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失落的老弦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you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年恰逢民间音乐家阿炳去世60周年,有关阿炳的种种故事以及他的经典作品又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话题。虽然生前曾经因为挥霍无度而穷困潦倒,虽然只有6首乐曲传世,但是他却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取得了无可替代的位置。可以说,没有哪一位地道的民间音乐家能像阿炳那样获得如此多的赞誉。然而,60年来,对于阿炳留给我们丰厚的精神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在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的同时,其中某些做法也不禁发人深省,进而引发了笔者对于传统音乐的保存与传承问题的思考。
  
  失落于民间的老弦
  
  得益于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先生的抢救性挖掘,使得阿炳的音乐能够流传于世。在阿炳的作品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以《二泉映月》、《听松》等三首二胡乐曲。特别是“二泉”,无论是中外的音乐家或是音乐爱好者都曾为它那富于内涵、起伏跌宕的音乐所打动。今天,它们不仅在中外音乐舞台上被频繁的演奏,并且被改编为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显示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仅凭这一首“二泉”,阿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绝不亚于专业的作曲家。然而在我们欣赏舞台上二胡演奏家们演奏的《二泉映月》等作品的时候,往往会忽视一个看似不重要的细节,那就是他们中大多数人手中的乐器并不是阿炳所使用的采用中弦、老弦的“托音胡琴”,因而我们听到的演奏与阿炳的原版在旨趣上已经产生了偏差。或者说,这种演奏只是现代演奏者在“二泉”等作品基础上的一种“改编”。
  所谓“托音胡琴”,是近代民间二胡演奏中常用的一种定弦方式,它采用老弦和中弦,两弦空弦的音高分别为g、d1。因其音域低、用弦粗,在演奏技巧上较难掌握,但其音色挺拔粗犷、浑厚有力。现在舞台上以及专业音乐院校教学中所使用的更多的是“主音胡琴”,它采用中弦与子弦,空弦音高分别为d1、a1,较之“托音胡琴”它的音色柔和、细腻,噪音也更容易控制。后者在当今二胡演奏、教学领域中的广泛使用主要得益于刘天华先生的大力推广。当年他跟随江阴民间艺人周少梅学习的便是“主音胡琴”,后来经过他的乐器改良、创作推进以及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使得二胡这件地地道道的民间乐器登上了专业艺术的殿堂,同时也让“主音胡琴”这种定弦法在专业队伍中扎下了根,成为后来二胡演奏的主流。而“托音胡琴”则依然留存于民间并逐渐地被边缘化,只在江南民间吹打乐、锡剧、扬剧等地方戏曲中得到传承。阿炳年幼时,曾接受精通各种民间乐器和道家音乐的父亲华清和的严格训练,他先从打击乐练起,然后是吹管乐器,最后才是二胡,而阿炳所学习的正是道家音乐中惯用的“托音胡琴”。
  或许有人认为,现在直接采用主音胡琴的定弦,或者将其定弦临时调低五度的方式演奏的“二泉”依然能够打动他们。但是古今中外的音乐家对于调高有着特殊要求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他们的创作中不同调高代表着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情绪,调高改变乐曲的意境便随之改变。因此,如果站在忠实于原作的立场上,这种坚持更是必要的。与大多数音乐的命运不同,我们有幸保存下阿炳本人演奏的原始录音,这也为笔者的观点提供了另外一个有力的佐证——透过充满了岁月沧桑的录音,我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阿炳用“老弦”演奏出的《二泉映月》与今天经过改良的二胡所奏出的音乐有着另外一种沧桑、低沉的味道,特别是“托音胡琴”里弦空弦音(全曲最低音)的频繁使用,创造了独特的旋律风格特点。另外,由于“托音胡琴”的琴弦较粗且多在室外演奏,更形成了阿炳右手的弓法,以短弓见长,多一字一弓,善于表现音乐中激越起伏情绪的演奏风格。这些艺术特征用“主音胡琴”显然是无法完美再现出来的。
  
  老弦的文化内涵
  
  在对待阿炳的二胡作品演绎上对于老弦的忽视,折射出的是我们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统与保护观念的某种缺失。老弦不仅是一种定弦方式,或是一种物理层面上的音高指示,它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特定的人群中,经过长时间的流变、选择而培养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信息。
  首先,在阿炳的时代乃至更早的时期,二胡均采用丝弦,这与后来的金属质地的琴弦所产生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音色。我们没有必要探讨哪种音色更好听、更具感染力?单从符合“历史真实”这一角度出发,丝线那更为暗哑、深沉的色彩,显然对于表现那个时代的音乐作品而言是一种更“真实”的选择。正如我们今天能够同时听到用古钢琴和现代钢琴演绎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哪种版本是“原汁原味”的则不言而喻。这表现出一种多元化的音乐观,在演奏者有权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富于时代感和个性化色彩的二度创作的同时,无论从研究还是欣赏的角度,世人都应该能够了解到乐曲的原貌。而从中国传统音乐今天的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对于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的听众而言,对于保护和传承“原生状态”的民间音乐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未引起足够认识。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通过各种媒介所呈现的一种经过“改良”的传统,却被当作“历史的真实”所认可和接受。
  其次,老弦作为江南文化所孕育出的独特音乐品种,它的存在反映出江南文化中并不像我们一贯所认识的只是细腻婉约、雅致清秀的柔美风格,还有深沉厚重、激越昂扬的一面,是细腻与深沉、清秀与厚重,共同构成了江南文化丰满、生动的性格。这一点在我国南北两个大的文化区域,对民间器乐音色的偏爱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相对而言,南方音乐的整体音色偏于敦厚、婉约,如曲笛、二胡;而北方的音色则更趋向于明亮高亢,如梆笛、板胡、京胡等。因此,南方并非只有吴侬软语般的秀气精致,同样不乏像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等那样起伏跌宕甚至富于战斗力的优秀作品。这正是老弦所散发出来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品格。
  
  从老弦的传承说开去
  
  传承与创新是传统文化保护中两个重要的途径。从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改良与革新一直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主流,似乎不提改良与创新就是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当然,这与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刚刚脱离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谋求富国强民的救国之道,以摆脱受东西方列强的殖民欺压。正是在这种潮流下,一批有识之士擎起“音乐救国”的旗帜,希图通过音乐来改造中国人固有的国民性,完善和强健国人的精神世界。在这种背景下,刘天华提出了著名的“国乐改进”思想。直到今天,这一思想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一直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的改良与革新都是或多或少地在西方音乐的影响下进行的。为了追求更加稳定的性能和更洪亮的音色二胡等弦乐器都由钢丝弦或金属缠弦替代了丝线,在演奏技巧上也大量借鉴西方乐器的技法;为了弥补中国传统民乐中缺乏表现交响性音乐的手段,而模仿西洋管弦乐队的建制创立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为了弥补声乐教学中缺乏“科学”、系统的发声方法,而在西洋美声唱法的基础上融入民族特色的审美趣味而创造出了中国特有的“民族唱法”等等,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种思想的提出与盛行有着十分积极的历史意义。而今天,处于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中的我们,如果仍然用这种思想来看待传统音乐文化,就是一种缺乏“文化自信”表现。毕竟文化(这里所指的是狭义的文化)发展不同于政治、经济、科技等其他领域有着相对独立的规律。世界文化发展进程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以东洋的邻邦日本为例,由于其特有的岛国自然及人文生态环境,形成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发展轨迹——其每一次社会发展的质的飞跃,都是借助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完成的。这种特色与日本民族敬畏祖先、尊重传统信仰相结合,又形成了日本文化中特有的“层累式”的文化模式,日本奈良时代的伎乐、平安时代的雅乐、镰仓室町时代的能乐以及德川幕府时期的净琉璃等都是一个个叠加在一起的。虽然新的艺术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前面艺术的元素,但前朝的艺术并不因为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失传,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的“活体标本”被原封不动地保存和传承下来,历经千百年传承至今。虽然是一种僵化的艺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不断進步,它们不仅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录向世人鲜活地展示了千百年前的音乐艺术的风采(这一点对于音乐这种声音的艺术来讲更显得弥足珍贵),更因其厚重的历史感、纯粹的原生状态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和重新欣赏,同时为当代的艺术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焕发出全新的文化价值。
  西方的音乐历史进程中对于传统的态度也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荷兰学者高文厚在他的文章中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的景象:在浪漫主义盛行的19世纪及20世纪初,“为了取悦当时听众的耳朵,大量巴洛克时期的乐曲被认为有必要重新‘编辑’并用现代乐器重新演绎。……更加严重的是,更早时期的音乐几乎完全被遗忘。”这种现象直到20世纪初才得到改观,“人们开始制作古代乐器的复制品,并且试图按照历史原貌来演奏这些作品”。虽然开始受到了观众的强烈抵触,但是渐渐地大家终于认识到“这在实质上是正确的”,因为这不仅使“西方的听众从再现历史原貌的表演(historical performance)中获得巨大的美感”,更为“我们了解过去的文化打开了一扇美妙的窗!”(高文厚,2007)
  对于中国音乐而言,什么是真正的传统,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不仅国内的学者专家,就连外国的研究者也向我们发出了善意的提醒。但是这些并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相比于在文献研究、民间采风的基础上,摸索恢复各种民族乐器原有形制,他们更热衷于追赶时尚潮流,利用电声乐器和不同音乐风格的结合,来彰显自己的时代色彩。其后果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各地民间文化的不断消失,使得我们与真正的传统之间的裂缝不断加大,渐渐不知真正的传统为何物。而对于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我们应当具有一种观念——尽可能将其存在的生态环境完整的保存下来,让其以一种原生态的方式传承下去,以一种“真实”的面貌为人们所认识,不要像老弦一样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文献
  [1]袁静芳编著《民族器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2][荷]高文厚《作为创新之路的中国古代音乐》,孙静、王艺译,《人民音乐》2008年第2期。
  
  张晓惠 石家庄艺术学校音乐科教师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意大利国际打击乐比赛中,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祖晶获得马林巴成人组第三名,这是目前中国打击乐]奏在此项赛事中所获得的突破性成绩。意大利国际打击乐比赛是世界打击乐]奏领域的最高级别赛事之一。该赛事包含有马林巴、颤音琴、定音鼓、军鼓、作曲等6个比赛分项。中国]奏家从未在此项赛事中获奖,张祖晶的此次获奖是历史性突破。张祖晶出生于音乐世家,四岁开始从其姑妈张育青学习钢琴,14岁开始
文字的结束处正是音乐的开始。音乐是文字的升华,音  乐具有超文学属性,音乐是从心灵说向心灵的语言……精辟的表述反映着音乐的有为功能,是靠主观意识得到的结果,长期以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音乐学子。然而,看了舞剧《嫦娥奔月》的首演,才让我顿悟:音乐还有一种更高的无为境界!  这种感知怎么会来得如此强烈和真切?为何早期没有悟到?可能是得益于艺术家创造的意境氛围,再现的艺术世界,唤醒了我懵懂的神经。更为重要的
文章内容:    早年革命斗士  后为乐坛哲人  乐话音境  传奇人生  一曲大江东去  千古世代留声  前辈青主先生诞辰百拾五周年祭  学府资深前辈  音苑耆宿方家  诗文译著 掌故史话  一生传道授业  风范永放光华  廖辅叔教授百年诞辰之祭   以上是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桑桐教授分别为作曲家、音乐美学家青主诞辰115周年,音乐学家、教育家、翻译家、诗词学家廖辅叔诞辰100周年的题词,极其贴切地
2010年12月17日至21日,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六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颁奖大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国音乐史学会主办,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承办。开幕式由学会副会长、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郑锦扬主持,华侨大学副校长刘塨、学会会长戴嘉枋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12月15至17日举行的第六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工作以及
一、积极搭建数字化网络平台的相关背景    1、互联网日渐成为文化艺术传播的主要阵地  近年来,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相互交流的主要途径,甚至有逐渐超越乃至替代传统媒体的趋势。如何利用新兴的网络平台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
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造”?    音乐的表演实践(Performance Practice)既是社会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相关此课题的研究可广泛涉及史学、美学、心理学、民俗学、教育学、乐器学等诸多领域。其中对表演实践的基础性理论问题的哲学反思(该课题在我国常被称做“表演美学”)有助于在深层上推进其他相关课题的研究。在表演美学所关注的众多基本理论问题中,表演实践的“本质意
渔洋关镇小学创立于1916年,在多位校长的集成发展中迭代升级,壮大为占地面积29846平方米的大型窗口学校,现拥有学生1625名、教师88名、教学班30个。2019年12月,学校正式更名为湖北师范大学附属渔洋关小学,全体渔小人携手并肩踏上了新征程。  专家指导,深耕“渔·洋”。2016年,学校百年校庆,迎来长足发展新契机,“教育扶贫”牵线搭桥,促成学校老师与宜昌市多所学校开展校际研修并进行跟岗学习
秦音乐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学上,先秦是指中国君主集权体制——秦朝形成之前的时间阶段,包含上古时期,以及夏、商、周等王朝。黄翔鹏在《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关系——音乐史论之一》(1990)一文中,试图归纳先秦音乐特征,认为先秦时代的音乐,为“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并与“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及“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相区隔。①  由于时间的久远性,对一个同在今天我们所住
自1991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业余钢琴考级至今已有近二十年之久。考级这一社会活动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日趋规范,取得的实际效果越来越好,其权威性和公正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对推动我国社会音乐的普及与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对这一活动有重要影响的考级教材,最初采用的由应诗真主编的第一、二套曲目,凌远主编的第三套曲目,陈庆峰主编的第四套曲目。2000年又启用了由周铭孙主编的“跨世纪新版考级教
一、著作21种  1.《中学音乐教材》(上、中、下册),1947年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出版。  2.《风琴演奏法》,1953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55年北京音乐出版社重版。  3.《柴科夫斯基主要作品选释》,1957年音乐出版社出版。  4.《音乐常识讲话》(上册),1958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5.《世界各国国歌汇编》,198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6.《音乐欣赏讲话》(上、下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