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之辨始于童蒙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zhilun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16年全国开始推行“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以来,其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这两大特点被语文届交口称赞,但是在实际一线教学中,我们面对加大容量的传统文化教学,仅仅是增多了课时,还是要在思想的层次上有所深入这却是个让人两难的问题。本文借由唐宋古文当中经常探讨的文道关系这一角度,来剖析“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特点。经过研究发现,在新的“部编本”教材中明显比原有几个版本教材更注重的“道”的传递,这也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全新的启示,即不光要让学生了解语言文字的特征,更要让他们情通古人,理解文章所承载的“文道之辨”。
  关键词:“部编本”语文教材;唐宋古文;文道观念
  
  尽管现时有诸多教学法提出可以基于项目学习,抑或是基于问题学习,但是基于课本的学习依旧是现下最为普及的教学法,因而对于教材的研究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从2019年起中国各省市的语文教材就都已经改为使用教育部统编本(简称“部编本”),一改之前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情况,而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高达90%的同学以及教师都对该套教材表示喜爱。
  而近年来学界对于部编版语文书的教材研究逐渐有回落的趋势。针对这套教材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小学语文教材,而且多是语文教师发表的关注教学法的研究上。针对教材本身的选文的研究多还是针对选文系统的泛泛而谈,也有一些与之前的“人教版”“苏教版”等教材进行对比研究。而同时涉及“初中教材”与“唐宋散文”这两个专题的论文只有一篇,还是在2016年对之前“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三套教材的对比分析。所以本文试图通过“部编本”语文教材之中有关唐宋散文的编排尝试探讨其传递给学生的“文道观念”。由于部编本教材中小学阶段只选了三篇古文,而高中阶段教材今年只面世了高中必修阶段的教材,所以本文截取了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进行探讨。
  温儒敏教授在介绍部编本选文时,着重提出了四条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其中“经典性”指的应当不只是历代集评把某一篇文章推崇至崇高的地位,应当还是有尊重历代教材选文的经典性。“适宜教学”指的是这篇文章从语文角度,包含有知识点,且适合这一年龄段阅读,不至于艰涩。而“时代性”指的是这篇文章能够指导现下的生活。而“文质兼美”这一条就显得有些含糊了。这里“文”的美相信说的就是从文学角度欣赏一篇文章的优美,而“质”一般是解释为“质地”此处显然解释不通。而作为一个和“文”相对而提出的概念,我们能否简单地将温教授所说的“质”与我们在唐宋散文当中提出的“道”这一概念相贯通呢?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共六册,选文241篇,其中古诗文共计120篇,占了将近一半。而在这120篇古诗文中,大量是诗歌,文只有37篇。其中唐宋散文占8篇,按学段顺序分别是:《卖油翁》《陋室铭》《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马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样的数量看似偏少,但考虑到初中教材要照顾各类文体,各个朝代,这样的数据已经十分可观了。而这相比于之前人教版教材,只是少选择了一篇周密的《观潮》。相信删去《观潮》这样一篇文章应当也是基于这四点上的考虑。单就“经典性”这一观点来评判,自然是不如保留下来的八篇文章的。可绝不僅仅是因为如此。
  该文就像是一片短小精悍的“速写”式文章,利用短短百余字就将潮水以及受阅水军、观潮人、弄潮儿描写得淋漓尽致,其描写功力自不必多夸。那么我们应当可以推断其被删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质”不够美。要知道周密是南宋时期的笔记大家,其《武林旧事》一书记述了许多南宋时的社会风貌而《观潮》正是选自该文集。文中提到受阅水军“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两岸观众是“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可是在那样一个国家危亡的时刻,却还有闲心享受如此奢靡的生活。这不正是林升所讽刺的“直把杭州作汴州”吗?显然这篇文章当中并没有蕴含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既没有告诉我们要匡扶天下、先忧后乐,也没有说你可以暂时寄情山水、乐享天地。所以这篇文章被淘汰的“质”不美,其实就是“道”不盛。
  由此观之,我们可以简单推论,温教授所说“文质兼美”,其实就是我们在本学期课堂上多次探讨过的一种文道关系的表达。教材编者们反复探讨入选的课文一定是既在文学上有所造诣,更在思想上值得称道的文章。这显然不同于古文名家早期的“文以载道”或者是“道盛而文自至”,反而更像是“文必与道具”即要让文学美与思想美相统一才好。在有限的选文数量内,同时让学生接受文与道的双重美学熏陶,显然这才是部编本教材编者们的良苦用心。
  而从文章编排来看,随着年级的升高,除了篇幅以及文字层面难度有所提高之外,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也越来越深刻。从七年级所选的《买油翁》简单地告诉我们“无他,唯手熟尔”的勤学苦练;到八年级所选的《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带我们逐步体会寄情风景之孤独;再到《马说》让我们初步了解儒士为天下选贤举能的迫切之心,直至最后《岳阳楼记》的先忧后乐。我们可以看出,初中教材在选文编排时不只是考虑到了文章的思想性,更是按照理解起来的难易程度进行编排。挑选出了八篇“文质兼美”的唐宋古文进行学习。
  部编版教材采用的是文言与白话混编,以主题线索构成单元的形式。这也就意味着它从教材角度给每篇文章设定了一个教学的基调。《卖油翁》出现在“凡人小事”这一单元,也就是意味着在教学时一定不能偏离这篇文章作为记事散文的特点,是通过描写刻画人物,表达思想内核。而且在教学时还不能忽略本单元的阅读指导。而这些全部是在一开始的单元导语中就已经明确写在教材之上的教学任务。温教授曾经多次表示说部编本教材所完成的任务应当是保底。换言之,这套教材的保底思想是有着文学审美意识的,想让学生从文学角度入手,解析文本。
  而到了八年级才出现了《马说》这样的论说文,这有很大可能是从文学文体的角度考虑的。在部编本教材内,初中二年级才正式学习议论文这一文体,所以论辩文的单元“情趣理趣”,自然要放在接触议论文之后。这样的基于文体的安排显然也是属于“文质兼美”这一概念里“文的方面”。但仅仅是因为此么?有没有可能是从道理理解难易程度这一层面考虑的呢?我认为很有可能。   因为到了九年级的语文课本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出现在了“游目骋怀”这一单元里,其导语全文为“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游目骋怀,寄情山水,可以让人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的底蕴。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这一单元的导语开头也点明了本单元所选诗文均为记游,但同时更指出在阅读时要体会作者的政治抱负与思想。
  由此看来,部编本教材在设计时将就已经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把观点明确,容易理解;内容淺显,容易读懂的文章放在初中的起始年级,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才接触内容更艰涩,道理更艰深的文章。这里面所渗透的文道观念与我们之前所论述的选文时“文道兼顾”有所不同,而是认为文学在选文和学习时应当是最早被关注的。在掌握了一定程度文法之后,就应当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道”的传习上。这既不是简单谁是第一,谁是优先的二元论思考,而是一个融合了文道先后的整体的观点。
  自从提及唐宋古文,他们的文道观念,就一直是诸多文学评论家在着力论述的一个话题,而作为国民教育根基的基础教育教材,也自然不能逃过被审视的命运。回想起三百余年前的吴氏父子,他们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依照着他们自身的文道观念选取了一本启蒙散文读本《古文观止》,从这一时刻起,他们便把文道相依的这个观念从文学评论变为了教学思路。这文道之思辨,由童蒙而始。
  而自此数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投身教育阵线,为的无非就是我中国少年终将有一天屹立于世界。只其中“道”的传承绝不仅仅是唐宋散文,而是自至圣先师以来代代读书人积累而形成的儒士匡扶天下,为万世开太平的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家国面前,投笔从戎男儿千千万,就是因为我们的教材着重了“道”的传递。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刚开始学上课时是就知道教学目标当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教学中最难达到,也必须要达到的环节。这也是基于“道”的传递。
  所以我们的部编本教材在编著过程中特意以教材编排的方式来提示我们教师,“道”的传习固然重要,但是“文”的分析亦不可偏废,甚至学习的次序上,还要在“道”之前。温教授在文章中反复提到,新教材的“立德树人”这一德育目标,不是政治形态,而是落到实处,润物细无声的用语文方式呈现的。
  那么不如就让语文课上的更有语文的味道一点,把这个文道的思辨,也留给我们的学生们一起去思考吧。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5-13.
  [2]王本华.从八大关键字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课程教学研究,2017(5).
  [3]赵宪章.也谈思想史与文学史[J].当代作家评论,2002(1):122.
  [4]刘晓婷.浅论温儒敏的语文教育思想[J].课程教育研究,2017(1).
  [5]吴越.温儒敏:语文教育那些朴素的道理[J].决策探索,2018.
  [6]刘娜.三版初中语文教材唐宋散文选编比较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6.
  [7]莫丽芬.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代散文选编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8.
  [8]梁家玲.浅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散文单元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9(16).
  [9]谢林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研究[D].岳阳:湖南理工学院,2018.
  [10]崔玉涵.部编本初中文言文编写梯度及教学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19.
  作者简介:
  陈晓琳,香港,香港教育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微课程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可以满足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的需求。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复习,我们都可以灵活地运用微课程,提升学习的针对性,以实现理想的学习效果。本文简要探讨了微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微课程;应用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保证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一直是英语教师关注的重点。随着“微”时
摘 要: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变思维,创思路,灵活地进行高中数学学习,是新课标中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快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掌握丰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培养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本文就如何变换学习思维,创新学习思路,改进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变思维;创思路;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变换思维,创新学习思路,有利于学生摆脱传统学习模式的束缚,及时转变学习
摘 要:本文针对写作教学实践问题提出论点:作为第一线的老师应以“培育浓厚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强化写作体验,表达真情实感”为目标,让学生想自己所想,写自己所写的生活作品,大胆地把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主要从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讲求健康的情感体验、注意作文模式的构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写作习惯;情感体验;模式构想  踏着语文改革的脚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语文写作要求有了一个明显的变
摘 要:针对目前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的现状,应从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活动引领提升素质,打造环境凸显特色,家校联合形成合力等方面入手,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让传统文化教育重新焕发新的光彩和活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传统文化教育;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引领世界文化的高度,高瞻远瞩的提出了文化自信的精辟论断。然而,当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是:学校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教师也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名著阅读中为什么引入微课,以及如何运用微课为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助力的两个话题,重点分享了微課在实践操作中四个层次的做法:第一层次名著情节梳理的微课串联学生对情节的归纳;第二层次人物形象理解的微课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第三层次小说主题探究的微课激发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第四层次经典片段赏析的微课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品位。  关键词:微课;名著阅读;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摘 要:高等教育品牌营销战略是高校在现代竞争压力环境下所形成的全新经营哲学,这种战略模式对于教育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异质化优势区分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品牌营销的动因、策略实践及影响进行梳理和解析,归纳出高等教育品牌营销的关键性操作因素,以期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品牌影响力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教育品牌  品牌营销理念最早诞生于90年代中期西方的营销理论,
摘 要:对比人教版语文教材,会发现统编版语文教材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统编版教材在三上就大胆地出现了一篇小古文(第24课《司马光》),而人教版的小古文只在第三学段一共出现了四篇。由于统编版教材首次出现小古文,再加上面世时间不长,所以对统编版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的尝试成为很多教师想要“啃一啃”的硬骨头。笔者有幸聆听了徐吉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的教学,
摘 要:幼儿园作为孩子离开父母第一个集体生活的场所,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在新形势下,幼儿园的管理方式也值得人们高度重视,其管理方式必须要有创新之处,应当满足社会对于幼儿园管理的新要求。本文主要探究幼儿园管理的新途径,应当如何逐步从对制度与人员的管理转向对幼儿园文化的建设与评价。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制度管理;文化评价  一、 幼儿园管理理论的发展变革  1. 制度层面的管理  幼儿园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日渐深入,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借助“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现代化教学理念,巧妙融合数学学科知识、学生生活,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科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生活;核心素养  一、 引言  数学、生活二者紧密相连,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多层次准确把握数学学科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让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化学教学有效性,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高中化学有效性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性;硅及其化合物  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有时会出现课堂看似讨论热烈,却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尴尬情况,本文以硅及其化合物为例,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  一、 情境导入,吸引目光  一节高质量教学课离不开好的情境设计,因此,教师在讲课开始时,设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