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信息的爆炸式涌现,构成了一个混沌的舆论场,如今大众对信息真相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比性新闻是人们对抗虚假新闻、误导性真相的最佳武器,能够帮助其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厘清事实真相,理性看待问题。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应用好对比性新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对比性新闻;新闻传播;网络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大主题报道中对比性新闻应用研究”资助课题成果,项目编号:CBK2020011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中国的历史成就需要媒体书写。
与此同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了不少新矛盾、新挑战。以美国、英国为首的西方媒体集团长期把持国际舆论的话语权,积极为背后的利益集团服务,肆意颠倒黑白,对中国肆意进行“舆论围剿”,意图为中国的发展之路设置障碍,败坏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是非黑白需要媒体厘清。
基于这样的国内国际形势,重大主题报道必须加强对比性新闻的应用,提升新闻产品的影响力和引导力,赢得公众的认同感,提升新闻产品的传播力,进而提升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本文围绕重大主题报道中对比性新闻的应用进行专门、系统的探究,以期为业界提供理论武器和可操作的建议。
二、互联网时代需要对比性新闻
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社交传媒,它不仅颠覆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改变了信息生产、传播的形式和渠道。当下,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容易获取信息。然而,互联网提供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交融,导致人们对信息的真实价值产生极大质疑。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徐贲在推荐《失控的真相》时提到,互联网是真相辩论的战场,残酷且混乱。海量的数据和不断更新的信息,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辨别何为真相[1]。
英国商业咨询师赫克托·麦克唐纳在《后真相时代》一书中指出,信息传播分为两部分——沟通者和接收者。沟通者通过碎片的事实、大量的数据、动听的故事、复杂的背景,以及道德等因素来呈现某类型的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被称为“竞争性真相”;接收者通过看到、听到和读到的不同视角的不同真相,以不同的思维模式看待世界,从而影响自身随后的选择和行动。两者共同构成后真相时代[2]。并且,赫克托认为,只有更具代表性、更加全面的真相才是对抗误导性真相的最佳武器。只有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接受,真相才越有可能在舆论中扎根[2]。
那么,如何向受众提供更全面的真相?在此方面,无论是西方媒体学者还是国内专家,都提到了“事实核查”这一关键词。深圳大学传播学院讲师张田田在《真相是“后真相”时代的解药吗?》一文中作出解释,事实核查是对从新闻来源、新闻事实等多种元素进行新闻核查,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她认为,事实核查是媒体从业者对新闻专业主义在新的传播生态下的延续与坚守,但西方媒体在针对中国的新闻中已然放弃了这一新闻准则。如今,仅仅依靠事实核查,或许并不能挽救后真相时代新闻业的颓势[3]。
上述专家学者都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互联网爆炸式呈现的信息已经构成了一个混沌的舆论场,人们对信息真相的追求,广泛而强烈。
当下,对比性新闻或将是人们对抗虚假新闻、误导性真相的有力武器。对比性新闻,是指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侧面的对比性核查,最终对其进行全面的呈现,或对同一时期发生的两则或两则以上同类型新闻,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型事件进行的对比性报道。报道通过事件之间的紧密关联性、新闻事实的鲜明可比性,以事实反差对比的方式让受众得出更客观、全面,更接近真相的结论。
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相关的新闻、数据呈井喷式传播。美国部分政客利用大众一时难以辨别海量信息这一困难,企图混淆视听,将美国防疫政策失败的原因“甩锅”给中国,诋毁中国不向美国提供透明数据。对此,人民网推出长图《两条时间线揭穿美国部分政客的谎言与诋毁》,进行了时间和信息线性比对。结果显示,中国自2020年1月4日起,就已着手与美国疾控部门进行疫情数据沟通,美方还曾在1月对中国控制疫情的措施加以赞赏,但到3月美国国内疫情恶化后,就开始“甩锅”。对比之下,真相不辨自明。
通过对比性新闻,受众寻求真相的“痛点”被激发,人们主动探寻真相,理性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换言之,互联网时代需要对比性新闻,媒体应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以对比性新闻报道帮助大众基于不同视角,自主地对信息进行批判性地审视,从而获得可信的真相。
三、对比性新闻在舆论宣传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比知鉴别
2019年6月,一场猝不及防的修例风波侵袭香港。8月,央视制作视频产品《触目惊心!香港六大地标今昔对比:昔日的安宁变得混乱不堪》。产品一屏双画面,对比了风波前后的香港市景。旺角、香港国际机场等六大地标昔日的繁华祥和有序与风波来袭时普通民众遭到无端骚扰、店铺无法营业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产品基于同一地点不同景象的对比,极大地强化了视觉冲击力。这一对比性新闻报道,让公众充分认识到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性。同一时期,澎湃新闻制作了视频产品《上海的十二时辰》,视频记录上海市民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在安宁祥和的环境中感受幸福。如若将这两条视频产品的内容进行再融合创作,打造出的对比性新闻产品必將形成更强的新闻冲击力。
(二)对比知长短
在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中国体现出不同的理念、方针、举措,形成了鲜明对比。英国首相鲍里斯为保选票、保经济数据,在国内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后,首先考虑的对策是群体免疫,即让4000万英国人感染新冠肺炎,从而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他还在面向公众的讲话中提到,英国民众要做好自己挚爱的人因病早逝的准备。这一消极的抗疫策略与中国积极应对疫情的战略形成鲜明对比。对此,媒体抓住关键事件进行对比,深化了新闻价值,强化了传播力、影响力。 (三)对比知美丑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美国不断抹黑中国,“甩锅”中国,并从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巴黎协定等国际组织中“退群”,高举“美国利益优先”的保守主义旗帜;而中国积极与世卫组织合作,实时提供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信息,向疫情严重的国家派出援助医疗队,坚持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世界命运共同体”立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力促全球经济复苏。若以融媒体手段对比这些举措,推出对比性新闻产品,那么究竟谁在真正推动国际社会前进,高下立判。
(四)对比让视角更多元
2020年,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上游新闻联动14个区县融媒体中心,全面开展聚焦深度贫困乡镇脱贫大决战大型采访活动,推出《脱贫攻坚十八般武艺》融媒体系列报道。报道聚焦本地18个深度贫困乡镇,生动展现了重庆脱贫攻坚战是如何取得胜利的。标题中的“十八般武艺”不仅指代18个乡镇,更指每一个乡镇依据本乡镇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不同的脱贫之路,如通过种植经济农作物、发展特色产业等途径,全面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目标。这组融媒体系列报道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报道在对比中向公众展示了脱贫攻坚方案的多元化。
四、重大主题报道中对比性新闻大有作为
从前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在国内国际重大主题报道中,对比性新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媒体应帮助公众用对比的视角去观察,以比较的方法去辨别和思考,在对比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主流价值观,构建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
(一)对比性新闻可有力反击反华势力阴谋
2020年3月15日,人民网推出《借着疫情妖魔化中国 西方媒体用了这三招!》,该报道展示了纽约时报在3月8日前后发布的两条推文。一条推文把中国的封城称为“以牺牲人民自由为代价”,暗指中国的行为侵犯人权,质疑“这种手段是否比疾病本身更糟糕”;另一条推文则把意大利的封城称为“冒着经济风险遏制病毒在欧洲肆虐”,是“民主的封城”。人民网的这篇对比性报道向公众揭示了西方媒体的双重标准,揭示其已经深深陷入“凡是诋毁构陷中国便是正当的行为”的刻板意识中,有意让不明真相的民众对中国产生反感和敌意,进而破坏国际舆论环境。
2021年1月,特朗普的支持者冲击美国白宫。央视推出一屏双画面报道——《“暴徒”还是“民主斗士”?美媒和政客玩“双标”》。曾经将香港暴徒冲击立法会称为“美丽风景线”的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如今却批判此行为是“对民主的可耻攻击”;曾经在香港事务上满口“自由”“民主”的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如今却声称冲击美国国会这种违法行为在全世界都是不可接受的。在对比性新闻报道中,美国政客的双标行径大白于天下。
上述新闻报道采用对比的方法,对歪曲抹黑中国的报道进行了靶向狙击,起到了一针见血的效果,不仅让别有用心的新闻媒体刻意污名化中国、丑化中国的目的暴露于公众,更有力地揭露了这些媒体和政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毫无职业道德和底线的真实面目。
细观近两年,媒体在驳斥歪曲抹黑中国的报道方面,对对比性新闻报道的应用较以往明显增长,不断加强了重大主题报道中对比性新闻产品的融媒体策划报道。通过应用对比性新闻,极大地强化了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影响力。
(二)对比性新闻可击溃“伪新闻”
在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事件报道中,部分香港媒体歪曲事实,抹黑正当执法的香港警察,其中有一张图片引发公众热议。该图中一名全副武装的香港警察站在街角,透过瞄准器观察着街头形势。部分香港媒体称此举动是“躲暗角,放冷抢,射人头眼”。央视迅速对此进行了回击,对同一场景进行全景视角呈现,让公众看到了事件真相。原来,那名站在街角的全副武装的香港警察的身后,有数十家媒体用镜头正对着他。央视推出的《香港街头,只有他的“镜头”对准暴徒》,标题真实地还原了香港动荡中的事实,揭露了那些别有用心的媒体的真实面目。
2020年12月,网络上一篇题为《北方全境失守!中国正式进入“大南方时代”!》的文章引发热议。该文章指出,“2020年三季度结束,中国GDP前十的城市,北方仅剩1个”“中国南强北弱的格局,已经基本成型”。乍一看,好像是这么回事。但经“中新经纬”详细梳理和对比南北方城市GDP增速、人均消费、高新企业数量等各类丰富的数据后,不仅发现该文章言论站不住脚,还通过数据对比印证了“北方城市发展潜力‘杠杠的’”。
互联网时代,一些媒体出于种种原因,生造背离事实真相的新闻及言论,已然成为一股混淆是非的潜流。针对这类情况,加强对比性新闻的应用或将让真相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击碎谣言。
(三)用对比性新闻呈现中国多元发展的成就
重大主题报道,一方面要反击别有用心的媒体的言论;另一方面要用好对比性新闻的对比性,讲好中国故事,用铁的事实展示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获得的卓越成就。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四川封面新闻推出的新闻互动产品《互动H5丨一条索道飞跃贫困》,就是脱贫攻坚主题报道中的优秀作品之一。产品融合了航拍视频、历史图片,动画等媒体手段,带给受众沉浸式体验。在展现当地自然条件恶劣,群众与扶贫干部在绝壁上打通脱贫路,峡谷间架起电缆的种种不易的同时,对比展示了乡村一年又一年发生的巨变,凸显了当地群众持续提升的幸福感。这样的对比,也让更多受众真切地了解到脱贫攻坚取得的实际成效。
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后,川报观察便着手策划“成渝向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学什么?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探访中国经济三大增长极”系列融媒体报道,从企业、经济、产业、人才等多方面进行了对比性报道。系列报道让受众了解到中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不同的发展重心和特点,以及各自呈现出的不同产业文化。整组报道融合了H5、视频、海报等融媒体手段,既强化了新闻内容的对比性,也增强了新闻产品的传播力。以系列报道中的《成渝问道“关键人”金句盘点》海报产品为例,产品不仅直观地呈现了三大经济增长极对强化城市间交通快捷互通的共识,还展现了对不同区域发展的关注。
2020年8月,“南方+”客户端在展示深圳40年发展成果的融媒体产品中,有效地应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方式进行策划和制作,通过图片对比,展示了深圳前后40年11处地标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产品中图片的鲜明对比呈现需要接收者点击完成。这一小小的互动,不仅让接收者充分感受到前后图片对比带来的视觉冲击,还潜在地激发了他们参与城市建设、见证城市发展的情感。
总而言之,良性的对比性报道有利于促进区域沟通,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协作;有利于解码我国当前的发展理念、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展现发展成就。对比性新闻基于多元化视角,通过多层次内容,让原本较为单一的事件以更直观、更豐富、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呈现,带给受众视觉、思想的强烈冲击。
五、结语
诸多新闻实例证明,对比性新闻在当下国内国际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发挥了“四量拨千斤”的作用,能够帮助公众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厘清事实真相,理性看待问题。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应用对比性新闻可强化新闻传播力度和新闻价值的深度,可强化对比意识,令新闻形态更加多元。于新闻从业者而言,要应用好对比性新闻,必须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融媒体策划能力;于媒体而言,要坚持“内容为王”,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强重大主题报道中对比性新闻的应用,提升自身在互联网舆论环境中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帕特里克·林奇.失控的真相[M].中信出版社,2017:7
[2] 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5-11,321.
[3] 张田田.真相是“后真相”时代的解药吗?[J].新闻战线,2019(1):102-105.
作者简介:李凌(1978—),女,重庆长寿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媒体融合。
卫丹(1978—),女,浙江宁波人,大专,研究方向:媒体融合。
关键词:对比性新闻;新闻传播;网络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大主题报道中对比性新闻应用研究”资助课题成果,项目编号:CBK2020011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中国的历史成就需要媒体书写。
与此同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了不少新矛盾、新挑战。以美国、英国为首的西方媒体集团长期把持国际舆论的话语权,积极为背后的利益集团服务,肆意颠倒黑白,对中国肆意进行“舆论围剿”,意图为中国的发展之路设置障碍,败坏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是非黑白需要媒体厘清。
基于这样的国内国际形势,重大主题报道必须加强对比性新闻的应用,提升新闻产品的影响力和引导力,赢得公众的认同感,提升新闻产品的传播力,进而提升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本文围绕重大主题报道中对比性新闻的应用进行专门、系统的探究,以期为业界提供理论武器和可操作的建议。
二、互联网时代需要对比性新闻
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社交传媒,它不仅颠覆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改变了信息生产、传播的形式和渠道。当下,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容易获取信息。然而,互联网提供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交融,导致人们对信息的真实价值产生极大质疑。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徐贲在推荐《失控的真相》时提到,互联网是真相辩论的战场,残酷且混乱。海量的数据和不断更新的信息,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辨别何为真相[1]。
英国商业咨询师赫克托·麦克唐纳在《后真相时代》一书中指出,信息传播分为两部分——沟通者和接收者。沟通者通过碎片的事实、大量的数据、动听的故事、复杂的背景,以及道德等因素来呈现某类型的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被称为“竞争性真相”;接收者通过看到、听到和读到的不同视角的不同真相,以不同的思维模式看待世界,从而影响自身随后的选择和行动。两者共同构成后真相时代[2]。并且,赫克托认为,只有更具代表性、更加全面的真相才是对抗误导性真相的最佳武器。只有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接受,真相才越有可能在舆论中扎根[2]。
那么,如何向受众提供更全面的真相?在此方面,无论是西方媒体学者还是国内专家,都提到了“事实核查”这一关键词。深圳大学传播学院讲师张田田在《真相是“后真相”时代的解药吗?》一文中作出解释,事实核查是对从新闻来源、新闻事实等多种元素进行新闻核查,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她认为,事实核查是媒体从业者对新闻专业主义在新的传播生态下的延续与坚守,但西方媒体在针对中国的新闻中已然放弃了这一新闻准则。如今,仅仅依靠事实核查,或许并不能挽救后真相时代新闻业的颓势[3]。
上述专家学者都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互联网爆炸式呈现的信息已经构成了一个混沌的舆论场,人们对信息真相的追求,广泛而强烈。
当下,对比性新闻或将是人们对抗虚假新闻、误导性真相的有力武器。对比性新闻,是指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侧面的对比性核查,最终对其进行全面的呈现,或对同一时期发生的两则或两则以上同类型新闻,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型事件进行的对比性报道。报道通过事件之间的紧密关联性、新闻事实的鲜明可比性,以事实反差对比的方式让受众得出更客观、全面,更接近真相的结论。
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相关的新闻、数据呈井喷式传播。美国部分政客利用大众一时难以辨别海量信息这一困难,企图混淆视听,将美国防疫政策失败的原因“甩锅”给中国,诋毁中国不向美国提供透明数据。对此,人民网推出长图《两条时间线揭穿美国部分政客的谎言与诋毁》,进行了时间和信息线性比对。结果显示,中国自2020年1月4日起,就已着手与美国疾控部门进行疫情数据沟通,美方还曾在1月对中国控制疫情的措施加以赞赏,但到3月美国国内疫情恶化后,就开始“甩锅”。对比之下,真相不辨自明。
通过对比性新闻,受众寻求真相的“痛点”被激发,人们主动探寻真相,理性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换言之,互联网时代需要对比性新闻,媒体应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以对比性新闻报道帮助大众基于不同视角,自主地对信息进行批判性地审视,从而获得可信的真相。
三、对比性新闻在舆论宣传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比知鉴别
2019年6月,一场猝不及防的修例风波侵袭香港。8月,央视制作视频产品《触目惊心!香港六大地标今昔对比:昔日的安宁变得混乱不堪》。产品一屏双画面,对比了风波前后的香港市景。旺角、香港国际机场等六大地标昔日的繁华祥和有序与风波来袭时普通民众遭到无端骚扰、店铺无法营业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产品基于同一地点不同景象的对比,极大地强化了视觉冲击力。这一对比性新闻报道,让公众充分认识到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性。同一时期,澎湃新闻制作了视频产品《上海的十二时辰》,视频记录上海市民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在安宁祥和的环境中感受幸福。如若将这两条视频产品的内容进行再融合创作,打造出的对比性新闻产品必將形成更强的新闻冲击力。
(二)对比知长短
在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中国体现出不同的理念、方针、举措,形成了鲜明对比。英国首相鲍里斯为保选票、保经济数据,在国内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后,首先考虑的对策是群体免疫,即让4000万英国人感染新冠肺炎,从而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他还在面向公众的讲话中提到,英国民众要做好自己挚爱的人因病早逝的准备。这一消极的抗疫策略与中国积极应对疫情的战略形成鲜明对比。对此,媒体抓住关键事件进行对比,深化了新闻价值,强化了传播力、影响力。 (三)对比知美丑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美国不断抹黑中国,“甩锅”中国,并从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巴黎协定等国际组织中“退群”,高举“美国利益优先”的保守主义旗帜;而中国积极与世卫组织合作,实时提供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信息,向疫情严重的国家派出援助医疗队,坚持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世界命运共同体”立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力促全球经济复苏。若以融媒体手段对比这些举措,推出对比性新闻产品,那么究竟谁在真正推动国际社会前进,高下立判。
(四)对比让视角更多元
2020年,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上游新闻联动14个区县融媒体中心,全面开展聚焦深度贫困乡镇脱贫大决战大型采访活动,推出《脱贫攻坚十八般武艺》融媒体系列报道。报道聚焦本地18个深度贫困乡镇,生动展现了重庆脱贫攻坚战是如何取得胜利的。标题中的“十八般武艺”不仅指代18个乡镇,更指每一个乡镇依据本乡镇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不同的脱贫之路,如通过种植经济农作物、发展特色产业等途径,全面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目标。这组融媒体系列报道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报道在对比中向公众展示了脱贫攻坚方案的多元化。
四、重大主题报道中对比性新闻大有作为
从前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在国内国际重大主题报道中,对比性新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媒体应帮助公众用对比的视角去观察,以比较的方法去辨别和思考,在对比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主流价值观,构建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
(一)对比性新闻可有力反击反华势力阴谋
2020年3月15日,人民网推出《借着疫情妖魔化中国 西方媒体用了这三招!》,该报道展示了纽约时报在3月8日前后发布的两条推文。一条推文把中国的封城称为“以牺牲人民自由为代价”,暗指中国的行为侵犯人权,质疑“这种手段是否比疾病本身更糟糕”;另一条推文则把意大利的封城称为“冒着经济风险遏制病毒在欧洲肆虐”,是“民主的封城”。人民网的这篇对比性报道向公众揭示了西方媒体的双重标准,揭示其已经深深陷入“凡是诋毁构陷中国便是正当的行为”的刻板意识中,有意让不明真相的民众对中国产生反感和敌意,进而破坏国际舆论环境。
2021年1月,特朗普的支持者冲击美国白宫。央视推出一屏双画面报道——《“暴徒”还是“民主斗士”?美媒和政客玩“双标”》。曾经将香港暴徒冲击立法会称为“美丽风景线”的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如今却批判此行为是“对民主的可耻攻击”;曾经在香港事务上满口“自由”“民主”的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如今却声称冲击美国国会这种违法行为在全世界都是不可接受的。在对比性新闻报道中,美国政客的双标行径大白于天下。
上述新闻报道采用对比的方法,对歪曲抹黑中国的报道进行了靶向狙击,起到了一针见血的效果,不仅让别有用心的新闻媒体刻意污名化中国、丑化中国的目的暴露于公众,更有力地揭露了这些媒体和政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毫无职业道德和底线的真实面目。
细观近两年,媒体在驳斥歪曲抹黑中国的报道方面,对对比性新闻报道的应用较以往明显增长,不断加强了重大主题报道中对比性新闻产品的融媒体策划报道。通过应用对比性新闻,极大地强化了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影响力。
(二)对比性新闻可击溃“伪新闻”
在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事件报道中,部分香港媒体歪曲事实,抹黑正当执法的香港警察,其中有一张图片引发公众热议。该图中一名全副武装的香港警察站在街角,透过瞄准器观察着街头形势。部分香港媒体称此举动是“躲暗角,放冷抢,射人头眼”。央视迅速对此进行了回击,对同一场景进行全景视角呈现,让公众看到了事件真相。原来,那名站在街角的全副武装的香港警察的身后,有数十家媒体用镜头正对着他。央视推出的《香港街头,只有他的“镜头”对准暴徒》,标题真实地还原了香港动荡中的事实,揭露了那些别有用心的媒体的真实面目。
2020年12月,网络上一篇题为《北方全境失守!中国正式进入“大南方时代”!》的文章引发热议。该文章指出,“2020年三季度结束,中国GDP前十的城市,北方仅剩1个”“中国南强北弱的格局,已经基本成型”。乍一看,好像是这么回事。但经“中新经纬”详细梳理和对比南北方城市GDP增速、人均消费、高新企业数量等各类丰富的数据后,不仅发现该文章言论站不住脚,还通过数据对比印证了“北方城市发展潜力‘杠杠的’”。
互联网时代,一些媒体出于种种原因,生造背离事实真相的新闻及言论,已然成为一股混淆是非的潜流。针对这类情况,加强对比性新闻的应用或将让真相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击碎谣言。
(三)用对比性新闻呈现中国多元发展的成就
重大主题报道,一方面要反击别有用心的媒体的言论;另一方面要用好对比性新闻的对比性,讲好中国故事,用铁的事实展示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获得的卓越成就。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四川封面新闻推出的新闻互动产品《互动H5丨一条索道飞跃贫困》,就是脱贫攻坚主题报道中的优秀作品之一。产品融合了航拍视频、历史图片,动画等媒体手段,带给受众沉浸式体验。在展现当地自然条件恶劣,群众与扶贫干部在绝壁上打通脱贫路,峡谷间架起电缆的种种不易的同时,对比展示了乡村一年又一年发生的巨变,凸显了当地群众持续提升的幸福感。这样的对比,也让更多受众真切地了解到脱贫攻坚取得的实际成效。
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后,川报观察便着手策划“成渝向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学什么?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探访中国经济三大增长极”系列融媒体报道,从企业、经济、产业、人才等多方面进行了对比性报道。系列报道让受众了解到中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不同的发展重心和特点,以及各自呈现出的不同产业文化。整组报道融合了H5、视频、海报等融媒体手段,既强化了新闻内容的对比性,也增强了新闻产品的传播力。以系列报道中的《成渝问道“关键人”金句盘点》海报产品为例,产品不仅直观地呈现了三大经济增长极对强化城市间交通快捷互通的共识,还展现了对不同区域发展的关注。
2020年8月,“南方+”客户端在展示深圳40年发展成果的融媒体产品中,有效地应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方式进行策划和制作,通过图片对比,展示了深圳前后40年11处地标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产品中图片的鲜明对比呈现需要接收者点击完成。这一小小的互动,不仅让接收者充分感受到前后图片对比带来的视觉冲击,还潜在地激发了他们参与城市建设、见证城市发展的情感。
总而言之,良性的对比性报道有利于促进区域沟通,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协作;有利于解码我国当前的发展理念、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展现发展成就。对比性新闻基于多元化视角,通过多层次内容,让原本较为单一的事件以更直观、更豐富、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呈现,带给受众视觉、思想的强烈冲击。
五、结语
诸多新闻实例证明,对比性新闻在当下国内国际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发挥了“四量拨千斤”的作用,能够帮助公众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厘清事实真相,理性看待问题。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应用对比性新闻可强化新闻传播力度和新闻价值的深度,可强化对比意识,令新闻形态更加多元。于新闻从业者而言,要应用好对比性新闻,必须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融媒体策划能力;于媒体而言,要坚持“内容为王”,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强重大主题报道中对比性新闻的应用,提升自身在互联网舆论环境中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帕特里克·林奇.失控的真相[M].中信出版社,2017:7
[2] 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5-11,321.
[3] 张田田.真相是“后真相”时代的解药吗?[J].新闻战线,2019(1):102-105.
作者简介:李凌(1978—),女,重庆长寿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媒体融合。
卫丹(1978—),女,浙江宁波人,大专,研究方向: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