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 学充满着生命的因素,极富理性的思考和生命的张力,所以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从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入手,进而尊重、敬畏生命,同时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真正地欣赏生命、体验生命。
关键词:生命教育 生命意识 解读生命
成长是生命的本色,成熟是生命的发展过程,实现自我是生命的终极目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是一个崭新而又永恒的话题。那么,语文教学会带给学生怎样的生命教育呢?那就是让他们更多地感受生命是美好的,思想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美妙的,很多感情是有价值的。
一、进行广泛的阅读,拓展生命教育的空间
语言文学作为一种生命体验的表述形式,是人类自我生命体验的精彩浓缩。因此,通过语文学习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命境界是可行的。但是,盲孩子的阅读量与普通的孩子相比要少得多,因为盲文类型的读物很少,这就大大的限制了他们的阅读范围,所以说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命意识,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摈弃残疾的阴霾。
如《享受生活》的作者海伦·凯勒,虽然患盲聋哑残疾,可是她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通过不懈的努力,凭着触觉去感知世界,战胜了黑暗与寂寞。作者是生活的乐观者,她在本文中尽情地叙述了自己的享受生活。“世界是美好的,甚至黑暗和沉寂也是如此”,作者不但正视现实,而且在世人认为不幸的人生中,寻找到了无穷无尽的快乐。“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在这里,一个重残疾人的达观远远不是“逆来顺受”,而是自强不息。作者也真实坦诚地向读者介绍自己的另一种情绪,她用沉郁的语言写出了“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作者热爱生命,热爱人生,这也是作者能够享受人生、愉快一生的精神源泉。学生们都深刻地感受到海伦·凯勒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更能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让他们更能正视自身的残疾,早日从失明的阴影中走出来。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生命教育的闪光点
生命的内涵不仅体现为认识和珍惜生命,也体现在尊重和敬畏生命上。“生命”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人一死,生命就跟着消失了,所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就是尊重死亡,敬畏死亡。应该说生命是伟大的,但生命来之不易,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又是极其脆弱的,任何自然界的一个微小环节或人自身一个不当的行为都可能使之夭折,所以,生命最值得尊重和敬畏。但像《“诺曼底”号遇难记》中以哈尔威船长为代表的那群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人、《第二次冒险》中那对法国农夫,他们并非不害怕死亡,并非是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只是“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悟和生死观的改变。”所以,尊重、敬畏生命并不是“人人必死那种无奈事情,而是一种主动或者直觉地面对死亡,观想死亡。”
当我们的学生面对失明给自己带来的种种生活的不便、面对各种病魔、自然灾害和死亡的威胁时,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尊重、敬畏生命,尊重和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但也要“主动或自觉地面对死亡和观想死亡。”而这也恰是生 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免得这群正处于生命发展重要时期的中学生在未来真正面对死神的时候惊惶失措。正如“实话实说”栏目播出的北京一名叫张穆然的中学生16岁患上绝症后,异常镇定,在手术后,拒绝使用麻醉药,说“要记住每一分钟的痛”,与病魔搏斗了17个月后,平静走完人生旅程。这正是尊敬生命、敬畏生命的表现。
三、赏析感悟,体会生命存在的价值,开发生命教育潜能
生命是一个过程,自然会遇到许多艰辛、险阻、挫折和困顿,这同欢乐和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引导盲孩子欣赏生命、体验生命,让他们在烦恼之中关照烦恼,在痛苦之中觉醒痛苦,在悲哀之中超越悲哀,在顿悟之中找到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使生命的过程始终保持着坚毅的心情、旷达的气度和宽阔的胸襟。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他们都把生命作为一个过程,充满着生命的真实,生命的性灵,作者正是在欣赏生命、体验生命的过程中写出来,通过阅读感悟,学生汲取的应该是生命的精华,感悟的是生命的鲜活与滋润。这样学生就能从精神上获取丰富的给养,他们也能从内心深处振奋精神,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路。
四、通过和自己相似的真实人生感悟,捕捉生命教育的契机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渊源。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活化语文教育,使语文更具有生命意义,而且可以通过感悟,让学生来体味人自身的生命价值。
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我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自由谈谈阅读了这篇童话获得的启示。有的学生说:“这个盲孩子和我们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呼唤社会上所有的爱心人士关爱我们,这样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有的学生说:“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这种自由,张扬着学生独特的个性,展现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体现着生命的本真,闪动着生命的光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点亮人性的光辉,提升生命的价值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让生命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去,当我们用饱满的爱润泽学生的生命,使他们在正视自身残疾的基础上,受到正确的生命观、生死观的熏陶,使他们能够从中受到鼓舞,能从多方面领略到尽管自己的生命相比正常人是残缺的,但是残缺的生命在自己的自强不息中照样能够彰显精彩,那么我们将会收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育大智慧!
参考文献:
[1] 李斌辉.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现实责任.
[2]李文丹.论语文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华中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生命教育 生命意识 解读生命
成长是生命的本色,成熟是生命的发展过程,实现自我是生命的终极目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是一个崭新而又永恒的话题。那么,语文教学会带给学生怎样的生命教育呢?那就是让他们更多地感受生命是美好的,思想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美妙的,很多感情是有价值的。
一、进行广泛的阅读,拓展生命教育的空间
语言文学作为一种生命体验的表述形式,是人类自我生命体验的精彩浓缩。因此,通过语文学习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命境界是可行的。但是,盲孩子的阅读量与普通的孩子相比要少得多,因为盲文类型的读物很少,这就大大的限制了他们的阅读范围,所以说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命意识,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摈弃残疾的阴霾。
如《享受生活》的作者海伦·凯勒,虽然患盲聋哑残疾,可是她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通过不懈的努力,凭着触觉去感知世界,战胜了黑暗与寂寞。作者是生活的乐观者,她在本文中尽情地叙述了自己的享受生活。“世界是美好的,甚至黑暗和沉寂也是如此”,作者不但正视现实,而且在世人认为不幸的人生中,寻找到了无穷无尽的快乐。“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在这里,一个重残疾人的达观远远不是“逆来顺受”,而是自强不息。作者也真实坦诚地向读者介绍自己的另一种情绪,她用沉郁的语言写出了“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作者热爱生命,热爱人生,这也是作者能够享受人生、愉快一生的精神源泉。学生们都深刻地感受到海伦·凯勒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更能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让他们更能正视自身的残疾,早日从失明的阴影中走出来。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生命教育的闪光点
生命的内涵不仅体现为认识和珍惜生命,也体现在尊重和敬畏生命上。“生命”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人一死,生命就跟着消失了,所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就是尊重死亡,敬畏死亡。应该说生命是伟大的,但生命来之不易,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又是极其脆弱的,任何自然界的一个微小环节或人自身一个不当的行为都可能使之夭折,所以,生命最值得尊重和敬畏。但像《“诺曼底”号遇难记》中以哈尔威船长为代表的那群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人、《第二次冒险》中那对法国农夫,他们并非不害怕死亡,并非是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只是“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悟和生死观的改变。”所以,尊重、敬畏生命并不是“人人必死那种无奈事情,而是一种主动或者直觉地面对死亡,观想死亡。”
当我们的学生面对失明给自己带来的种种生活的不便、面对各种病魔、自然灾害和死亡的威胁时,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尊重、敬畏生命,尊重和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但也要“主动或自觉地面对死亡和观想死亡。”而这也恰是生 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免得这群正处于生命发展重要时期的中学生在未来真正面对死神的时候惊惶失措。正如“实话实说”栏目播出的北京一名叫张穆然的中学生16岁患上绝症后,异常镇定,在手术后,拒绝使用麻醉药,说“要记住每一分钟的痛”,与病魔搏斗了17个月后,平静走完人生旅程。这正是尊敬生命、敬畏生命的表现。
三、赏析感悟,体会生命存在的价值,开发生命教育潜能
生命是一个过程,自然会遇到许多艰辛、险阻、挫折和困顿,这同欢乐和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引导盲孩子欣赏生命、体验生命,让他们在烦恼之中关照烦恼,在痛苦之中觉醒痛苦,在悲哀之中超越悲哀,在顿悟之中找到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使生命的过程始终保持着坚毅的心情、旷达的气度和宽阔的胸襟。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他们都把生命作为一个过程,充满着生命的真实,生命的性灵,作者正是在欣赏生命、体验生命的过程中写出来,通过阅读感悟,学生汲取的应该是生命的精华,感悟的是生命的鲜活与滋润。这样学生就能从精神上获取丰富的给养,他们也能从内心深处振奋精神,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路。
四、通过和自己相似的真实人生感悟,捕捉生命教育的契机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渊源。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活化语文教育,使语文更具有生命意义,而且可以通过感悟,让学生来体味人自身的生命价值。
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我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自由谈谈阅读了这篇童话获得的启示。有的学生说:“这个盲孩子和我们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呼唤社会上所有的爱心人士关爱我们,这样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有的学生说:“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这种自由,张扬着学生独特的个性,展现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体现着生命的本真,闪动着生命的光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点亮人性的光辉,提升生命的价值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让生命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去,当我们用饱满的爱润泽学生的生命,使他们在正视自身残疾的基础上,受到正确的生命观、生死观的熏陶,使他们能够从中受到鼓舞,能从多方面领略到尽管自己的生命相比正常人是残缺的,但是残缺的生命在自己的自强不息中照样能够彰显精彩,那么我们将会收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育大智慧!
参考文献:
[1] 李斌辉.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现实责任.
[2]李文丹.论语文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华中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