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35-02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特别是看了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后,更坚定了我们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信心。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很多学校快乐高效课堂的主要组织形式。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大都是外在形式的合作,有效性较低。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规则,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合作学习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下面重点谈一下有关合作学习的几个问题。
一、合作学习的历史渊源
合作学习的思想萌芽历史悠久,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效率。古代的一些达官贵人在为自己的孩子请师傅教学时,也大多注意找一个上不起学但又比较灵透的孩子伴读或陪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32年提出了“小先生制”的构想,提倡儿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人”,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给周围的同伴,有助于帮助别人,更能够提高自己。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这是由中央文件形式确定的少数教学方法中的两种。对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也由此略见一斑。我们现在提倡在合作小组中“一帮一结对子”,正是要发挥这种互帮互助作用,这种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千萬不可忽视,这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立足点和功能所在。
二、与合作学习有关的几个基本理念
⑴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⑵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全员互动,尤其重视生生互动,而生生互动在传统教学中确是被作为课堂教学的消极因素或破坏因素而严厉禁止的,这是传统教学缺乏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
⑶合作学习追求的目标: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进步即成功。
⑷学校的角色定位: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学生来到学校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求就是获得自尊和归属等。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自尊感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
⑸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合作学习组织里,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唯一身份,而是充当了“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
⑹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意义和社会意义:合作学习从教学论意义上说,有助于学生快乐高效的学习;从社会意义上说,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人、理解人、支持人、关心帮助别人、倾听别人意见、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这些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当今或今后的生活中,是十分必要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操作要领
⑴科学划分小组。学习小组以4—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为宜,班内平均分成N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班学额较大的以8—10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也可。每两人结成学习对子对桌而坐,便于合作学习。小组内由教师指定或定期选举正负组长,负责组内学习、活动、检查、监测、考核等组织工作,保证本小组合作学习的正常运转。
⑵培养合作学习技能。这种技能可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前集中培训,也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将合作技能培养目标与知识性学习目标一起培养完成。
⑶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方法因人而异,但应符合“自主、合作、快乐、高效”的基本特征,其中以下几个环节与过程是必备的:明确任务目标;学生自学、自思、自练;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展示学习情况;教师点拨、指导、概括、总结,进行“三讲”等。
在这个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重视生生互动,为每个学生增加在小组内表现和“说”的机会,只有在这种形式下,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才是现实的。
(4)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以小组集体捆绑式评价为主,否则,小组的合作将失去动力。成绩捆绑可灵活选择二人捆绑、四人捆绑或整个小组集体捆绑公布。同时,每天根据学生对小组成绩的贡献和在组内影响力的大小评选最佳组员,每班根据各小组表现评选最佳小组,对学生个人或集体进行即时鼓励,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全体都动起来,在学习小组中做到互帮、互学、互问、互答、互考、互改,在群体互动和自主探究中体验学习进步与成长的快乐,在学习组织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体现自身的价值,发挥应有的影响力,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以经常性的激励性评价刺激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学生就会由衷的喜欢课堂,热爱学校,使校园生活成为学生最快乐的人生经历。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特别是看了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后,更坚定了我们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信心。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很多学校快乐高效课堂的主要组织形式。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大都是外在形式的合作,有效性较低。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规则,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合作学习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下面重点谈一下有关合作学习的几个问题。
一、合作学习的历史渊源
合作学习的思想萌芽历史悠久,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效率。古代的一些达官贵人在为自己的孩子请师傅教学时,也大多注意找一个上不起学但又比较灵透的孩子伴读或陪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32年提出了“小先生制”的构想,提倡儿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人”,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给周围的同伴,有助于帮助别人,更能够提高自己。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这是由中央文件形式确定的少数教学方法中的两种。对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也由此略见一斑。我们现在提倡在合作小组中“一帮一结对子”,正是要发挥这种互帮互助作用,这种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千萬不可忽视,这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立足点和功能所在。
二、与合作学习有关的几个基本理念
⑴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⑵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全员互动,尤其重视生生互动,而生生互动在传统教学中确是被作为课堂教学的消极因素或破坏因素而严厉禁止的,这是传统教学缺乏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
⑶合作学习追求的目标: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进步即成功。
⑷学校的角色定位: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学生来到学校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求就是获得自尊和归属等。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自尊感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
⑸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合作学习组织里,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唯一身份,而是充当了“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
⑹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意义和社会意义:合作学习从教学论意义上说,有助于学生快乐高效的学习;从社会意义上说,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人、理解人、支持人、关心帮助别人、倾听别人意见、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这些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当今或今后的生活中,是十分必要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操作要领
⑴科学划分小组。学习小组以4—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为宜,班内平均分成N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班学额较大的以8—10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也可。每两人结成学习对子对桌而坐,便于合作学习。小组内由教师指定或定期选举正负组长,负责组内学习、活动、检查、监测、考核等组织工作,保证本小组合作学习的正常运转。
⑵培养合作学习技能。这种技能可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前集中培训,也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将合作技能培养目标与知识性学习目标一起培养完成。
⑶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方法因人而异,但应符合“自主、合作、快乐、高效”的基本特征,其中以下几个环节与过程是必备的:明确任务目标;学生自学、自思、自练;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展示学习情况;教师点拨、指导、概括、总结,进行“三讲”等。
在这个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重视生生互动,为每个学生增加在小组内表现和“说”的机会,只有在这种形式下,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才是现实的。
(4)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以小组集体捆绑式评价为主,否则,小组的合作将失去动力。成绩捆绑可灵活选择二人捆绑、四人捆绑或整个小组集体捆绑公布。同时,每天根据学生对小组成绩的贡献和在组内影响力的大小评选最佳组员,每班根据各小组表现评选最佳小组,对学生个人或集体进行即时鼓励,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全体都动起来,在学习小组中做到互帮、互学、互问、互答、互考、互改,在群体互动和自主探究中体验学习进步与成长的快乐,在学习组织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体现自身的价值,发挥应有的影响力,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以经常性的激励性评价刺激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学生就会由衷的喜欢课堂,热爱学校,使校园生活成为学生最快乐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