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初三语文复习是建立在应考升学的基础目标上的,其核心在于复述学生于初中阶段的所学知识,重新架构知识系统,有计划地展开语文知识技能训练,借以促进学生应用及知识迁移效率。就此,笔者认为,初三语文复习作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应更着力于知识跨度的把握,借助于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做到取长补短,综合提高。
一、夯实基础,深入理解、牢固掌握各知识点
所谓“点”的复习,就是要掌握课程标准与考纲中所提到的:应考查对于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情况,以及应用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取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换言之,无论是综合考查抑或实际运用,最关键、最基本的问题仍是要紧扣教材知识点。
以文言文的复习教学为例,教师就应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进行再梳理。这主要是由于根据意思读准字音,实质上等于牢牢地把握住文言词的灵魂。再次阅读该课文时,随着心中的默念声,字形、字义也能随着闪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送东阳马生序》,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句中的“假”“遗”就可以着重把握,使学生加深记忆。而在文言文复习中,梳理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同样是帮助学生感知课文、把握作品灵魂的重要步骤。学生在把握文章全貌的前提下,才能使对段、句、词的内涵理解存在依托,并逐步形成判断意识。《曹刿论战》一文即可从标题梳理出战胜条件、原因;从文眼“远谋”梳理出取信于民,把握战机等问题。总之,在学生在了解知识点本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明晰其内涵和外延,力求做到深入理解、牢固掌握。这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前提与基础,基础是关键。
二、点动成线,理顺串活知识点之间的动态联系
此处所指的“点动成线”,具体而言,点是指分布于各章节的知识点,线则是指知识线索。在此前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基本理解与掌握了语文学习的各知识点,这一阶段教师应着力于指导学生梳理、串联知识点,通过点的互动使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知识链,以便于学生的分散记忆与灵活应用。
就语文复习而言,教师可将复习线索归纳为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五部分。初中语文的诗词鉴赏复习,教师即可结合教材内的30首古诗词与11首推荐篇目,按主题进行总结归纳,如送别诗,劝勉友人乐观开朗,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就包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首;即景抒情的言志诗如《登飞来峰》《望岳》《使至塞上》《观沧海》,其中的名句尤其应要求学生深刻把握。当然,教师也可选取如诗词意境理解、艺术特色赏析等作为切入点,开展由点及线的专项复习。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分散、零碎的知识点有序有计划地整合起来,使原本相隔离的的内容在有条不紊地串讲下,抽丝剥茧般地展示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条理化的知识线索,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升华。
三、线动成面,在知识线索基础上构成知识板块
与知识线索的串讲有所差异的是,线动成面是要将条理化的知识线索加以衍射,在知识点、线的纵横联系中扩展为专题讲座,形成知识板块,使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同样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和长期记忆,具体、系统,且较易达到教纲要求。
一是通过知识线索的不同组合,形成类别不一、覆盖广泛的专题。根据测试反馈的学生复习情况,教师可灵活处理知识线索的处理,有计划、有规律地加以组合或突出。如文言文阅读专题就应针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翻译等重点进行跨教材、扩展课外选修文本的专题复习。二是突出专题中学生的易错、难懂问题,使学生在该知识面的综合反应表现的更为完美。就以文言实词的理解为例,词类活用问题是学生经常遇到又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的“市”,“君将哀而生之乎”中的“生”都是历年中考的惯用题型,教师可精选练习题,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热点性的训练题,力争突破、彻底消化专题重难点。三是在专题学习“串、讲、练”的基础上,紧扣其中的关键问题,提取反映知识点、知识链间内在联系的骨架和精髓,形成知识网络。
中考是战场,初三语文复习是战前准备的一部分,考前的复习准备终究要依赖于日常的知识积累,关键在于人。复习时教师要妥善处理好“天时”——学科复习的协调,“地利”——教材因素,“人和”——师生共同努力,真正做到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复习取得预期效果,中考取得可喜成绩。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夯实基础,深入理解、牢固掌握各知识点
所谓“点”的复习,就是要掌握课程标准与考纲中所提到的:应考查对于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情况,以及应用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取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换言之,无论是综合考查抑或实际运用,最关键、最基本的问题仍是要紧扣教材知识点。
以文言文的复习教学为例,教师就应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进行再梳理。这主要是由于根据意思读准字音,实质上等于牢牢地把握住文言词的灵魂。再次阅读该课文时,随着心中的默念声,字形、字义也能随着闪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送东阳马生序》,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句中的“假”“遗”就可以着重把握,使学生加深记忆。而在文言文复习中,梳理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同样是帮助学生感知课文、把握作品灵魂的重要步骤。学生在把握文章全貌的前提下,才能使对段、句、词的内涵理解存在依托,并逐步形成判断意识。《曹刿论战》一文即可从标题梳理出战胜条件、原因;从文眼“远谋”梳理出取信于民,把握战机等问题。总之,在学生在了解知识点本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明晰其内涵和外延,力求做到深入理解、牢固掌握。这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前提与基础,基础是关键。
二、点动成线,理顺串活知识点之间的动态联系
此处所指的“点动成线”,具体而言,点是指分布于各章节的知识点,线则是指知识线索。在此前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基本理解与掌握了语文学习的各知识点,这一阶段教师应着力于指导学生梳理、串联知识点,通过点的互动使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知识链,以便于学生的分散记忆与灵活应用。
就语文复习而言,教师可将复习线索归纳为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五部分。初中语文的诗词鉴赏复习,教师即可结合教材内的30首古诗词与11首推荐篇目,按主题进行总结归纳,如送别诗,劝勉友人乐观开朗,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就包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首;即景抒情的言志诗如《登飞来峰》《望岳》《使至塞上》《观沧海》,其中的名句尤其应要求学生深刻把握。当然,教师也可选取如诗词意境理解、艺术特色赏析等作为切入点,开展由点及线的专项复习。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分散、零碎的知识点有序有计划地整合起来,使原本相隔离的的内容在有条不紊地串讲下,抽丝剥茧般地展示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条理化的知识线索,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升华。
三、线动成面,在知识线索基础上构成知识板块
与知识线索的串讲有所差异的是,线动成面是要将条理化的知识线索加以衍射,在知识点、线的纵横联系中扩展为专题讲座,形成知识板块,使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同样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和长期记忆,具体、系统,且较易达到教纲要求。
一是通过知识线索的不同组合,形成类别不一、覆盖广泛的专题。根据测试反馈的学生复习情况,教师可灵活处理知识线索的处理,有计划、有规律地加以组合或突出。如文言文阅读专题就应针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翻译等重点进行跨教材、扩展课外选修文本的专题复习。二是突出专题中学生的易错、难懂问题,使学生在该知识面的综合反应表现的更为完美。就以文言实词的理解为例,词类活用问题是学生经常遇到又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的“市”,“君将哀而生之乎”中的“生”都是历年中考的惯用题型,教师可精选练习题,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热点性的训练题,力争突破、彻底消化专题重难点。三是在专题学习“串、讲、练”的基础上,紧扣其中的关键问题,提取反映知识点、知识链间内在联系的骨架和精髓,形成知识网络。
中考是战场,初三语文复习是战前准备的一部分,考前的复习准备终究要依赖于日常的知识积累,关键在于人。复习时教师要妥善处理好“天时”——学科复习的协调,“地利”——教材因素,“人和”——师生共同努力,真正做到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复习取得预期效果,中考取得可喜成绩。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