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中厂”和“厂中校”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双任双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C-0073-04
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使命任务。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如皋中专校”)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修订学校机电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以资源优势互补为原则,以校企双方共建为突破口,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一方面,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及生产设备,共建生产性教学车间,兴建“校中厂”;另一方面,让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进企业,将教室搬进工厂,课堂设于企业,兴办“厂中校”,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实施背景
(一)面临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1.地方机电产业调整升级。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如皋市已建成沿江经济开发区、如皋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大批机电制造类企业相继落户,使之成为现代制造业重要生产加工基地。机电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机电制造门类齐全,企业纷纷购置各种机床、电气、液压等大型设备,机电一体化高端产品等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2.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青黄不接。企业设备精度高、科技含量高及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急需一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经验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但是,如皋市机电行业企业一线 “用得上、留得住、可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新聘人员,尚需很长时间适应企业文化、学会先进技术理论,上岗时间与岗位需求形成了极大的“时间差”。
3.专业人才培养产学脱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教师专业技能不强,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产学脱节,跟不上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二)抓住新机遇,迈上新台阶
如皋中专校作为如皋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和第二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跟着产业转型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因此,学校机电专业抢抓机遇,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兴建“校中厂”和“厂中校”,为企业搭建人才培养的“直通车”,为学生提供企业化的实训车间,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加快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要目标
在“双任双进”机制下,企业派出一线最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完成专业设置、教学、生产性实习指导等任务,把专业技能带进课堂,用先进技术及经验指导学生实习。学校安排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经营谋划及产品研发,把先进教育理念带进车间,把教学的需求带进企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高新设备的操作、工艺分析、操作加工等知识与技能。
校企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企业化的实习车间,突显以生产任务为引领的项目化教学特色,强化更新专业教师能力,解决以往技能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设施陈旧不足、专业教师技能不强、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够的问题;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达成“订单式”合作培养方案;创新服务方式,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学生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共成长的校、企、生“三赢”目标,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实施过程
(一)搭建互利共赢合作平台
1.依托行政推力。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在校企合作中主动作为,起到了较好的协调和沟通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发文并由学校牵头成立如皋市机电职教集团,定期召开集团理事会议并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2.畅通合作路径。
(1)对接专业,引企入校,兴办“校中厂”。
如皋中专校机电专业,从合作意愿、专业化程度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企业调研,最终与南通捷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南通泰普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如皋金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兴建“捷准模具”“泰普机电”“金燃机械”三个“校中厂”。
“校中厂”本着双赢的建设思路,最大限度地为对方创造效益。学校提供场地和人力资源,引进企业生产线,按企业生产流程和工序布局生产车间;企业提供设备、材料及技术,着力打造生产性实训车间,为学生实习提供企业化的场所。
(2)依托技术,送教入企,兴办“厂中校”。
“校中厂”容纳量较小限制了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人数、时间及岗位。学校机电专业组为又好又快培养人才,又从企业影响力、实习岗位数、规范管理、合作意愿等方面考察本地区机电类企业,最终与江苏思源电气有限公司、江苏力星通用钢球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签订协议,组建“思源”、“力星”校企合作“订单班”。
兴办“厂中校”。学校依据协议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生均费拨给合作企业一定的培训费;合作企业提供一定的场地、设备及不同的岗位,供学生企业培训、顶岗和轮岗实习的需要。
(二)开发理实一体特色新教材
1.建立岗位需求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职业岗位需求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机电专业骨干教师,在广泛开展市场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既考虑培养目标需求,又为学生未来发展潜力打基础,以本专业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为特色,共同开发基于操作情境的特色教材。
2.确立项目引领的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以项目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并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整个专业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生产任务,再将生产任务分解成不同的任务单元,按照每一任务单元所解决的问题,编排教材内容。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PLC技术及应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就是根据“电气控制柜的制作”这个典型项目编写任务和实施教学。
关键词:中职学校;双任双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C-0073-04
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使命任务。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如皋中专校”)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修订学校机电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以资源优势互补为原则,以校企双方共建为突破口,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一方面,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及生产设备,共建生产性教学车间,兴建“校中厂”;另一方面,让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进企业,将教室搬进工厂,课堂设于企业,兴办“厂中校”,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实施背景
(一)面临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1.地方机电产业调整升级。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如皋市已建成沿江经济开发区、如皋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大批机电制造类企业相继落户,使之成为现代制造业重要生产加工基地。机电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机电制造门类齐全,企业纷纷购置各种机床、电气、液压等大型设备,机电一体化高端产品等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2.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青黄不接。企业设备精度高、科技含量高及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急需一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经验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但是,如皋市机电行业企业一线 “用得上、留得住、可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新聘人员,尚需很长时间适应企业文化、学会先进技术理论,上岗时间与岗位需求形成了极大的“时间差”。
3.专业人才培养产学脱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教师专业技能不强,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产学脱节,跟不上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二)抓住新机遇,迈上新台阶
如皋中专校作为如皋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和第二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跟着产业转型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因此,学校机电专业抢抓机遇,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兴建“校中厂”和“厂中校”,为企业搭建人才培养的“直通车”,为学生提供企业化的实训车间,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加快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要目标
在“双任双进”机制下,企业派出一线最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完成专业设置、教学、生产性实习指导等任务,把专业技能带进课堂,用先进技术及经验指导学生实习。学校安排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经营谋划及产品研发,把先进教育理念带进车间,把教学的需求带进企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高新设备的操作、工艺分析、操作加工等知识与技能。
校企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企业化的实习车间,突显以生产任务为引领的项目化教学特色,强化更新专业教师能力,解决以往技能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设施陈旧不足、专业教师技能不强、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够的问题;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达成“订单式”合作培养方案;创新服务方式,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学生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共成长的校、企、生“三赢”目标,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实施过程
(一)搭建互利共赢合作平台
1.依托行政推力。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在校企合作中主动作为,起到了较好的协调和沟通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发文并由学校牵头成立如皋市机电职教集团,定期召开集团理事会议并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2.畅通合作路径。
(1)对接专业,引企入校,兴办“校中厂”。
如皋中专校机电专业,从合作意愿、专业化程度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企业调研,最终与南通捷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南通泰普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如皋金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兴建“捷准模具”“泰普机电”“金燃机械”三个“校中厂”。
“校中厂”本着双赢的建设思路,最大限度地为对方创造效益。学校提供场地和人力资源,引进企业生产线,按企业生产流程和工序布局生产车间;企业提供设备、材料及技术,着力打造生产性实训车间,为学生实习提供企业化的场所。
(2)依托技术,送教入企,兴办“厂中校”。
“校中厂”容纳量较小限制了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人数、时间及岗位。学校机电专业组为又好又快培养人才,又从企业影响力、实习岗位数、规范管理、合作意愿等方面考察本地区机电类企业,最终与江苏思源电气有限公司、江苏力星通用钢球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签订协议,组建“思源”、“力星”校企合作“订单班”。
兴办“厂中校”。学校依据协议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生均费拨给合作企业一定的培训费;合作企业提供一定的场地、设备及不同的岗位,供学生企业培训、顶岗和轮岗实习的需要。
(二)开发理实一体特色新教材
1.建立岗位需求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职业岗位需求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机电专业骨干教师,在广泛开展市场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既考虑培养目标需求,又为学生未来发展潜力打基础,以本专业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为特色,共同开发基于操作情境的特色教材。
2.确立项目引领的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以项目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并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整个专业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生产任务,再将生产任务分解成不同的任务单元,按照每一任务单元所解决的问题,编排教材内容。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PLC技术及应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就是根据“电气控制柜的制作”这个典型项目编写任务和实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