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大附中树人学校初三学生吕笑颜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是为了分数和名次才学习语文,而是怀揣着从小积累起来的对语文的深深的热爱。我相信,只要保持从善如流、虚怀若谷的胸怀,静下心来,文学之路会越走越顺畅。
  ——吕笑颜
  新生代感言
  在写作的漫漫长路上,大量阅读是前提;其次要多多思考,观察生活细节,就能写出富有生活情趣和生命力的文章。
  朱熹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我认为,既要泛观博取,也要熟读精思。因为每本好书都是理性与感性的融合,蕴涵着作者的智慧与情感,仅靠个人阅历难以洞悉其中奥妙。多而不精的“泛泛而观”让阅读沦为“快餐”,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而若拘泥于几本书吸收的寥寥知识,我们也很难拥有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只有两者结合,多读多思,才能将书中的“珍宝”内化为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气质,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并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我们要学会观察并体会生活的真正内涵。洞察世间百态后朴实无华的文字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学校的语文课程滋养了我,老师的教诲是成长的助推器,我也从同学们的文字里汲取营养。每周的读书笔记、精讲作文、集结成册的作文选都是催我奋进的力量。
  家人营造了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我从他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汲取灵感,從亲情中抽出丝丝缕缕的美好诉诸笔端。有家人的陪伴,我能够在追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不是为了分数和名次才学习语文,而是怀揣着从小积累起来的对语文的深深的热爱。我相信,只要保持从善如流、虚怀若谷的胸怀,静下心来,文学之路会越走越顺畅。
  新生代简历
  2014年,荣获江苏省四好少年称号、南京市优秀少先队员称号。
  2016年,荣获南京市好家长杯作文竞赛一等奖;江苏省七彩语文杯作文大赛初中组一等奖第一名。曾作为中国代表队的成员参加了2016年模拟联合国纽约峰会。
  吕笑颜习作
  如果可以等一等跟不上的灵魂
  无数个艾叶飘香的清晨,我百无聊赖地倒在沙发里,看着母亲一针一线细细地缝着香囊,编好五彩线的鸭蛋兜,或包着润泽着青色的小小三角粽。我却毫不在意,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岁月流转,这个端午节,我竟离开了父母,独自在异国他乡度过。看着普普通通的街道笼罩在暗夜里,我不禁想:如果可以重回那些端午的清晨……
  我一定会坐在桌边,端详着坐在身旁的母亲缝纫。淡淡的艾草香飘散开来,如同墨香般醇厚撩人。我握起一把泛着棕褐与墨绿色的干艾叶,松脆轻盈,散发出一阵药香。耳畔回响起身为中医的祖父常常念叨的《本草纲目》里的话语:“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具理气血、逐湿寒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益母草’。”这种二月播种五月采集的药草,常常以五瓣柔软带雪白绒毛的翠绿色叶子示人,只有那阵阵微苦的清香使它从稗草中脱颖而出。源于对艾香的痴迷,我第一次与母亲一同在端午节缝香囊。
  长长的棉线在母亲手中灵巧地飞舞,上钩下挑,织出整齐细密的针脚,仿佛微风下的涟漪。我挑出一块仙鹤金丝花纹布料,学习缝香包。先反过来对折,将两边对齐后,就开始缝了。“只要把两条垂直的边缝起来就行了。”母亲轻松地说。我拿起白色的针线,全神贯注,学会了找到手与针之间的纽带,针尖下出现了一道整齐匀称的痕迹。我把小口袋翻过来,开始装艾草。淡淡的艾草渐渐被装进小小的香囊中,香囊鼓起来了,饱饱胀胀地散发着属于端午的气息。
  接着,母亲教我将余下的那条边叠起来,还手把手地教我下一步的针脚:因为这条边在外,针脚不能露在外面。只能先固定针脚,然后在内壁里挑。我跟随母亲的示范动作,扎进挑出。渐渐地,我的手也变得像她的一样灵活,很快就缝好了。
  端详着自己缝制的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人,那展翅欲飞的仙鹤与金线的流光溢彩衬托得整个香囊更加讨人喜爱,在袅袅艾香中端庄美丽,渗透着一种生活的庄重和对我的深爱与祝福。那样缓慢的手工,让我不禁疑惑: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传统的手缝香囊是否还有立足之地?
  青青艾草,悠悠情思,氤氲在清苦又芬芳的艾香中的,当然还有母亲的深情。《诗经·王风·采葛》中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我的眼前浮现出一曲朴拙的田园清音:远古先民们腰上系着蓝染布裙,弯腰采艾叶。鸟儿啼鸣,枝叶沙沙,在氤氲的艾香中,他们面庞上晕染着阳光的色泽与露珠的味道,焕发出劳动的喜悦与虔诚。这是朴素的先民对自然最本真的爱与感恩。
  轻嗅艾香,感受着先民们对生活的虔诚之心。如果可以等一等跟不上的灵魂,我想,我会与母亲一样,亲手给所爱的人缝上艾香飘逸的端午香囊。
  教师点评
  不知何时起,我们变成了匆匆行走的背影,步履匆匆,无暇停留,无暇细品生活的滋味,看不见路边的鲜花,来不及去感受亲情之暖、友情之甘。古印度谚语说:请走慢一点儿,等一等灵魂。当我们带着灵魂从容缓行,生活会是另一番景象。生活需要反思,在反思中寻找失落的真谛。生活需要细品,在细品中填补空洞的心灵。如果重回端午,一定能在母亲绣香囊的一针一线中发现对自然的感恩之心、对生活的虔诚之心与对亲人的至真之心。
  (谢晶)牡丹幽香华似锦
  ——昆曲《牡丹亭》观感 吕笑颜
  穿过繁华喧嚣的街巷,抛下身后那浑厚粗犷的吆喝声,走进一条静谧的小巷,径直来到一座不起眼的灰暗建筑前,轻轻推开斑驳的木门,幽香扑面,絮语萦绕耳畔,我静心屏气,蹑手蹑脚地步入简朴肃静的小舞台前,身后观众寥寥。
  典雅婉转的唱腔瞬间涌入耳中,鼓弦乐曲委婉细腻溢满胸间;纤长的轻纱缭绕舞台,绚丽的色彩点缀在薄纱之间。富丽华美、步履款款、舞姿纤巧、扮相精美,头上缀着细长的流苏,光艳照人,眉宇间却流露哀愁,柔润红唇诉说千般娇羞。恍惚间泪水从眼角滑落,令人唏嘘。我完全沉浸其中,忘了世俗烦扰。
  迂腐的私塾先生教授诗词时,心事重重的杜丽娘心不在焉;与丫鬟信步在明媚的春光中,杜丽娘美丽的脸庞上染上牡丹的娇羞;在思春的梦境中,杜丽娘有了对柳梦梅的寄托与牵挂;独自游园的惊惶中,杜丽娘渴盼的心灵得不到一丝安慰;病榻上,隐情无处诉,痴情难抛,杜丽娘自诉芳容故去;杜宝奉命赴淮安,石道姑在梅花观葬之于树下,痴情难全;书生访梦至,恰得丽娘自画像,梦恻难入眠,深深得此心;魂灵终相遇,方知丽娘遭遇,精诚情两全;双双遇花神,受其情之感,终得美梦圆。曲折的情节,精美的唱腔,铸就一代传奇。那鲜明的形象,是多少人一生难以企及的高度;那婉转的唱腔,是滋养无数人一生的甘霖!辉煌曼妙的昆曲结束了,演员们一再鞠躬,可只有稀稀落落的掌声在大厅中回响。   回眸看不到热情的观众,观者寥寥,也听不见喝彩声,掌声稀落。我悲哀迷茫:相比外国友人交口称赞的Beijing Opera,热闹非凡高朋满座的黄梅戏,轻松明快惹人喜爱的越剧,作为戏剧鼻祖的昆曲是否正在消逝?那长长的拖腔念白,是否也要转化为更接地气的简洁欢乐的曲调?
  不,绝对不会。昆曲骄傲的身躯,经历数百年风风雨雨,早已练就宠辱不惊的屏障:即使阳春白雪也要传承好自己的精神,不屈从于大众波澜起伏的口味。丝丝缕缕对美的极致追求,从服饰道具,到唱腔念白,是一种从不迎合世俗、趋从时尚的执着。一招一式、一句一段,浸透着古老的文化精神:从细节做起,做好自己,追求卓越,坚守初心,这是昆曲流传的秘诀,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传承与欣赏的文化传统。
  跨出院门,原本万里晴空早已细雨霏霏,清风夹着雨丝吹拂在脸上,那是昆曲遭受的冷落,更是传统文化遭受的冷遇。不想打伞,让雨滴在心间;远远地,我似乎闻到了牡丹的幽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纤细身影。
  她近了,近了,又缓缓消逝在时光中。
  教师点评
  寻找中国美,小作者寻找在声音里、在时空里、在昆曲里。遥远厚重的中国文化,在昆曲中随处可见、随处可闻!当杜丽娘唱着“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从园林深处的小径走来,舞台上的微风细雨,与曲韵之声相和,画中人便穿越苍茫人世,迤逦而来。徜徉在江南园林,隔着一弯流水,随着拱桥曲径,对亭台,倚水榭,头顶明月,绿柳青竹,看风声蝉噪中,一叶小舟载着吹箫女子依水而行,和一旁水榭的古琴隔空对话。风声水声、虫鸣蛙叫、竹林萧萧,成为这曲“琴箫吟”的自然交响曲。
  写作过程是寻关的历程,是历史关的传承。在文字中实现外部自然和内在心灵的共通。在文字中,世间一切都可以对话:水与树,花与鸟,过去与现在。
  (谢晶)
  有一首歌 吕笑颜
  “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呀……”随着低沉雄浑的歌声响起,我的思绪也随着滚滚涛声翻涌,回到生活在兰州的日子……
  地表干裂,土壤裸露,只有几株古树伫立岸边,撑起一片浓阴。几只筏子被拴在树旁,浮在黄河的浅水里,泛着坚硬的青铜色光泽。几十张被吹得鼓鼓的羊皮结结实实地束在木筏上,轻薄却坚实,和着黄河携带的泥沙。我好奇地触摸着它们,觉得它们比空气还轻,却比铁更硬。
  坐在羊皮筏子上,它们下沉了些,我有些惊慌。筏子客,也就是艄公,立在船头执着船篙。一声吆喝,筏子开始漂游了。冰凉的水夹着泥沙滑过我的指缝,我沉浸在清凉的黄河水与平稳的漂流中。烈日下,汗滴渐渐渗出,火辣辣地痛。
  忽地,狂风吹得树叶哗啦啦响,波澜顿起。阵阵暴怒的波浪扑在脸上,无情地将羊皮筏拉扯得摇摇晃晃。我紧紧抠住木板,生怕一阵风浪将筏子掀翻。向前看,筏子客却岿然不动,屹立于狂风猛浪中。他使尽全身力气将羊皮筏划到急流外,黝黑发亮的背部肌肉紧绷,短发上有汗珠渗出,粗糙的大手有力地握着船篙,双脚稳稳地立在筏头。风浪更猛了,仿佛千万匹骏马在嘶鸣,千万辆战车在狂奔。筏子客毫不示弱,稳稳地向前划去,无惧风浪。他雄浑嘹亮的歌喉从含糊浑厚变成大声嘶吼:“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呀……”我惊奇于这喷薄而出的生命力与永不言弃的意志,更惊异于不知从何处来的合唱:“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呀……”那质朴的旋律、铿锵的节奏,仿佛是这些形单影只的筏子客面对激流时发出的呐喊,是生命源泉的涌流。我望着筏子客的背影,心安了许多。
  没错,他们不富裕,只有一身胆量与勇气。但当他们以生命最原始壮阔的力量唱响那样一首震撼心魄的《黄河船夫曲》,没有人能不受到震撼。
  “那九十九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搬……”简单的旋律铿锵有力,我仿佛经历了生命原始力量的冲击,心中注满挑战一切的胆气。
  有一首歌,让人回望黄河,体味那壮美的力量与勇敢的心魄……
  教师点评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关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黄河磅礴的伟力宣告它的威严和不可侵犯,江河奔腾咆哮,势不可当,然浑脱相连,浮于水面。人与自然奇险的抗争是浊流滚滚中最动人的画面。
  歌声从浑厚的嗓音里漫出,悠扬豪放。坐在筏子上,置身河面,更像置身茫茫人生。顺流而下的筏子载着艄公忐忑的心。竭尽全力、力挽狂澜,一股阳刚之力载着你从一段颠簸的险境中脱身。对岸就在眼前,当你回头,有筏子在远处,千年不沉。黄河的歌声是民族的魂。
  (谢晶)
  我看吕笑颜
  吕笑颜皮肤白皙,拥有小鹿一般明亮又倔强的双眸。她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像一股充满青春活力的溪流,汩汩流淌,奏响欢快的乐章。
  她笔下的文字,清丽淡雅、朴实无华,又具有理性的思考。细腻的笔触能温暖读者心田,令人赞叹,这一定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悟凝练成的吧!
  ——同学 戈唱
  笑颜是一个平凡的14岁女孩。她性格文静内敛,熟稔后才会发现她活泼开朗。她懂事孝顺、勤奋自律,是能给父母内心带来熨帖和宽慰感的好女儿。
  笑颜热爱旅游,苗寨的灯光、青海的星空、圣三一大教堂的彩窗……她喜欢在旅途中感受内心的震撼;笑颜热爱生活,喜欢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尋找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踪迹,喜欢在每个传统节日里寻找隐没在现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笑颜热爱思考,即使秋天里枯萎的野菊都能让她感知人情冷暖、思考生活哲理。笑颜最喜欢的当属阅读,她认为书籍是高尚灵魂的精神食粮,只要翻开书本便可以穿越到作者的世界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与古人对话,与书中人物共命运。书籍潜移默化地滋养着笑颜的精神世界,相信终有一天书籍会帮助她点亮人生的明灯。
  ——吕笑颜的家长
  吕笑颜是个外柔内刚的孩子。
  她的生活有来自大自然、家乡、祖辈、父母、孪生妹妹、师友的爱,她以饱满的热情去发现、去塑造生活的诗意和美好。她博览群书,精读深思;观察生活,心明澄澈;驾驭文字,细腻传神。她敏锐的感受力、善思的心灵世界让她的文字内容丰厚又不失趣味,有工笔画的精致美。她追求文字摹形绘色的传神,平时注重阅读积累。祝愿她在文学世界里描绘出一幅幅心灵的图画。
  ——语文老师 谢晶
其他文献
“青春斗”,源于宋代辛弃疾的一首词。这里借用,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蓬勃向上,意气风发,不畏困难,创业奋斗的精神。  创业,是国家语汇,国家行动,而大城市似乎正是创业者们的理想之地,因为大城市机会多,东城跌倒,也许西城就可以东山再起,这正是它的魅力。今天的北上广深仿佛要被人群和梦想挤爆。那么,在西藏,自然生态、创业条件等客观因素有差异的情况下,那里的年轻人是怎样创业的呢?  刚一落地拉萨,我抬头望
每当看见黑板上挺秀清瘦的文字,或是一双沾满粉笔灰的手掌,我总会想起那位清奇的先生。  “先生”这个称谓,是先生教我们的。因此想起先生,我总会心生敬意。先生讲课时,我也常觉得他就是从前学堂里的“先生”。一次,我们要学一篇古文,大约那时并不急着赶课,兼有一种情致,先生翻开课本,从纸盒中拈出一根白粉笔来,背过身去,洋洋洒洒写下几大黑板的字———大略是原文和译文。这一过程颇为有趣。因他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
有一天,一个陌生的头像不停地在我电脑右下角闪烁,一看是不熟悉的人,没有搭理。  闲暇之余,看着不停晃动的头像,好奇点开一看!  第一条信息:“你好!我们聊过一次天,不知道你还记得我不?因常看你空间的文,感觉你对情感分析的不错。”  第二条:“在吗?”  第三条:“在忙吗?”  真是执着,一直继续打着字。“我有一个八年的初恋情人,一直都有她的消息,可是一直也没有和她联系。今年过年的时候,鼓起勇气和她
连绵不绝的清风啊  吹拂着连绵不绝的白云  连绵不绝的白云啊  追逐着连绵不绝的羊群  连绵不绝的羊群啊  寻觅着连绵不绝的歌声……  整个草原上,只放牧着一个孤独的牧羊人过玛曲草原  草原,是世界上最洁净的一个庭院  清风每天打扫  云雨随时洗刷  草原,是世界上最广阔的一个庭院  格桑花铺展成花滩  流水随意蔓延为道路  草原,是世界上最安心的一个庭院  牛羊善良  猎犬来回跑动着看护  草原
真正的西藏,家家户户开门  从寺庙,从青稞地,從隐修的洞口  走来形形色色的人,手捧哈达和糌粑  酥油敷在脑门,穿过无人区去朝圣     次仁罗布住在晋美旺扎最小的衣褶里  这样就跑遍了巨大的疆域无数的乡村  再独自移居米拉日巴的眼睫之门  学习永远的低垂与谦卑之疼     这个姿势使你保持眺望与敬仰  在世界最低位,格萨尔王心底塑着一尊大神  在智慧的宝库,你选择了悲悯  一阵阵比他人稍
圆圆的核桃挤满了树枝  辣椒像火一样燃烧  花椒穿上了红红的嫁衣  丰收的消息  和阿妈的笑容一起在秋天里荡漾  我坐在朗顿庄园的一块石头上  与一片树木默默对视  所有的人都已经离去  曾经的欢笑和悲伤  在树的年轮里白发苍苍  我撒下爱情的种子  然后耐心地等待  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長成楚楚动人的你  与我相约在丰收的季节里
(一)  凉爽的清晨很快过去了,阳光明媚得过了头,草叶上的露水早就干了,一点儿水痕都没剩下。述洛于躲在高大的帐篷边上,偷窥着远处手握钢刀正在与他的兄长搏斗的少年。那个少年看起来只有十三四岁,比述洛于大不了几岁,可他性格顽强,即使一次次被打倒也不放弃。  述洛于目不转睛地盯着他,漂亮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明亮的双眸倒映着那个一次次倒下又站起来的身影。她紧紧地咬着下唇,攥着衣角的手越来越用力。  不要再坚
地平线是孤形的  地球是圆的  我相信了  在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  我给一个队员取了一支烟  他独自留守  道别时  我看見了他眼晴里  对同类的留恋  这是青藏高原压榨出的孤独  我把剩下的烟都给了他  三块石头支口锅  朝圣的一家人  在路边熬酥油茶  雪下得那么大  他们都还在笑  在羊八井一抬头  我的天啊  好像来到葡萄园  星星又大又亮  伸手可触  大昭寺的喇嘛  对蜂拥的游客解说 
马相村先生嘱我为他的诗集写个评论,因这段时间持续地下乡出差,带着他的诗集电子版,却没条件细致通读,直到前几天,冬至前后,人归居所,终于安静下来,得以认真拜读这部冠名《走吧,回西藏去》的诗作。从题材上看,这部作品大概分作这么几部分内容:个人情感、西藏游历、家国情怀以及其他,其中,个人情感的篇什过其半。当然,从广泛的意义而言,诗歌都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这里将诗人的一些篇章单纯作为个人情感的内容与西藏游历
因为较大程度地规避了证伪的风险,人们在谈论不能去或很难去的地方时,经常大胆到令人吃惊——那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不是被神圣化就是被边地化。这不难理解,因为人总是愿意找个远离尘世的地方安置自己的梦想。而最终,这个被反复讲述的地方,会逐渐变得面目模糊,真假难辨。即便在交通已经变得相对发达的今天,西藏恐怕仍然是这样一块被大胆的谈论反复笼罩的土地,几乎很少人能够例外。  皑皑的白雪、瓦蓝的天空、喃喃的诵经、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