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新课改形势下构建有效课堂的研究。如何构建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发展,展示自我的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是我们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另外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怎样高效率地充分利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在知识、思维、情感等方面获得提高,使其潜质最大限度地被发掘激活,这应该也是我们应探讨的问题。
针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特点,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老师教活,让学生学活,培养出对生物课程感兴趣的学生,是创设构建有效生物课堂的最终追求。我对创新教学,构建生物有效课堂有以下不成熟的、有待实践验证的构思。
1.创设生活情景学习:教师根据所学内容,为教和学设定一个学习环境和情景,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感情,调动所有学生的求索热情,活跃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挖掘潜能,使其全部情绪融入到有关的学习中去。
2.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可以大胆借鉴企业营销中的“团队精神”,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培养训练学生的协同能力,团结合作精神。
3.学生自主学习:“先学后教”是构建有效生物课堂的一个方式。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改变应试教育中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我们教授新课之前,可以提前让学生借助教科书,学习资料进行自学。让学生自己动手,提出问题后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求知。
具体课堂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提出问题:是课堂学习的进行阶段。实际上课堂学习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高质量的课堂学习应该是在过程中温故知新,学以致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学习、发扬团队精神、强化竞争意识、鼓励个性发展、激励创新.具体操作原则为:有中心,舍得放,收的住。
1.(中心点):以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中心点,以学生为中心。
2.(舍得放):在释疑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思维空间和任意飞翔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各执一词,允许“标新立异”,激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把全部情绪融入到所学内容之中。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才能、训练能力的机会,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个性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发挥的学习环境,奋发向上、积极参与、竞争进取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提供适宜成长的“土壤和温度”。
3.(收的住):在实际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形象化为主持人、教练、导演,具体化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疏、导、引。知识盲点、思维盲点、情感盲点需要疏导,学习方法、学习途径、做人之道需要引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和育人这一基点,教师要像一个高超的放风筝者,既能放得开,做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又能收的拢,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如何从教育的规律出发,教之有方、导之有径,做到如同散文一般“形散而神不散”。这种把握度,需要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
二、收获成果:是课堂学习的深化阶段。每堂生物课下来,我们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这是至关重要的。在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审美、品德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甚至明显的收获。这些收获它包括一点心灵感悟,一次思想灵感的闪现等等。这些点点滴滴其实都是学生的收获。任何的进步,对学生的成长都是巨大的激励和鼓舞。经常处在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的学习欲望会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成功的体验,一种终生的需要。
在学习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自己不再是张嘴被填的鸭子,而应该是一个如饥似渴的求知者,需要在知识的海洋里积极汲取、在求知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掌握足够的知识。 同样,每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必须找出自己的不足。学生承认不足,才能自我完善,寻求发展,这也是一种收获。总结经验,矫正失误,克服弱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三、提出质疑:质疑是课堂学习的延伸阶段。但又是容易被忽视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求异的过程中寻求发展。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他的话一语道破了质疑在教学中的作用。在生物教学中对书中的难点、要点、观点进行质疑,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启发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节教学中的难点、要点,有意识地质疑,引导学生释疑突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有效的生物课堂不仅仅取决于几个固定的因素,它是多元而复杂的。构建有效的生物课堂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层层深化的命题,它需要我们生物教师在实践中去不断探索、思考、总结,再探索、再思考、再总结。它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生物教师永远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