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也会有落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hua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当班主任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班上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为什么当老师时没有发现呢?这可能与老师日常教学时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有关。当老师每天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绩好了自然就会表扬,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问题。
  小冬的功课很好,一直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他平时话不多,课余时间大多埋头看书,做习题,同时他乐于助人,每当周围的同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向他求助,他都十分乐意为他们讲解。
  进入高三,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高密度的测验,让许多学生有了压力,小冬的成绩还算比较稳定,可也难免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波动,好在他平时对待成绩比较理性,并没有因为一两次的失误而出现心理落差。
  然而一次期中测验成绩下来后,我明显感到小冬非常低落,那次试卷难度比较大,既抓基础又考能力,不少学生都反映不适应,小冬考得也不理想。首先时间把握不到位,试卷没有来得及完成,其次在一些小题上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各种因素交织给小冬不小的压力。
  之后的课堂上,我发现他并不像以前那么专注听讲,总是低着头,不知道在干什么,又或者盯着一处发呆,有时叫他回答问题才能勉强集中注意力,交上来的作业的质量也大打折扣。从其他学生那了解到,他似乎更加沉默了,有时别人向他请教一道问题,他讲解得也不是那么有条理,甚至是错误的。
  看看他近段时间的变化,身为他的班主任,我不禁有点担忧,过去因为成绩的暂时起伏,我是不会找学生谈的,毕竟偶然性太大,关键是学生自我反思。然而,小冬似乎开始钻牛角尖,又或者丧失信心了,最后我决定找他谈谈话。
  一天课后,我把小冬叫出来。“听你同桌说,你对植物很感兴趣,我发现一株很特别的植物,要不要一起去看看。”我看似随意地说道。
  他静静地看着我,然后点了点头。
  “走吧。”
  一路上,他很沉默。“最近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看你的样子很不开心啊。”
  他摇了摇头。
  我见状也不说话了。
  来到后操场,没见有什么特别,他很奇怪地看着我。
  我指了指角落里的一块石头:“把它翻开看看。”
  他顺着我指的方向,搬开了石头,一朵淡黄色的小花冒了出来。他的眼神闪烁。
  我知道,聪明的他,又怎么会不理解我的意图,但我还是走了过去,拍着他的肩膀说道:“我知道这次的考试对你的影响比较大,你最近的状态非常差。可是,旁人说再多也没有用,关键是你自己要走出这一次打击,就像你看到这朵小花在石缝中顽强地成长,我相信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你肯定能突破自我更加优秀。”
  小冬还是没有说什么。
  可是之后课堂上他更加认真了,课后的他依旧为同学热心地讲解习题,成绩更加拔尖了。
  后来,小冬主动找我聊天:“老师,我真的很感激你,那次如果不是你我也许会一直消沉下去,是你让我重新有了信心和勇气。也许今后还会有各种不同的困难,我想,我都会努力去解决的。”听着他坚定的话语,我欣慰地笑了。
  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往往把学习有困难、成绩落后的学生作为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疏导的主要对象,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树立信心,走出困境。而对那些平时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总以为他们觉悟高,表现好,能自己管理自己,平时是关心学习、交代工作多,很少与之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和深层次的沟通,很少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及其心理波动,显得过于放心,甚至有些放任。但是,这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实际上也存在心理问题和困惑,同样需要老师关心和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在成才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健。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的心理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总体上健康向上,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学习积极,但易发生心理波动,心理脆弱,情绪化明显,经不起挫折。由于考试成绩好、学习有成就感、成绩好的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期望值都很高,学习兴趣较浓,上课能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遇到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往往会难处理。比如,在家里跟父母亲发生了一点分歧,在学校和同学产生了一点摩擦,或者一次考试的失利,老师的一次不经意的批评等,都可能引发他们较大的心理波动,影响他们的情绪。即一旦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就容易感到难以承受的压力而气馁、颓丧,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适应挫折的能力。他们长期生活在喝彩声中,听多了表扬和鼓励,往往自我感觉很好。因此,有时候会对家长语重心长的教育不以为然,认为太啰唆。对老师善意的批评产生抵触,认为是小题大做。会对其他同学的想法和意见不屑一顾,认为太幼稚。一旦受到批评,或者灰心丧气,或者态度蛮横,拒不接受批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将错就错,不顾一切,一错到底。具体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轻视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掌握,有时会流露出压抑情绪等。在与老师特别是和同学的交往中,会表现出漫不经心。
  原因很多很复杂,会和老师的评价标准有着直接联系。一直以来有些老师评价“优秀”学生的标准比较单一,往往以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这是非常片面的,是造就学生“唯我独尊”心理和脆弱能力的直接原因。所以,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学生观。
其他文献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现状及其原因的分析发现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篮球运动 初中生心理健康 泗洪县第三中学  1.引言  21世纪人类的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与道德良好等方面因素的整合与统一。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
摘 要: 2012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题型较稳定,考点较集中,突出化学学科特色,又渗透学科交叉,注重能力考查,试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这对2013年高考考生调整备考策略有着极大的启发性。  关键词: 2012高考 化学 2013备考策略  2012年高考理综刚刚落下帷幕,今年是实行新课标的第三年,试卷结构都没有变化,保持平稳。化学试题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
新课改以来,教师对于教学的思考与研究越来越主动。当前初中语文家庭作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教师的主动思考越来越清晰:教师作业布置随意,学生作业完成态度消极、效果较差,甚至有教师提出“语文家庭作业无能”的观点。我发现借着新课改的东风教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但较之课堂教学而言要零散、混乱得多。事实是,语文家庭作业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教师依然在困惑中随意各自为阵地布置作业,学生依然在极其不情愿的状
摘 要: 作者主要结合工作来探讨如何利用学生组织促进学校的学风建设,通过对英语沙龙和学术交流会两个学生组织一年的探索研究,得出了可以利用学生组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及专业学术水平、建立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鼓励大学生保持勤学善问探究科学知识的良好习惯、激发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进而更好地促进学风建设的结论。  关键词: 学生组织 学风建设 英语沙龙与学术交流会  学风是学
摘 要: 本文分“创设情境,营造概念氛围;迎接挑战,尝试定义概念;互动交流,正确规范概念;把握本质,科学记忆概念;变换情景,深刻理解概念”五步探索概念教学之路。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概念教学 五部曲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问题。生物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生物
摘 要: 每当批阅班里学生作文,都有似曾相识之感,特别是考试作文,雷同的就更多。为何出现这种现象?作者通过问谈、思索,分析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缺少写作素材,再加上为了求速度,及时上交完成任务,只好照抄照搬别人的文章,甚至采用90年代老掉牙的事例。那么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使小学作文有话可写,写出个性来呢?作者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把生活作为学生作文的
摘 要: 一首脍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被无数学者和诗人津津乐道,研究颇多。但是其中有太多的误读和错解,使得这首名垂千古的佳作一直被埋没,无人能解其意,掩盖了它最本质、最深层的涵义。本文主要采用符号学的相关知识对《春江花月夜》进行分析、研究,以求给人们另一种视角正确理解和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 符号学 涵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唐代名作《
一、以生动的语言,激发兴趣  语文课文,文质兼美,感情充沛。一个个文字如同一个个跃动的音符。语文的学习,应是一种诗意的追求;满足了学生心理最真实的需求,是对语言文字背后所表达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深刻的领悟;也是要让学生心灵得到充实和愉悦。如果没有语文教师那生动的语言,那充满激情的课堂,所有这一切都是无法实现的,高效的课堂当然也是空话。没有教师生动的描述,激情的演绎,语文课就丧失了活
摘 要: 初中生普遍具有逆反心理,以“对着干”作为发泄的方法,对其成长极为不利。从以情动人出发,找根源挖潜能,因材施教,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转变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典型案例分析,这种教育方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问题少年 自信心 逆反心理 因材施教    一、基本情况  学生姓名:夏嘉伟,性别:男,年龄:13岁,班级:初一(196)班,来源:普通中学转入。  二、
一、教育需要爱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这种传统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践行着“师道尊严”。可是,社会在发展,观念要更新,尤其在参加暑期培训学习之后,更是深有感触——教育需要“发乎‘情’止乎‘礼’”,教育需要爱,教育不需要体罚。  (一)学生需要获得爱。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心理学研究表明,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人是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