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荟萃

来源 :中学文科·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fe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攻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日:“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日:“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挠:阻碍。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因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1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旁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日:“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刺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日:“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唏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节选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
  讼: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 暴: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 谨:严格。
  D.姑息重荣不能诘。
  诘:追问。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荣“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追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己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的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举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 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1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非弗能正也,非常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爽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①鑱(chán):刺、刻。 ②熙:光明、兴盛
  ③临:统管、治理。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
  B.死不还踵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
  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人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四)(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虁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日:“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日:“非也,是已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
  C.失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1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 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
  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
  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
  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
  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
  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
  呰窳,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
  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
  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
  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
  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
  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
  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
  王之藩,供役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
  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
  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
  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
  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
  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
  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
  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
  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
  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
  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
  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
  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呰窳:zǐ yǔ,疏懒。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充:担任
  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遄:速疾
  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载:负载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包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书博鸡者事(节选)
  (明)高启
  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日:“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守,即诬守纳已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赀,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摔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日暮,至豪民第门,摔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 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注]
  ①袁:袁州路,在今江西宜春一带。
  ②臧氏之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指鲁平公宠臣臧仓,曾阻止平公见孟子。
  ③嗛(xián):怀恨。
  ④褫(chǐ):剥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自负年德,易之
  易:看不起
  B.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
  诚:果真
  C.至豪民第门,摔使跪,数之曰数:责备
  D.今姑贷汝
  贷:借给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鸡者一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B.袁州路长官施政,多有利民之举措,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然而他也因年龄大、品德好而自负,以致遭人陷害。
  C.臧使者因为袁守的一句话,而不惜滥用权力,以报私怨,实属狠毒暴横之人。
  D.博鸡者能够成名,是因为他见义勇为,既惩治了豪民,又为袁守申冤,并使臧使者被黜。
  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日:“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辨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辨。”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已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节选自陈其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57-671页,略有改动。)
  [注]①腥:同“癯”。②板:筑墙的夹板.此处用作计量单位。③擿:掷,此处指用尖锐之物插入墙中以检测墙的坚实度。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
  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12.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虽瘁腥,犹未有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先祖事略
  王士祯
  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子真,青州诸城试题荟萃人。
  始祖讳贵迁,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琊公。后避居城之曹村。为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瞑,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鳏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以为天作之合,遂令谐伉俪焉。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琅琊公五子,善人最少,性醇谨,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乡人呼之日“王菩萨”,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讳麟明,经官颍川王府教授。称颍川公。颍川为善人次子,生而警颖强记。于书无所不睹。十四补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多为士式。既后迁教授颍川王府。最至,疾作,期年而卒。志传称公内廉行修。人伦醇备。事大父琅琊公至孝,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高祖讳重光,字延宣。颍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部。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强直奉法,军民赖之。寻晋参议,守上谷。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窽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颍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 霁:明朗
  B.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
  数:屡次
  c.劝学兴行,为多士式式:榜样
  D.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以:凭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琅琊公的婚姻颇有传奇色彩,夫人初氏从天而降,主人认为是天赐良缘,于是令其结为夫妻。
  B.善人公生活简朴,乐善好施,人称“王菩萨”,在琅琊公五个儿子中排行第五。故名王伍。
  C.颍川公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
  D.忠勤公忠孝双全,在上司面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在家乡父老面前则温文尔雅,恭敬而有礼貌。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性孝友,为颍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王定国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
  ②吒吒:昏乱,糊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c.畏其敏
  畏:担忧。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1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15.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颜氏家训·勉学》
  
  (十)(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冉氏烹狗记
  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东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面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问: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人皆遥避之。怒则呼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本文有删节)
  [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 ②窜名:冒领空名。 ③石勒:人名,后赵人。石虎:石勒侄。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其职之不举
  举:称
  B.再四皆不然
  然:这样
  C.烛之则狗也
  烛:照
  D.且数十武
  武:步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11.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是(  )
  ①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
  ②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
  ③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人咫尺地哉
  ④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
  ⑥县人冉氏,有狗而猛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②⑤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B.刘位东因冉氏狗虽凶猛但可“防盗”而欲劝其勿杀。
  C.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抨击了那些市井无赖之徒。
  D.石勒听从母亲的劝告未杀石虎,结果石氏反受其害。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1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冉氏以是颇患苦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催科
  [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特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曰:“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 隔矣。
  (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 ④枵(xiāo)腹:空腹。⑤躧(×ǐ):踩踏。⑥蠲(juān):减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催科”危害的一组是(  )
  ①为令之难,难于催科
  ②竭泽而渔,明年无鱼
  ③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
  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
  ⑤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仪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人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日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责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晓()(xiāo)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往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
  厌:满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贺仁杰,字宽甫,京兆人。父贲,有材略,善攻战,数从军有功。尝治室于毁垣中,得白金七千五百两,谓其妻郑曰:“语云:匹夫无故获千金,必有非常之祸。”时世祖以皇太弟受诏征云南,驻军六盘山,乃持五千两往献之。世祖曰:“天以赐汝,焉用献!”对曰:“殿下新封秦,金出秦地,此天以授殿下,臣不敢私,愿以助军。”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著劳绩。后与董文忠居中事上,同志协力,知无不言,言无不 听,多所裨益,而言不外泄,帝深爱之。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帝欲选民间童女充后宫;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山后盐禁,久为民害:皆奏罢之。民为之立祠。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特授正议大夫、上都留守。尚书省立。桑哥用事,奏上都留守司钱谷多失实。召留守忽刺忽耳及仁杰廷辨,仁杰曰:“臣汉人,不能禁吏戢奸,致钱谷多耗伤,臣之罪。”忽剌忽耳曰:“臣为长,印在臣手,事未有不关白而能行者,臣‘之罪。”帝曰:“以爵让人者有之,未有争引咎归己者。”置勿问。仁杰在官五十余年,为留守者居半,车驾春秋行幸,出入供亿,未尝致上怒。其妻刘没,帝欲为娶贵族,固辞,乃娶民间女,已而丧明,夫妻相敬如初,未尝置媵妾。大德九年,年七十二,请老,归第。后成祖崩,仁宗入清内难,念世祖旧臣,欲有所咨访,诏赴阙,行至樊桥而卒。
  (节选自《元史·贺仁杰传》)
  [注]供亿:供给,供应。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治室于毁垣中
  治:修建
  B.臣不敢私
  私:独占
  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 状:情况
  D.为留守者居半
  居:超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贲害怕因意外获金而招致祸患,就以“助军”为由将大部分所获之金献给了受诏征云南的世祖。世祖任命其子贺仁杰为宿卫。
  B.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C.皇帝根据桑哥的反映,要忽刺忽耳与贺仁杰到朝廷说清钱粮管理的问题,他二人都主动承担责任,皇帝为之感慨,就不再追究这件事情了。
  D.无论是对皇帝还是对出身低微、双目失明的妻子,贺仁杰的所作所为都无不妥。仁宗即位后,召请告老归乡的贺仁杰赴京,他却在应诏途中去世。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8~11题。
  
  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居五日,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遂去之。
  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从道济征桓玄。败桓兵于奔牛塘,事平,以功让道济。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事平,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谋废立。招道济,道济谋于进之,进之曰:“公欲为霍光乎?为曹操乎?为霍,则废;为曹,则否。”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乃与进之定议,不为戎首,亦不相阻也。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进之遂间道入江陵,扬言曰:“檀江州率重兵败谢晦于江中,斩其首以徇。”故晦党闻之解体,部下闭门之,事平,为司空参军。
  后到彦之伐魏,知其名,乞与同行,进之告仆曰:“到公必败,吾言则惑军,否则及难。”遂请护粮。乃免。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刘遗婢问进之,进之曰:“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然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所,亦不相负。”夫人泣语道济,道济意狐疑。亡何,被收。道济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日:“坏汝万里长城!”薛彤曰:“身经百战,死非意外事。”进之掀髯笑曰:“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坐地就刑,神色不变。进之无眷属,故无收其尸者;薛彤死后,其子负骨归葬。
  (节选自《三十国春秋》)
  [注]武皇帝:宋武帝刘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之布指算,不爽爽:差错
  B.志义相舍,刑牲盟生死刑:宰杀
  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伺:等候
  D.道济趋下阶趋:快走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高进之善于计谋的一组是(  )
  ①与下沛薛彤为友,因薛交檀道济
  ②事平,以功让道济
  ③及围广固,进之作攻具.甚精巧
  ④为霍,则废;为曹,则否
  ⑤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
  ⑥遂请护粮,乃免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B.高进之初次拜谒刘牢之,态度倨傲,但刘牢之仍然以礼相待;由于他具有测算隐秘之事的特长,被刘牢之任命为行军司马。
  C.檀道济自称为朝廷的“万里长城”,是因为他忠于刘宋王朝,曾经平定桓玄的叛乱。拒绝参与徐羡之、傅亮等废立宋帝的阴谋。
  D.高进之、薛彤、檀道济三人志义相合,结为生死之交,最终檀道济为朝廷所收,高、薛二人也慷慨赴死。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富文,完成9~13题。
  
  王戎。字濬冲,琅砑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采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藉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藉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①虓(xiāo),怒吼。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奇:认为……奇异
  B.籍第适浑,俄顷辄去 适:往,到
  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
  减: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 坐:犯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
  ①戎幼而颖悟,神采秀彻
  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③等辈竞趣之,戌独不往
  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戌辞而不受
  ⑤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⑥戌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戌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戌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戌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戌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浣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庠。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芋,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眦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日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涴:弄脏。②狃:因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记载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乃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武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馀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
  ⑥专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丹为人率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纪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倜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统过千(  )
  (2)访以当时之事(  )
  (3)干雅自多(  )
  (4)不矜小节(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 博涉书记
  B.干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
  19. 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 作《师说》以贻之
  B.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C.欲以立身扬名耳
  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酌古论》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檐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效较然,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
  [注]①铅椠:指写文章②较然:明显
  22.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
  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C.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24.“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作者写作《酌古沦》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文献
have既可作一般实义动词,又可作使役动词,还可作助动词,其热点句型如下:    一、have sb do sth让/使某人做某事  If you can’t work out this problem, you can have your brother help you. 如果你解不出这道题,你可以让你的兄弟帮助你。  You can’t have me do what I don’t lik
期刊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装帧 旋律 声名鹊起 谈笑风声  B、欣赏 九霄 洁白无瑕 趋之若骛  C、亵渎 雕琢 弥天大谎 鸦雀无声  D、迁徙寒暄 人情事故 有恃无恐
期刊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共18套考题,其中全国一、二卷分别为河南、河北、广西、陕西、甘肃、黑龙江、吉林等10多个省区所采用,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为海南、宁夏两省区用,广东、山东两省各使用自己命题的课标卷。所有高考语文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在内容考点和命题形式上与2006年大体相当,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18套试卷所选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大致情况是:选一段的有16套,每段平均六七百字,长的八九百字如重庆卷
期刊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期刊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恣意 烦燥 欲盖弥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B、勘察 惬意 暴殓天物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肇事 睿智 大材小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D、斑驳 端倪 戳力同心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期刊
十六大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其基本形态一定会比较稳定地反映在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因此,这些基本形态又必然会在各个历史时期中有具体的、特殊的表现形式。  民族精神在古代是源,在今天是流。古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与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相联系,指的是它们均是民族精神洪流的组成部分
期刊
8月15日,一名装扮成杰斐逊的演员(右)向参加发行仪式的孩子们赠送杰斐逊“总统硬币”  【热点背景】(新华社华盛顿8月15日专电)2007年8月15日,美国铸币局在华盛顿的杰斐逊纪念堂前举行一美元杰斐逊“总统硬币”发行仪式,推广即将于16日第三度正式发行的一美元“总统硬币”,期望以此达到帮助国民补习历史知识等四大目的。可谓“一箭四雕”。  2007年2月5月,美国铸币局已分别推出有首任总统乔治华盛
期刊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期刊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期刊
【热点材料】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晤,这是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相隔六十年的首次会谈,两党领导人发表了新闻公报,表示要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共同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发展。  2006年5月,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新加坡演讲时,重申两岸关系要回到“九二共识”,重提“五不五要”,强调两岸最紧迫的问题是投资、直航和共同市场。  2006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