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该把“根”留住。“根”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来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从叶老的话语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语文教学的“根”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新课标的实施中不乏许多伪东西,语文在种种非语文手段的掌控之下,忽视语言文字训练的现象在各类公开课和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均屡见不鲜。
  一、纯粹的奖励
  奖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更为重要,适当的奖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荣辱感,树立自信心,能促进学生努力向上。奖励的难点在于适度,不可滥用。有些教师奖励学生只在形式上搞花样,如课堂上不惜金钱,购来奖品对学生进行“刺激”。奖品更是五花八门:小红花、小红心、奖状,更有桔子、雪梨、苹果……开场白是:“老师这里有许多小红花,是奖给那些勤思考、敢发言的聪明同学的,你们想得到吗?”顿时,孩子们心花怒放,举手如林。而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忙于发奖品,学生忙于领奖品。一堂课40分钟,其间学生又有多少时间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况且每堂课都得“意思意思”,有些学生纯粹为奖品而学习,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习动机不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不利。
  二、枯燥的表扬
  表扬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的肯定和赞美。适当的表揚,不但可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增强进取心和荣誉感,而且能引发其他学生羡慕、向往的心理,推动其他学生向被表扬的学生学习。但实际情况是许多课堂表扬多批评少,甚至是纯表扬不批评。为了讨学生欢心,教师频繁地称赞道:“答得真好!”“真不错!” “你就是神童。”“你真棒。”“你回答得十分精彩。”“你读得比老师好……”或者是教师给学生指令:“表扬他”,学生们异口同声:“×××呱呱叫,向你学习……”一堂课下来表扬声不绝于耳。有的学生欣喜若狂,有些学生晕乎乎,全然不知东西南北,哪还顾得上老师讲什么?课堂中充满着这样机械的、枯燥无味的表扬,学生又能获得多少知识,提高多少能力呢?
  三、刻意的包装
  包装只是一种形式,形式只有服务于内容,才能起到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训练这个目标而刻意地包装。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学校、老师的重视。有些课例“十八般武艺”全用上,叫学生看了眼花缭乱。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就放了VCD数十次,播放歌曲十余首。这种课学生只顾看“电影”,没有思考的时间和余地。这种滥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学,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而且耽误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一堂课中,文本研读淡化了,语言文字训练不见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冲掉了,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这种语文教学无疑走入了误区。著名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就应该删繁就简,去尽浮华,返璞归真,扎扎实实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实实在在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课,要把“根”留住!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口头应用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用恰当的时机与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可见,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游泳的实践中学会游泳”,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注重的仍然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忽视口语训练。为此,我尝试实行每节语文课前的“五分钟口语”活动,让学生摆脱开口说话难
突如其來的疫情让我们意识到,免疫力是健康的基石。本期从运动、饮食、心理和皮肤四个层面为你解析如何全面增强抵抗力,构筑最强防护网。
绘画是人类交流思想的一种语言,是特殊的没有固定规范的一种表达手段,它反映着画作者当时的情绪和心态。儿童绘画则是孩子们纯真思想和强烈感情的融合,表达更为直率,寓意更为丰富,是儿童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是对他人的一种诉说,也是表明他们自身存在的一种方式。因此,艺术教育应着重于艺术情感、兴趣、个性等方面的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艺术领悟能力和表现力。  一、培养学生大胆尝试、敢于创造的精神  “大胆地画出
新课标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做学习识字的有心人,见到什么字,就认什么字,并自觉和同学交流识字方法与成果。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发挥创造性,尤其要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使学生变被动的“要我识字”为主动的“我要识字”。    一、课前预习生字    学生课前预习生字是很重要的,也是识字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
“真实”并不是热衷于造梦的时尚界偏爱的词汇,但对于ISABEL MARANT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注解。  摄影:王海森  与Isabel Marant接触过的人,很难不被她的性格所打动。尽管久居巴黎,但她的身上有一种阳光雨露浇灌而成的自然魅力。这份魅力既来自随意盘起的发髻、素面朝天的脸庞与简单舒适的穿着,也来自交谈时略微倾向对方的身体、时刻上扬着的嘴角与写满了真诚的眼神。即使在陌生国度面对第一次见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七组教材内容,以中国近代史实为依据,讲述中国曾经的百年噩梦,从而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沧桑历史和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争取民族独立、祖国解放、人民自由的可歌可泣事迹。教学本组课文,应该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帝国主义者侵略我们祖国的罪恶本质,用心去感受祖国的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不屈抗争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然而,在实际教学的思维认识
所谓学困生,即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而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学生。辅导、转化学困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辅导、转化学困生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数学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一)记忆力差  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普通学生要多。因为他们的记忆往往属于机械记忆,数学知识的本身具有连贯性,如果边学边忘而导致知识脱节,后面的学习就
《认识线段》是一节概念教学课,重视对概念本质意义的理解,应是教学的重点。要透彻理解一个概念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感悟,引领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并在应用中将认识深化。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结合特级教师魏洁老师执教的《认识线段》一课的流程,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印象:生活中的线段  【教学回顾一】 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教师出示一段毛线并拉直,告知学生: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实施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小学英语教材设计,我们教育者应通过正确、有效的评价。一方面使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
多媒体技术凭借其突出的优势,在语文课堂中备受青睐,但是,如果使用的时机和方式不当,其效果就适得其反。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位老师教学伊始,就迫不及待地出示了多媒体课件:枝不繁叶不茂的大树上出现了几只鸟儿,他们起先都栖息在树上,然后陆续飞起来。单调的画面毫无美感可言,更与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