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处搭桥,悬疑处点睛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win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常听到一些老师在抱怨,抱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课堂上老师提问时,班里的学生思维反应迟钝、答非所问,更有甚者还会冒出一些怪异的想法,搞得老师措手不及。不知我们的老师在抱怨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是学生真的“差”,还是另有原因?有人说,课堂的实质是交往。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教师的提问是桥梁。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好的提问,更需要教师做有心人,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悬疑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选取三个案例,就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交流中进行有效提问,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深题浅问,步步推进,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所提问题过深,就会导致课堂“冷场”或学生“怯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适当降低要求。如《声音的产生》一课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的环节处理。
  师:(谈话过渡)现在桌上的器材静悄悄的,为什么一点声音也没有?刚才还叮叮当当作响呢,这是什么原因呀?
  生1:刚才我们用小槌打了鼓、音钹;
  生2:用力压尺后突然松开手,尺弹了起来;
  ……
  师:刚才同学们采用了哪些方法使桌上的东西发出了响声呢?
  生:敲、打、击、撞、碰……
  (师演示敲鼓、音钹、拍手、踏步等)
  师:敲、拍、击、踏等动作是作用在什么上?(物体)作用在物体上的又是什么?(力)
  师:(随机演示,让几种物体发出声音)什么物体发出了声音?谁在用力?
  (1)物体落地发出响声谁在用力?(地球引力)
  (2)树叶沙沙作响谁在用力?(风力)‘
  (3)手表在嘀嗒作响什么在用力?(弹簧的弹力)
  (4)音箱发声是什么在用力?(电力)
  师:你们觉得刚才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受到的力有什么关系?
  生:物体发出声音一定要受到力的作用。
  师:(小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会发出声音。物体发声时所受到的力,有的可以直接看得出来,有的不能直接看出。
  师:那么,物体受了外力后一定能发出声音吗?
  (师演示,大力压音钹,不发声;用小槌轻轻敲,音钹发出声音)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用力压音钹,音钹不发出声音。
  生:用小槌轻轻敲音钹,音钹发出声音。
  师:对呀,为什么用力压音钹却没有声音?
  这里教师提问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发现让音钹发出声音不在于力“大”,而在于力“巧”,巧能使音钹产生振动,但学生未必能领会到教师的这个意图,所以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有一定的深度。果然学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音钹不发出声音因为你用的是压,音钹发出声时你用的是敲。
  教师在听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后,意识到学生没有理解自己所提问题的意图,所以对问题进行了一些补充,但似乎学生并不卖老师的“帐”,这个“结”依然没有解开。
  师:你们刚才不是说了,对物体用力物体就会发出声音,难道压不是在用力吗?
  (学生顿时窃窃私语,小声议论开了,但无人回答这个问题。)
  看着学生着急地小声商议,却仍然没有结果的尴尬场面,上课的老师似乎感觉到一盆凉水从头浇到了脚。
  这时学生心里着急,但教师不能急,而应主动接过问题,降低问题的深度,具体可以这样来进行引导: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要求学生重新回到刚才教师的演示环节,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教师再一次演示用力压音钹,动作可以夸张一些,演示完毕再追问学生:“老师用的力大不大?
  学生异口同声:大。
  教师再问:为什么用力压音钹没发出声音,轻轻一敲就能发出声音?这个力要怎样用,必须起到什么效果,物体才能发出声音?
  相比上面有深度的提问,这个提问对于学生来说就比较浅显,而且问题的指向性也更为明确了,“这个力会起到什么效果?”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去观察用力之后音钹发生的变化,而不是纠缠于力本身。接下来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再一次实验,观察音钹。
  这时,学生似乎明白了,纷纷抢着说,这个力要让物体动。
  教师继续启发:该怎样观察?
  学生发言踊跃:可以看一看在敲音钹和压音钹时,音钹边缘出现的不同现象,有什么区别;可以摸一摸在敲音钹和压音钹时,比较一下手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应该去观察轻轻“敲”音钹和用力“压”音钹起到的不同效果,前者能使音钹产生“振动”,后者用的力虽大但却没能使音钹产生“振动”。这种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设计问题的提问方式,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
  
  二、难题巧问,画龙点睛,开启智慧之门
  如何让课堂提问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提出一些有开放性、探索性、跨度大、一题多解的问题,但并不一定非得是难题。如《毛细现象》一课中验证“水能沿着有小孔和缝隙的物体向上升”环节处理。
  学生在研究把固定在铁架上的材料(圆珠笔笔芯、木头、布、粗细不同的吸管、铁片、玻璃管、玻璃片等)的下端浸入水里,然后仔细观察。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材料中哪些能让水向上爬?
  生:有圆珠笔笔芯、小吸管、木头、布、装土的试管。(教师板书记录)
  师:再看看哪些是不能让水向上爬的。
  生:有实心的玻璃管(学生插言:就是玻璃棒)、铁片、塑料片、粗吸管、还有一块玻璃片。(教师板书记录)
  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能让水往上爬的材料让水在它们的什么地方向上爬?
  生:中间。
  师:外面爬了没有?
  生:没有。
  师:这些材料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孔。
  生:都有空隙。
  师:你们把有孔和有缝合起来叫做“空隙”。这个说法很好。
  师:那么,这些不能让水向上爬的材料,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都是实心的。
  师:相对于那些有空隙的物体,这些物体没有……
  生:没有空隙。
  师:试管也有空隙,怎么水不能向上爬?
  生:空隙太大了,所以不能。
  师:那你们能想想办法,也让水能沿着这些物体上升?
  生:在粗吸管、玻璃上打孔或弄出缝隙。
  师:怎么才能把粗吸管、玻璃弄出小孔和缝隙?
  生:可以在粗吸管上用刀划出缝隙或钻出小孔。
  生:把玻璃摔、敲一下,然后拼起来就有缝隙了。
  师:好,我们选择一个试试。
  依照学生的方法,教师分别演示用刀划开粗吸管形成缝隙和把玻璃摔成几片,再把拼好的玻璃片浸入水中,提醒学生观察。结果,水的确能沿着中间的缝隙往上升,但现象不够明显。这其中,学生的方法看似很多,但这些方法无论是与后续探究的需要,还是老师希望得到的答案仍有差距。
  这时教师不妨先肯定学生的这一方法,然后顺着学生的方法难题巧问,适时点拨:“让粗吸管、玻璃出现小孔和缝隙除了摔碎和刀划,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开始小声商议,但最终也没有更好的方法。
  事实上,要让学生凭空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不科学。但并不是说没有办法,只要将难题进行巧问,稍作提示,学生的智慧之门就会被打开。
  师:能不能不破坏玻璃和试管原有结构,而是进行结构改造?
  教师提供一组材料:两块用橡皮筋绑着的玻璃片中一侧夹牙签,提醒观察这组材料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玻璃片中有了缝隙。
  师:如果我再给你提供一些材料:粗吸管和细吸管、粗试管和细试管、纸片、两块铁片……你们又能想出什么方法?
  (学生开始激动起来,纷纷抢着回答)
  生:在粗的塑料管中塞些纸,让其空隙变小。
  生:在粗吸管中套细吸管,两吸管之间形成缝隙、小孔。
  生:在粗试管中套细试管,两吸管之间形成缝隙、小孔。
  生:在两铁片之间夹牙签,形成缝隙。
  在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火花之后,教师为学生提出了最优化的解决方法,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再一次得到了升华。这种提问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扫清了认知障碍,把课堂探究带入了高潮。
  
  三、浅处追问,巧妙搭桥,直抵概念内涵
  课堂追问是课堂中师生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追问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思维火花和不足,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成就精彩科学课堂。如《物体改变形状以后》一课中认识物体的“弹性”环节处理。
  师:每个小组还准备了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现在请同学们再玩一玩、看一看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玩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生:用手拉橡皮筋时会变长,或者把它变成别的形状,松开手后都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生:用手压、拧、折海绵,松开手后也都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生:用手用力弯直尺或把直尺的一端放在桌上用手按住,用另一手用力往下压,松开手后都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师:那它们的特性和弹簧、气球的特性有相似之处吗?相似之处是什么呢?
  生:当它们受到外力的时候,形状或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大小。
  教学到这里,应该说效果不错,学生通过“玩”教师提供的这一组材料,发现了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接着,教师提升总结:像弹簧、气球、橡皮筋、海绵、直尺等许多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弹性的认知,紧接着提问。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弹性?有什么作用?
  生:皮肤有弹性。
  师:皮肤有弹性,有什么作用?
  生:如果皮肤失去弹性的话就会看上去又老又黄,像老年人的皮肤。
  师:说得非常形象,还有什么物体有弹性?
  一阵沉默过后,突然有一学生站起来回答:木头有弹性。
  听到这样的回答,大家都“蒙”了,尤其是上课老师,愣了一下,估计这样的回答完全出乎该教师的预设,大家不禁为上课老师捏了一把汗。换作一般老师,在遇到无法正面回答问题时,由于怕“节外生枝”,通常会采用回避的做法,可能会这样来过渡:“木头有没有弹性呢?我们课后可以作进一步探讨,还有谁来说一说哪些物体有弹性?” 而这位老师在稍作迟疑之后却忽有所悟,灵机一动,随即追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小时候在河边看到船上的跳板,跳板是木头做的,人在上面走时,跳板就有弹性。
  大家恍然大悟。
  “对呀,看他观察得真仔细!”教师顺势进行了肯定,这时,其他学生也纷纷表示看见过这种现象,如跳马的踏脚板等等。
  善于追问,是教师的智慧所在,教师要能够抓住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我所用,把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实际上,许多学生独特的发现往往就是一节课的重点、亮点,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以上三个案例中,由于老师在提问上给予了学生台阶,让学生知道了“怎样思考、怎样做”的要求,给了孩子一个具体的思维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就能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有效的探究了。
  总之,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它应该是任务式的、启发式的,目标的指向性必须明确,以此保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进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颜敏,江阴市祝塘中心小学,214415)
其他文献
摘要: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行可操作。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的微型课题研究型、情境模拟演练型和社会实践型等三种模式的建模范式以及实施要求不同。应确立以语文的人文性和实践的体验性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适合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组织架构、活动载体和运行机制。应建立和实施职业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运行、动力和约束等工作机制,以保证“设计”得到实施。  关键词:语文教学
摘要:STEM教育是综合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特点,将知识的获取、方法与工具的利用以及创新生产的过程有机统一,促进学生科学、技术、工程与教学综合素养形成的教育。它重视学校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STEM教育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回归性、实践性与丰富性等特点。  关键词:STEM教育;特点;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5-0005-03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泰州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附小”)的第一幢现代化教学大楼落成。时任老校长袁余堂先生组织大家为大楼命名,确定为“蕴萃楼”,蕴含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之意。光阴似箭,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的附小人为丰富“蕴萃”文化的内涵而不懈努力,对“蕴萃”文化内涵的理解也不断地深刻:“蕴”者,蕴含丰富矿藏也,说明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萃”者,丛生之草也,隐喻为出类拔萃的人,表明每
摘要:众所周知,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化,然而,在当前中国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走向多元,以“网络”为核心,兴起了一股“非主流”之风,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非主流”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并且因为青少年行为的不成熟,“非主流”的行为正在被扭曲,引起越来越多的非议。本文主要立足于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从“文化工业”的角度对青少年“非主流”的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非主流;青少年;社会转
摘要:语文走班教学,是指学生不是一直在一个行政班上课,而是自主选择班级进行学习。语文走班教学运用自主选班、参与备课、主动探究、自选成果展示方式四条基本策略,坚持选择性、探究性、交往性三大根本特性,保障学生充分享受思维与表达的自由,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语文走班教学;基本策略;根本特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A-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四大领域之一,而发展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操作和探究的活动过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怎样才能让学生充分经历感知、抽象的过程,在操作与体验中发展空间观念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切实有效地发展空间观念。本文结合苏教版《数学》第十
摘要:幼儿园课程应把视角转向儿童本身,让儿童成为课程的主人。在课程的内容形态上,要对接儿童的现实生活经验,连接课程内容与儿童经验、教师经验与儿童经验;在组织样态上,要契合儿童的生命成长特性,尊重儿童的认知特征,支持儿童的地域认同;在生长姿态上,要追随儿童的自我建构需要,让儿童有主动建构经验、立体完整成长的可能。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儿童;内容形态;组织样态;生长姿态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
摘要:尽管现代化屡受非议,但是以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市场化等为内容的现代化是中国必须实现的目标。现代化首先、或者伴随着的应该是人的现代化,现代人就是具有现代人格特质的人。用乡—城、传统—现代二分法分析可知,与乡村对应的传统人格和与城市对应的现代人格具有不同特征,同时中国还有大量带有传统人格特质的农村人需要形成现代人格。职业教育可以在中国使受教育者形成现代人格方面有所作为,正确定位职业教育在中国现代
摘要:政府、行业企业、德国职教集团以及学校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高了师资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人才就业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该模式尚有改进之处。  关键词:“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实施;成效;不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6-0058-04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传承与发展,它以
摘要:职业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中厂”和“厂中校”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双任双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C-0073-04  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培养行业企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