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7年的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稳中求变,颇有新意。卷面清新,材料生动,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考察和过程与方法考察有机结合,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适度地将新课程的内容掺入试卷,并在命题技巧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为明年的新高考作了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2007高考
07年高考是江苏旧高考模式,也是旧课程考试的最后一次高考,明年将启动的新高考如何进行便成为广大师生热切关注的焦点。在没有完全成功的新的命题模式出台之前,在江苏省自主考试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如何为明年的高考把脉,恐怕主要得参考最近几年尤其是今年的高考试卷。本文将以07年历史试卷的命题分析为基础,为新高考历史考试的复习提供一些思路。
近几年江苏历史试卷给人的印象是坚持稳中求变,力求在不让旧高考为新高考作牺牲的前提下,为新高考找到合适的命题方向。今年亦是如此,整张试卷深深地打上了新课程的痕迹,却没有出现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的变化,很好地实现了新旧高考的过渡。
一、卷面清新,材料生动,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07年江苏历史试卷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生动清新,图文并茂。全卷共使用图片九幅,如果从版面来看的话,可以占据整个试卷篇幅的1/6,而且图片的风格多种多样,有文物影印图(第2题),有地图(第4题),有历史照片(第6、12、27、27),有漫画(第21题)。虽然多数图片来自教材以外,但内容饶有趣味,本身就极具观赏性,而且,除第2题以四幅图片作题支外,命题者将图片名称或内容坦白告之,让学生轻松作答。
其次是文字材料的大量引用,24道选择题中有11题引用原始史料,而且文字生动优美,内容充满感情。如第1题的“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第3题的“江南之为国盛矣”让人对中国古代文明充满自豪,第15题的“乡愁”勾起学生对台湾的一份深深思念,而18题的母子对话和19题的美国歌曲几乎让人忘记这是一张考卷。
生动的材料不但增加了试卷的可读性、观赏性,这实际上也解决了新课程教学考试中的一个难题。曾有论者认为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在闭卷考试中无法检测,所以教学中就不需要重视。但这份试卷告诉我们,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本身就不是拿来考试的,而是拿来体验的。试想,如果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都能面对这样生动活泼的考试试卷,历史课会是多么吸引学生呀,哪里还会有在历史课做其他作业的情况出现呢?
这样生动活泼的题目在江苏最近几年历史试卷中由少到多,这也给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在新高考即将到来的时候,历史试卷与新课程要更加合拍,就会越来越重视对各种原始史料的运用。因此,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来说,恐怕应该更多地关注史料教学。丰富的一手史料才是历史知识与能力的源泉,也是实现情感体验、价值观培养的基本素材;才是实现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等教学方法的基础。可以说,历史教学缺少了史料,犹如房屋建筑缺少了砖瓦,没有砖瓦,何来辉煌?
二、巧用新课程内容,妙考过程与方法
本次试卷与去年相比,与新课程内容的衔接更加巧妙。06年的试卷选择题的文字与图片基本上出自旧教材,仅材
料题引用了新教材有关欧盟的图文资料,数量较少,问答题则直接套用了新教材的一个专题,显得比较生硬。今年与新课程内容结合的题目数量增加到6题,选择题有3题(第2、16、17题),材料题和问答题中有3题(第25、27、28题),在对新课程内容的考查上也有了更成熟的技巧。以第25题为例,材料与设问都与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基本一致,又与旧教材完全吻合,出题者巧妙地选取了两者的结合点出题,同时本题又与改革与富民这样的时事热点相联系,显示出命题者高屋建瓴的命题思路。另外今年的选择题虽然第2题借用了新教材的图片,第16、17题借用了新教材的一些文字,但又不与旧教材脱节,两者的重合度很大,丝毫看不出生搬硬套的痕迹。
从命题格式设计方面来看,今年的试题更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编写理念。为适应旧教材的章节体裁,传统的试卷选择题基本上采用块状设计,一个问题涉及一个章节,即使专题式设计,基本上也限于对旧教材的分散在各章节的一些知识点的机械串连。如06年的第5题,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
A.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 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 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 在考试方法上开始旁行糊名法
而今年的选择题有7题采用专题式设计,并且都是新教材相关专题的有机运用,如第8题: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B. 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 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第13題: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1)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了不平等条约(2)洪秀全在南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3)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4)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
A. (1)(2) B. (2)(4) C. (3)(4) D. (1)(4)
前面加一句导入语设计一个引人深思的语境,选项也不玩文字游戏,问题马上就变活了,甚至选项不是出自教材(如第13题选项3)也不影响思考,回忆死知识点甚至是文字的考试过程变成了思考问题的过程,这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解脱。所以我认为这几个题目为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过程与方法的考试提供了一个命题样式,将思考的过程摆出来,让学生去判断这个过程的正确与错误。这种设计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很方便实用,只要对课程内容略加整理,就可以形成很有用的题目,对新课程教学将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过程与方法的考试要求还有很多方面,也不是这次考试的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这次命题浅尝辄止,但这对我们探索新课程的命题设计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三、平平淡淡才是真,知识能力考察务实化
尽管有丰富的史料,也有新的命题思路,但是,今年的高考试卷在问题设计上却非常平实,大多数设问都在基本史实的层次上。下表是对07年与06年选择题对比分析,
江苏历史高考选择题分析(06年与07年比较)
1. 地点方位记忆与辨析; (记忆) 史实人物;(记忆)
2. 史实时间的记忆与辨析; (记忆)
史实内容记忆与判断;(记忆)
3. 史实内容记忆与判断; (记忆)
原因史实分析判断;(记忆)
4. 过程史实的记忆与判断;(记忆)
史实内容记忆与判断;(记忆)
5. 过程变化史实的记忆与判断(记忆与理解)
史实内容记忆与判断;(记忆)
6. 阅读与判断;(阅读能力与记忆)
情境再现,史实判断;(记忆)
7. 情境再现,史实判断;(记忆与理解)
原因理解;(记忆,分析)
8. 原因史实分析判断;(记忆)
比较分析;(记忆,分析)
9. 过程史实排序;(历史线索记忆)
史实内容记忆与判断;(记忆)
10. 史实记忆判断;(记忆) 史实记忆判断;(记忆)
11. 比较与运用;(理解与比较)史实资料记忆;(记忆)
12. 史实资料记忆;(记忆)时间记忆;(记忆)
13. 意义理论记忆;(记忆)分析理解;(记忆,理解)
14. 目的理论记忆;(记忆)原因史实分析判断;(记忆)
15. 过程史实(记忆)内容史实记忆;(记忆)
16. 特征史实记忆;(记忆)人物及贡献史实记忆;(记忆)
17. 人物及贡献史实记忆;(记忆)
人物及贡献史实记忆;(记忆,分析)
18. 评价事物;(理论与理解)特征史实记忆;(记忆)
19. 代表类事物记忆;(记忆)过程史实;(记忆)
20. 过程史实归类判断;(理解与记忆)
过程史实;(记忆)
21. 过程史实评价归类与判断;(理解与记忆)
史实记忆判断;(记忆)
22. 原因的分析与判断;(理解与记忆)
原因史实分析判断;(记忆)
23. 特征理论记忆;(记忆)特征史实记忆;(记忆)
24. 無。史实记忆判断。(记忆)
从表中可以看出,07年与06年试卷相比,考查基本史实的题目都是20题,其中完全属于是什么的史实记忆题今年比去年增加了3题。可见史实的考查沿袭了以前的作法,以平实为命题的核心,但更强调对主干史实的考查,这与新高考重视课程不重视教材的新理念相一致。
另外,本次试卷在客观题的考查中还有两个明显的变化,第一个是题量比06年增加了一题,由06年23题增加为24题,分值相应增加3分。第二个是对能力考查要求降低了,突出体现在多项选择题数量减少和选项减少上。今年多选题共3道,3题都是4选2;06年共3题,两题是4选2或3,一题是排序;05年共5题,其中三题是4选2或3,一题是4选3,一题是排序。其次还体现在减少了理解、分析、比较等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06年这类题目共8题,今年的这类题目只有4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猜测这与06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遭到争议有一定的关系。为适应新课程,06年广东卷全面出新,从内容到形式,都让人耳目一新,但是由于过于突兀,许多考生无所适从,在创新方面最受追捧的题目得分率最低,更有部分题目为了创新甚至出现超纲的低级错误,受到强烈批评。①为了避免出现类似情况,07江苏卷在问题设计上力求平实,让学生既感到新颖,又能顺利作题。所以今年的考试题目尽管变化大,可能分数变化却很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考的平稳过渡。
去年高考结束后,曾有专家就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撰文指出:“新课程教学中的难题在于如何整合各种资源,而新课程高考命题中的难题在于如何调动各种资源来命题以及如何考查学生运用各种资源的能力。”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一是增加选择题的题量,降低选择题的难度。二是以新材料、新情景来带动历史知识的考查。③今年的江苏历史试卷在这两方面的尝试应该说取得了较大突破。
另外:今年的试卷在问题设计上还有一些创新之举,比如第25题第4小问,采用了开放式命题,另外,第27题第4小问和第28题第2小问要求学生就相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性……给予学生答题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④
结语
今年的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的命题给人的整体印象与去年一样:稳中求变,颇有新意。总的来看,今年的历史试卷卷面清新,材料生动,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考查和过程与方法考查有机结合,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适度地将新课程的内容掺入试卷,并在命题技巧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为明年的新高考作了探索。同时今年的试卷在考试内容与问题设计上又完全立足于旧教材与旧考纲,所以让考生没有突兀的感觉,有效保证了今年高考的稳定。
注释:
①黄永友等.《山雨欲来风满楼——2006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笔谈》,《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6期。
②黄牧航.《理想与现实的博弈——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科高考命题的趋向》,《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8期。
③同上。
④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的基本框架(讨论稿)》。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2007高考
07年高考是江苏旧高考模式,也是旧课程考试的最后一次高考,明年将启动的新高考如何进行便成为广大师生热切关注的焦点。在没有完全成功的新的命题模式出台之前,在江苏省自主考试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如何为明年的高考把脉,恐怕主要得参考最近几年尤其是今年的高考试卷。本文将以07年历史试卷的命题分析为基础,为新高考历史考试的复习提供一些思路。
近几年江苏历史试卷给人的印象是坚持稳中求变,力求在不让旧高考为新高考作牺牲的前提下,为新高考找到合适的命题方向。今年亦是如此,整张试卷深深地打上了新课程的痕迹,却没有出现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的变化,很好地实现了新旧高考的过渡。
一、卷面清新,材料生动,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07年江苏历史试卷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生动清新,图文并茂。全卷共使用图片九幅,如果从版面来看的话,可以占据整个试卷篇幅的1/6,而且图片的风格多种多样,有文物影印图(第2题),有地图(第4题),有历史照片(第6、12、27、27),有漫画(第21题)。虽然多数图片来自教材以外,但内容饶有趣味,本身就极具观赏性,而且,除第2题以四幅图片作题支外,命题者将图片名称或内容坦白告之,让学生轻松作答。
其次是文字材料的大量引用,24道选择题中有11题引用原始史料,而且文字生动优美,内容充满感情。如第1题的“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第3题的“江南之为国盛矣”让人对中国古代文明充满自豪,第15题的“乡愁”勾起学生对台湾的一份深深思念,而18题的母子对话和19题的美国歌曲几乎让人忘记这是一张考卷。
生动的材料不但增加了试卷的可读性、观赏性,这实际上也解决了新课程教学考试中的一个难题。曾有论者认为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在闭卷考试中无法检测,所以教学中就不需要重视。但这份试卷告诉我们,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本身就不是拿来考试的,而是拿来体验的。试想,如果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都能面对这样生动活泼的考试试卷,历史课会是多么吸引学生呀,哪里还会有在历史课做其他作业的情况出现呢?
这样生动活泼的题目在江苏最近几年历史试卷中由少到多,这也给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在新高考即将到来的时候,历史试卷与新课程要更加合拍,就会越来越重视对各种原始史料的运用。因此,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来说,恐怕应该更多地关注史料教学。丰富的一手史料才是历史知识与能力的源泉,也是实现情感体验、价值观培养的基本素材;才是实现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等教学方法的基础。可以说,历史教学缺少了史料,犹如房屋建筑缺少了砖瓦,没有砖瓦,何来辉煌?
二、巧用新课程内容,妙考过程与方法
本次试卷与去年相比,与新课程内容的衔接更加巧妙。06年的试卷选择题的文字与图片基本上出自旧教材,仅材
料题引用了新教材有关欧盟的图文资料,数量较少,问答题则直接套用了新教材的一个专题,显得比较生硬。今年与新课程内容结合的题目数量增加到6题,选择题有3题(第2、16、17题),材料题和问答题中有3题(第25、27、28题),在对新课程内容的考查上也有了更成熟的技巧。以第25题为例,材料与设问都与新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基本一致,又与旧教材完全吻合,出题者巧妙地选取了两者的结合点出题,同时本题又与改革与富民这样的时事热点相联系,显示出命题者高屋建瓴的命题思路。另外今年的选择题虽然第2题借用了新教材的图片,第16、17题借用了新教材的一些文字,但又不与旧教材脱节,两者的重合度很大,丝毫看不出生搬硬套的痕迹。
从命题格式设计方面来看,今年的试题更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编写理念。为适应旧教材的章节体裁,传统的试卷选择题基本上采用块状设计,一个问题涉及一个章节,即使专题式设计,基本上也限于对旧教材的分散在各章节的一些知识点的机械串连。如06年的第5题,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
A.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 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 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 在考试方法上开始旁行糊名法
而今年的选择题有7题采用专题式设计,并且都是新教材相关专题的有机运用,如第8题: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B. 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 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第13題: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1)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了不平等条约(2)洪秀全在南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3)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4)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
A. (1)(2) B. (2)(4) C. (3)(4) D. (1)(4)
前面加一句导入语设计一个引人深思的语境,选项也不玩文字游戏,问题马上就变活了,甚至选项不是出自教材(如第13题选项3)也不影响思考,回忆死知识点甚至是文字的考试过程变成了思考问题的过程,这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解脱。所以我认为这几个题目为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过程与方法的考试提供了一个命题样式,将思考的过程摆出来,让学生去判断这个过程的正确与错误。这种设计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很方便实用,只要对课程内容略加整理,就可以形成很有用的题目,对新课程教学将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过程与方法的考试要求还有很多方面,也不是这次考试的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这次命题浅尝辄止,但这对我们探索新课程的命题设计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三、平平淡淡才是真,知识能力考察务实化
尽管有丰富的史料,也有新的命题思路,但是,今年的高考试卷在问题设计上却非常平实,大多数设问都在基本史实的层次上。下表是对07年与06年选择题对比分析,
江苏历史高考选择题分析(06年与07年比较)
1. 地点方位记忆与辨析; (记忆) 史实人物;(记忆)
2. 史实时间的记忆与辨析; (记忆)
史实内容记忆与判断;(记忆)
3. 史实内容记忆与判断; (记忆)
原因史实分析判断;(记忆)
4. 过程史实的记忆与判断;(记忆)
史实内容记忆与判断;(记忆)
5. 过程变化史实的记忆与判断(记忆与理解)
史实内容记忆与判断;(记忆)
6. 阅读与判断;(阅读能力与记忆)
情境再现,史实判断;(记忆)
7. 情境再现,史实判断;(记忆与理解)
原因理解;(记忆,分析)
8. 原因史实分析判断;(记忆)
比较分析;(记忆,分析)
9. 过程史实排序;(历史线索记忆)
史实内容记忆与判断;(记忆)
10. 史实记忆判断;(记忆) 史实记忆判断;(记忆)
11. 比较与运用;(理解与比较)史实资料记忆;(记忆)
12. 史实资料记忆;(记忆)时间记忆;(记忆)
13. 意义理论记忆;(记忆)分析理解;(记忆,理解)
14. 目的理论记忆;(记忆)原因史实分析判断;(记忆)
15. 过程史实(记忆)内容史实记忆;(记忆)
16. 特征史实记忆;(记忆)人物及贡献史实记忆;(记忆)
17. 人物及贡献史实记忆;(记忆)
人物及贡献史实记忆;(记忆,分析)
18. 评价事物;(理论与理解)特征史实记忆;(记忆)
19. 代表类事物记忆;(记忆)过程史实;(记忆)
20. 过程史实归类判断;(理解与记忆)
过程史实;(记忆)
21. 过程史实评价归类与判断;(理解与记忆)
史实记忆判断;(记忆)
22. 原因的分析与判断;(理解与记忆)
原因史实分析判断;(记忆)
23. 特征理论记忆;(记忆)特征史实记忆;(记忆)
24. 無。史实记忆判断。(记忆)
从表中可以看出,07年与06年试卷相比,考查基本史实的题目都是20题,其中完全属于是什么的史实记忆题今年比去年增加了3题。可见史实的考查沿袭了以前的作法,以平实为命题的核心,但更强调对主干史实的考查,这与新高考重视课程不重视教材的新理念相一致。
另外,本次试卷在客观题的考查中还有两个明显的变化,第一个是题量比06年增加了一题,由06年23题增加为24题,分值相应增加3分。第二个是对能力考查要求降低了,突出体现在多项选择题数量减少和选项减少上。今年多选题共3道,3题都是4选2;06年共3题,两题是4选2或3,一题是排序;05年共5题,其中三题是4选2或3,一题是4选3,一题是排序。其次还体现在减少了理解、分析、比较等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06年这类题目共8题,今年的这类题目只有4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猜测这与06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遭到争议有一定的关系。为适应新课程,06年广东卷全面出新,从内容到形式,都让人耳目一新,但是由于过于突兀,许多考生无所适从,在创新方面最受追捧的题目得分率最低,更有部分题目为了创新甚至出现超纲的低级错误,受到强烈批评。①为了避免出现类似情况,07江苏卷在问题设计上力求平实,让学生既感到新颖,又能顺利作题。所以今年的考试题目尽管变化大,可能分数变化却很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考的平稳过渡。
去年高考结束后,曾有专家就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撰文指出:“新课程教学中的难题在于如何整合各种资源,而新课程高考命题中的难题在于如何调动各种资源来命题以及如何考查学生运用各种资源的能力。”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一是增加选择题的题量,降低选择题的难度。二是以新材料、新情景来带动历史知识的考查。③今年的江苏历史试卷在这两方面的尝试应该说取得了较大突破。
另外:今年的试卷在问题设计上还有一些创新之举,比如第25题第4小问,采用了开放式命题,另外,第27题第4小问和第28题第2小问要求学生就相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性……给予学生答题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④
结语
今年的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的命题给人的整体印象与去年一样:稳中求变,颇有新意。总的来看,今年的历史试卷卷面清新,材料生动,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考查和过程与方法考查有机结合,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适度地将新课程的内容掺入试卷,并在命题技巧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为明年的新高考作了探索。同时今年的试卷在考试内容与问题设计上又完全立足于旧教材与旧考纲,所以让考生没有突兀的感觉,有效保证了今年高考的稳定。
注释:
①黄永友等.《山雨欲来风满楼——2006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笔谈》,《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6期。
②黄牧航.《理想与现实的博弈——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科高考命题的趋向》,《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8期。
③同上。
④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的基本框架(讨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