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践行家国情怀教育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指引学生们成长为“四有”好少年,促進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全面发展。作者在实践中融入思考,将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贯穿活动始终,指引学生们高在境界,美在情怀,由此点亮他们的理想航标灯,为理想信念教育推开一扇窗。
【关键词】班队活动;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
班队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引领学生度过完整而幸福的校园生活的重要途径。笔者充分发挥团队组织教育优势,从丰富班队活动入手,引导队员们逐渐形成“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全面发展。
一、策划家国情怀教育的背景
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处在价值观初具雏形和逐步明确的基础时期,万事开头难,家国情怀教育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人成长必须接触的环境,学校是儿童在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针对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教育情境,对儿童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才能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队员们只有在小学阶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在成长过程中顺利找准自己的理想,做到心有目标,学有模范,更加清晰地知道未来行驶的航标,肩负怎样的责任。
二、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我和2035有个约”——主题班会点亮未来
2035年,队员们将长大成为国之栋梁,会用自己的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中国成绩。伴随着对他们的殷切盼望与祝福,红黄蓝中队的“我和2035有个约”主题班会在文娱委员嘹亮的歌声中拉开帷幕。
“‘呜——呜——’啊,快看,咱们的讲台上开来了一辆动车!好漂亮的动车啊,萌萌哒的眼睛,鲜亮的车身,动车里还坐着好多小朋友呢!原来这是咱们学校教育集团的‘幸福号’专列!它将载着我们,从今天出发,向着2035飞奔!”主持人将队员们带上专列,紧接着他又追问道:“为什么是奔向2035呢?”“快快请出列车长吧!原来是我们最可亲可敬的许校长啊!”
许校长给大家详细解释了2035这一年的特殊性,原来2035处于国家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间,是个“加油站”和“关键点”。许校长号召全体队员们快乐地放飞童年的梦想,要勇于超越自我,在挑战中追梦,进而实现梦想。用汗水浇灌梦想,用奋斗点亮梦想,用信念成就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队员们听得热血沸腾,纷纷拿出主持人发的车票,写下自己未来的梦想。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队员们在主题班会中体会成长的喜悦感,找准未来航行的方向,努力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我在集体中闪光”——明确目标提升价值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与个人是携手共进、同步成长的,个人是最好的学生,集体也是每个个体的良师。集体要拥有一致的目标,采取一样的行动,维护好每位个体。大家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遵守约定的规章制度,在集体中担负彼此应尽的责任,就可以锻炼个体,养成集体荣誉感,生发出责任感与自豪感[1]。为了让每个队员明确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分子,有集体荣誉感,并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红黄蓝中队围绕“我在集体中闪光”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班队活动。
1.班级徽章我设计
红黄蓝中队的队名来自队员们的创意。中队的队徽由中队长和他的爸爸合作设计,融合了红、黄、蓝三色,寓意团结协作、敢于拼搏。红黄蓝中队自组建以来,首先确立了中队的口号“自由、合作、勇敢、创新”,全体队员热心参与班队活动,在自由民主的班队氛围中,主动谋划,处处争做集体小主人。
2.班级公约我创造
全体队员在笔者的带领下明确中队分工,讲求队干部和队员之间的精诚合作,中队委在集体中发挥模范作用。在红黄蓝中队开展的“班队公约我来创”特色活动中,每位队员都能发挥能量,结合本中队的实际情况,创造独具特色的班队公约。第一周初步设计,第二周分组修改,第三周集中整合,第四周美化设计,“公约”上墙。一个月的时间内,队员们凝心聚力,形成了全体认可的“班队制度”。
3.幸福班队我参与
学校的“幸福班队”评选条件出台后,大家又进一步明确了红黄蓝中队的座右铭——“天道酬勤,恒者能胜”。天道酬勤,旨在告诉大家在制度公约的执行中需要勤奋耕耘,贡献智慧;恒者能胜,每个队员都坚持不懈,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让班队成为幸福生活的乐园、幸福成长的家园。
红黄蓝中队西北角的墙上贴着“红旗光荣榜”,队员们可以通过兑换积分的方式换取“红旗”,积分既可以从队员参与红领巾“五小”的班队活动中产生,也可以从队员自主组织的幸福班队创意活动中获取。西北角的这面墙,鞭策着每位队员的一言一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墙壁也在讲述着班级的故事。”红黄蓝中队的这面“红色之墙”注入了队员们的无限活力,默默记录着班队活动的点点滴滴,也见证着“幸福班队”的成长历程。
4.“一人一岗”制和“轮岗”制
在班集体组建初期,笔者充分利用中队内的簿册、工作档案、知识角和英雄角等基础阵地,在中队内实践“一人一岗”制,使每个队员人尽其才:管理班级纪律的“小巡警”、呵护花草茁壮成长的“小园丁”、协助好班级大小事务的值日班长……队员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领悟岗位责任的真正内涵。
虽然“一人一岗”制是民主管理产生的,但是经过半学期之后,不少队员难以继续坚持,日复一日地固定岗让他们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热情。为了充分调动每位队员的积极性,笔者结合中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将“一人一岗”制和“轮岗”制进行融合。
于是,中队被划分为16个工作小队,每队有负责的队长,具体包括环境督察组、花草管理组、图书管理组、教室地面组、包干区组、礼仪监督组……每一组队员各司其职,一周轮换一次岗位,共同维护集体的环境。 一次,教室地面组的一位队员由于脚部做了一个小手术,不方便行動,在扫地时,该组队长很快发现了岗位的空缺。队长立刻向环境督查组组长说明情况,并请求人员支援。环境督查组组长随即跟机动小队沟通,由一名机动组组员顶上了空缺。行动不便的那位队员向替上他岗位的队员表达了感谢,并表示如果下次其他队员像他这样需要帮助,他也会及时伸出援手,一切以集体为重。
队员们在小家中不断自我沉淀,自我成长,自我超越,在集体中闪耀光芒,进而升华为在大家中成就大爱,奉献他我,以高尚的情操要求自己,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幸福公益——温暖他人幸福自己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以“幸福教育”为办学理念的学校,学校班队工作循着“感受幸福→理解幸福→传递幸福→创造幸福”的阶梯,引导队员行走在传承品德、浸润大爱、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长期开展的幸福公益行动,让队员们一次又一次聆听到自己的拔节生长的动听乐声。
为了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制订可行的公益活动计划,结合本班队的实际,笔者设计了志愿者调查问卷(队员用卷)。队员填好表格之后,笔者将班队的情况分类整理,发现红黄蓝中队有90%的队员认为小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是有意义的事情,65%的队员参加志愿者活动的频率为每月一次及以上,95%的队员和父母一起参加过志愿者活动。针对这一调查结果,结合队员们提出的志愿者活动的建议,红黄蓝中队将班队活动定为每月一次,笔者带领队员们走出校园,投身公益,温暖他人,幸福自己。
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笔者带领孩子们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体验别样的学习,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也拓宽了知识面。家长们曾给笔者留言:“通过班队活动孩子们体验了许多的志愿乐趣,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谢谢老师给孩子们上好幸福公益这场大课。”队员们亲自参与实实在在的公益行动,坚持下去,一定能形成求真、求实、向善、向美的追求,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情感会不断加深,会产生守护家乡、建设家园的深刻意识,并将其进一步升华为爱国之情。
三、关于家国情怀教育的思考
(一)要充分加强小组合作
红黄蓝中队的每位队员都渴望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想要尽善尽美地完成每一次的活动任务。但由于活动中既有主角,也有配角,部分队员难以充分展示,深入体验。如何让每一位队员都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呢?笔者联想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采取的小组合作方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增加了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小组分工,提高了每个队员的参与度,队员们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当每个队员发自内心地想要建设好我们的小家,便形成了“我的班级我做主,我的小组我出力”的和谐氛围,继而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大家做出贡献。
(二)要深入推进家校共建
家与国密不可分,队员和队员家长们,以班队活动为媒介,成为建设红黄蓝中队这个小家的主体,很好地诠释了对家的热爱。家校有机结合,凝聚团队聚焦目标,为特色活动的创新提供无限的可能。无论是幸福公益活动还是爸爸讲堂、学生讲堂活动,都融入了每一位参与者的心血,使得每一位参与者链接家校生活,乐在其中,建立起师生、生生、亲子之间友善的伙伴关系。
(三)要持续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队员们的家国情怀将成为永恒不变的主题。笔者在组织活动时,都会有意识地帮助每位队员培养家国情怀。队员们在为家乡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添砖加瓦的同时,还在不断提高自己爱家、护家的能力。
队员们的情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不断地积累、升华,逐步变成自身性格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向莉.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剖析——马卡连柯眼中的集体是怎样的[J].班主任之友,2016(07):82-86.
【关键词】班队活动;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
班队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引领学生度过完整而幸福的校园生活的重要途径。笔者充分发挥团队组织教育优势,从丰富班队活动入手,引导队员们逐渐形成“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全面发展。
一、策划家国情怀教育的背景
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处在价值观初具雏形和逐步明确的基础时期,万事开头难,家国情怀教育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人成长必须接触的环境,学校是儿童在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针对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教育情境,对儿童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才能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队员们只有在小学阶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在成长过程中顺利找准自己的理想,做到心有目标,学有模范,更加清晰地知道未来行驶的航标,肩负怎样的责任。
二、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我和2035有个约”——主题班会点亮未来
2035年,队员们将长大成为国之栋梁,会用自己的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中国成绩。伴随着对他们的殷切盼望与祝福,红黄蓝中队的“我和2035有个约”主题班会在文娱委员嘹亮的歌声中拉开帷幕。
“‘呜——呜——’啊,快看,咱们的讲台上开来了一辆动车!好漂亮的动车啊,萌萌哒的眼睛,鲜亮的车身,动车里还坐着好多小朋友呢!原来这是咱们学校教育集团的‘幸福号’专列!它将载着我们,从今天出发,向着2035飞奔!”主持人将队员们带上专列,紧接着他又追问道:“为什么是奔向2035呢?”“快快请出列车长吧!原来是我们最可亲可敬的许校长啊!”
许校长给大家详细解释了2035这一年的特殊性,原来2035处于国家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间,是个“加油站”和“关键点”。许校长号召全体队员们快乐地放飞童年的梦想,要勇于超越自我,在挑战中追梦,进而实现梦想。用汗水浇灌梦想,用奋斗点亮梦想,用信念成就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队员们听得热血沸腾,纷纷拿出主持人发的车票,写下自己未来的梦想。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队员们在主题班会中体会成长的喜悦感,找准未来航行的方向,努力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我在集体中闪光”——明确目标提升价值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与个人是携手共进、同步成长的,个人是最好的学生,集体也是每个个体的良师。集体要拥有一致的目标,采取一样的行动,维护好每位个体。大家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遵守约定的规章制度,在集体中担负彼此应尽的责任,就可以锻炼个体,养成集体荣誉感,生发出责任感与自豪感[1]。为了让每个队员明确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分子,有集体荣誉感,并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红黄蓝中队围绕“我在集体中闪光”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班队活动。
1.班级徽章我设计
红黄蓝中队的队名来自队员们的创意。中队的队徽由中队长和他的爸爸合作设计,融合了红、黄、蓝三色,寓意团结协作、敢于拼搏。红黄蓝中队自组建以来,首先确立了中队的口号“自由、合作、勇敢、创新”,全体队员热心参与班队活动,在自由民主的班队氛围中,主动谋划,处处争做集体小主人。
2.班级公约我创造
全体队员在笔者的带领下明确中队分工,讲求队干部和队员之间的精诚合作,中队委在集体中发挥模范作用。在红黄蓝中队开展的“班队公约我来创”特色活动中,每位队员都能发挥能量,结合本中队的实际情况,创造独具特色的班队公约。第一周初步设计,第二周分组修改,第三周集中整合,第四周美化设计,“公约”上墙。一个月的时间内,队员们凝心聚力,形成了全体认可的“班队制度”。
3.幸福班队我参与
学校的“幸福班队”评选条件出台后,大家又进一步明确了红黄蓝中队的座右铭——“天道酬勤,恒者能胜”。天道酬勤,旨在告诉大家在制度公约的执行中需要勤奋耕耘,贡献智慧;恒者能胜,每个队员都坚持不懈,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让班队成为幸福生活的乐园、幸福成长的家园。
红黄蓝中队西北角的墙上贴着“红旗光荣榜”,队员们可以通过兑换积分的方式换取“红旗”,积分既可以从队员参与红领巾“五小”的班队活动中产生,也可以从队员自主组织的幸福班队创意活动中获取。西北角的这面墙,鞭策着每位队员的一言一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墙壁也在讲述着班级的故事。”红黄蓝中队的这面“红色之墙”注入了队员们的无限活力,默默记录着班队活动的点点滴滴,也见证着“幸福班队”的成长历程。
4.“一人一岗”制和“轮岗”制
在班集体组建初期,笔者充分利用中队内的簿册、工作档案、知识角和英雄角等基础阵地,在中队内实践“一人一岗”制,使每个队员人尽其才:管理班级纪律的“小巡警”、呵护花草茁壮成长的“小园丁”、协助好班级大小事务的值日班长……队员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领悟岗位责任的真正内涵。
虽然“一人一岗”制是民主管理产生的,但是经过半学期之后,不少队员难以继续坚持,日复一日地固定岗让他们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热情。为了充分调动每位队员的积极性,笔者结合中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将“一人一岗”制和“轮岗”制进行融合。
于是,中队被划分为16个工作小队,每队有负责的队长,具体包括环境督察组、花草管理组、图书管理组、教室地面组、包干区组、礼仪监督组……每一组队员各司其职,一周轮换一次岗位,共同维护集体的环境。 一次,教室地面组的一位队员由于脚部做了一个小手术,不方便行動,在扫地时,该组队长很快发现了岗位的空缺。队长立刻向环境督查组组长说明情况,并请求人员支援。环境督查组组长随即跟机动小队沟通,由一名机动组组员顶上了空缺。行动不便的那位队员向替上他岗位的队员表达了感谢,并表示如果下次其他队员像他这样需要帮助,他也会及时伸出援手,一切以集体为重。
队员们在小家中不断自我沉淀,自我成长,自我超越,在集体中闪耀光芒,进而升华为在大家中成就大爱,奉献他我,以高尚的情操要求自己,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幸福公益——温暖他人幸福自己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以“幸福教育”为办学理念的学校,学校班队工作循着“感受幸福→理解幸福→传递幸福→创造幸福”的阶梯,引导队员行走在传承品德、浸润大爱、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长期开展的幸福公益行动,让队员们一次又一次聆听到自己的拔节生长的动听乐声。
为了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制订可行的公益活动计划,结合本班队的实际,笔者设计了志愿者调查问卷(队员用卷)。队员填好表格之后,笔者将班队的情况分类整理,发现红黄蓝中队有90%的队员认为小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是有意义的事情,65%的队员参加志愿者活动的频率为每月一次及以上,95%的队员和父母一起参加过志愿者活动。针对这一调查结果,结合队员们提出的志愿者活动的建议,红黄蓝中队将班队活动定为每月一次,笔者带领队员们走出校园,投身公益,温暖他人,幸福自己。
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笔者带领孩子们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体验别样的学习,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也拓宽了知识面。家长们曾给笔者留言:“通过班队活动孩子们体验了许多的志愿乐趣,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谢谢老师给孩子们上好幸福公益这场大课。”队员们亲自参与实实在在的公益行动,坚持下去,一定能形成求真、求实、向善、向美的追求,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情感会不断加深,会产生守护家乡、建设家园的深刻意识,并将其进一步升华为爱国之情。
三、关于家国情怀教育的思考
(一)要充分加强小组合作
红黄蓝中队的每位队员都渴望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想要尽善尽美地完成每一次的活动任务。但由于活动中既有主角,也有配角,部分队员难以充分展示,深入体验。如何让每一位队员都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呢?笔者联想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采取的小组合作方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增加了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小组分工,提高了每个队员的参与度,队员们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当每个队员发自内心地想要建设好我们的小家,便形成了“我的班级我做主,我的小组我出力”的和谐氛围,继而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大家做出贡献。
(二)要深入推进家校共建
家与国密不可分,队员和队员家长们,以班队活动为媒介,成为建设红黄蓝中队这个小家的主体,很好地诠释了对家的热爱。家校有机结合,凝聚团队聚焦目标,为特色活动的创新提供无限的可能。无论是幸福公益活动还是爸爸讲堂、学生讲堂活动,都融入了每一位参与者的心血,使得每一位参与者链接家校生活,乐在其中,建立起师生、生生、亲子之间友善的伙伴关系。
(三)要持续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队员们的家国情怀将成为永恒不变的主题。笔者在组织活动时,都会有意识地帮助每位队员培养家国情怀。队员们在为家乡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添砖加瓦的同时,还在不断提高自己爱家、护家的能力。
队员们的情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不断地积累、升华,逐步变成自身性格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向莉.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剖析——马卡连柯眼中的集体是怎样的[J].班主任之友,2016(0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