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语文课堂,感受生命之美好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ian_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 学充满着生命的因素,极富理性的思考和生命的张力,所以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从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入手,进而尊重、敬畏生命,同时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真正地欣赏生命、体验生命。
  关键词:生命教育 生命意识 解读生命
  成长是生命的本色,成熟是生命的发展过程,实现自我是生命的终极目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是一个崭新而又永恒的话题。那么,语文教学会带给学生怎样的生命教育呢?那就是让他们更多地感受生命是美好的,思想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美妙的,很多感情是有价值的。
  一、进行广泛的阅读,拓展生命教育的空间
  语言文学作为一种生命体验的表述形式,是人类自我生命体验的精彩浓缩。因此,通过语文学习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命境界是可行的。但是,盲孩子的阅读量与普通的孩子相比要少得多,因为盲文类型的读物很少,这就大大的限制了他们的阅读范围,所以说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命意识,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摈弃残疾的阴霾。
  如《享受生活》的作者海伦·凯勒,虽然患盲聋哑残疾,可是她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通过不懈的努力,凭着触觉去感知世界,战胜了黑暗与寂寞。作者是生活的乐观者,她在本文中尽情地叙述了自己的享受生活。“世界是美好的,甚至黑暗和沉寂也是如此”,作者不但正视现实,而且在世人认为不幸的人生中,寻找到了无穷无尽的快乐。“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在这里,一个重残疾人的达观远远不是“逆来顺受”,而是自强不息。作者也真实坦诚地向读者介绍自己的另一种情绪,她用沉郁的语言写出了“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作者热爱生命,热爱人生,这也是作者能够享受人生、愉快一生的精神源泉。学生们都深刻地感受到海伦·凯勒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更能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让他们更能正视自身的残疾,早日从失明的阴影中走出来。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生命教育的闪光点
  生命的内涵不仅体现为认识和珍惜生命,也体现在尊重和敬畏生命上。“生命”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人一死,生命就跟着消失了,所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就是尊重死亡,敬畏死亡。应该说生命是伟大的,但生命来之不易,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又是极其脆弱的,任何自然界的一个微小环节或人自身一个不当的行为都可能使之夭折,所以,生命最值得尊重和敬畏。但像《“诺曼底”号遇难记》中以哈尔威船长为代表的那群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人、《第二次冒险》中那对法国农夫,他们并非不害怕死亡,并非是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只是“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悟和生死观的改变。”所以,尊重、敬畏生命并不是“人人必死那种无奈事情,而是一种主动或者直觉地面对死亡,观想死亡。”
  当我们的学生面对失明给自己带来的种种生活的不便、面对各种病魔、自然灾害和死亡的威胁时,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尊重、敬畏生命,尊重和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但也要“主动或自觉地面对死亡和观想死亡。”而这也恰是生 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免得这群正处于生命发展重要时期的中学生在未来真正面对死神的时候惊惶失措。正如“实话实说”栏目播出的北京一名叫张穆然的中学生16岁患上绝症后,异常镇定,在手术后,拒绝使用麻醉药,说“要记住每一分钟的痛”,与病魔搏斗了17个月后,平静走完人生旅程。这正是尊敬生命、敬畏生命的表现。
  三、赏析感悟,体会生命存在的价值,开发生命教育潜能
  生命是一个过程,自然会遇到许多艰辛、险阻、挫折和困顿,这同欢乐和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引导盲孩子欣赏生命、体验生命,让他们在烦恼之中关照烦恼,在痛苦之中觉醒痛苦,在悲哀之中超越悲哀,在顿悟之中找到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使生命的过程始终保持着坚毅的心情、旷达的气度和宽阔的胸襟。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他们都把生命作为一个过程,充满着生命的真实,生命的性灵,作者正是在欣赏生命、体验生命的过程中写出来,通过阅读感悟,学生汲取的应该是生命的精华,感悟的是生命的鲜活与滋润。这样学生就能从精神上获取丰富的给养,他们也能从内心深处振奋精神,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路。
  四、通过和自己相似的真实人生感悟,捕捉生命教育的契机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渊源。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活化语文教育,使语文更具有生命意义,而且可以通过感悟,让学生来体味人自身的生命价值。
  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我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自由谈谈阅读了这篇童话获得的启示。有的学生说:“这个盲孩子和我们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呼唤社会上所有的爱心人士关爱我们,这样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有的学生说:“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这种自由,张扬着学生独特的个性,展现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体现着生命的本真,闪动着生命的光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点亮人性的光辉,提升生命的价值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让生命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去,当我们用饱满的爱润泽学生的生命,使他们在正视自身残疾的基础上,受到正确的生命观、生死观的熏陶,使他们能够从中受到鼓舞,能从多方面领略到尽管自己的生命相比正常人是残缺的,但是残缺的生命在自己的自强不息中照样能够彰显精彩,那么我们将会收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育大智慧!
  参考文献:
  [1] 李斌辉.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现实责任.
  [2]李文丹.论语文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华中师范大学,2007.
其他文献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灵魂和精神的教育,是创造人真善美精神世界的教育。人的精神世界是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建构起来的。在诸多的文化形式中,艺术特别是音乐对人的情感和精神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在理论与实践上创造性地发挥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精神作用,使其具有形象性、情感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
针对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交际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真实的交互性语言实践的机会,创造了真实的情感氛围,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
摘要:针对当前医学临床实践教学展开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而后进一步对如何切实提升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展开了讨论,对于切实帮助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医学 临床 实践教学  医学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息息相关,更是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与此同时,必须注意到,医学临床教学过程,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在实践方面特征更为显著,因此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医学临床
赏识教育是教育者以欣赏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者的言行,从而激发其内在潜能的一种教育方法。赏识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因此,教师应将赏识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工作中。立足教学实践,阐述了将赏识教育应用于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赏识教育 教学过程 个体差异 心理暗示  所谓赏识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欣赏、鼓励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的言行,是一种建立在心理需求基础上、激发受教者内在潜力
摘要:医学生物学这门学科,使医学专科生学习到了丰富的基础知识,还给了他们后续课程学习的主线。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医学生物学本身的一些原理,来指导他们的求学生活和执业生涯,实施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出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医学生物学原理 医学专科生 执业生涯 素质教育  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需要连续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医学类大专生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力量。培养出高素
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寓识字教学于有趣的游戏活动中,有利于增强识字课教学的“磁性”,提高学生识字兴趣,丰富识字方法,掌握识字技巧,使学生轻松地完成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为阅读和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识字技巧教学形式“爱你,恋你,又怕靠近你。”这难道不是学生识字心理的真实写照吗?“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像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样,认识许许多多的字,轻松阅览自己的各种书籍,成为老师口中天天赞扬的
摘要:人文精神是职教产品的高附加值,人文精神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学生自身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文精神教育要从理念引领、教师垂范、课程建构、文化引领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人文精神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以生为本和有序推进。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56-04  一、人
摘要:职业教育不仅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更具有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坚持在兼顾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的基础上,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职业教育的灵魂和精髓,积极探索有效方法,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导向;人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60-04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高等教
孟晓东,无锡市锡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10余年来,孟晓东作为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锡山区课改实验的主要组织者和设计者,和他的团队精心策划着锡山课改的每一次行动,创造了鲜活的“锡山经验”。先后担任《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享受新课程》执行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新课程教学案例与评析”、“新课程教材说课系列”、“新课程学科推进策略”等丛书主编。是“十五”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