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发展思维潜能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不仅能够掌握好语言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阅读教学强调教与学相互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环节。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取决于学生课堂活动的活跃性,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性。因此,如何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就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优化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优化方法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教学成效如何,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及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承。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大胆尝试新的教育方法。本文中笔者就以走进文本意境,优化阅读教学为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立足生活积累感受文本情感
课本上的知识高于生活,但也源于生活。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应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对学生观察简单事物的能力的培养,把教材中的文本与社会交往中所了解、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加强理解,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以及感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这篇课文时,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绘可谓细致至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心中有没有父亲的背影呢?你会用什么样的文字来为大家描述父亲的背影呢?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思考,一方面能增强对文本阅读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能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生活态度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往往人文性很强,立足于生活的积累去感受文本的情感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自我分析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初中阅读教学要求明确规定: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新课标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怎么来培养呢?
1.让学生充分感知
讲解一篇课文或阅读前,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至少两遍。在头脑中形成对文章的大概印象。至于学生感知到什么程度,这就要靠教师对学生的掌握了。为了避免有的学生不认真读,可以采取多种阅读形式,比如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对照朗读等。
2.让学生敢于提问
新课标指出“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疑问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性。所以,在学生读完文章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心中的疑问,可以是故事情节的疑问,可以是作者表达方法的疑问,也可以是对作者某些判断的疑问。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疑问,不要对学生的疑问做任何正确与否的判断,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在下一步分析课文的时候着重分析跟课文主旨接近的问题以规范学生提问的思路。
三、体验换位思考挖掘文本内涵
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尚且有限,生活阅历和经验也多数来自父母和身边的小伙伴,受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初中生难免与文本中的人物存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差异。如果以旁观者和局外人的身份进行思考,容易出现思维和认知上的障碍。这就出现了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大的一个弊端——文本解读浮于表面,不能够深入剖析文章内涵。被选人教材的文章多数都是经典之作,往往出自名家之手。这些文章也许看似简单,但是如果深入挖掘,不难发现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精神内涵。作为教师,不能仅以教会学生字、词,句为目标,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语言特点以及段落划分等,然后进行换位思考,深刻体会文章内涵,这才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例如,在学习《往事依依》阅读语段时,教师首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一些难忘的经历,比如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感觉,第一次被学生赞颂的感受,第一次与学生面对面做心灵沟通等等,通过自己往事的回顾来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追忆往事、感受文本,如此,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就会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进行角色转换,以文中人的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再思考这样可以有效缩小他们与文本的差异,尽可能地消除学生思维和认知上的障碍。
四、辅以信息手段基于文本拓展
当前多数初中已经实现了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手段为教学服务。信息手段主要指多媒体或者电教媒体技术,因其具有独特的音频、视频等功能,可以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将静态转化为动态,将枯燥乏味的阅读文本内容转化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元素。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基于本堂课的阅读主题查阅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度地拓展,结合查阅的资料制作有趣而丰富多彩的课件。初中时期的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教师们应该抓住这一特质,在课件里插入图片,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实现了基础阅读与扩展阅读的完美融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初中阅读教学实效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手段,补充一些荷塘夜色的图片供学生观看,再配以凤凰传奇的音频《荷塘月色》,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如此抓住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受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可以深刻地理解文本中的情境。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优美的情境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有效运用信息手段,不仅能克服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阅读障碍,降低学生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语言理解方面存在的困难,还能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提升初中阅读教学实效。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珍视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们在积极地思维活动中加深思考和理解,享受阅读的乐趣。良好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还可以给学生带来知识和心理上的满足。教师需要注重阅读教育,以便于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阅读观。
【参考文献】
[1].杨帆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年03期
[2]简迎春.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谢爱丽.从《孔乙己》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接受考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性缺失[D].东北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优化方法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教学成效如何,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及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承。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大胆尝试新的教育方法。本文中笔者就以走进文本意境,优化阅读教学为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立足生活积累感受文本情感
课本上的知识高于生活,但也源于生活。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应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对学生观察简单事物的能力的培养,把教材中的文本与社会交往中所了解、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加强理解,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以及感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这篇课文时,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绘可谓细致至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心中有没有父亲的背影呢?你会用什么样的文字来为大家描述父亲的背影呢?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思考,一方面能增强对文本阅读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能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生活态度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往往人文性很强,立足于生活的积累去感受文本的情感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自我分析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初中阅读教学要求明确规定: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新课标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怎么来培养呢?
1.让学生充分感知
讲解一篇课文或阅读前,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至少两遍。在头脑中形成对文章的大概印象。至于学生感知到什么程度,这就要靠教师对学生的掌握了。为了避免有的学生不认真读,可以采取多种阅读形式,比如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对照朗读等。
2.让学生敢于提问
新课标指出“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疑问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性。所以,在学生读完文章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心中的疑问,可以是故事情节的疑问,可以是作者表达方法的疑问,也可以是对作者某些判断的疑问。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疑问,不要对学生的疑问做任何正确与否的判断,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在下一步分析课文的时候着重分析跟课文主旨接近的问题以规范学生提问的思路。
三、体验换位思考挖掘文本内涵
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尚且有限,生活阅历和经验也多数来自父母和身边的小伙伴,受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初中生难免与文本中的人物存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差异。如果以旁观者和局外人的身份进行思考,容易出现思维和认知上的障碍。这就出现了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大的一个弊端——文本解读浮于表面,不能够深入剖析文章内涵。被选人教材的文章多数都是经典之作,往往出自名家之手。这些文章也许看似简单,但是如果深入挖掘,不难发现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精神内涵。作为教师,不能仅以教会学生字、词,句为目标,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语言特点以及段落划分等,然后进行换位思考,深刻体会文章内涵,这才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例如,在学习《往事依依》阅读语段时,教师首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一些难忘的经历,比如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感觉,第一次被学生赞颂的感受,第一次与学生面对面做心灵沟通等等,通过自己往事的回顾来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追忆往事、感受文本,如此,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就会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进行角色转换,以文中人的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再思考这样可以有效缩小他们与文本的差异,尽可能地消除学生思维和认知上的障碍。
四、辅以信息手段基于文本拓展
当前多数初中已经实现了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手段为教学服务。信息手段主要指多媒体或者电教媒体技术,因其具有独特的音频、视频等功能,可以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将静态转化为动态,将枯燥乏味的阅读文本内容转化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元素。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基于本堂课的阅读主题查阅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度地拓展,结合查阅的资料制作有趣而丰富多彩的课件。初中时期的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教师们应该抓住这一特质,在课件里插入图片,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实现了基础阅读与扩展阅读的完美融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初中阅读教学实效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手段,补充一些荷塘夜色的图片供学生观看,再配以凤凰传奇的音频《荷塘月色》,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如此抓住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受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可以深刻地理解文本中的情境。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优美的情境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有效运用信息手段,不仅能克服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阅读障碍,降低学生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语言理解方面存在的困难,还能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提升初中阅读教学实效。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珍视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们在积极地思维活动中加深思考和理解,享受阅读的乐趣。良好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还可以给学生带来知识和心理上的满足。教师需要注重阅读教育,以便于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阅读观。
【参考文献】
[1].杨帆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年03期
[2]简迎春.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谢爱丽.从《孔乙己》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接受考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性缺失[D].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