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常听到一些老师在抱怨,抱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课堂上老师提问时,班里的学生思维反应迟钝、答非所问,更有甚者还会冒出一些怪异的想法,搞得老师措手不及。不知我们的老师在抱怨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是学生真的“差”,还是另有原因?有人说,课堂的实质是交往。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教师的提问是桥梁。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好的提问,更需要教师做有心人,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悬疑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选取三个案例,就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交流中进行有效提问,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深题浅问,步步推进,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所提问题过深,就会导致课堂“冷场”或学生“怯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适当降低要求。如《声音的产生》一课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的环节处理。
师:(谈话过渡)现在桌上的器材静悄悄的,为什么一点声音也没有?刚才还叮叮当当作响呢,这是什么原因呀?
生1:刚才我们用小槌打了鼓、音钹;
生2:用力压尺后突然松开手,尺弹了起来;
……
师:刚才同学们采用了哪些方法使桌上的东西发出了响声呢?
生:敲、打、击、撞、碰……
(师演示敲鼓、音钹、拍手、踏步等)
师:敲、拍、击、踏等动作是作用在什么上?(物体)作用在物体上的又是什么?(力)
师:(随机演示,让几种物体发出声音)什么物体发出了声音?谁在用力?
(1)物体落地发出响声谁在用力?(地球引力)
(2)树叶沙沙作响谁在用力?(风力)‘
(3)手表在嘀嗒作响什么在用力?(弹簧的弹力)
(4)音箱发声是什么在用力?(电力)
师:你们觉得刚才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受到的力有什么关系?
生:物体发出声音一定要受到力的作用。
师:(小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会发出声音。物体发声时所受到的力,有的可以直接看得出来,有的不能直接看出。
师:那么,物体受了外力后一定能发出声音吗?
(师演示,大力压音钹,不发声;用小槌轻轻敲,音钹发出声音)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用力压音钹,音钹不发出声音。
生:用小槌轻轻敲音钹,音钹发出声音。
师:对呀,为什么用力压音钹却没有声音?
这里教师提问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发现让音钹发出声音不在于力“大”,而在于力“巧”,巧能使音钹产生振动,但学生未必能领会到教师的这个意图,所以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有一定的深度。果然学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音钹不发出声音因为你用的是压,音钹发出声时你用的是敲。
教师在听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后,意识到学生没有理解自己所提问题的意图,所以对问题进行了一些补充,但似乎学生并不卖老师的“帐”,这个“结”依然没有解开。
师:你们刚才不是说了,对物体用力物体就会发出声音,难道压不是在用力吗?
(学生顿时窃窃私语,小声议论开了,但无人回答这个问题。)
看着学生着急地小声商议,却仍然没有结果的尴尬场面,上课的老师似乎感觉到一盆凉水从头浇到了脚。
这时学生心里着急,但教师不能急,而应主动接过问题,降低问题的深度,具体可以这样来进行引导: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要求学生重新回到刚才教师的演示环节,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教师再一次演示用力压音钹,动作可以夸张一些,演示完毕再追问学生:“老师用的力大不大?
学生异口同声:大。
教师再问:为什么用力压音钹没发出声音,轻轻一敲就能发出声音?这个力要怎样用,必须起到什么效果,物体才能发出声音?
相比上面有深度的提问,这个提问对于学生来说就比较浅显,而且问题的指向性也更为明确了,“这个力会起到什么效果?”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去观察用力之后音钹发生的变化,而不是纠缠于力本身。接下来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再一次实验,观察音钹。
这时,学生似乎明白了,纷纷抢着说,这个力要让物体动。
教师继续启发:该怎样观察?
学生发言踊跃:可以看一看在敲音钹和压音钹时,音钹边缘出现的不同现象,有什么区别;可以摸一摸在敲音钹和压音钹时,比较一下手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应该去观察轻轻“敲”音钹和用力“压”音钹起到的不同效果,前者能使音钹产生“振动”,后者用的力虽大但却没能使音钹产生“振动”。这种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设计问题的提问方式,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
二、难题巧问,画龙点睛,开启智慧之门
如何让课堂提问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提出一些有开放性、探索性、跨度大、一题多解的问题,但并不一定非得是难题。如《毛细现象》一课中验证“水能沿着有小孔和缝隙的物体向上升”环节处理。
学生在研究把固定在铁架上的材料(圆珠笔笔芯、木头、布、粗细不同的吸管、铁片、玻璃管、玻璃片等)的下端浸入水里,然后仔细观察。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材料中哪些能让水向上爬?
生:有圆珠笔笔芯、小吸管、木头、布、装土的试管。(教师板书记录)
师:再看看哪些是不能让水向上爬的。
生:有实心的玻璃管(学生插言:就是玻璃棒)、铁片、塑料片、粗吸管、还有一块玻璃片。(教师板书记录)
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能让水往上爬的材料让水在它们的什么地方向上爬?
生:中间。
师:外面爬了没有?
生:没有。
师:这些材料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孔。
生:都有空隙。
师:你们把有孔和有缝合起来叫做“空隙”。这个说法很好。
师:那么,这些不能让水向上爬的材料,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都是实心的。
师:相对于那些有空隙的物体,这些物体没有……
生:没有空隙。
师:试管也有空隙,怎么水不能向上爬?
生:空隙太大了,所以不能。
师:那你们能想想办法,也让水能沿着这些物体上升?
生:在粗吸管、玻璃上打孔或弄出缝隙。
师:怎么才能把粗吸管、玻璃弄出小孔和缝隙?
生:可以在粗吸管上用刀划出缝隙或钻出小孔。
生:把玻璃摔、敲一下,然后拼起来就有缝隙了。
师:好,我们选择一个试试。
依照学生的方法,教师分别演示用刀划开粗吸管形成缝隙和把玻璃摔成几片,再把拼好的玻璃片浸入水中,提醒学生观察。结果,水的确能沿着中间的缝隙往上升,但现象不够明显。这其中,学生的方法看似很多,但这些方法无论是与后续探究的需要,还是老师希望得到的答案仍有差距。
这时教师不妨先肯定学生的这一方法,然后顺着学生的方法难题巧问,适时点拨:“让粗吸管、玻璃出现小孔和缝隙除了摔碎和刀划,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开始小声商议,但最终也没有更好的方法。
事实上,要让学生凭空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不科学。但并不是说没有办法,只要将难题进行巧问,稍作提示,学生的智慧之门就会被打开。
师:能不能不破坏玻璃和试管原有结构,而是进行结构改造?
教师提供一组材料:两块用橡皮筋绑着的玻璃片中一侧夹牙签,提醒观察这组材料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玻璃片中有了缝隙。
师:如果我再给你提供一些材料:粗吸管和细吸管、粗试管和细试管、纸片、两块铁片……你们又能想出什么方法?
(学生开始激动起来,纷纷抢着回答)
生:在粗的塑料管中塞些纸,让其空隙变小。
生:在粗吸管中套细吸管,两吸管之间形成缝隙、小孔。
生:在粗试管中套细试管,两吸管之间形成缝隙、小孔。
生:在两铁片之间夹牙签,形成缝隙。
在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火花之后,教师为学生提出了最优化的解决方法,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再一次得到了升华。这种提问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扫清了认知障碍,把课堂探究带入了高潮。
三、浅处追问,巧妙搭桥,直抵概念内涵
课堂追问是课堂中师生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追问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思维火花和不足,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成就精彩科学课堂。如《物体改变形状以后》一课中认识物体的“弹性”环节处理。
师:每个小组还准备了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现在请同学们再玩一玩、看一看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玩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生:用手拉橡皮筋时会变长,或者把它变成别的形状,松开手后都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生:用手压、拧、折海绵,松开手后也都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生:用手用力弯直尺或把直尺的一端放在桌上用手按住,用另一手用力往下压,松开手后都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师:那它们的特性和弹簧、气球的特性有相似之处吗?相似之处是什么呢?
生:当它们受到外力的时候,形状或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大小。
教学到这里,应该说效果不错,学生通过“玩”教师提供的这一组材料,发现了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接着,教师提升总结:像弹簧、气球、橡皮筋、海绵、直尺等许多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弹性的认知,紧接着提问。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弹性?有什么作用?
生:皮肤有弹性。
师:皮肤有弹性,有什么作用?
生:如果皮肤失去弹性的话就会看上去又老又黄,像老年人的皮肤。
师:说得非常形象,还有什么物体有弹性?
一阵沉默过后,突然有一学生站起来回答:木头有弹性。
听到这样的回答,大家都“蒙”了,尤其是上课老师,愣了一下,估计这样的回答完全出乎该教师的预设,大家不禁为上课老师捏了一把汗。换作一般老师,在遇到无法正面回答问题时,由于怕“节外生枝”,通常会采用回避的做法,可能会这样来过渡:“木头有没有弹性呢?我们课后可以作进一步探讨,还有谁来说一说哪些物体有弹性?” 而这位老师在稍作迟疑之后却忽有所悟,灵机一动,随即追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小时候在河边看到船上的跳板,跳板是木头做的,人在上面走时,跳板就有弹性。
大家恍然大悟。
“对呀,看他观察得真仔细!”教师顺势进行了肯定,这时,其他学生也纷纷表示看见过这种现象,如跳马的踏脚板等等。
善于追问,是教师的智慧所在,教师要能够抓住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我所用,把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实际上,许多学生独特的发现往往就是一节课的重点、亮点,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以上三个案例中,由于老师在提问上给予了学生台阶,让学生知道了“怎样思考、怎样做”的要求,给了孩子一个具体的思维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就能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有效的探究了。
总之,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它应该是任务式的、启发式的,目标的指向性必须明确,以此保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进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颜敏,江阴市祝塘中心小学,214415)
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选取三个案例,就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交流中进行有效提问,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深题浅问,步步推进,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所提问题过深,就会导致课堂“冷场”或学生“怯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适当降低要求。如《声音的产生》一课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的环节处理。
师:(谈话过渡)现在桌上的器材静悄悄的,为什么一点声音也没有?刚才还叮叮当当作响呢,这是什么原因呀?
生1:刚才我们用小槌打了鼓、音钹;
生2:用力压尺后突然松开手,尺弹了起来;
……
师:刚才同学们采用了哪些方法使桌上的东西发出了响声呢?
生:敲、打、击、撞、碰……
(师演示敲鼓、音钹、拍手、踏步等)
师:敲、拍、击、踏等动作是作用在什么上?(物体)作用在物体上的又是什么?(力)
师:(随机演示,让几种物体发出声音)什么物体发出了声音?谁在用力?
(1)物体落地发出响声谁在用力?(地球引力)
(2)树叶沙沙作响谁在用力?(风力)‘
(3)手表在嘀嗒作响什么在用力?(弹簧的弹力)
(4)音箱发声是什么在用力?(电力)
师:你们觉得刚才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受到的力有什么关系?
生:物体发出声音一定要受到力的作用。
师:(小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会发出声音。物体发声时所受到的力,有的可以直接看得出来,有的不能直接看出。
师:那么,物体受了外力后一定能发出声音吗?
(师演示,大力压音钹,不发声;用小槌轻轻敲,音钹发出声音)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用力压音钹,音钹不发出声音。
生:用小槌轻轻敲音钹,音钹发出声音。
师:对呀,为什么用力压音钹却没有声音?
这里教师提问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发现让音钹发出声音不在于力“大”,而在于力“巧”,巧能使音钹产生振动,但学生未必能领会到教师的这个意图,所以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有一定的深度。果然学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音钹不发出声音因为你用的是压,音钹发出声时你用的是敲。
教师在听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后,意识到学生没有理解自己所提问题的意图,所以对问题进行了一些补充,但似乎学生并不卖老师的“帐”,这个“结”依然没有解开。
师:你们刚才不是说了,对物体用力物体就会发出声音,难道压不是在用力吗?
(学生顿时窃窃私语,小声议论开了,但无人回答这个问题。)
看着学生着急地小声商议,却仍然没有结果的尴尬场面,上课的老师似乎感觉到一盆凉水从头浇到了脚。
这时学生心里着急,但教师不能急,而应主动接过问题,降低问题的深度,具体可以这样来进行引导: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要求学生重新回到刚才教师的演示环节,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教师再一次演示用力压音钹,动作可以夸张一些,演示完毕再追问学生:“老师用的力大不大?
学生异口同声:大。
教师再问:为什么用力压音钹没发出声音,轻轻一敲就能发出声音?这个力要怎样用,必须起到什么效果,物体才能发出声音?
相比上面有深度的提问,这个提问对于学生来说就比较浅显,而且问题的指向性也更为明确了,“这个力会起到什么效果?”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去观察用力之后音钹发生的变化,而不是纠缠于力本身。接下来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再一次实验,观察音钹。
这时,学生似乎明白了,纷纷抢着说,这个力要让物体动。
教师继续启发:该怎样观察?
学生发言踊跃:可以看一看在敲音钹和压音钹时,音钹边缘出现的不同现象,有什么区别;可以摸一摸在敲音钹和压音钹时,比较一下手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应该去观察轻轻“敲”音钹和用力“压”音钹起到的不同效果,前者能使音钹产生“振动”,后者用的力虽大但却没能使音钹产生“振动”。这种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设计问题的提问方式,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
二、难题巧问,画龙点睛,开启智慧之门
如何让课堂提问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提出一些有开放性、探索性、跨度大、一题多解的问题,但并不一定非得是难题。如《毛细现象》一课中验证“水能沿着有小孔和缝隙的物体向上升”环节处理。
学生在研究把固定在铁架上的材料(圆珠笔笔芯、木头、布、粗细不同的吸管、铁片、玻璃管、玻璃片等)的下端浸入水里,然后仔细观察。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材料中哪些能让水向上爬?
生:有圆珠笔笔芯、小吸管、木头、布、装土的试管。(教师板书记录)
师:再看看哪些是不能让水向上爬的。
生:有实心的玻璃管(学生插言:就是玻璃棒)、铁片、塑料片、粗吸管、还有一块玻璃片。(教师板书记录)
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能让水往上爬的材料让水在它们的什么地方向上爬?
生:中间。
师:外面爬了没有?
生:没有。
师:这些材料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孔。
生:都有空隙。
师:你们把有孔和有缝合起来叫做“空隙”。这个说法很好。
师:那么,这些不能让水向上爬的材料,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都是实心的。
师:相对于那些有空隙的物体,这些物体没有……
生:没有空隙。
师:试管也有空隙,怎么水不能向上爬?
生:空隙太大了,所以不能。
师:那你们能想想办法,也让水能沿着这些物体上升?
生:在粗吸管、玻璃上打孔或弄出缝隙。
师:怎么才能把粗吸管、玻璃弄出小孔和缝隙?
生:可以在粗吸管上用刀划出缝隙或钻出小孔。
生:把玻璃摔、敲一下,然后拼起来就有缝隙了。
师:好,我们选择一个试试。
依照学生的方法,教师分别演示用刀划开粗吸管形成缝隙和把玻璃摔成几片,再把拼好的玻璃片浸入水中,提醒学生观察。结果,水的确能沿着中间的缝隙往上升,但现象不够明显。这其中,学生的方法看似很多,但这些方法无论是与后续探究的需要,还是老师希望得到的答案仍有差距。
这时教师不妨先肯定学生的这一方法,然后顺着学生的方法难题巧问,适时点拨:“让粗吸管、玻璃出现小孔和缝隙除了摔碎和刀划,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开始小声商议,但最终也没有更好的方法。
事实上,要让学生凭空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不科学。但并不是说没有办法,只要将难题进行巧问,稍作提示,学生的智慧之门就会被打开。
师:能不能不破坏玻璃和试管原有结构,而是进行结构改造?
教师提供一组材料:两块用橡皮筋绑着的玻璃片中一侧夹牙签,提醒观察这组材料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玻璃片中有了缝隙。
师:如果我再给你提供一些材料:粗吸管和细吸管、粗试管和细试管、纸片、两块铁片……你们又能想出什么方法?
(学生开始激动起来,纷纷抢着回答)
生:在粗的塑料管中塞些纸,让其空隙变小。
生:在粗吸管中套细吸管,两吸管之间形成缝隙、小孔。
生:在粗试管中套细试管,两吸管之间形成缝隙、小孔。
生:在两铁片之间夹牙签,形成缝隙。
在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火花之后,教师为学生提出了最优化的解决方法,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再一次得到了升华。这种提问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扫清了认知障碍,把课堂探究带入了高潮。
三、浅处追问,巧妙搭桥,直抵概念内涵
课堂追问是课堂中师生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追问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思维火花和不足,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成就精彩科学课堂。如《物体改变形状以后》一课中认识物体的“弹性”环节处理。
师:每个小组还准备了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现在请同学们再玩一玩、看一看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玩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生:用手拉橡皮筋时会变长,或者把它变成别的形状,松开手后都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生:用手压、拧、折海绵,松开手后也都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生:用手用力弯直尺或把直尺的一端放在桌上用手按住,用另一手用力往下压,松开手后都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师:那它们的特性和弹簧、气球的特性有相似之处吗?相似之处是什么呢?
生:当它们受到外力的时候,形状或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大小。
教学到这里,应该说效果不错,学生通过“玩”教师提供的这一组材料,发现了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接着,教师提升总结:像弹簧、气球、橡皮筋、海绵、直尺等许多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弹性的认知,紧接着提问。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弹性?有什么作用?
生:皮肤有弹性。
师:皮肤有弹性,有什么作用?
生:如果皮肤失去弹性的话就会看上去又老又黄,像老年人的皮肤。
师:说得非常形象,还有什么物体有弹性?
一阵沉默过后,突然有一学生站起来回答:木头有弹性。
听到这样的回答,大家都“蒙”了,尤其是上课老师,愣了一下,估计这样的回答完全出乎该教师的预设,大家不禁为上课老师捏了一把汗。换作一般老师,在遇到无法正面回答问题时,由于怕“节外生枝”,通常会采用回避的做法,可能会这样来过渡:“木头有没有弹性呢?我们课后可以作进一步探讨,还有谁来说一说哪些物体有弹性?” 而这位老师在稍作迟疑之后却忽有所悟,灵机一动,随即追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小时候在河边看到船上的跳板,跳板是木头做的,人在上面走时,跳板就有弹性。
大家恍然大悟。
“对呀,看他观察得真仔细!”教师顺势进行了肯定,这时,其他学生也纷纷表示看见过这种现象,如跳马的踏脚板等等。
善于追问,是教师的智慧所在,教师要能够抓住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我所用,把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实际上,许多学生独特的发现往往就是一节课的重点、亮点,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以上三个案例中,由于老师在提问上给予了学生台阶,让学生知道了“怎样思考、怎样做”的要求,给了孩子一个具体的思维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就能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有效的探究了。
总之,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它应该是任务式的、启发式的,目标的指向性必须明确,以此保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进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颜敏,江阴市祝塘中心小学,2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