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将沉醉换悲凉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xi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已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多年,解读此文的文字也可谓汗牛充栋,但从笔者所查阅的资料来看,有一个问题似乎说得比较模糊:郁达夫笔下北平的秋为什么会有悲凉之气?本文对此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形成了自己的结论。
  【关键词】故都的秋悲凉之气成因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到北平,在那里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于八月十七日写下了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文章一开篇就直接抒怀:“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将苦涩的情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这种艺术境界就体现在对“清”“静”“悲凉”的描述之中,同时,这也是客体与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都感受得到并写得出的,但“悲凉”却恐怕只有像郁达夫这种具有士大夫倾向的读书人才能体会得到并写得出了。
  《故都的秋》表达的虽然是对北平之秋的无限向往与眷恋之情,但隐隐的悲凉之气却弥漫于全文,这种“悲凉”已不单单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更是郁达夫整个的人生感受。
  那么,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上面的这种“悲凉之气”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这是故都的秋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
  无论是租住的破屋、长有牵牛花的破壁和疏疏落落的秋草,还是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和渐凉的秋雨,在给人以十足“秋味”体验的同时,又处处传递着“萧索”的悲凉之感。
  第二,这是黑暗的时代造成的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导致民生凋敝,知识分子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辗转千里至北平,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悲凉之感如影随行,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爱国文人,郁达夫有强烈的“祖国强大起来”的愿望,这在他1921年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沉沦》中早有体现,但当时的中华大地到处是满目疮痍的景象,心中的悲凉自不待言;苦苦的等待非但看不到任何好转的希望,反而愈发让人感觉到绝望,其悲情与日俱增。虽然郁达夫在首善之都的北平秋景中暂时得到了些许闲适,但这种积蓄已久的情绪还是以时代烙印的形式打在了秋的文字当中。与此同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表达的“悲凉”之感已经不仅仅限于他个人,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家国之悲、时代之悲。
  第三,这是郁达夫抑郁善感的个人气质的反映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在三岁时就成了孤儿。可以说,郁达夫是在单亲家庭的氛围中长大的,所以自卑情结早已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种子。郁达夫曾说:儿时的记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紧逼着我。因此,郁达夫在文章的末了也不忘用“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等与饮食有关的意象来将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对比。如果说儿时孤儿寡母的记忆是郁达夫自卑的源泉,那青少年时期留学日本的经历,则使他的自卑之感与日俱增。一方面是远离故土的孤独之感,一方面是异国他乡的寂寞之情,他在留学过程中饱受歧视,这更加重了他的自卑情结。与此同时,他的两位兄长也在无形中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是长兄郁曼陀,本来儿时就已经充当了长兄为父的角色,对郁达夫要求极其严格,更为重要的是,当时郁曼陀已经是北京地区法律界的知名人士,郁达夫一直把长兄当作自己的偶像和赶超的对象,但当时的郁达夫,不但在自己擅长的诗文上不能超越兄长,在经济上也要依赖郁曼陀,郁达夫对此也做过近乎疯狂的抗争,一度甚至扬言要和郁曼陀绝交。另外,《故都的秋》也很好地体现了郁达夫创作的自传性的特征:文中“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不正是郁达夫的一贯打扮吗?这是个人形象在作品中的投射,但其根源还是在于他的抑郁善感。
  第四,这和郁达夫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1934年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故都的秋》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杭州的酷暑让郁达夫经青岛辗转来到阔别十余年的北平,在再一次饱尝了故都秋味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是,静则静矣,悲凉之意却总是挥之不去。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矣。”人的情感是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变化的,春景使人畅怀,秋色令人感伤。而郁达夫又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传统知识分子,所以,他从心底生出了“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隐含了深沉的悲凉之感,这也是他内心深处“悲秋情结”的最好注脚。
  第五,这和郁达夫所遭遇的情感危机有关
  可以说,郁达夫感伤的源头,正是被摧折的女性之美。郁达夫是在幼年丧父的不完整家庭中长大成人的,他的两位兄长从他刚懂事起,就长年在外求学。严格说来,他的少年时代几乎是在清一色的女性圈子中度过的。这一经历对郁达夫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可以这样说,女性的爱是推动郁达夫奋斗、创造的动力所在。郁达夫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若能得到王女士的爱,那么此后的创作力更要强些啊!人生还是值得的,还是可以得到一点意义的。日记中提到的王女士,指的就是郁达夫在写《故都的秋》时的妻子王映霞。郁达夫对于这位当年号称“杭州四大美女”之一的王女士的追求过程,可谓是艰苦卓绝的,让人庆幸的是,在郁达夫的强大攻势下,有情人得以终成眷属。但到了1934年,这对神仙眷侣却遭遇了“七年之痒”的感情危机(郁王是1927年正式结合的):郁达夫全家于1933年从上海举家迁往杭州,这对于王映霞来说,是回到了娘家,她在这里有着广泛的人脉,所以经常出入于各种场所,尤其热衷混迹于上流社会,并算得上是如鱼得水;而此时的郁达夫,却是另一番天地:创作上陷入低潮,仕途也不如意。更让郁达夫难以接受的是,王氏非但不能给他任何安慰和鼓励,反而有红杏出墙的迹象。敏感的郁达夫也隐隐察觉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后来事情的发展也印证了郁达夫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因为他和王映霞的婚变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所以,我认为,郁达夫之所以在1934年盛夏不惜辗转千里到北平避暑,这和他想暂时离开杭州那块伤心地不无关系,虽然此行王氏也跟着。当然,郁达夫心中的悲凉之感是可想而知的了。也许正是因为他离开了杭州那块是非之地,并在故都的秋味的浸染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才会发出“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感慨。显然,郁达夫是极不愿意再回到杭州的了,这也无怪乎他要逃离南国而千里迢迢去北国品尝秋味了。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袁庆丰.《郁达夫传》,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 王自立、陈子善.《郁达夫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鼎湖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传统教学中,教师困囿于书本知识,割裂了生物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乏味。我们高中生物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开展生活化教学,使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生活化,能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活 有效教学  传统的生物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钳制,教师迷恋于对考分的“追逐”,将机械重复当作“巩固”,将课后苦练当作“题海”,死记硬背当作“强化”,学生
【内容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2001年设立至今,仍无法成为一门常态课。究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不外乎有两个:第一,是应试的功利思想的影响。第二,是薄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笔者认为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除了必需的由上自下的,全面、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知识培训和及时跟进的专家指引以外,还应该依托学科教学,坚持走本地特色之路。  【关键词】应试的功利思想 专业知识薄弱 学科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针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性学习 高中生 整合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中生而言十分重要,这关乎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该予以重视。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会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出现心里不健康的问题。以往,高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对于和
教育界有一个共识:“一所好学校的形成必有一位好校长的存在”。校长乃一校之“魂”,校长的管理理念和方略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发展,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而校长的管理理念是否先进,管理方略是否奏效等都会受到校长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想要形成出色而又独特的教育思想必须要坚持学习,与时俱进。时代的发展也正呼唤先进的教育思想。那么,先进的教育思想该向何处寻?借用俄国作家契可夫的说法,他认为人应当有三个头脑:生来一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美术教学具备人文特点,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最大程度的开发其“背后的故事”,将美术作品带入到相关的民族文化、社会文化、历史文化中进行鉴赏,如此才能促使学生对美术课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文首先对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特点及文化情境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教学背景中文化情境的融入、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博物馆及自然资源的加入三方面阐述了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文化情境开发策略,对中学美术课的教学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新课程改革也充分突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为了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推行探究性学习就成了广大教师的一个极佳的选择。本文针对初中化学教学对学生资助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出简要探讨。  【关键词】初中化学 自主探究 能力培养  所谓“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通过主动发下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2.揣摩、品味语言,进而体会到作者对故土的那份炽痛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  【教学难点】揣摩、品味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炽痛的情感世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的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内容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写作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合理使用初中牛津英语教材中的Task版块来引导学生写作呢?本文以七上Unit5 Task为例,从课堂教学设计来看如何合理设计Task版块教学环节来引导学生写作。  【关键字】Task版块 教学设计 英语写作  写作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命题中占20分,显而易见,无论从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方面来说,还是从英语考试方面来说,写作
如何处理教材,向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常常被我们看作两个相悖的概念,“用教材教”常常被看作高明之举,“教教材”就显得等而下之。但我始终认为,如果不处理好教材,那么“用教材教”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显然,用教材教是使学生能以教材内容为原点发散思维,提升语言技能,开阔文学视野,教教材则首先要求理解相应文本内容、情感、写作技巧等基本问题。以小说的教学为例,教教材首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成功的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人物身份,刻画人物性格,披露人物灵魂,表现人物命运,彰显艺术魅力。  一、用对比手法描写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没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