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为失去金钱而歌唱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yyqq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早就知道欧洲的一个名言:少女为了失去爱情而歌唱,商人却不会为了失去金钱而歌唱。
  七十年前我就感到了一点狐疑:一沾了钱,就没有了歌曲和感情了吗?沉醉于歌唱与情爱的少女,只喝西北风,行吗?
  据说金钱是有铜臭的,语出《续汉书》,说的是花钱买了官位,连儿子都告诉爹爹受到了舆论之讥讽。卖官鬻爵,其臭自不待言。
  还有铜臭对墨香,铜臭对书香的说法,可以讲得通。但传统文化中也有书中自有万石粟之语,说明书香与铜臭也有互补与相生的一面,不一定要将二者完全对立起来。
  用爱情的美丽来贬低或否定金钱,则未必说得通。荀子曾经断言,一个邦国里,如果太重视工商业,就必将变成一个穷国。这里,重农的思想当然可爱,但是轻工商的思想,则太古旧了。
  爱情是人的欲望和梦想,是人生的向往和需求,是快乐与幸福的要素,也是纷争和纠结,痛苦和某些罪孽的来源。金钱则是事功的报酬,劳动的报酬,是社会生活与物资交换的媒介,是经济生活的数据化,是事业规模与进展的符号化。真正的企业家关心的并不是一己的消费、炫耀、贪欲、花销,而是事业的整体状况。商人也是有自己的境界的,也可以按冯友兰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说来划分层次。如果大企业家的人生进入了道德与天地境界,他当然要歌唱,要吟咏,要慈善,要环保,要写作,要提升再提升。例如恩格斯也经商。
  尤其是一旦企业受挫,他更有可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诗化、文学化、圣化、哲化。南方有个朋友,先是仕途受挫,改为赴港澳营商,最近又出起谈诗歌的书来了,不出所料,他的营商确不顺利。

一代文学大家讲述的“作文之书”


  我是赤着脚走路的那种人,路上没有红毯,只有荊棘。中年以后整理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生了一个疑问:当年走在路上,前面明明有荆棘,为什么走在前面的人不告诉我呢?前面有陷阱,为什么没有人作个标记呢?前面有甘泉,为什么去喝水的人不邀我同行呢?经过一番研究,我知道一般人在这方面是很吝啬的。于是我又衍生出一个想法:我一边赤脚行走,一边把什么地方有荆棘、什么地方有甘泉写下来,放在路旁让后面走过来的人拾去看看。
  ——王鼎钧
  《〈古文观止〉化读》 定价:48.00元
  《作文十九问》 定价:30.00元
  《讲理》定价:38.00元
  《文学种子》 定价:36.00元
  《作文七巧》 定价:32.00元
其他文献
记得纪伯伦的《先知园》中有一则故事:一只海蚌说,“我身子里面有一颗东西,很痛。”平凡的日子,的确心中没有沙子,有的只是平常的欢喜,平常的烦恼,平常的忘却。然而有一天,忽然起风了,浪卷过来,你翻个身,呛了一口泥沙,你也是迫不得已,或许赶紧打个喷嚏就把沙子吐了出去;或许你从此磨损着心灵,把痛苦渐渐包裹了,孕育成温润的珍珠。大海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在某个地方隐藏着某颗心灵的泪滴。  在我看来,法国当代作家
一  鲍里斯·亚历山大洛维奇·瓦西里耶夫(Борис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Васильев,1899—1937),汉名王希礼,一八九九年十二月出生于圣彼得堡职员家庭,一九二二年毕业于彼得格勒大学(一九二四至一九九一年称列宁格勒大学,现称圣彼得堡大学)社会科学系中国部,一九二一年开始在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亚洲博物馆工作,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任苏联驻中国总领事馆秘书和武官秘书。王希礼一九二七年回
在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话语谱系中,大同与小康是一对来源于中国传统却一直活跃着的重要概念。在《礼记 ·礼运》中,大同之世是在小康之世对三代的怀想与追摹。近代思想家如康有为在重新阐释《礼运》篇和 “三世说 ”时,结合进化论思想,将大同阐述为小康之后的进化。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小康与大同仍然是一对重要的政治概念。随着中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同成为越来越多被提及的概念。  康有为的《大同书》是大同
去年初回大陆时,老朋友们聚会,竞马悄悄地来了。自二○○三年在巴黎分手,一晃四年,知道他一直在国内耕耘着歌唱的田地,辛劳而执著。这次相见本有很多话题想谈,但我去国十七年,偶一回家,朋友云集,竟没有充裕的时间和他细谈。只在酒痕灯影中听他说起眼下正考虑出一盘中国艺术歌曲集。我心极喜,想这当然是很好的着力点。眼见大轰大鸣之下,歌唱艺术的细流濒临枯竭。我们将面对没有歌唱只有喧嚣的世界。深夜思之,痛彻肺腑。 
二00八年夏天,受一家艺术机构委托,我和另外三位朋友到青海考察采风,曾在德令哈、循化、玉树等地短暂逗留。记得是在循化县,我们访问了当地一所著名的藏文中学,和校中师生有过一次座谈。其中,有位藏族老师喜欢写诗,且谈锋犀利,视野开阔。不知怎的,他提起海子《日记》一诗的著名结尾:“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日记》写于一九八八年七月,那年夏天,海子第二次去西藏漫游,途经青海德令哈之时,写下了这首
傻丫:同您说些我读京中报章的过时见闻。  台湾作家龙应台带两个稚子来北京度假,有什么收获?“北京印象之一”是《吵架》,登在上海《文汇报》一九九三年十月三十一日第五版,写她从走下飞机就开始的吵架经历,写她的七岁儿子的心灵震撼,不动声色的文字有直入人心的深刻。  好事的《中国青年报》十一月九日也登了这篇文章,改题为《在北京被吵架》,标题过于直露,但“被”很传神,说《中国青年报》“好事”实是因为报社后来
汪晖和艾尔曼的学术对话    汪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艾尔曼(Ben-jaminA.Elman),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下面所  记,是他们在一九九三年五月的一次学术对话的摘录。    汪:艾尔曼先生,您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多年,我们很想听听您在这方面的主张。  艾:我研究中国思想史,主张“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也就是把思想史同经济、政治、社会的背景
《十月围城》散场在即,敌我双方奋力厮杀、几经缠斗,牺牲了数十条性命后,神秘的中山先生终现真容,告诉我们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此语的确切出处笔者至今尚未找到,盼有识者教我,但能归入中山名下应大致不差。如推演其内在逻辑,实是列宁革命论中“为求达到目的,不得不付出代价”的中国版本。因此这套逻辑适合于职业革命家的宣传与鼓动,如比照辛亥革命的历史实态,则颇有些不相凿枘
读《老子》难,懂《老子》难,行老子之道,则难乎其难。玄之又玄的老子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异数”,推崇者多,行之者寡。所谓“百代犹行秦政法”,历史上老子之道实际上并不为大多数雄心勃勃的统治者效法,更多成为文人雅士的“出尘之想”,或者是乱世纷纭中的选择性安慰剂。人类发展到现在,展现出积极进取、日益强大的力量,对老子“动反用弱”“抱朴见素”“无为而治”等思想形成现实的抵御屏障。老子哲学高深莫测,有较强的思辨
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西域四》“默德那国”条载:“隋开皇中,其国撒哈八撒阿的斡葛思始传其教人中国。”默德那国即今麦地那,撒哈八撒阿的意为圣门弟子。斡葛思也被翻译成“斡葛思”“宛葛思”“斡歌士”“斡葛斯”“旺各斯”“万尕斯”“挽个士”等,所传之教为伊斯兰教。  隋大业六年(六一0),穆罕默德于麦加公开传教,斡葛思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应在此之后。隋开皇中(五八一至六00年)“始传其教人中国”明显与事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