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偶联药物的创新与未来

来源 :医学研究生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zxcv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体偶联药物(ADCs)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近10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炙手可热的研发品种.ADCs研发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抗体、连接子、细胞毒素和偶联技术,每个要素都可能影响ADCs最后的疗效和安全性.美国ADCs研发以绝对优势居全球首位,中国有望在未来3~5年迎来ADCs新药上市的收获期.未来ADCs的研发可从研究非内化抗原靶点、新的抗体形式、新的传递系统、新的细胞毒性药物、位点特异性生物偶联方法、免疫刺激型ADCs、拓展ADCs非癌适应证等方面促进ADCs的创新发展,未来10年将会迎来ADCs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
其他文献
采用Toyopreal HW-40C、Sephadex LH-20、硅胶和半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学技术从怀中1号鲜地黄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methyl-2-(hydroxymethyl)-4H-pyrone-4-one(1)、3-氨基-2-吡啶乙醇(2)、(5\'S)-2-oxo-N-phenylpyrrolidine-3-carboxamide (3)、焦谷氨酸甲酯(4)、吲唑(5)、尿苷(6)、腺苷(7)、rehmanalkaloid C (8)、1-
本研究设计合成了9个氨曲南羧酸酯前药,对其测定了不同种属动物血浆中的代谢稳定性,包括大鼠、小鼠、犬、猴和人血浆.结果 表明,氨曲南羧酸酯对不同血浆酯酶的敏感性存在种属差异,在啮齿类动物血浆中的酶解速率远远高于非啮齿类;在人血浆中的酶解速率可能与化合物本身的ClogP值呈正相关.该研究结果为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前药的研发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DAD-ELSD)联用技术分析黄芪汤的化学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芪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作用机制.建立15批黄芪汤水煎液的指纹图谱,使用网络药理学筛选黄芪汤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和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黄芪汤水煎液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构建了由27个共有峰组成的黄芪汤水煎液高效液相指纹图谱,采用HPLC-DAD-
利用生物信息技术检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基因芯片数据,筛选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及潜在治疗药物,为本病深入研究及治疗提供新思路.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检索“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词条,下载GSE109345芯片数据,利用BioJupie分析平台筛选对照组及纤维化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对所获得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KEGG通路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作可视化处理;最终通过Connectivity Map (CMap)数据平台,预测对
本研究基于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探索黄芩药材质量综合评价模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黄芩中8种黄酮类成分同时定量分析的方法,建立以黄芩苷为内参比物质的一测多评法(QAMS);采用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ABTS+)法测定不同批次黄芩药材抗氧化活性,并以这8种成分的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效价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不同成分对黄芩药材抗氧化活性的贡献;比较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不同采收年限黄芩药材的综合质量.结果 表明,以黄芩苷为内参比物质测得的各指标成分相对校正因子
本文主要探究Fas相关死亡域蛋白(Fas-associated death domain protein,FADD)敲除后,化疗抗癌药物依托泊苷(etoposide,VP16)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A549细胞在增殖、迁移和凋亡方面的影响.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FADD敲除A549 (FADD KO A549)及其对照(control A549)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依托泊苷对control A549细胞和FADD
2021年是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医学与法学》期刊作为以传播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为主的媒体,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医学与法学交叉学科研究办刊方向,坚守学术期刊的意识形态底线思维,深入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勇于担负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深度剖析我国医药卫生法治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我国医药卫生法治发展提供支持.
期刊
制备获得伊马替尼-草酸新盐型的3种晶型(Ⅰ、Ⅱ和Ⅲ)和1种无定形(Ⅳ),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法、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法和红外光谱法对新盐多晶型进行表征,研究4种盐型间的转化规律,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晶型Ⅱ的溶解性.结果 表明,在室温下晶型Ⅱ稳定而晶型Ⅰ、Ⅲ及无定形Ⅳ不稳定.在室温下晶型Ⅰ可向晶型Ⅱ转化;在相对湿度90%时晶型Ⅰ、Ⅱ及无定形Ⅳ均可转化为晶型Ⅲ,在70℃下晶型Ⅲ可转化为无定形Ⅳ.伊马替尼与草酸成盐后可显著提高伊马替尼的溶解度,在pH 6.8缓冲溶液和纯水中晶型Ⅱ的平衡溶解度相较于伊马替尼原
创伤与凝血是古老的话题;但近年来创伤性凝血病的概念几度更新,其内涵从单纯的出血障碍扩展到高凝血症与低凝血症的表型与相互转化.文章从创伤性凝血病的概念演进、表型分型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与诊疗应用提供参考.
本研究为明确云南紫菀和臭蚤草的代谢物组异同及抑菌活性,以至正本清源、更有效利用药用植物资源.采用样品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云南紫菀和臭蚤草的化学指纹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并利用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CA)、有监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云南紫菀和臭蚤草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来衡量显著差异代谢物之间的相关密切程度,进而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以确定差异样品中代谢途径的变化机制.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