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临床检验的血常规检验控制措施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cyqi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血常规测定不仅是诊断血液病的主要依据,也可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信息,所以血常规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规范血常规操作过程,提高标本质量,以及对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的控制,对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本文就临床检验中血液常规检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解决对策 血常规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8-0012-02
  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由电脑报告结果,此项目已成为检查病人的一个惯例,所以称之为血常规。血常规检查在全身体检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1 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
  血常规检查观察项目较多,主要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检测。
  1.1 白细胞检测的临床价值
  白细胞可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其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占50%~7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约占1%~5%,嗜酸性粒细胞约占0.5%~5%,嗜碱性粒细胞约占1%左右,淋巴细胞约占20%~40%,单核细胞约占3%~8%。对于细菌感染感染引起的疾病,经过白细胞分类检测,能够很好地指导医生的临床用药,随时对药物的类型与剂量进行调整。
  1.2 红细胞检测的临床价值
  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在人体组织中运载氧气,完成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任务。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但判断贫血程度优于红细胞计数,同时测定两者,对贫血诊断有重要意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值低于参考区间的下限,称为贫血。红细胞增多主要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腹泻、呕吐以及大面积烧伤、新生儿、高原生活等。
  1.3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价值
  血小板参考范围一般在(100~300)×109/L。数量增多,一般發生在以下几个方面:手术后、急性失血后、创伤、骨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小板减少见于:(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3)、先天性的血小板减少,如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2 影响血液常规检查的几个重要因素
  2.1 患者的生理方面的因素
  患者的年龄与性别、活动情况及精神状态、血液的采集时间、采血的季节、服 用的药物等各因素均将影响到检测的结果。例如,一天中,人体的血细胞会出现不同的波动情况,妊娠时间超过五个月的、或者是新生儿的白细胞的总量也会明显地增高;或者在暴热季节、严寒的天气等;或者是剧烈运动之后、服用部分激素类的药物等,均会影响到血液常规检查的结果。因此,患者在进行血液的采集前,应避免出现剧烈运动,采血时询问患者是否服用过抗干扰的检验药物,以确保患者的血液检查较为准确。 2.2 仪器是否已经校准好
  目前,血常规检验一般为血细胞的分析仪器设备,其有效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的失误率以及误差率,并提高检验的工作效率。但是血液分析的仪器需用校准物对其进行校准,部分血液分析仪未具备与之相配套的设施或校准物进行准确的校对,进而影响了血液的检查结果。
  2.3 要注意采血部位及静止时间
  采集血液的时机与采血的部位均会影响到血液的检查结果。因此,在进行采血时,倘若医院采血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良好,可采用从静脉进行血的采集,对血液的常规检测应做到及时、认真。为了保证获取的血液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有效性,应减少对患者的采血部位,采血后对于静止的时间应该尽量缩短,保存及运送的时间也应适当控制好,确保血液检查结果的可靠性。
  3 概述血常规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策
  3.1 患者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许多生理因素常使血液中白细胞数增加,如剧烈运动、饱餐、饥饿、紧张等。所以在采血前应尽量避免这些生理因素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采血时间。
  3.2 重视标本制备前的准备
  高质量的标本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形态的完整。大量文献均表明,静脉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末梢毛细血管血的准确性和重复性仍然较差。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减低,因此除少数不易取得静脉血患者外,原则上均应采取静脉血行血常规检验。
  4 概述血常規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的对策
  4.1 控制好測定的时间
  有研究表明,用EDTA抗凝的静脉血标本,在标本收集后8 h内(室温)检測,可得到最佳结果。白细胞分类可稳定6~8 h,但2 h后粒细胞形态即有变化,故做显徵镜分类者应及早分血片,如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准确数据,则标本可在2~81C的条件下保存24 h。EDTA抗凝的末梢血应至少在15 rain以后測定,因在这段时间内血标本中部分血小板有暂时聚集现象,可使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
  4.2 试剂方面的配套使用
  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最好用全自动分析仪的原装配套试剂,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要选择和溶血素配套的稀释液,其中溶血素的选择很关键,它直接影响到血细胞的检验质量。如质量不好,可造成溶血不完全,使白细胞数假性增高,血红蛋白测定偏低;另外,也可能会使白细胞明显变形,直方图异常,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不准确,甚至不能进行分类计数。
  4.3 对仪器要校准正确
  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除了測定仪器的定期保养外,还要定期进行仪器的校准。校准前应彻底清洗管道,去除残留血液吸附的蛋白和纤维等, 然后测定试剂空白,本底要符合要求。检査标准物,在仪器上测定标准物11次,第1次数据不用,从第2次到11次,计数均值、标准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测定结果必须达到标准要求。
  5 概述血常規检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的对策
  5.1 确定病人是否需要复查
  中华医学检验学会规定,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都应进行显微镜复查。①血细胞计数结果明显异常:WBC< 3.Ox 109/L 或 >20 x 109/L,血红蛋白<30g/L,血小板<5 X10S/L。②血细胞直方图异常: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任何一个直方图的峰值出现偏移。③出现警示信号。
  5.2 检验结果各参数要分析好
  检验结果出来后,需结合各参数进行准确分析,才能提供精确的报告,当红细胞直方图峰值左移时,应观察血涂片,检查是否红细胞体积偏小,再结合MCH分析是否有血色素含量减少;当峰值右移时应观察血涂片,检查是否红细胞体积偏大,结合MCH分析是否有血色素含量增加。
  总之,血常规临床检验及其结果对患者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的意义,为此,必须要规范使用血液分析仪,规范血常规操作过程,提高标本质量,保证血液质量、剂量、控制采血时间以及对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的控制,综合检测结果,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充分发挥血常规检测的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27(8)=483-487.
  [2]马洁,陈丹齔黎永新.急诊血细胞检测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中华检 SsS学杂志,2010,27(8) :535-536.
  [3]李燕平.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28(2) :219.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了解孕妇对保留脐带血的认知度及影响脐带血保留的因素。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经统计学处理数据后分析结果。结果:共收到有效问卷446份。对脐带血的了解,84.08%被调查者表示"听过,但不是很了解";对脐带血临床应用的认识,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对脐带血治疗"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肿瘤疾病方面 比较了解;对选择"不会保留脐带血"的193份数据继续调查,43.15%被
锡为中等毒性,有机锡化合物的毒性较大.在食品工业上,以锡为容器和包装材料,使用普遍,为了防止食品污染,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对锡的测定很有意义.锡的测定方法很多,一般有苯芴
【摘 要】 目的:了解皮肤病患者主观幸福感,确认其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皮肤病患者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以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在长春市解放军208医院住院的皮肤病患者75名,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皮肤病患者主观幸福感指数得分为5.11±2.44,社交焦虑为平均得分为29.72±5.09,主观幸福感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
目的:探讨TIMP1基因表达多态性与汉族人群侵袭性牙周炎(AP)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汉族重度AP女性患者36例及35名无牙周炎女性对照者的牙龈组织,采用标准酚-氯仿抽提法和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