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视角下的课程资源开发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ga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资源作为新课改中颇具特色与新意的一部分得到了越来越 多的关注,STS教育作为综合课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STS教育 课程资源开发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245-02
  课程资源开发为新课改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等提供了重要保障。而STS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注重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树立科学的精神,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STS与STS教育
  STS是英文单词Science、Technology和Society的缩写,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主要探讨和解释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1] STS教育是STS这一综合学科发展而来的,是STS的一部分,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构想。STS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公民。其强调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要求人们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对社会的影响,而且能为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责任。
  二、 STS教育的课程目标
  1.STS教育关于个体发展的目标
  STS教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学习的教育过程,它更强调的是一种学习能力和价值、伦理观念的培养和发展。强调公民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理解以及学习它们的内在动力。通过对能力以及观念的培养,让个体学会学习,从而发展个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个体的全面发展。
  2.STS教育关于社会教育的目标
  STS教育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合作,提倡与他人合作,即学会合作。强调对他人积极的、无条件的关心,即学会关心和同情别人。扩展个体对社会的理解,积极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科学、正确的对待社会现象。愿意承担起社会责任,学会负责。
  (三)STS教育关于文化理解的目标
  STS教育不是简单的从单一学科和同一角度去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而是强调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去批判性的把握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帮助个体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伦理遗产,学会接受和理解他人的文化活动。STS教育提出了从不同文化背景对社会问题的对话,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可以使个体摆脱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尝试用其他的文化观点去重新理解和呈现这些社会问题。
  三、 STS教育的课程特征
  STS教育在探究和解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礎上,也形成了与其他教育课程相似而又独立的基本特征。
  1.STS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STS教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打破了单一学科的界限,不再是单一地从“学科本位”出发,而是吸收和发展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内容,体现了学科之间的大融合。在探究科学技术问题的同时还考虑到社会效应,把科学知识、技术应用和社会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2.STS教育的课程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STS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STS教育将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意味着尊重和欣赏其他价值体系的观点和不同价值的选择。强调综合性地理解和认识现实世界,强调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所具备的认识现实世界的力量。
  3.STS教育的实施过程具有实践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STS教育不是直接对概念和理论的传授,而是提倡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通过个体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让个体学会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跳脱出课本知识的禁锢,提高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STS教育视野下的课程资源开发
  1.树立科学的课程资源观,重视开发。
  从课程资源的内涵来说,目前大多数人对课程资源的界定是以资源的基本属性为出发点的,主要从“教育”、“课程”、“教学”三个方面来对课程资源的概念进行界定。主要观点是认为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把课程资源等同于教学资源。需要明确的是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对课程与教学有用的一切因素。且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现实的资源,只有进入教学过程,与教学要素结合起来,由潜在的资源传化为现实的资源,而不是单纯的展示,简单移植。只有通过开发才能使潜在的课程资源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才能对课程资源的内在价值进行挖掘,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
  2.课程资源开发要重视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要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理论联系实际。应该强调学科与社会的联系,增加反映学科发展中的新成果、新话题和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内容,使学生从学科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真实的感受和体验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真正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开发的内容应该趋于综合化和社会化
  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社会生活,来自于学生身边,是学生熟悉且能产生共鸣的材料,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打破单一学科的界限,可以在某一学习内容中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现学科知识的融合性。同时可以将学科知识、技术应用和社会问题融合和在一起,打破以学科知识、原理和命题为逻辑线索组织课堂的传统思路,组织课堂内容的主线可以是当代社会生活中与学科内容相关的问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以及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社会问题能力。
  4.开发的方式应该多样化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没有真正理解开发的含义,只是把素材性资料简单地展示、拼凑,导致开发方式简单、粗暴。没有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的内在价值,造成了许多课程资源的浪费与闲置。所以我们必须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式有一个科学理性的理解,通过开发对课程资源的内在价值进行挖掘和提升。要达到这一目的,前提是使课程资源进入教学过程,并与诸多教学要素相结合,此结合不是将课程资源与其他教学要素简单的相加,而是要在结合的过程中充分挖掘甚至是提升课程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
  注释:
  [1] 孙可平. STS课程综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2)
  参考文献:
  [1] STS教育研究小组编著. STS教育的理论和实践[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2] 孙可平.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学校科学教育的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1998,(5)
其他文献
【摘要】为响应“新课改”,人教版高中数学在教材中设计了“旁白”,本文对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旁白”的认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帮助数学教师更好地将教材“旁白”的作用发挥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从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材 旁白 科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237-01  随着2004年我国
【摘要】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具有同音语素较多的特点,这个特点使汉字长期适应于汉语,但是,也同样导致了异形字活跃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给人们的生活中带来了不便。本文旨在通过对“思维”和“思惟”等两组异形词例子的解析,向大家讲述,辨别异形字应跟从其偏旁。  【关键词】偏旁,思维,思惟,账本,帐本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237-02  众
【摘要】阅读在中学生语文学习中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古代著名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足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那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激励人心的经典小说才能对中学生的语文教育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经典小说 阅读 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242-02  阅读在中学生语文学习中占据着不可磨
当前,国内不少汽车制造企业呈现出员工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职业能力不足、满意度较低,人才不断流失等现象,导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企业职业发展管理的不完善以及人力资
随着2009年高考的结束,一大批“90后”学子步入了大学校门,面对“90后”大学生应该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我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请同行们多多指教。    1.什么是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矛盾的统一体。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客观上自然形成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和学的过程,就是将特定的社会文化体系内化于受教育者、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但是,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
【摘要】当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日益广泛,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对此趋之若鹜,然而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却未充分利用、借助新媒体对其进行舆论造势和宣传推广。同时,国家事业部门、高校以及媒体机构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也缺乏相应的机制管理,以致广大学生无法更好地融入其中,发挥自身力量。本文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拟从创设志愿服务平台、整合新旧媒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243-02  实施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是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建瓯市芝山中心小学与建瓯市第一小学,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的实施意见》(闽教基〔2011〕12号)和《建瓯市关于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实施方案》(瓯教〔2012〕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