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好久不见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ui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三步并作两步迈上楼梯,绕过一个转角,停了下来。“老房子,好久不见。”我默念。
  面前是一扇寻常的木门,上面有几处深色的漆皮已经翘起来,露出里头星星点点的蛀痕。门板右手边安装着过时的球形锁,如果老房子还住着人的话,本该更换成更先进更安全的锁。我正想试着推一推这扇看上去弱不禁风的门,就听见已经爬上楼的父亲说:“我来我来,这儿有钥匙!”
  这一回,我们是来清理屋子的,平安路282号202室——我从四年级搬离之后就再未来过的老房子。搬进新家后,这里的大件家具有些送了亲戚,有些随我们搬到新家,因为工作繁忙,从那以后父亲就没抽出时间整理剩余的杂物。最近,有人向父亲打听老城区房子的行情,想买一间,父亲才想起我们的老房子,打算打扫打扫,把它卖出去。
  年迈的门轴发出吱呀的呻吟声。推开房门,我们进了餐厅。米白色地砖上积了一层灰,屋内一片灰暗。原本摆放着餐桌的地方空荡荡的,我常坐的老藤椅也不知去向,只有几张瓦楞纸板静静地摊在地上。父亲叹了口气,说:“竟然这么脏了,要好好清理一下呀。”说完,他便动起手来。
  我转身向左边走去,那儿是客厅。客厅的正中央七零八落地堆积着书本、票据、包装袋与纸箱。我习惯性地按了一下电灯开关——没电。客厅是整个老屋最阴暗的地方,因为在房子中央,阳光照不进来。我轻轻蹲下来,用手指抹了一下积满灰尘的地面,熟悉的大理石瓷砖纹路露了出来。我想起不久前翻相册看到的一张旧照片,那是某个夏日午后我骑在父亲身上玩耍的情景,我们笑得开心极了,照片的背景就是这里的大理石瓷砖……
  “儿子,干活儿了!”父亲的声音从外间传来,我赶忙找出带来的抹布,接了盆水,勤恳地擦洗起来。
  擦到书房了。透过玻璃窗,金色的阳光洒在木地板上。地板表面已不光滑,还有很多划痕,这使它看起来有几分沧桑。
  擦完地板,我洗了洗抹布,站起身,一点点地拭去书架上的积灰。书架上摆放着的都是父母以前的教材和专业书籍,虽然落满灰尘,但仍不失旧日的威仪,让我心生敬畏。现在,它们被擦得干干净净,将一排排地立在新家的书架上,我也终于有能力承接这些书中的厚重知识了。
  再往前走是阳台,不过父亲说这里不必清理,太费时间。于是我放下抹布,四处张望。老城区的树仍然苍绿,在夏日的阳光下不减生机,树上的麻雀叽叽喳喳地聒噪着。天空湛蓝得如一块纯净的宝石,正如我记忆里的样子。老城区似乎永远都是这样,四年的时间没能改变什么。
  回到餐厅,父亲正忙碌地进进出出,眼前是一片飞扬的灰尘,但刚擦洗过的屋子地面却水汪汪、亮晶晶的,闪耀着光泽。老房子焕然一新了!儿时朦胧的记忆渐渐清晰起来……
  波斯国的山洞等待着芝麻开门的咒语,而老房子,仿佛等着这一声:
  “好久不见。”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别致的回忆性散文,儿时的記忆在打扫老房子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时间在老房子中留下的印记无不在诉说小作者儿时的时光,小作者的回忆与现实交织,形成了一种巧妙的结构。老房子不仅是小作者行文的线索,也是情感表达的载体,一些看似零碎的记忆在此刻也“焕然一新”了,那些看似尘封的回忆似乎在等着这一声“好久不见。”
  (叶硕)
其他文献
朔雪摧风,白草易折。  乡间老屋的窗不大严实,渗进料峭的寒意。我本就睡得不怎么安穩,一听到风声便醒得更彻底了,坐起身披上棉衣,望着莹莹雪色映衬下的浩渺夜空发呆。  外婆由于常年劳作向来浅睡,听见我的动静便睁开眼,也不恼,声音中还带着睡意,柔柔地问我:“怎么了?”  “我在看星星。”我轻声回答。  她也起来,不叫我回去睡觉,倒扶着我的肩教我识起星星来:远方最亮的是北斗星,这颗星叫什么名字,那颗星有什
作家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写道:“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现代人对这句话格外感同身受,明明生活在车水马龙的世界,眼前是摩肩接踵的人群,随处是纸醉金迷的繁华。   但打开房门,一切都烟消云散,只剩下空虚的冷。于是,我们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我们喝的不是可乐,是孤独。   但是你知道吗?年轻的人们,我们所谓的孤独实在太小儿科了。因为我
五岁那年过生日,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皮肤黝黑,戴著帽子和无框眼镜,手里拎着一盒蛋糕。对这样一个大晚上出现在家门口的“陌生”男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转身扑进母亲怀里,小心翼翼地说:“妈妈,门口有坏人!”  “乖,不是坏人,是爸爸提前下班回来了。”母亲摸着我的头安抚道。而母亲身体微颤,一点冰凉滴落在我的鼻尖。  那是我第一次“认识”父亲。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父亲是一名刑警。由于工作关系,他和母
和尚平時都做些什么?念经啰。那,弹着吉他念佛经可不可以?2018年,一位日本和尚———药师寺宽邦用半诵读半唱的方式演绎改编了《心经》,表演视频在Youtube上走红,点击量超过1800万次,成为“日本超人气和尚”。 2019年,他来到中国,抱着吉他,开了数场“真·佛系”的演唱会。  编辑有话说  在日本,僧人是世袭制的,药师寺宽邦在上学期间为了抵抗这种制度,组建了乐队,每天沉溺在这个与“修行”八竿
漫天朱霞,粲然如焚,映得稿纸也有了三分红意。距离交稿期限只剩三天了,灵感却不翼而飞,我恨不得立即找一支五色笔,以解燃眉之急。  “你先和我去普陀山转转吧,没准儿能在那儿找到灵感。”妈妈建议。  登机前,妈妈和我在机场餐厅各吃了一碗炸酱面。花花绿绿的各色配菜、甜咸浓香的酱料和着面条儿一股脑儿涌入嘴巴,刺激着味蕾。一碗面下肚,我嘴里只剩下調料的余香,完全不记得面条儿本身的滋味。  奔波半日,我们终于抵
题目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许许多多或熟悉、或陌生的目光,有的充满鼓励,有的充满关爱,有的充满赞许,有的充满期盼……总有一束目光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让我们终生难以忘怀。  请以“记忆深处的目光”为题,写一篇記叙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2.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3.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4.文章不得少于600字。  题解  在“记忆深处的目光”这个偏
渝城有一巫山,巫山有一大头。名中得一彬字,其人却不彬彬。眸似巫山云雾似有若无,眉若渝城怪石乌黑浓密。  此人天生丽质,奈何内里不堪。古曰:“金玉在外,败絮其中。”其言兹大头之俦乎?常为一己之乐,无视他人。每至课间,便撒开长腿与数男生追逐廊间。更有甚者,将其挤至墙边,尽力压之,以乐其志。又常妄自揣测他人之意。如一浇油干柴,星星火光,足以燎尽翠园。  以上悉数还是茶余饭后之谈,最甚者常击人之短处以自娱
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帘梦。冷风翻动书页,掀动了尘封在书卷里的如烟往事。  四月南风正和煦,阳光洒在书架上,给书册镀上一层金光。我取下一册《林徽因传》,翻开泛黄的书页,扉页上的女子笑得恬靜安详,在南风柔情蜜意的轻抚下,我缓缓走入这位传奇女子的悠悠岁月。  杭州,这座被誉为天堂的千年老城,是许多人魂牵梦萦之地。林徽因有幸在莲花盛开的六月出生于杭州,这座充满诗意的老城,也因为她的到来从此多了一段佳
那条路,我走了整整六年,路上的每处景物我都谙熟于心,路不会变,但那个陪我走路的人不在了。  我还留着她房子的钥匙,却再不想用它打开那扇门,因为当我走进去后,再也没有人像她那样,做好一桌子菜却不耐烦地丢下一句:“吃饭了。”因为我害怕,害怕看见地上薄薄的一层灰尘,灶膛早已冰冷。最后那一晚,地面上留下的凌乱的脚印,已被灰尘掩盖了吧?匆忙中,没有盖上防尘布的电视机也一定脏得不成样子了吧?  真希望能和你再
家乡房子的后院是一片菜园,每年爷爷都会在那深黑色的土壤中种上绿油油的韭菜。进入夏天,这些韭菜就长得格外鲜嫩,水灵灵的,看着就想扑上去吃一口。  夏天是生机勃勃的时节。一下雨,韭菜就疯长,贪婪吸食着大自然的恩赐,毫无节制。它们不顾羁绊,不受限制,长得歪歪扭扭,却不失生机,与想要霸占地盘的野草不断抗争。  那些野草就算不祸害韭菜,也不是安分守己的家伙,雨水落在哪里,它们就跑到哪里。沿著小小的排水沟,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