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对中国的老百姓而言,对商业贿赂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来自医疗卫生领域。高昂的医疗费用,已成为百姓生活中最深的痛。相关部门的查处情况也印证了老百姓的观感:
据四川省工商局公平交易处负责人透露:该处2004年共查处107件商业贿赂案,查处金额高达960多万元;2005年查处116件商业贿赂案,查处金额高达1800多万元,这些案件90%以上都与医院回扣有关。而2005年下半年,四川省检察机关查处发生在医药系统的腐败案件,涉及128人,其中,6名县处级干部,36名科级院长、副院长和设备处处长、科长纷纷折戟沉沙,涉案金额共计1000余万元,其中绝大多数都与商业贿赂有关。
药品回扣:医院和医生共同分享的蛋糕
人们感受最深的是,现在医生开药,能用进口的,不用国产的;能用贵的,不用便宜的;能开5盒的,偏要开10盒。像发烧感冒这种常见病多发病,过去只花几角钱、块把钱就能治好,可现在一个处方就是一两百元。医生为什么乐此不疲?就是因为多开药可以多提成。
在成都市郫县人民医院外二科7名医生集体吃回扣案中,在案发前至少已将11423支回扣药品开给了患者,而“药串串”刘广茂交代共给回扣20多万元。以其中开得最多的一种“回扣药”典沙为例,此药每支的出厂价13元,中标价每支33元,每支的利润高达20元,医院在此基础上再加价10元才是零售价,真是“豆腐盘成肉价钱”。尤为恶劣的是,刘广茂自己都说,“除典沙还可以外,其余药品药效都不是很好。”
药厂的人说,虚高药价,他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每一种药的定价,他们都必须留出非常大的空间用来打点医院里的“各路神仙”。不然,医院就会拒绝买你的药,医生就会拒绝开你的药。更有甚者,有的医院拒绝进降价药,这里自有“猫腻”。据一位药厂厂长透露,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药品推销员、医生、医院三者的获利比例大致为25%、25%、50%。如果进了降价药,医院的回扣也因此打了折扣。
药品回扣之所以在当前大行其道,因为它不仅是医生招财的法宝,还是医院增收的捷径。在四川省检察机关查处的医药腐败案中,虽没有像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那样“亡命”为医院牟利的医生,但每个涉案人员也都为单位狠狠“赚”了一把。川东某县医院医药腐败案侦破后,通过对有关账目核算发现,该县医院的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60%以上。2000年至2005年,在该县医院的收入中,药品回扣就占了200多万元。
为了这些不菲的“数目”,在四川检察机关所查的药品腐败案中,几乎所有的医院都直接或间接地给科室下达了“任务”,以种种措施鼓励医生多开药,将医生的奖金和其“业务量”挂钩。这种“挂钩”促使医生开“大处方”、“大检查”,滥用抗生药的积极性十分高。自贡市一医药腐败案件的案犯交代说:一般医生每月都有几百上千元的“处方费”,从这些“处方”中,医院获得的当然是更大的大头。
医院、医生在高价药品上都各有所获,受害的惟有患者。据统计,20年来,工资上扬了10~20倍,而医药费用上涨的幅度却达100到200倍!
“双重垄断”形成了商业贿赂的“潜规则”
应该说,医疗系统腐败产生的原因源于这一系统的垄断地位。一方面,医院对于药品企业来说是买方市场,另一方面,医院对于病人来说又是卖方市场,医生拥有处方权,用什么药、用多少都由医生说了算。这样,医疗机构就拥有了“双重垄断”,这种垄断必然导致医生在药品销售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买卖双方地位上的不平等,也演绎成了医疗机构中吃回扣的“潜规则”。
由于在购买药品、药械过程中受贿,少数医生受药品回扣利益的驱动,不是对症下药,而是千方百计地给患者多开药、开高价药。
总之,回扣药进医院必须打通“院长、分管药品的副院长和药剂科科长”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均须用金钱打点。比如,药贩子若想从药房领取医药收入,必须经过院长签字,他首先得给院长“入院费”。陕西省咸阳一名药商在川东某医院投放了一台CT,他自行定价、收费,并返还20%的回扣给医院。之前,该医院肖医生负责从医院领取外一科的CT回扣分发给开单医生。他说,医生每开一张CT单即得回扣40元,全院每月CT回扣大概在1.2万元左右,全年回扣14万多元,CT投放5年来,发放CT回扣总额约70万元,开单医生中,“三合一”者得回扣最多,他们平时既当科主任,又当一线的开单医生,还当药贩子。回扣使一些医生所开处方90%是回扣药。明明是二三十元可以治好的病,他们偏要开出三四百元的处方单。肖说,凡常见病用药均有回扣药,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新品种,几年下来不少于100种。
孤军奋战举报者反遭逆淘汰
在药品回扣中,医生是作为既得利益者出现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甘之如饴。在良知和勇气的驱使下,总有人挺身而出,从内部揭开黑幕,这些人因此被民众视为“英雄”,但英雄们在当地却往往处在孤立无援、众叛亲离的境地,既流血又流泪。湖南娄底“为民医生”胡卫民的遭遇令人五味参杂,前述川东某医院的举报者肖某的经历又是一个令人心酸的诠释。
据新华社报道,肖某原是该医院的一个科室主任,是药品回扣利益链上的一环,一度也因尝到药品回扣甜头而沾沾自喜。但两年下来,药品回扣带来的严重后遗症让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病人承受不了高额医疗费用,约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处方外流;门诊由原来的每日400人次下降到100人次;患者对医院的评价也是江河日下。“作为一名老医生,我非常痛心,决心与回扣划清界限,并开始了对回扣现象的举报。”从此,肖某就尝尽了作为“另类”的辛酸苦辣。
据肖自述,2002年底,在医院外一科春节聚餐时,他当着院领导和全科职工的面,宣布将带领他所在科室成为无药品回扣科室,并制定了严厉而具体的处罚措施。但是,这件事没有得到他们的支持,当场还有职工喊出要把他这个科主任“拉下”。
2003年8月,他以翔实的资料举报县医院泛滥成灾的药品回扣。和过去一样,举报不但没有结果,材料反而被转到院方手中。有关负责人在大会小会上对他进行不点名的批评,他的处境越来越孤立。
2004年11月,他以实名举报了县医院药品回扣的情况。四川省纪委和省卫生厅等部门组成的省市联合调查组着手调查此案。2005年3月,市检察院和市纪委对该县卫生局局长、县医院院长等人立案调查。调查组要求全院医务人员主动上交回扣、红包。截至2005年5月,除肖某一人上交回扣4万元、红包1000元以外,全院另有近20名医生和药剂人员每人上交回扣几百元不等。他“荣幸”地占了上交总额的80%。
2005年11月,市有关部门的领导找他谈话,虽然肯定和赞扬了他的举报行为,但也婉转地希望他不要越级反映或与新闻媒体接触,办内退远离为好。而在同事们眼中,他成了一个挡大家财路、脑袋不清醒的“异类”。更滑稽的是,在医院里凡是姓肖的职工,都受到了牵连。现在,肖某已经办了提前退休手续,远离家乡独自到北方一家民营医院打工。
在肖某极度压抑的叙述中,惟一让人安慰的是,2005年,四川省有关部门联合展开医疗卫生系统专项整治行动,共查办128人,涉案金额近千万元,涉及36名医院院长、副院长和一批处室领导。肖某感慨:我的付出还是值得的。
据四川省工商局公平交易处负责人透露:该处2004年共查处107件商业贿赂案,查处金额高达960多万元;2005年查处116件商业贿赂案,查处金额高达1800多万元,这些案件90%以上都与医院回扣有关。而2005年下半年,四川省检察机关查处发生在医药系统的腐败案件,涉及128人,其中,6名县处级干部,36名科级院长、副院长和设备处处长、科长纷纷折戟沉沙,涉案金额共计1000余万元,其中绝大多数都与商业贿赂有关。
药品回扣:医院和医生共同分享的蛋糕
人们感受最深的是,现在医生开药,能用进口的,不用国产的;能用贵的,不用便宜的;能开5盒的,偏要开10盒。像发烧感冒这种常见病多发病,过去只花几角钱、块把钱就能治好,可现在一个处方就是一两百元。医生为什么乐此不疲?就是因为多开药可以多提成。
在成都市郫县人民医院外二科7名医生集体吃回扣案中,在案发前至少已将11423支回扣药品开给了患者,而“药串串”刘广茂交代共给回扣20多万元。以其中开得最多的一种“回扣药”典沙为例,此药每支的出厂价13元,中标价每支33元,每支的利润高达20元,医院在此基础上再加价10元才是零售价,真是“豆腐盘成肉价钱”。尤为恶劣的是,刘广茂自己都说,“除典沙还可以外,其余药品药效都不是很好。”
药厂的人说,虚高药价,他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每一种药的定价,他们都必须留出非常大的空间用来打点医院里的“各路神仙”。不然,医院就会拒绝买你的药,医生就会拒绝开你的药。更有甚者,有的医院拒绝进降价药,这里自有“猫腻”。据一位药厂厂长透露,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药品推销员、医生、医院三者的获利比例大致为25%、25%、50%。如果进了降价药,医院的回扣也因此打了折扣。
药品回扣之所以在当前大行其道,因为它不仅是医生招财的法宝,还是医院增收的捷径。在四川省检察机关查处的医药腐败案中,虽没有像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那样“亡命”为医院牟利的医生,但每个涉案人员也都为单位狠狠“赚”了一把。川东某县医院医药腐败案侦破后,通过对有关账目核算发现,该县医院的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60%以上。2000年至2005年,在该县医院的收入中,药品回扣就占了200多万元。
为了这些不菲的“数目”,在四川检察机关所查的药品腐败案中,几乎所有的医院都直接或间接地给科室下达了“任务”,以种种措施鼓励医生多开药,将医生的奖金和其“业务量”挂钩。这种“挂钩”促使医生开“大处方”、“大检查”,滥用抗生药的积极性十分高。自贡市一医药腐败案件的案犯交代说:一般医生每月都有几百上千元的“处方费”,从这些“处方”中,医院获得的当然是更大的大头。
医院、医生在高价药品上都各有所获,受害的惟有患者。据统计,20年来,工资上扬了10~20倍,而医药费用上涨的幅度却达100到200倍!
“双重垄断”形成了商业贿赂的“潜规则”
应该说,医疗系统腐败产生的原因源于这一系统的垄断地位。一方面,医院对于药品企业来说是买方市场,另一方面,医院对于病人来说又是卖方市场,医生拥有处方权,用什么药、用多少都由医生说了算。这样,医疗机构就拥有了“双重垄断”,这种垄断必然导致医生在药品销售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买卖双方地位上的不平等,也演绎成了医疗机构中吃回扣的“潜规则”。
由于在购买药品、药械过程中受贿,少数医生受药品回扣利益的驱动,不是对症下药,而是千方百计地给患者多开药、开高价药。
总之,回扣药进医院必须打通“院长、分管药品的副院长和药剂科科长”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均须用金钱打点。比如,药贩子若想从药房领取医药收入,必须经过院长签字,他首先得给院长“入院费”。陕西省咸阳一名药商在川东某医院投放了一台CT,他自行定价、收费,并返还20%的回扣给医院。之前,该医院肖医生负责从医院领取外一科的CT回扣分发给开单医生。他说,医生每开一张CT单即得回扣40元,全院每月CT回扣大概在1.2万元左右,全年回扣14万多元,CT投放5年来,发放CT回扣总额约70万元,开单医生中,“三合一”者得回扣最多,他们平时既当科主任,又当一线的开单医生,还当药贩子。回扣使一些医生所开处方90%是回扣药。明明是二三十元可以治好的病,他们偏要开出三四百元的处方单。肖说,凡常见病用药均有回扣药,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新品种,几年下来不少于100种。
孤军奋战举报者反遭逆淘汰
在药品回扣中,医生是作为既得利益者出现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甘之如饴。在良知和勇气的驱使下,总有人挺身而出,从内部揭开黑幕,这些人因此被民众视为“英雄”,但英雄们在当地却往往处在孤立无援、众叛亲离的境地,既流血又流泪。湖南娄底“为民医生”胡卫民的遭遇令人五味参杂,前述川东某医院的举报者肖某的经历又是一个令人心酸的诠释。
据新华社报道,肖某原是该医院的一个科室主任,是药品回扣利益链上的一环,一度也因尝到药品回扣甜头而沾沾自喜。但两年下来,药品回扣带来的严重后遗症让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病人承受不了高额医疗费用,约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处方外流;门诊由原来的每日400人次下降到100人次;患者对医院的评价也是江河日下。“作为一名老医生,我非常痛心,决心与回扣划清界限,并开始了对回扣现象的举报。”从此,肖某就尝尽了作为“另类”的辛酸苦辣。
据肖自述,2002年底,在医院外一科春节聚餐时,他当着院领导和全科职工的面,宣布将带领他所在科室成为无药品回扣科室,并制定了严厉而具体的处罚措施。但是,这件事没有得到他们的支持,当场还有职工喊出要把他这个科主任“拉下”。
2003年8月,他以翔实的资料举报县医院泛滥成灾的药品回扣。和过去一样,举报不但没有结果,材料反而被转到院方手中。有关负责人在大会小会上对他进行不点名的批评,他的处境越来越孤立。
2004年11月,他以实名举报了县医院药品回扣的情况。四川省纪委和省卫生厅等部门组成的省市联合调查组着手调查此案。2005年3月,市检察院和市纪委对该县卫生局局长、县医院院长等人立案调查。调查组要求全院医务人员主动上交回扣、红包。截至2005年5月,除肖某一人上交回扣4万元、红包1000元以外,全院另有近20名医生和药剂人员每人上交回扣几百元不等。他“荣幸”地占了上交总额的80%。
2005年11月,市有关部门的领导找他谈话,虽然肯定和赞扬了他的举报行为,但也婉转地希望他不要越级反映或与新闻媒体接触,办内退远离为好。而在同事们眼中,他成了一个挡大家财路、脑袋不清醒的“异类”。更滑稽的是,在医院里凡是姓肖的职工,都受到了牵连。现在,肖某已经办了提前退休手续,远离家乡独自到北方一家民营医院打工。
在肖某极度压抑的叙述中,惟一让人安慰的是,2005年,四川省有关部门联合展开医疗卫生系统专项整治行动,共查办128人,涉案金额近千万元,涉及36名医院院长、副院长和一批处室领导。肖某感慨:我的付出还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