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探析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fly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当下,“公民教育”已成为热议话题。为了深入浅出地探讨这一话题,本期《专题策划》,我们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撰文,从理论到实践,从外国到中国,力求从不同角度探析“公民教育”,以飨读者。
其他文献
“眼高手低”这个词多为贬义词,意思是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做不到。其实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指做人眼界要开阔,目标要远大,做事情要低下头来,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做工作。笔者更喜欢这个词的最初所指,因为它揭示了许多人生哲理,给人灵感与启迪:唯有“眼高”,才知道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唯有“手低”,才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深刻含义。培养青年教师也要“眼高手低”,
教师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成人学习者,如何根据教师的这一基本特点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的经验交流、问题讨论和实践改进搭建有意义的同行互助学习平台,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2016年4月,湖北省襄阳市教育局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首批“襄派教育家”培养对象高级研修活动。本次研修历时15天,分集中研修和跟岗实习两个阶段,旨在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襄派教育家”。本刊特别邀请参与
1926年10月9日,教育家陶行知来到位于无锡河埒口的开原乡立第一小学(育红小学的前身,以下简称开原小学),视察一整天,回去后,撰写了《无锡小学之新生命——开原乡立第一小学生活记》,向中国教育界推介这所学校。90年后的今天,重温开原小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其意义不言自明。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  我国近代教育自清末起步,到20世纪20年代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因种种原因,教育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部分,班级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班级管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对小学的管理直接影响着小学生未来的发展。然而,从小学班级管理现状来看,班主任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日常事务,但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偶发事件的发生率不高,所以班主任很难凭借经验处理。但是,偶发事件又有它发生的必然性,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此,笔者针对偶发事件的特点来提出一些处理的措施。  一、偶发事件
本刊讯 2016年11月5日,借由“中国—卡塔尔友好文化年”契机,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首次登陆中国,与中国民间教育智库—21世纪教育研究院携手,在北京联合主办以“创新促进公平”为主题的“WISE-LIFE中国教育论坛”。 WISE首席执行官斯塔夫·伊安努卡(Stavros N. Yiannouka),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突尼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信息通信技术部部长斯利姆 · 凯布
又是一年毕业季,看着学生们渐远的身影,不禁想起自己职业成长道路上的4位恩师。钱理群先生有一篇文章,是“漫谈大学之大”,想想自己的每一位恩师,何尝不“大”,大到一个教诲足以影响我的一生。所以,我想随着思绪跟大家分享“吾师之大”,算是对自己过往的梳理,更是鞭策。  一、吾师之大,大在技艺精湛的教学功底  1993年秋天,在洒满银杏叶的校园里,师从苏世荣老师的我开始了崭新的教学生涯。听苏老师讲课,只见苏
1997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进行学科优化和组织机构调整,为加强遥感基础研究,李小文研究员从遥感图像处理研究室调到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工作。当时我国遥感应用发展很快,在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计划中,连续把遥感列为攻关项目,但在国家最大的基础研究计划—“攀登计划”中,还没有一个遥感项目,遥感应用定量化的“瓶颈”亟须突破。  由于小文研究员在遥感基础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和
我们秉持这样的观点:学校才是课程生长的地方。我们追求这样的理想:让课程更适应学生的发展,更焕发教师的个性。  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这是学校的文化使命。使课程从国家一统走向学校为本,可以说是课程设计的“一度回归”。在此基础上,去除学校功利色彩,使课程走向学生为本,则可以说是课程设计的“二度回归”。  2006—2011年,正值东莞新课改蓬勃发展时期,在东莞市政府和东莞教育局的大
班主任工作是一种思想者的工作。每一届学生、每一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特点,针对他们的特点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也许会离成功更近一些。  光阴荏苒,寒暑易节。倏忽间,毕业已近20年。这些年,我一直在班主任这个普通而又美好的工作岗位上坚守着。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我体会着为人师的艰辛与劳累,但更多的是收获成功的喜悦。  高中班主任的工作看似一成不变,事实却不尽然。如何让学生在3年的高中生活中过得充实、有意义,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的“全人课程”从根本上把握了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天性的互动关系,让学校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  我校拓展课程中的“一些文雅气质”课程,就是播种诗情、收获诗意的课程。它是语文学科的拓展延伸,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其课程目标是:通过诵读一定数量的诗词、名句、名篇名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生境界,涵养儒雅气质。我们的做法是“新经典,新诵读”,让学生在读、唱、吟、舞中优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