说的标准答案,到考试时定到试卷上,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升学率很高,但是学生思维能力,语文素养等方面都不会得到提升,相反却会使语文教学的路越走越窄,最后语文学科成了阻碍学生发展的“拦路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  第一、学生在课堂中处
何小竹,重庆市彭水县人。1963年生。1979年考入涪陵地区歌舞剧团,从事乐队演奏和编剧。1979年后历任四川涪陵地区歌舞团编剧,黔江地区文化局干部,四川省作家协会文学院专业作家,在《人民文学》《星星诗刊》发表小说和诗歌多种,代表作有诗集《6个动词:或苹果》,小说集《女巫制造者》,长篇小说《爱情歌谣》。  在小镇上的时候,我们都还年轻。蔡小妹比我更年轻。我们的婚姻是别人撮合的。邮政所的所长老卢自告
作文创新是多方面的,立意固然很重要,构思也不可忽视。在历年高考作文中,写散文占了非常大的比重(70%以上)。因此,要想在构思方面创新,创作微型小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创作?巧构情节是关键,下面我简要谈谈巧构情节五法。  一.巧合法  通过人物出乎意料的奇遇或事情的某种巧合,构成曲折故事,来表现微型小说的主题,我们称之为“巧合法”。由于偶然巧合,才构成了动人的故事,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教师同样不能踏进同一节课堂。我们要努力展示自己的个性美,大胆展示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我们可以追求像诗一般的优美,像火一般的炽热,可以追求华丽庄重,可以追求诙谐幽默,可以追求矛盾冲突。刻苦推敲,精雕细琢,上下求索,无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个性,上好每一堂课。因此,“个性化”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情结”。课堂阅读教学的“个性化”,首当其冲摆到了首要位置。  一.个性化阅读教
中国人似乎素来对狗有很深的偏见与歧视,这倒不是我的偏见。  同样是为人类服务,猫抓老鼠被认为是天职,是忠于职守,狗捉老鼠却被斥为“多管闲事”;同样是对人类要求低索取少,牛被赞为“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而狗被斥为“不改吃屎的本性”;同样是美味佳肴,什么鸡肉、鸭肉、猪肉、牛肉都可以用来宴请宾客,任凭人们私下多么喜欢狗肉,可它却始终“上不了正席”。  中国人对狗的歧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一些自己
高效课堂中的“高效”,指的是教师在科学理念的指引之下,利用规定的时间,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学生是否进步是衡量教学是否高效的唯一指标。教学过程高效与否,并不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讲解的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是否有所得,以及学习的质量如何。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把高效渗透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授予学生课堂全过程的质疑权,让许多问题在师生平等合作探究中得到有效的解决。  下面就课堂教
高效课堂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结合实际教学体会,我以为要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必须讲究教学艺术,把握好课堂的各个环节。  一.“曲径通幽”的课堂导入艺术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教师如同“导游”,带领学生“游历"导学案,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和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恰当贴切地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为整个教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弊端,所以,应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便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落后。初中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落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初中教学中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
“备”,体现的是上课前的准备过程,这是每一位教师倾注精力和心血的阶段,也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进步、自我超越的过程,因此在“备”上下足了工夫,课才有可能成为一堂“好课”。“课”是备课工作的核心,体现的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转化过程,也是备课工作是否有效,备课成果能否落实的关键。  备好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备教材(窥一斑而知全豹)  仔细研读备用的华文教材,弄清编排的思路,把握重点难点,然后结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的选材,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对于不幸的人们,语文界同仁耳熟能详的是这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早期论文《摩罗诗力说》,“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评论家对这句话进行了简化,简化后可谓影响深远。可鲁迅却并不满意这样的概括,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很少重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愿意强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