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我们搞小发明小创造,喜欢遵循一般的思维惯性,而不破不立这种发明创造的指导方法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不破不立之道,破是什么?破就是本来完整的东西受到损坏变得不完整。
由于思维的惯性,我们在不完整的东西面前往往惋惜、牢骚满腹、埋怨、自责等,然后就把不完整的东西丢弃到垃圾堆里当废物处理掉。
殊不知,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完整的东西有用武之地,不完整的东西也另有用途,只是人们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罢了。
“不拆机器便不知道组合的精妙”,东西被打破了之后,虽然整体的功能消失了,但是某些零件的功能还在,若将他们进行组合、改变、替代等,或许会有有别于整体的新意。
接种天花疫苗可以预防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传染病天花。如何把这种疫苗有效地接种到人的身上呢?当初人们遇到了两大困难:一是切口的深浅不好掌握,二是疫苗的总量难以控制。
医生们一直在苦思良策,未能想出个好办法。有一天,一位接种天花疫苗的医生发现了一枚断鼻的缝衣针,他顿时想到了接种疫苗的问题。
弄断了的针鼻形似一把微型的金属叉子,用这个叉子蘸上疫苗,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缘故,疫苗就会附着在针的外面。而且无论怎样蘸、怎样拿,疫苗总量总是一定的。
断了针鼻的叉子非常锋利,很容易刺进皮肤里,尤其是能自然定位到所需要的深度,不会造成伤害。划过后,皮肤收缩,疫苗就会全部留在里面。
缝衣针断了针鼻,本是一根废针,可就是这个“破针”解决了接种疫苗的难题,成了接种天花疫苗的工具。
裁纸刀也是受到破碎东西的启发而发明的。日本一家公司的一个职员对刀特别感兴趣,老想发明一种价格低廉而又能永葆锋利的刀具,他每天在用刀时都十分用心地琢磨这件事。
有一次他看到有人用破了的玻璃片刮木板上的油漆,当玻璃片刮钝了以后,就敲断一节,然后又用新的玻璃片接着刮。
这使他联想到刀刃,要是刀刃钝了不去磨它,而把钝的部分折断去掉,接着又用新刀刃,那不是就能永葆刀具的锋利了吗?
经过试验,他在薄薄的长刀片上留下刻痕,刀刃用钝了就照刻痕折一段丢掉,这样又有了新的锋利的刀刃,从而发明了前所未有的可长期连续使用的刀具——裁纸刀。
不破不立乃发明之道,如何在事物遭遇破坏之后获得新的发明灵感呢?
首先,要在打破后找出规律。所谓规律,就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它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它、利用它。
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完整的东西有规律,打破的东西也不例外。由于习惯的原因,人们往往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
我们要对打破的东西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一旦找出规律,就意味着有了新的发现,新的发明也就随即诞生了。丹麦物理学家雅科伯·鲍尔就是在研究打破后的东西中发现了“碎瓶定律”。
瓶罐不慎被打破,有许多碎片,大的小的,更有碎片和碎渣。他将这些碎片按重量分类,有10至100克的,有1至9克的,有0.1至1克的。
将这些碎片总量称一下,他发现随着碎片大小等级的递减,每一级大小碎片的总重量都将增大约16倍,即大块碎片重量只有中等碎片的1/16,中等碎片重量又只有小碎片的1/16,依此类推。
另外鲍尔及其同事还证实,瓶罐之类物品碎片等级之间这种16左右的系数比例,只是根据破碎物的形状才发生变化,如玻璃棒打碎后的系数约为11,玻璃球约为40,它与破碎物品本身材料性质(如玻璃、陶瓷、石膏)无关。且测量系数不一定需要破碎物品的全部碎片。
这种规律的奥秘虽然目前尚不清楚,但用途已经显现:专家们应用它来恢复并不知道形状的物体的原貌,如考古工作者就可以先测出这些碎片的重量,进而判断出该物体的形状。“碎瓶定律”给予人们的启迪远远超出了碎瓶的范围。
其次,我们要在打破后看出新意。从不完整的东西中看出新意,正是发明者应具有的素质,也是发明者与普通人的区别所在。
伊朗的德黑兰皇宫以“钻石”镶嵌而闻名遐迩。
当初设计时,宫殿内壁用的是大尺码的玻璃镜子,等运到时却发现镜子破碎严重,设计师面对破碎的镜片,经过认真的思索,从破碎中看出了新意。
他别出心裁地把碎镜子打得更碎,然后将这些碎镜片按一定的图案排列组合起来,镶嵌在四壁和天花板上,意想不到的是,碎镜片竟成了“钻石”,光和影的效果非常奇妙,皇宫比原先设计的更加璀璨夺目、豪华气派。
为此,设计师这个变废为宝的了不起的创意倾倒了许多人,并被后人传为佳话。
最后,我们要善于从打破中探究奥妙。面对破后的不完整,我们要勇敢地去探索,找出奥妙,从而发明出新的东西。法国化学家别奈利克发明“安全防震玻璃”就是一例。
1903年的一天,他在做实验时,不小心把一只装有硝化纤维的烧瓶掉到了地上,他心想这只又薄又脆的烧瓶肯定摔碎了。
但捡起来看时,他惊讶了!烧瓶摔裂出无数的裂纹,却没有掉下一块玻璃碎片,甚至烧瓶中的液体也没有一滴从裂纹中漏出来。
面对破碎的烧瓶,他没有自责自己不小心,也没有惋惜盛有溶液的烧瓶,而是敏锐地觉察到其中有奥秘,于是决心探个究竟。
原来烧瓶装的硝化纤维液体蒸发后,瓶壁上牢牢地粘上了一层坚韧而又透明的硝化纤维薄膜,所以尽管瓶子摔裂了,但不会出现碎片。
别奈利克根据这个原理,在两层玻璃间涂上一层硝化纤维,然后再压紧玻璃,这样,一种即使震裂也不产生碎片的防震安全玻璃发明成功了。
不破不立之道,破是什么?破就是本来完整的东西受到损坏变得不完整。
由于思维的惯性,我们在不完整的东西面前往往惋惜、牢骚满腹、埋怨、自责等,然后就把不完整的东西丢弃到垃圾堆里当废物处理掉。
殊不知,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完整的东西有用武之地,不完整的东西也另有用途,只是人们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罢了。
“不拆机器便不知道组合的精妙”,东西被打破了之后,虽然整体的功能消失了,但是某些零件的功能还在,若将他们进行组合、改变、替代等,或许会有有别于整体的新意。
接种天花疫苗可以预防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传染病天花。如何把这种疫苗有效地接种到人的身上呢?当初人们遇到了两大困难:一是切口的深浅不好掌握,二是疫苗的总量难以控制。
医生们一直在苦思良策,未能想出个好办法。有一天,一位接种天花疫苗的医生发现了一枚断鼻的缝衣针,他顿时想到了接种疫苗的问题。
弄断了的针鼻形似一把微型的金属叉子,用这个叉子蘸上疫苗,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缘故,疫苗就会附着在针的外面。而且无论怎样蘸、怎样拿,疫苗总量总是一定的。
断了针鼻的叉子非常锋利,很容易刺进皮肤里,尤其是能自然定位到所需要的深度,不会造成伤害。划过后,皮肤收缩,疫苗就会全部留在里面。
缝衣针断了针鼻,本是一根废针,可就是这个“破针”解决了接种疫苗的难题,成了接种天花疫苗的工具。
裁纸刀也是受到破碎东西的启发而发明的。日本一家公司的一个职员对刀特别感兴趣,老想发明一种价格低廉而又能永葆锋利的刀具,他每天在用刀时都十分用心地琢磨这件事。
有一次他看到有人用破了的玻璃片刮木板上的油漆,当玻璃片刮钝了以后,就敲断一节,然后又用新的玻璃片接着刮。
这使他联想到刀刃,要是刀刃钝了不去磨它,而把钝的部分折断去掉,接着又用新刀刃,那不是就能永葆刀具的锋利了吗?
经过试验,他在薄薄的长刀片上留下刻痕,刀刃用钝了就照刻痕折一段丢掉,这样又有了新的锋利的刀刃,从而发明了前所未有的可长期连续使用的刀具——裁纸刀。
不破不立乃发明之道,如何在事物遭遇破坏之后获得新的发明灵感呢?
首先,要在打破后找出规律。所谓规律,就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它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它、利用它。
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完整的东西有规律,打破的东西也不例外。由于习惯的原因,人们往往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
我们要对打破的东西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一旦找出规律,就意味着有了新的发现,新的发明也就随即诞生了。丹麦物理学家雅科伯·鲍尔就是在研究打破后的东西中发现了“碎瓶定律”。
瓶罐不慎被打破,有许多碎片,大的小的,更有碎片和碎渣。他将这些碎片按重量分类,有10至100克的,有1至9克的,有0.1至1克的。
将这些碎片总量称一下,他发现随着碎片大小等级的递减,每一级大小碎片的总重量都将增大约16倍,即大块碎片重量只有中等碎片的1/16,中等碎片重量又只有小碎片的1/16,依此类推。
另外鲍尔及其同事还证实,瓶罐之类物品碎片等级之间这种16左右的系数比例,只是根据破碎物的形状才发生变化,如玻璃棒打碎后的系数约为11,玻璃球约为40,它与破碎物品本身材料性质(如玻璃、陶瓷、石膏)无关。且测量系数不一定需要破碎物品的全部碎片。
这种规律的奥秘虽然目前尚不清楚,但用途已经显现:专家们应用它来恢复并不知道形状的物体的原貌,如考古工作者就可以先测出这些碎片的重量,进而判断出该物体的形状。“碎瓶定律”给予人们的启迪远远超出了碎瓶的范围。
其次,我们要在打破后看出新意。从不完整的东西中看出新意,正是发明者应具有的素质,也是发明者与普通人的区别所在。
伊朗的德黑兰皇宫以“钻石”镶嵌而闻名遐迩。
当初设计时,宫殿内壁用的是大尺码的玻璃镜子,等运到时却发现镜子破碎严重,设计师面对破碎的镜片,经过认真的思索,从破碎中看出了新意。
他别出心裁地把碎镜子打得更碎,然后将这些碎镜片按一定的图案排列组合起来,镶嵌在四壁和天花板上,意想不到的是,碎镜片竟成了“钻石”,光和影的效果非常奇妙,皇宫比原先设计的更加璀璨夺目、豪华气派。
为此,设计师这个变废为宝的了不起的创意倾倒了许多人,并被后人传为佳话。
最后,我们要善于从打破中探究奥妙。面对破后的不完整,我们要勇敢地去探索,找出奥妙,从而发明出新的东西。法国化学家别奈利克发明“安全防震玻璃”就是一例。
1903年的一天,他在做实验时,不小心把一只装有硝化纤维的烧瓶掉到了地上,他心想这只又薄又脆的烧瓶肯定摔碎了。
但捡起来看时,他惊讶了!烧瓶摔裂出无数的裂纹,却没有掉下一块玻璃碎片,甚至烧瓶中的液体也没有一滴从裂纹中漏出来。
面对破碎的烧瓶,他没有自责自己不小心,也没有惋惜盛有溶液的烧瓶,而是敏锐地觉察到其中有奥秘,于是决心探个究竟。
原来烧瓶装的硝化纤维液体蒸发后,瓶壁上牢牢地粘上了一层坚韧而又透明的硝化纤维薄膜,所以尽管瓶子摔裂了,但不会出现碎片。
别奈利克根据这个原理,在两层玻璃间涂上一层硝化纤维,然后再压紧玻璃,这样,一种即使震裂也不产生碎片的防震安全玻璃发明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