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金字塔

来源 :科技智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li2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曾强调指出:要“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中最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分子,是可以带出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团队的领军人物,是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的拔尖人才。
  为了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从而实现人才队伍整体能力的全面提升,近年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始终坚持“人才优先、自主发展、分级培养、创新创业、国际发展”的指导方针,将科研院所的发展与科技人才的发展有机结合,不断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创造活力,为提升服务首都经济社会的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觉地将人才建设与改革发展相伴随
  
  近10年来,在科技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很多院所毅然转向市场,断掉“皇粮”,转为企业,这既是面对生存的挑战,也是在竞争中求发展的难得机遇。在这一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使人才向企业聚集,先后培育了桑普生化、桑普太阳能、华大泰斯特、鸿仪四方等10多个规模过亿元的科技型企业,涌现出一批兼具科学家和企业家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提升服务首都经济社会的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定位,目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提出要紧紧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成为为首都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解决焦点难点问题的生力军与突击队伍,成为链接北京市与中央在京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桥梁及跳板。这一定位,不仅为院所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也为科研院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进一步理清了思路。
  如今的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拥有30个直属单位,员工500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3000多人,已发展为多学科、综合性、跨行业的大型科技研发机构和全国最大的地方科研院。近年来,全院共研发出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成果1000多项,获国家专利480多项,其中80%得到应用推广。在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背景下,他们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科研院的战略目标:瞄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实施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核心的创新工程,积极培养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以优势学科为载体,培养核心竞争力突出的科技创新团队,在促进首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逐步形成了“人才金宇塔”式培养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国家要做创新型国家,城市要做创新型城市,而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是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如“创新工程”,“创新团队”,“创新型科学院”,几乎随处可见“创新”带来的活力。
  建设创新型科研院,人才是最重要的智力支撑,而人才成长最需要的则是能够成就事业的创新平台。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只要有成才的信心和能力,就能够拥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这个舞台,就是被称为“人才金字塔”的培养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培养基础科技人才的“萌芽计划”、培养青年科技骨干的“萌芽后续计划”和“博士后工作站”,还包括了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计划”以及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高层次人才计划”。
  基础科技人才是北京市科研院科技研发的“主力军”。位于“人才金字塔”最底部的基础科技人才,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开发能力,能够在科技骨干的带领下完成科研开发任务。刚走出校门步入科研院的年轻人,无不怀抱着施展才华、事业有成的梦想,北科院自199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萌芽计划”,就是针对这些有培养前途、有创新意识的年轻科技人员,为他们选择好的科研项目,对他们给予政策性扶持,帮助他们迈出实现科技人才梦想的第一步。截至到目前,“萌芽计划”已为北科院培养了15批次、425名青年科技人员,是北科院受众面最广的人才培养计划,也是金字塔培养体系的第一级。
  青年科技骨干是北科院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位于“人才金字塔”第二层的青年科技骨干,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活跃的学术思想,即可以在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聚焦某一研究方向,组织科研攻关,完成相对独立的科研任务,又能培养并带动基础科研人才快速成长。2009年,北京市科研院开始建立实施“萌芽后续计划”。即针对完成萌芽计划的优秀科技人员予以持续的支持,目前已有2批次、27名青年科技人员入选,是培养优秀青年科技骨干的新的阶梯。与“萌芽后续计划”并行的还有博士后工作站。是北科院针对处于中间层级的人才培养计划,主要是对博士毕业生进行重点培养,目前已引进培养了近80名博士后,北科院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两项措施构成了培养体系的第二级。
  学术与技术转移带头人是北科院重点领域的“领头羊”。位于“人才金字塔”第三层的学术与技术转移带头人,具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和领域发展方向,领先开展科研攻关,创造或保持本领域国内先进水平。为了凝聚并稳定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北科院自2006年开始实施创新团队计划,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优势学科作为载体,以解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先后培养了34支创新目标明确、团队机构合理、创新绩效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是北科院目前实施的较高层级和处于金字塔培养体系第三级的人才培养计划。
  科技领军人才是北科院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的“领跑者”。位于“人才金字塔”顶部最高级的科技领军人才,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领域具有系统的、创造性的、被国内同行公认的成就,有能力带领科研团队完成重大科研成果,赶超本领域国际先进水平。北科院针对这些尖子人才则制定和实施了以引进为重点的“高层次人才计划”。
  这些系列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与北京市及国家相关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了有效的对接。一批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相继获得了“北京市优秀人才计划”、“留学归国人员资助”、“科技新星”、“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计划的资助和支持。
  
  逐层设定人才发展目标
  
  要突出培养好创新型科技人才,就必须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人才的成长规律,按照不同类型科技人才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设定各类人才发展目标,有重点地实施各类科技人才的培养计划。近年来,北科院结合国家和北京市相关人才政策导向,根据“人才金字塔”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逐步形成了分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逐层制定了培养目标。
  对于基础科技人才,着力培养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支持刚进入北科院的青年科技人员根据个人研究兴 趣,结合所在单位重点领域,独立组织和完成北科院“萌芽计划”等小型科研课题,鼓励他们积极开展探索性研究,在干事创业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科研素质。
  对于青年科技骨干,着力培养科研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优秀青年科技人员进行重点培养,通过鼓励其承担北京市“优秀人才计划”,“科技新星计划”、北科院“萌芽后续计划”等人才计划,明确研究方向,促使他们尽早成为所在单位的科技骨干与学术带头人。
  对于学术与技术转移带头人,着力培养科研攻关和团队管理能力。以解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以北科院优势学科为载体,以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科院“创新团队计划”等人才计划为依托,培养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在重点领域实现一批技术突破。
  对于科技领军人才,则着力培养他们对重大科研方向的宏观把握和引领能力。依托北京市“海聚工程”、中关村“高聚工程”和北科院“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围绕北科院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培养和引进高端创新型领军人才,激励其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和影响力,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成果,带动若干高层次创新团队的快速发展。
  
  探索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萌芽计划”,培养基础科技人才。为加强基础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北科院在1996年就制定和实施了《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萌芽计划管理办法》,经过十几年来的实践,“萌芽计划”已成为北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品牌。该计划作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起步项目,一般支持力度为3万元。在萌芽计划的引导下,院属各科研所也自筹资金自主实施了一些所级人才培养计划,如情报所的“腾飞计划”,电加工所的“火花计划”等,有效激发了科研人才创新的热情。推进了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
  依托“萌芽后续计划”和“博士后工作站”,培养青年科技骨干。一是设立市科研院“萌芽后续计划”,选取萌芽项目执行中业绩突出者进行资助,开展深度研究。使人才在完成科技项目中不断成长。“萌芽后续计划”从2009年开始,确定每年资助20名,支持经费达120万元。萌芽后续计划的实施,再度优化了北科院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实现与高级人才支持计划的对接。许多科技人员称萌芽后续计划是优秀骨干科技人才的摇蓝。二是利用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应届博士毕业生进行重点培养。博士后工作站从建站之初时的每年引进35名博士生到目前年约引进40人,支持经费达到300万元。为来自不同地方的博士提供独特的研究锻炼机会,使他们通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逐渐成长为创新性人才。博士后工作站已成为北科院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三是积极组织培训和指导,并给予配套资金和人员建设。创造条件与北京市科技人才项目对接,鼓励青年科技骨干申报北京市“优秀人才计划”,“留学归国人员资助”、“科技新星等人才计划”。
  依托“创新团队计划”,培养学术与技术转移带头人,创新团队计划自实施以来,共支持了34支团队,每年支持经费达300万元。在北科院重点发展方向上,给予3年的持续支持,团队拥有用人自主权和科研经费使用权。2007年,北科院抓住与中科院合作的契机,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共建6支创新人才团队,依托中科院声学所、植物所、政策所的高端人才,带动本院人才成长,使北科院在微电子测试,食品检测,科技政策研究等领域的创新实力与创新影响力明显增强。一批青年科技骨干,在迈向学术带头人的同时,将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推向市场,成为技术转移带头人。
  依托“高层次人才计划”,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一是以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大科学工作和知识创新基地为载体,加强领军人才和培养力度。结合北京市重大项目和院所科研实体,培养院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成为领军人才,院研修中心结合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建设需要,与北京市重点高校联合,设立了MBA培训和高级经理人培训课程。二是依托《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意见》和“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加大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实施战略科学家引进工程、复合型现代化企业家引进计划、高层次技能人才引进计划等工程。采取项目聘用、人才租赁等柔性流动方式,吸引国内外领军人才来北科院来从事兼职、讲学、科研与技术合作等活动。如:北科院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双方合作交流、互派访问学者、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建立联合科研攻关团队,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大大增强了北科院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
  
  营造和优化鼓励创新的成才环境
  
  实践证明,要培养好创新型科技人才,就要大力营造和不断优化鼓励创新的成才环境,大力倡导和弘扬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精神,大力提倡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还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
  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对人才的培养、重用与尊重,往往在细微之处也从不忽视。比如“萌芽计划”培养的人才,大都是新进院的年轻人,院里不仅为他们配备了培养导师,而且明确在他们所承担的项目组里,导师只作为组员,并接受作为组长的学生的领导,项目从立项、研发到取得科研成果直至获得相关表彰,排名在第一位的都是年轻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培养年轻人要练就敢于独挡一面做学问的本领。
  实践是创新型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最主要条件。多年来,北科院始终重视把优秀青年人才放到基层培养锻炼,让他们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领域和技术转移的前沿经受考验。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坚韧不拔的意识作风和敢于承担风险与积极回报社会的优秀品质,使他们在与一线人员一起摸爬滚打中培养技能,积累经验、增强才干,使他们有机会获得实实在在的业绩,在实践中得到群众的支持和爱戴,使他们在市场竞争的磨砺中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事业不仅成就人才,也可以留住人才。北科院在不断创新人才管理机制的同时,还努力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着力打造以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在公共安全、环境科学、新能源等领域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其中很多设备设施的引进都与国际研发水平同步,成为了汇集高端创新人才的平台,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也由此脱颖而出。
  对于优秀青年人才,他们大胆使用,破格提拔,通过压担子推动他们尽快成长为领军人才。如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朱伟博士,在城市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荣获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二等奖,入选2007年科技新星计划和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年仅30岁的他被破格提拔为研究中心副主任,成了全院最年轻的所级干部。
  
  以机制创新发挥人才金字塔的高端 效应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几年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为最大程度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不断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与机制。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有利于科技人才各尽其能的使用机制和有利于激励人才创新能力的评价奖励机制。
  形成了配套的考核制度与评价方法。以院属各单位5年内入选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执行情况等为指标,运用先进数据分析计量方法和评价工具,对各单位人才培养成效进行考核测评,并作为确定以后资助力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发挥了评价考核的创新导向作用。对完成项目较好、取得实际成果的人员,优先推荐各系列职称的申报评审;对业绩突出、具有培养潜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争取破格申报职称;优先推荐创新团队骨干申报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进工作者等各种荣誉称号;有的优秀博士后出站即成为所级领导和学术带头人。
  在人才激励机制上,他们还勇于创新。在全面对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积极推动中关村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带头先行先试,2009年全院有5家公司参与了试点工作,2010年又有5家公司加入到这一试点工作中。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迅速成长和队伍的不断壮大,带动了北科院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的提高。截至目前,全院共有426名青年科技人员入选院科技萌芽培养计划,78人进入博士后工作站,17人获得留学归国人员资助,51人入选北京市科委“科技新星计划”,123人入选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14人获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多名科技人员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涌现出一批政府特贴和突出贡献专家。近年来,全院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1000多项;经费合同额近6亿元;获国家专利480多项;获得各级各类科学技术奖励上百项。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在制定今后五年的“人才优先发展规划”中,充满信心地提出了要建设一个在北京有地位、在中国有特色、在世界有影响的科研院。从科技大院迈向科技强院,唯有造就人才辈出、百舸争流的局面,唯有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我们期待着这一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
其他文献
我从教已有十多年,对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有深刻的教学反思.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成绩,确实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不仅要在内容上精益求精,而且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等方面深入地研究.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有如下感受.    一、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这门艺术的基本条件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无论你是一名从教多年的老将,还是一名刚刚踏上讲坛的新手;无论你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