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积极搭建数字化网络平台的相关背景
1、互联网日渐成为文化艺术传播的主要阵地
近年来,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相互交流的主要途径,甚至有逐渐超越乃至替代传统媒体的趋势。如何利用新兴的网络平台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他还进一步提出了“五项要求”,对今后一段时期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总方向。
2、学院派艺术研究和创作在新形势下面临挑战和机遇
在网络媒体日趋繁荣,政府努力倡导发展网络文化的背景下,一向很难受到公众普遍关注的学院派音乐研究和创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网络文化更倾向于全民参与的草根性、大众性,若不主动加以引导和宣传,学院派艺术在这片沉迷于泛娱乐化、低俗化的阵地上可能会受到进一步冷落;另一方面,全新的网络平台为各类文化艺术形式提供了大致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的机会,只要调度足够的人力物力,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技术措施加以推广,无论是学院派创作研究成果还是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完全有可能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吸引眼球、占领市场并获得应有的话语权。
3、上海音乐学院自身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在创作、表演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传统早已获得举世公认。近十多年来,经过上海市教委第三期(1996)、第四期重点学科(2001)、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2005)、上海市高校音乐人类学E一研究院以及即将全面展开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学科(2008)等项目的大力投入,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更是成效斐然。然而,面对眼前不断堆积的论著、译著和论文,大量记载民间传统音乐的宝贵音像资料,以及在学院围墙内开展得热火朝天的各类学术会议、音乐会和讲座活动等等,杨燕迪副院长等分管领导却逐渐感受到了一份新的无形压力和责任,如何才能使得学院内的艺术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发扬?身处国际大都市核心地段的上海音乐学院如何才能对于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产生更为广泛和直接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此外,21世纪信息时代的学术研究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资源的共享、沟通的便捷以及跨校际、跨地区的远程协作。这一切,均呼唤着利用最新的数字化手段为音乐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文化艺术成果的最大化传播搭建一种更具包容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崭新平台。
二、“中国音乐学网”等网站群和数据库的建设
“中国音乐学网”等与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建设相关的网站群和数据库,正是在上述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形势下逐渐起步发展起来的。
1、“中国音乐学网”网站群
中国音乐学网(http://musicology.cn),域名的含义为中国(cn)的音乐学(musicology),其中音乐学取广义的概念,可理解为用学问的眼光、学院的视角来看待和讨论一切音乐文化现象。网站在杨燕迪教授的大力倡导下于2004年底初步建立,原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网站”,在2006年10月升级为“中国音乐学网”,并正式成为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音乐文化史”特色学科研究基地。在近四年的建设过程中,网站得到了来自学校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逐渐提出了“理论、创作和表演相互补”、“学术性、实用性和娱乐性相兼顾”、“专业性、普及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等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设想。目前,中国音乐学网拥有含“新闻动态”、“评论随笔”、“书讯书评”、“专家讲坛”、“学术论文”、“名家专集”、“教学科研”、“学会机构”、“资源下载”、“在线书城”等十个频道栏目的主站点以及在http://www.emus.cn(含义为e时代的音乐,mus为music的缩写,中文宣传为“e缪斯设区:一流音乐家毗邻而居”)域名下的附属社区和论坛,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力。总的说来,“中国音乐学网”网站群当前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凝聚精英级用户群体:网站现有注册会员两万两千多名(2008年9月),用户群以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师生和高水平的爱好者为主,其中在中国音乐学网名家专集和社区名人博客栏目中,汇聚了六十多名国内外知名的一流学者和艺术家,覆盖了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院校的几乎所有教授(博导)级专家。
(2)整合大量高端学术资源:已入驻网站的国家级学会包括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中国音乐史学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等。网站收录提要的刊物现已涵盖《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人民音乐》、《音乐艺术》等所有音乐类中文核心期刊以及Musical Quarterly、Journal of AmericanMusicological Society等部分海外期刊。同时,各大学术机构和出版企业也在向网站靠拢,例如长期合作的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以及近期积极与网站合作新书推广项目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等。
(3)良好的业界声誉:中国音乐学网具有很高的业界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并曾于2006年和2007年两次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主办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评选活动中蝉联“十佳学术类网站”奖项。中国音乐学网在专业音乐界和教育界具有较为稳固的领先地位。
近期,中国音乐学网力图在拓展影响面和辐射面、促进数字化技术与音乐艺术进一步有机结合等方面有所突破,当然这有待于更多的人才、经费和政策支持。目前,网站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在办站方针“立足学术、面向公众,推广和传播高雅艺术与先进文化”的指引下,正努力巩固中国专业音乐研究和传播的核心地位,为促进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推动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提升中国社会的文化品格与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一研究院网站”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一研究院网站”(http://www.anthro-music.com)建成于2005年9月,是全国第一家音乐人类学专业网站。该网站以洛秦教授主持的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为实体,并依托于上海音乐学院,主要设立研究院发展概况、国内外相关学术动态、学者文论、音视频在线视听及学术论坛等板块,内容涉及研究院建设、学科发展、专家介绍、学术信息、包括图文及音视频的各类学术资源等。网站自建成后仅两年,就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集中了很多国内外音乐人类学专业的一流专家在此交流,及时提供国内外学界的最新学术动态,同时其开放的论坛也成为学界成果展示与交流的良好平台。 目前,该网站正在升级中,在原来的基础上将重新成立由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及上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共同筹划的“音乐人文叙事”网站,该网站内容将包括详细的研究院与仪式中心建设档案信息,并将学术信息的辐射面进一步拓宽,包括全面的资源查询系统——音视频数据库及图书、学术文章数据库,其中,音视频数据库内容除了中国传统音乐及世界音乐的剪辑信息外,还包括该网站拥有自主版权的数千小时的学术音像资料;图书资源数据库将包括本研究院及仪式中心馆藏资源信息及世界范围内相关外文专著信息;学术文章数据库则拥有国内最全面完整的专业相关期刊文论,并完全开放全文在线阅览功能,为学者提供便捷全面的信息资源。此外,网站内容还将涵盖国内外相关专业学会的历届会议信息、全国相关学者及讲座会议的全面介绍、全国范围的相关田野考察活动追踪等。总之,改版后的“音乐人文叙事”网站,将定位为记录国内音乐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集中国内外全面学术发展信息,促进国内学术交流的前沿学术阵地。
3、“中国传统音乐音响(像)数据中心”
近年来,随着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逐渐向纵深发展,相关学科资料的基础建设问题也愈益凸现其重要和紧迫,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辈学者们在数十年的教学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珍贵的不同格式的田野音、视频资料,这些资源急待合理整合及良好利用。在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第一阶段(2005-2008年)的建设规划中,音乐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是其重要项目之一,现已开发建成了“中国乐器数据库”、“中国民间歌唱资源数据库”;同时,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也一直致力于建设“中国传统仪式音乐数据库”。目前这三个数据库都已经拥有相当数量、不同格式的音、视频以及研究性文本资料,为了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并达到专业作业的标准,由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三家单位一起合作,共同筹建“中国传统音乐音响(像)数据中心”。
该数据中心为总库性质,下设“中国乐器基础数据库”、“中国民间歌唱资源基础数据库”、“中国仪式音乐数据库”三个分库。三个分库的资料抢救和数字化工作涉及音视频大约万余小时,图片万余帧,文字资料数百万字。目前所有硬件建设已完成,正在进行软件部分的完善。该中心的数字化建设,采用音视频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民族音乐学学者联合作业的模式,一方面综合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工程系、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专业的师资资源,另一方面也结合了研究生教学,在建设过程中向所有在学研究生开放,将数据中心的资料建设工作纳入了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程,成为音乐人类学、传统音乐理论、仪式音乐、乐器学等专业研究生教学的实践基地。该数据中心的内容具有自主版权,定将为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建设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对于专业音乐数字化网络平台未来前途的展望
1、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
在“中国音乐学网”等较早成立的专业网站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近几年来,上海音乐学院以及其它兄弟院校又纷纷推出了不少新的站点,例如武音音乐学学术网、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主题网站、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网、中国音乐评论网、中国民族音乐学网等等,专业音乐网站建设似乎显示出按照地域校别水平细分和按照子学科专业垂直细分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一定时期内刺激了学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整个音乐学科是一个无论从人数和综合实力来说都与其他学科有相当差距的小圈子,若在真正繁荣兴旺之前进行过度细分,必将导致有限资源的进一步分散以及可能的重复建设。而在当前既成事实的情形下,跨校际、跨地区的团结协作和重新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在“中国音乐学网”网站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类似“专业音乐网站联盟”(目前已有相关基础)这样以相互链接、相互合作与相互提携为基础的虚拟组织,或将有利于相关网站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形成合力。
2、立足学术与面向公众
从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的历程来看,无论是“中国音乐学网”还是“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一研究院网站”等,其最初建站的动机主要还是立足于某一方面的专业资源,以服务于学术研究,推进学科建设为直接目的。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站点均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面向公众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性,并主动对网站所覆盖的学科范围有所拓展。这不仅印证了前述的关于学科细分和整合的观点,也反映出专业音乐网站在立足学术和面向公众之间不断寻找最佳平衡点的探索过程。这一平衡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最佳的学科“口径”:显然,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若从更有利于被大众所接受,同时又更有利于塑造音乐艺术的最佳社会形象的角度来看,中国音乐学网(musicology.cn)发展过程中常被提及的一句话值得思考:“music和ology在中国c九长期未能优化互补,前者沦为技艺或娱乐,而后者则成为鲜为人知的空洞文字”。
(2)最佳的呈现姿态:教育是联系专业学院和广大爱好者的最佳纽带。突出专业音乐网站的教育功能,是高端学术内容能够得到普及和推广的最自然的一种呈现姿态。
(3)最佳的呈现技术:这主要体现在网站的界面设计和应用功能方面。例如,中国音乐学网正计划采用在线互动游戏的方式来推广带有教育功能和一定娱乐性的专业内容,如能顺利实现,相信将能够在高雅文化艺术如何立足学术而又面向公众之间找到更好的切入点。
3、开放性、公益性与可持续发展
毫无疑问,所有专业音乐网络平台都应该尽量保持面向公众的开放性和公益性,但网站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却依赖于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支持,特别是带有大量音视频在线点播以及互动游戏功能的网站,更是需要昂贵的启动和维护成本。理想的状态是:网站建设完毕并运行一段时间后能够尽快设法完成由输血(经费投入)到造血(有所盈利)的转换。而根据网站运营的一般规律,网站收益通常有三大主要来源:一是投放广告,二是提供向用户收费的增值服务(例如付费点播),三是向用户销售物品(例如中国音乐学网在线书城)。总的说来,这些模式具有深入讨论价值的共同前提是网站的访问量首先要达到一定的数量级(例如每天数万人次以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站的可持续发展与前面所强调的如何让专业音乐网站获得面向公众的亲和力又具有了统一性和共同追求。
结
语
上海音乐学院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在近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首先得益于相关领导、学校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长期支持和参与,与学院的重点学科建设以及多年办学所积累的大量学术品牌资源有密切联系。“中国音乐学网”等网络平台的兴起也极大地提升了由科研成果往社会效益乃至经济效益转换的效率,激励了学术生产和艺术创作的热情,影响并带动了周边地区和兄弟院校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相信依托于上海音乐学院,在国家级重点学科的有力支持下,我们一定有能力把“中国音乐学网”、“音乐人文叙事”、“中国传统音乐音响(像)数据中心”等专业音乐数字化网络平台打造成“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五项要求)让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各类文化艺术成果借助互联网平台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呈现方式得到最大化的传播,为弘扬先进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共创和谐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 金兆钧
1、互联网日渐成为文化艺术传播的主要阵地
近年来,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相互交流的主要途径,甚至有逐渐超越乃至替代传统媒体的趋势。如何利用新兴的网络平台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他还进一步提出了“五项要求”,对今后一段时期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总方向。
2、学院派艺术研究和创作在新形势下面临挑战和机遇
在网络媒体日趋繁荣,政府努力倡导发展网络文化的背景下,一向很难受到公众普遍关注的学院派音乐研究和创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网络文化更倾向于全民参与的草根性、大众性,若不主动加以引导和宣传,学院派艺术在这片沉迷于泛娱乐化、低俗化的阵地上可能会受到进一步冷落;另一方面,全新的网络平台为各类文化艺术形式提供了大致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的机会,只要调度足够的人力物力,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技术措施加以推广,无论是学院派创作研究成果还是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完全有可能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吸引眼球、占领市场并获得应有的话语权。
3、上海音乐学院自身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在创作、表演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传统早已获得举世公认。近十多年来,经过上海市教委第三期(1996)、第四期重点学科(2001)、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2005)、上海市高校音乐人类学E一研究院以及即将全面展开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学科(2008)等项目的大力投入,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更是成效斐然。然而,面对眼前不断堆积的论著、译著和论文,大量记载民间传统音乐的宝贵音像资料,以及在学院围墙内开展得热火朝天的各类学术会议、音乐会和讲座活动等等,杨燕迪副院长等分管领导却逐渐感受到了一份新的无形压力和责任,如何才能使得学院内的艺术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发扬?身处国际大都市核心地段的上海音乐学院如何才能对于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产生更为广泛和直接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此外,21世纪信息时代的学术研究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资源的共享、沟通的便捷以及跨校际、跨地区的远程协作。这一切,均呼唤着利用最新的数字化手段为音乐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文化艺术成果的最大化传播搭建一种更具包容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崭新平台。
二、“中国音乐学网”等网站群和数据库的建设
“中国音乐学网”等与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建设相关的网站群和数据库,正是在上述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形势下逐渐起步发展起来的。
1、“中国音乐学网”网站群
中国音乐学网(http://musicology.cn),域名的含义为中国(cn)的音乐学(musicology),其中音乐学取广义的概念,可理解为用学问的眼光、学院的视角来看待和讨论一切音乐文化现象。网站在杨燕迪教授的大力倡导下于2004年底初步建立,原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网站”,在2006年10月升级为“中国音乐学网”,并正式成为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音乐文化史”特色学科研究基地。在近四年的建设过程中,网站得到了来自学校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逐渐提出了“理论、创作和表演相互补”、“学术性、实用性和娱乐性相兼顾”、“专业性、普及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等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设想。目前,中国音乐学网拥有含“新闻动态”、“评论随笔”、“书讯书评”、“专家讲坛”、“学术论文”、“名家专集”、“教学科研”、“学会机构”、“资源下载”、“在线书城”等十个频道栏目的主站点以及在http://www.emus.cn(含义为e时代的音乐,mus为music的缩写,中文宣传为“e缪斯设区:一流音乐家毗邻而居”)域名下的附属社区和论坛,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力。总的说来,“中国音乐学网”网站群当前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凝聚精英级用户群体:网站现有注册会员两万两千多名(2008年9月),用户群以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师生和高水平的爱好者为主,其中在中国音乐学网名家专集和社区名人博客栏目中,汇聚了六十多名国内外知名的一流学者和艺术家,覆盖了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院校的几乎所有教授(博导)级专家。
(2)整合大量高端学术资源:已入驻网站的国家级学会包括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中国音乐史学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等。网站收录提要的刊物现已涵盖《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人民音乐》、《音乐艺术》等所有音乐类中文核心期刊以及Musical Quarterly、Journal of AmericanMusicological Society等部分海外期刊。同时,各大学术机构和出版企业也在向网站靠拢,例如长期合作的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以及近期积极与网站合作新书推广项目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等。
(3)良好的业界声誉:中国音乐学网具有很高的业界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并曾于2006年和2007年两次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主办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评选活动中蝉联“十佳学术类网站”奖项。中国音乐学网在专业音乐界和教育界具有较为稳固的领先地位。
近期,中国音乐学网力图在拓展影响面和辐射面、促进数字化技术与音乐艺术进一步有机结合等方面有所突破,当然这有待于更多的人才、经费和政策支持。目前,网站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在办站方针“立足学术、面向公众,推广和传播高雅艺术与先进文化”的指引下,正努力巩固中国专业音乐研究和传播的核心地位,为促进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推动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提升中国社会的文化品格与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一研究院网站”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一研究院网站”(http://www.anthro-music.com)建成于2005年9月,是全国第一家音乐人类学专业网站。该网站以洛秦教授主持的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为实体,并依托于上海音乐学院,主要设立研究院发展概况、国内外相关学术动态、学者文论、音视频在线视听及学术论坛等板块,内容涉及研究院建设、学科发展、专家介绍、学术信息、包括图文及音视频的各类学术资源等。网站自建成后仅两年,就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集中了很多国内外音乐人类学专业的一流专家在此交流,及时提供国内外学界的最新学术动态,同时其开放的论坛也成为学界成果展示与交流的良好平台。 目前,该网站正在升级中,在原来的基础上将重新成立由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及上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共同筹划的“音乐人文叙事”网站,该网站内容将包括详细的研究院与仪式中心建设档案信息,并将学术信息的辐射面进一步拓宽,包括全面的资源查询系统——音视频数据库及图书、学术文章数据库,其中,音视频数据库内容除了中国传统音乐及世界音乐的剪辑信息外,还包括该网站拥有自主版权的数千小时的学术音像资料;图书资源数据库将包括本研究院及仪式中心馆藏资源信息及世界范围内相关外文专著信息;学术文章数据库则拥有国内最全面完整的专业相关期刊文论,并完全开放全文在线阅览功能,为学者提供便捷全面的信息资源。此外,网站内容还将涵盖国内外相关专业学会的历届会议信息、全国相关学者及讲座会议的全面介绍、全国范围的相关田野考察活动追踪等。总之,改版后的“音乐人文叙事”网站,将定位为记录国内音乐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集中国内外全面学术发展信息,促进国内学术交流的前沿学术阵地。
3、“中国传统音乐音响(像)数据中心”
近年来,随着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逐渐向纵深发展,相关学科资料的基础建设问题也愈益凸现其重要和紧迫,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辈学者们在数十年的教学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珍贵的不同格式的田野音、视频资料,这些资源急待合理整合及良好利用。在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第一阶段(2005-2008年)的建设规划中,音乐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是其重要项目之一,现已开发建成了“中国乐器数据库”、“中国民间歌唱资源数据库”;同时,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也一直致力于建设“中国传统仪式音乐数据库”。目前这三个数据库都已经拥有相当数量、不同格式的音、视频以及研究性文本资料,为了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并达到专业作业的标准,由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三家单位一起合作,共同筹建“中国传统音乐音响(像)数据中心”。
该数据中心为总库性质,下设“中国乐器基础数据库”、“中国民间歌唱资源基础数据库”、“中国仪式音乐数据库”三个分库。三个分库的资料抢救和数字化工作涉及音视频大约万余小时,图片万余帧,文字资料数百万字。目前所有硬件建设已完成,正在进行软件部分的完善。该中心的数字化建设,采用音视频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民族音乐学学者联合作业的模式,一方面综合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工程系、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专业的师资资源,另一方面也结合了研究生教学,在建设过程中向所有在学研究生开放,将数据中心的资料建设工作纳入了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程,成为音乐人类学、传统音乐理论、仪式音乐、乐器学等专业研究生教学的实践基地。该数据中心的内容具有自主版权,定将为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建设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对于专业音乐数字化网络平台未来前途的展望
1、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
在“中国音乐学网”等较早成立的专业网站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近几年来,上海音乐学院以及其它兄弟院校又纷纷推出了不少新的站点,例如武音音乐学学术网、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主题网站、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网、中国音乐评论网、中国民族音乐学网等等,专业音乐网站建设似乎显示出按照地域校别水平细分和按照子学科专业垂直细分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一定时期内刺激了学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整个音乐学科是一个无论从人数和综合实力来说都与其他学科有相当差距的小圈子,若在真正繁荣兴旺之前进行过度细分,必将导致有限资源的进一步分散以及可能的重复建设。而在当前既成事实的情形下,跨校际、跨地区的团结协作和重新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在“中国音乐学网”网站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类似“专业音乐网站联盟”(目前已有相关基础)这样以相互链接、相互合作与相互提携为基础的虚拟组织,或将有利于相关网站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形成合力。
2、立足学术与面向公众
从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的历程来看,无论是“中国音乐学网”还是“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一研究院网站”等,其最初建站的动机主要还是立足于某一方面的专业资源,以服务于学术研究,推进学科建设为直接目的。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站点均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面向公众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性,并主动对网站所覆盖的学科范围有所拓展。这不仅印证了前述的关于学科细分和整合的观点,也反映出专业音乐网站在立足学术和面向公众之间不断寻找最佳平衡点的探索过程。这一平衡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最佳的学科“口径”:显然,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若从更有利于被大众所接受,同时又更有利于塑造音乐艺术的最佳社会形象的角度来看,中国音乐学网(musicology.cn)发展过程中常被提及的一句话值得思考:“music和ology在中国c九长期未能优化互补,前者沦为技艺或娱乐,而后者则成为鲜为人知的空洞文字”。
(2)最佳的呈现姿态:教育是联系专业学院和广大爱好者的最佳纽带。突出专业音乐网站的教育功能,是高端学术内容能够得到普及和推广的最自然的一种呈现姿态。
(3)最佳的呈现技术:这主要体现在网站的界面设计和应用功能方面。例如,中国音乐学网正计划采用在线互动游戏的方式来推广带有教育功能和一定娱乐性的专业内容,如能顺利实现,相信将能够在高雅文化艺术如何立足学术而又面向公众之间找到更好的切入点。
3、开放性、公益性与可持续发展
毫无疑问,所有专业音乐网络平台都应该尽量保持面向公众的开放性和公益性,但网站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却依赖于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支持,特别是带有大量音视频在线点播以及互动游戏功能的网站,更是需要昂贵的启动和维护成本。理想的状态是:网站建设完毕并运行一段时间后能够尽快设法完成由输血(经费投入)到造血(有所盈利)的转换。而根据网站运营的一般规律,网站收益通常有三大主要来源:一是投放广告,二是提供向用户收费的增值服务(例如付费点播),三是向用户销售物品(例如中国音乐学网在线书城)。总的说来,这些模式具有深入讨论价值的共同前提是网站的访问量首先要达到一定的数量级(例如每天数万人次以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站的可持续发展与前面所强调的如何让专业音乐网站获得面向公众的亲和力又具有了统一性和共同追求。
结
语
上海音乐学院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在近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首先得益于相关领导、学校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长期支持和参与,与学院的重点学科建设以及多年办学所积累的大量学术品牌资源有密切联系。“中国音乐学网”等网络平台的兴起也极大地提升了由科研成果往社会效益乃至经济效益转换的效率,激励了学术生产和艺术创作的热情,影响并带动了周边地区和兄弟院校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相信依托于上海音乐学院,在国家级重点学科的有力支持下,我们一定有能力把“中国音乐学网”、“音乐人文叙事”、“中国传统音乐音响(像)数据中心”等专业音乐数字化网络平台打造成“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五项要求)让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各类文化艺术成果借助互联网平台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呈现方式得到最大化的传播,为弘扬先进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共创和谐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 金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