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黄承吉《孤雁赋》的文化蕴涵

来源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e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承吉《孤雁赋》是一篇悼亡赋,收录于《梦陔堂文集》。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悲鸣的雁意象。赋中的雁意象有多重文化蕴涵,它既是美好爱情的象征,又与古代婚姻有关,还具有互通音讯的文化意蕴。此外,在创作手法上,作者还善于应用有关雁的典故,如“委羽”“衔芦”等。《孤雁赋》的多重文化蕴涵主要与作者的主观情感及文论观有关。
其他文献
“新艺术时期”是西方音乐发展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该时期在音乐本身和社会功能上都对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甚至之后的时期有很强引导作用,它是在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过渡时期。从该时期的历史背景、音乐创作特征和与其前后时期的联系等方面入手,对该时期的音乐发展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有助于后世学者对其有更清晰的认知。
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宋代张载“民胞物与”情怀的一种延伸,是全天下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情怀,杜甫则是中国古代文人中具有此种情怀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杜甫描绘出那个特殊时代人民的现实生活,其关注民生、关注少数民族且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
创办于1868年的《教务杂志》是中国近代影响比较大的英文报刊之一,其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译介、对西方国家认识了解中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译介过程中,传教士扮演着双重角色——传教士与译者,其译介研究不仅关乎语言,而且关乎社会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传教士的译介活动又别有目的,故其很难译介出作品的精髓。但不可否认的是,来华传教士的译介活动的确为构筑中国形象、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作为中国对外宣传的窗口,英语新闻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语新闻是众多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做好英语新闻的翻译工作,意义重大。因此,在编译英语新闻的过程中,译者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与策略,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同时,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英语新闻的深层内涵,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通过分析梳理方平在翻译莎剧过程中采用的翻译方法及手段,来研究其翻译实践过程;从探析其鲜明的翻译艺术个性和对译作来龙去脉的严谨考究中,揭示其翻译实践的特色。最终不难发现:方平的翻译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我国莎剧翻译成果的宝库,而且给人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是一笔宝贵的莎学研究财富。
20世纪20年代前后,章学诚研究一度成为显学。梁启超、钱穆于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均挖掘到了章学诚在学术史中独特的价值,并给予定位。但至今对于二人同名著作的比较,鲜有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启超与钱穆对章学诚的研究比较入手,去探讨梁、钱二人关于清代学术史整理的思想学术交涉。以研究内容观之,梁、钱《学术史》论章学诚的最大异点在于梁氏重实斋之方志学成就,而钱氏重章学诚与戴东原论学歧异。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书相异的直接及本质原因进行考察,同时应注意避免将梁启超与钱穆严格对立的倾向;二人学术观虽存异点
“中华民族”一词并非自古有之,它是近代历史的产物,在百余年间不断丰富发展,并且为当代中华儿女高度认同。梁启超在“中华民族”概念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救亡图存、开启民智的过程中首先使用“中华民族”的概念,对当时的思想舆论起到了启迪作用,对近代中国乃至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杀死一只知更鸟》为美国南方女作家哈珀·李所写,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教育意义突破了国界,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成长小说之一,曾获得过普利策小说奖,是公认的美国文学经典。阐释学理论将翻译的过程看作阐释的运用,并把翻译分为四个层次的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通过这四步骤对高红梅译本进行研究,实例分析表明,其译文的不完美是由于译者没做好侵入、吸收及补偿这三步造成的。
晚唐五代是词创作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词呈现出独有的绮丽婉媚的美学特征,同时词的体式、规范也被确定了下来。词到宋代发展至巅峰,成为一代之文学,花间词对其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北宋词人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并为词注入了新的生命。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能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因此,高校应着力探讨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思政教育的路径:运用分布式技术构建“三全育人”机制;嵌入智能合约程序,搭建资源交易平台;上线共识机制,保障诚信建设,以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