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该把“根”留住。“根”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来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从叶老的话语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语文教学的“根”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新课标的实施中不乏许多伪东西,语文在种种非语文手段的掌控之下,忽视语言文字训练的现象在各类公开课和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均屡见不鲜。
一、纯粹的奖励
奖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更为重要,适当的奖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荣辱感,树立自信心,能促进学生努力向上。奖励的难点在于适度,不可滥用。有些教师奖励学生只在形式上搞花样,如课堂上不惜金钱,购来奖品对学生进行“刺激”。奖品更是五花八门:小红花、小红心、奖状,更有桔子、雪梨、苹果……开场白是:“老师这里有许多小红花,是奖给那些勤思考、敢发言的聪明同学的,你们想得到吗?”顿时,孩子们心花怒放,举手如林。而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忙于发奖品,学生忙于领奖品。一堂课40分钟,其间学生又有多少时间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况且每堂课都得“意思意思”,有些学生纯粹为奖品而学习,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习动机不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不利。
二、枯燥的表扬
表扬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的肯定和赞美。适当的表揚,不但可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增强进取心和荣誉感,而且能引发其他学生羡慕、向往的心理,推动其他学生向被表扬的学生学习。但实际情况是许多课堂表扬多批评少,甚至是纯表扬不批评。为了讨学生欢心,教师频繁地称赞道:“答得真好!”“真不错!” “你就是神童。”“你真棒。”“你回答得十分精彩。”“你读得比老师好……”或者是教师给学生指令:“表扬他”,学生们异口同声:“×××呱呱叫,向你学习……”一堂课下来表扬声不绝于耳。有的学生欣喜若狂,有些学生晕乎乎,全然不知东西南北,哪还顾得上老师讲什么?课堂中充满着这样机械的、枯燥无味的表扬,学生又能获得多少知识,提高多少能力呢?
三、刻意的包装
包装只是一种形式,形式只有服务于内容,才能起到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训练这个目标而刻意地包装。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学校、老师的重视。有些课例“十八般武艺”全用上,叫学生看了眼花缭乱。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就放了VCD数十次,播放歌曲十余首。这种课学生只顾看“电影”,没有思考的时间和余地。这种滥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学,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而且耽误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一堂课中,文本研读淡化了,语言文字训练不见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冲掉了,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这种语文教学无疑走入了误区。著名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就应该删繁就简,去尽浮华,返璞归真,扎扎实实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实实在在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课,要把“根”留住!
一、纯粹的奖励
奖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更为重要,适当的奖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荣辱感,树立自信心,能促进学生努力向上。奖励的难点在于适度,不可滥用。有些教师奖励学生只在形式上搞花样,如课堂上不惜金钱,购来奖品对学生进行“刺激”。奖品更是五花八门:小红花、小红心、奖状,更有桔子、雪梨、苹果……开场白是:“老师这里有许多小红花,是奖给那些勤思考、敢发言的聪明同学的,你们想得到吗?”顿时,孩子们心花怒放,举手如林。而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忙于发奖品,学生忙于领奖品。一堂课40分钟,其间学生又有多少时间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况且每堂课都得“意思意思”,有些学生纯粹为奖品而学习,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习动机不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不利。
二、枯燥的表扬
表扬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的肯定和赞美。适当的表揚,不但可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增强进取心和荣誉感,而且能引发其他学生羡慕、向往的心理,推动其他学生向被表扬的学生学习。但实际情况是许多课堂表扬多批评少,甚至是纯表扬不批评。为了讨学生欢心,教师频繁地称赞道:“答得真好!”“真不错!” “你就是神童。”“你真棒。”“你回答得十分精彩。”“你读得比老师好……”或者是教师给学生指令:“表扬他”,学生们异口同声:“×××呱呱叫,向你学习……”一堂课下来表扬声不绝于耳。有的学生欣喜若狂,有些学生晕乎乎,全然不知东西南北,哪还顾得上老师讲什么?课堂中充满着这样机械的、枯燥无味的表扬,学生又能获得多少知识,提高多少能力呢?
三、刻意的包装
包装只是一种形式,形式只有服务于内容,才能起到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训练这个目标而刻意地包装。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学校、老师的重视。有些课例“十八般武艺”全用上,叫学生看了眼花缭乱。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就放了VCD数十次,播放歌曲十余首。这种课学生只顾看“电影”,没有思考的时间和余地。这种滥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学,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而且耽误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一堂课中,文本研读淡化了,语言文字训练不见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冲掉了,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这种语文教学无疑走入了误区。著名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就应该删繁就简,去尽浮华,返璞归真,扎扎实实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实实在在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课,要把“根”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