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迪斯尼经典影片《狐狸和猎狗》在给观众展示诸如亲情,友情、爱情,人与兽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的多元主题的同时,给观众传递了一个土旋律,就是和谐的主题,人与自然等万物都有其内在价值和存在的权利,应该和谐地栖居在大地上,影片之中所蕴涵的生态哲思是友人深思的,其结局又是令人宽慰的,也给我们人类为如何处理好人,自然及动物等的基本关系提供了一幅理想可行的优美画卷。
[关键词]《狐狸与猎狗》;生态批评;自然;和谐
《狐狸与猎狗》(The Fox and the Hound)是迪斯尼第24部经典动画片,于1981年7月10日在美国首度推出。内容是叙述小狐狸陶德(Tod)与小猎狗考魄(Copper)自幼即结成最好的朋友,他们一同玩耍嘻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当他们渐渐长大,也渐渐知道彼此是天敌的命运,一次意外陶德不小心害了照顾考魄的老狗旗夫(Chief)摔断了腿,于是考魄的主人阿莫斯·斯莱得(AmosSlade)就带着考魄深山缉狐而来,他们过去真挚的情谊受到了宿命的纠缠。本片题材在迪斯尼动画之中可说是较为成人及现实取向的,再配合颇有乡村音乐味道的配乐,把片中这对好朋友的历程转变刻画得颇为深刻。
本片一直到1994年才首度在美国推出录像带,并容获当年美国年度最佳录像带殊荣。由于影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随后同年在阿根廷、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瑞典、芬兰、澳大利亚和荷兰等国家播放;从八十年代以后直到本世纪初,随着生态主义思潮的风起云涌,该影片由于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而在世界各地被再度推上银幕。其中美国再度播放于1988年,澳大利亚则在200P年再度播放该片。可见,在本世纪该影片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一、一曲融亲情、友情、爱情于一体的美妙旋律
在影片开头,观众就可以感受到一股令人荡气回肠的母子之情。小狐狸陶德的妈妈口中含着儿子在狂奔,逃避猎人的追捕。她拼命地逃窜,可是猎狗的吼叫声越来越近,再不采取措施,很有可能她和孩子都难逃活命。于是狐狸妈妈跑到一个草丛边停了下来,将她的孩子藏在里面,然后毅然决然地向另外一个方向跑去,随后传来一声猎枪的动荡的响声,猎狗也随即停止了吼叫……这种伟大母亲的行为实在是感人肺腑,让人扼腕叹息。
失去了母亲的陶德被猫头鹰大妈发现,她和啄木鸟等邻居商量好对策后,将独身居住的老奶奶推德(Tweed)引过来。善良的老奶奶推德把陶德带回家精心照料,从此陶德过着幸福的生活。在老奶奶推德家里,观众可以感受到一幅安静祥和的场景,人兽和谐相处。在此期间,陶德到附近玩耍时结识了小猎狗考魄,两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两颗年轻的心快乐地融合一起。影片中有几句经典对白:“考魄,你是我最好的朋友。”“陶德,你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是吗?”“是的,永远。”纵然猫头鹰大妈提醒陶德“考魄将会长大成为猎狗,一个真正的杀手”,小陶德还是坚信“他永远都不会变”。影片中稚嫩的声音传递着纯真的心愿,让人感受友谊的珍贵。可是,时过境迁,长大后的猎狗在主人的训练下已经成为真正的杀手,成了狐狸的天敌。当两位久违的朋友再次相遇时,考魄不得不告诉陶德“那些日子已经结束了”。在和老狗一起追捕陶德的过程中,考魄放了陶德的一条生路,并提醒陶德不要再见面了。可怜的两位昔日的好友只好分道扬镳,可是贪婪的猎狗主人啊莫斯·斯莱得是位贪婪的捕猎者,当发现老奶奶推德将长大的陶德放归大自然时,便精心计划着追捕陶德。当两位昔日的好友狭路相逢时,他们展开了一场打斗。由于陶德熟悉地形,巧妙地躲过了考魄的追捕。正当他准备离去时,发现考魄正面临着生命危险,因为考魄遇到了大黑熊,并被大黑熊打翻在地。痛苦的陶德犹豫片刻,便不顾生命危险来挽救考魄。在艰苦的决斗过程中,正当大黑熊一步步紧逼陶德时,大树干断裂,大黑熊摔了下去,陶德和考魄得救了。随后,正当狠心的猎人举枪瞄准陶德时,考魄经过了死亡的洗礼,体验了友谊的珍贵,毅然决然地用身体挡住了陶德,无奈之下猎人放下了枪,放过了陶德。当然互为天敌的两位最终又成了好朋友。故事情节可歌可泣,感人至深。
除了对亲情、友情的刻画,影片也对爱情这个主题给予了唯美的描绘。当陶德在老奶奶推德家渐渐长大后,除了得到人类足够的呵护之外,还需要得到同类的相伴。人类的世界不可能满足动物世界的需求。于是老奶奶推德痛下决心将陶德放归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陶德慢慢适应了自然法则,也很快就找到了一只雌狐狸,并将其成为自己的伴侣。两人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过着幸福的生活。另外一段爱情的描绘是指鳏寡之人老奶奶推德和猎人最终结合起来。起初由于对待动物的态度不同,尤其是在对待陶德问题上,他们经常吵架,简直成了仇敌。当猎人在追捕陶德自食其果受伤后且由于陶德救了他的一条命,他也从此不再打猎后,老奶奶推德原谅了他。最终两位老人走到了一起。观众从中感受到了老年人的快乐,使得影片的主题温馨舒畅。可见,《狐狸和猎狗》是一部再现亲情、爱情、友情等的情感交融的动画大片,寓情于景,寓情于理,情意浓厚。
二、生物中心的平等的生态思想的完美体现
除了对各种情感的描述,影片还有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意蕴,比如生态学家提倡的“生物中心的平等”(Biocentric Equality)、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自然价值论等的生态思想,这也成为该片在21世纪的今天被再度放映的原因之一。动物解放论的当代传人是彼得,辛格(Peter Singer),代表作《动物的解放》(1975)。动物权利论的代表人物是汤姆·雷根(Tom Regan),代表作有《为动物权利辩护》(1972)、《捍卫动物权利》(2000)、《动物权利争论》(2001)等。中国学者王正平把上述两位生态学家的思想合称为“动物权利论”动物解放论的基本观点是以动物感受苦乐的能力作为道德地位具备的依据和标准,因此承认动物也拥有像人一样的道德地位。辛格认为“动物的解放是人类的解放事业的继续。”“凡是解放运动都意在结束某种不平与歧视。”动物权利论也认为动物应该享有与人一样的生存的权利。两者都把道德关怀的边界扩展到动物身上,都把动物与人类中被压迫的群体——妇女、黑人作比较,都反对通过实验和其它方式来虐杀动物。动物解放/权利论把道德关怀的范围局限在动物身上;“生物中心主义的平等”论则要求把道德关怀的范围涵盖在所有的生命身上,代表人物有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Schweitzer)和保罗·W·泰勒(Paul W.Taylor)。法国哲学家史怀泽是“生物中心论”伦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自然界每一个有生命的或者具有潜在生命的物体具有某种神圣 的或内在价值、并且应当受到尊重。史怀泽提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世界上的生命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区分。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网,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赖于其它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我们生存在世界中,世界也生存于我们之中。”人对其它生命的关怀根本上是对自己的关怀。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利,“谁习惯于把随便哪种生命看作没有价值的,他就会陷于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危险之中”泰勒是美国纽约大学的哲学教授,他于1986年发表《尊重自然》一书,并宣称尊重自然就是他的环境伦理学说。其学说认为所有生物具有自身的善和天赋价值(inherent worth),值得具有道德能力的道德者的尊重,而且采取这种态度的人便倾向于增进和保护其它生物的善。泰勒的生命中心自然观具有若干基本信念,就是人类与其它生物都是地球生命社区的成员,人类并不超越其它生物,而且人类与其它生物构成互相依赖的系统。
通过对影片的多次赏析,观众不难发现动画片《狐狸与猎狗》充分体现了上述的一些生态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哲思。在影片中,毛毛虫的命运和陶德的命运充分体现了“生物中心的平等”的思想。毛毛虫在树干里慢慢成长,可是啄木鸟等早已经虎视眈眈,伺机将其变成他们的猎物。正由于此,毛毛虫命运多舛,多次面临生命危险。在她的逃往过程中,大自然发挥了无比的威力,一次次地利用自然条件挽救了毛毛虫,同时也给啄木鸟等以严厉地惩罚,教训他们自然界万物平等,应该相互尊重,而不应该互相蚕食。最终,毛毛虫发育成熟,长大后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再也不会受到啄木鸟等的追杀,成为自然界中快乐的一员。
小狐狸陶德的命运体现了自然界中反生态的行为,证实了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和平共处的重要性。陶德首先是和老猎狗的冲突,老猎狗视陶德为他的死敌,多次进行残酷的捕杀。在一次捕杀行动中,眼看就要将陶德收为囊中之物,却被迎面而来的火车撞到了桥下,残废了一条后腿。从此再也不能参与打猎,在主人的心中也变得一无是处,这都是征服的代价。
其次,陶德和考魄有着痛苦的冲突。在殊死搏斗过程中,大自然的环境使得陶德得以脱身。可是考魄却遇到了强大的大黑熊。这或许也是大自然的安排?大黑熊的出现很突兀,正当在陶德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神秘地降临于考魄和观众面前。无形中就会让人感觉大黑熊是大自然的化身,因为大自然有着神秘的力量,她无时无刻不在存在着并发挥着她的必不可少的作用。如考魄不去拼命地追杀他的朋友就不会遭到黑熊的袭击,就不会遭到来自大自然外力的影响。自然界的万物没有谁最强大,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彼此和平共处。
最后,陶德和老猎人有着尖锐的冲突。猎人是个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者,成为生态学家攻击的一个反生态、反自然的典型形象。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生态批评运动的发展及生态伦理道德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把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根源指向人类中心主义。在这种语境下,老猎人阿莫斯·斯莱得被视为地道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则具有更加鲜明的色彩。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成为生态批评的第一要义。影片对反生态的猎人阿莫斯·斯莱得的愚蠢行为给予了辛辣的讽刺。他贪婪地捕杀着猎物,尤其是他对陶德耿耿于怀,他不仅捕杀了陶德的母亲,而且也要对陶德本人赶尽杀绝。当他探知老奶奶推德将陶德放归大自然时,他便精心策划准备捕杀陶德。他制作了许多残酷的捕猎工具,以确保在捕猎时万无一失。纵然有醒目的标志牌严禁到保护区打猎,他还是违反国家规定偷偷地到保护区打猎,他的贪婪的嘴脸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当然,在捕猎过程中,他踩到了自己布下的陷阱,自食其果,自己的腿部受到严重的伤害。同时也差点儿被来自大自然的神秘的大黑熊吃掉。影片告诉观众,不遵循物种平等原则,迟早要受到惩罚的。因为大自然的力量是神秘点测、威力无比且无处不在的。影片中蕴涵着的丰富的生态学思想让观众意犹未尽,留下不尽的回味和深思,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绿色之思
该影片画面唯美,观众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影片不时地展现美丽的自然风光,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想象的空间。在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有着休戚与共的紧密的联系。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因为有了人类而具有了昂然的生机,人是万物之灵,人作为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大自然的儿女,是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必须悉心保护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在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矛盾的产生是必然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是自然界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这种矛盾的解决,不是通过双方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依靠人类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是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和和谐的统一。这一观点包含着深层生态学的思想,体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对立中体现着统一,统一中包含着对立。因此,我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应该是:既开发利用大自然,又尊重大自然的权利,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类与大自然的生态和谐(eco-harmony)的理想境界。这就是《狐狸和猎狗》中的自然生态观所给我们的启示。在影片的开头,剧作家就向观众展示了和谐宁静的大自然场景,比如在猫头鹰大妈周围的自然环境,陶德后来所在的自然保护区等,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但是由于有了人类的入侵,原来的平衡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猎人阿莫斯,斯莱得是人类入侵大自然的代表,他的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代表了一些现代人漠视自然的存在,而对之大加践踏和蹂躏,无节制地攫取自然资源。他的这种侵略者的行为无疑给和谐的自然生态带来了破坏。他的这种愚蠢行为肯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影片中大黑熊的出现代表了一种神秘的力量。他的强大、他的突然降临让观众与神秘的大自然联系起来。因此,观众无意中就把大黑熊当作是大自然的化身。人类肆意地捕杀大自然中的动物,使得自然生态受到了影响。大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必然要使人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影片让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在二十一世纪是生态学的世纪的今天更有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从1981首次放映到2001年仍然在不断被重新放映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影片在给观众展示诸如亲情、友情、爱情,人与兽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的多元主题的同时,给观众传递了一个主旋律,就是和谐的主题。虽然影片的故事情节采用了对立冲突的模式,但最终故事的发展是按照和谐的模式进行的。经过一系列冲突之后,陶德和考魄的友谊禁得住两者是天敌的宿命考验,最终化干戈为玉帛;寡居的老奶奶推德和鳏居的老猎人间莫斯·斯莱得经过价值观冲突之后达成志趣相投,最终走到一起,相濡以沫,结成伴侣,幸福地安度晚年。影片之中所蕴涵的生态哲思是发人深思的,其结局又是令人宽慰的,也给我们人类为如何处理好人、自然及动物等的基本关系提供了一幅理想可行的优美画卷。
如今,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出现成为21世纪的中心问题。当我们不得不面临生态问题时,影片中所阐释的生态哲学思想对我们培养良好的生态行为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狐狸与猎狗》;生态批评;自然;和谐
《狐狸与猎狗》(The Fox and the Hound)是迪斯尼第24部经典动画片,于1981年7月10日在美国首度推出。内容是叙述小狐狸陶德(Tod)与小猎狗考魄(Copper)自幼即结成最好的朋友,他们一同玩耍嘻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当他们渐渐长大,也渐渐知道彼此是天敌的命运,一次意外陶德不小心害了照顾考魄的老狗旗夫(Chief)摔断了腿,于是考魄的主人阿莫斯·斯莱得(AmosSlade)就带着考魄深山缉狐而来,他们过去真挚的情谊受到了宿命的纠缠。本片题材在迪斯尼动画之中可说是较为成人及现实取向的,再配合颇有乡村音乐味道的配乐,把片中这对好朋友的历程转变刻画得颇为深刻。
本片一直到1994年才首度在美国推出录像带,并容获当年美国年度最佳录像带殊荣。由于影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随后同年在阿根廷、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瑞典、芬兰、澳大利亚和荷兰等国家播放;从八十年代以后直到本世纪初,随着生态主义思潮的风起云涌,该影片由于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而在世界各地被再度推上银幕。其中美国再度播放于1988年,澳大利亚则在200P年再度播放该片。可见,在本世纪该影片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一、一曲融亲情、友情、爱情于一体的美妙旋律
在影片开头,观众就可以感受到一股令人荡气回肠的母子之情。小狐狸陶德的妈妈口中含着儿子在狂奔,逃避猎人的追捕。她拼命地逃窜,可是猎狗的吼叫声越来越近,再不采取措施,很有可能她和孩子都难逃活命。于是狐狸妈妈跑到一个草丛边停了下来,将她的孩子藏在里面,然后毅然决然地向另外一个方向跑去,随后传来一声猎枪的动荡的响声,猎狗也随即停止了吼叫……这种伟大母亲的行为实在是感人肺腑,让人扼腕叹息。
失去了母亲的陶德被猫头鹰大妈发现,她和啄木鸟等邻居商量好对策后,将独身居住的老奶奶推德(Tweed)引过来。善良的老奶奶推德把陶德带回家精心照料,从此陶德过着幸福的生活。在老奶奶推德家里,观众可以感受到一幅安静祥和的场景,人兽和谐相处。在此期间,陶德到附近玩耍时结识了小猎狗考魄,两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两颗年轻的心快乐地融合一起。影片中有几句经典对白:“考魄,你是我最好的朋友。”“陶德,你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是吗?”“是的,永远。”纵然猫头鹰大妈提醒陶德“考魄将会长大成为猎狗,一个真正的杀手”,小陶德还是坚信“他永远都不会变”。影片中稚嫩的声音传递着纯真的心愿,让人感受友谊的珍贵。可是,时过境迁,长大后的猎狗在主人的训练下已经成为真正的杀手,成了狐狸的天敌。当两位久违的朋友再次相遇时,考魄不得不告诉陶德“那些日子已经结束了”。在和老狗一起追捕陶德的过程中,考魄放了陶德的一条生路,并提醒陶德不要再见面了。可怜的两位昔日的好友只好分道扬镳,可是贪婪的猎狗主人啊莫斯·斯莱得是位贪婪的捕猎者,当发现老奶奶推德将长大的陶德放归大自然时,便精心计划着追捕陶德。当两位昔日的好友狭路相逢时,他们展开了一场打斗。由于陶德熟悉地形,巧妙地躲过了考魄的追捕。正当他准备离去时,发现考魄正面临着生命危险,因为考魄遇到了大黑熊,并被大黑熊打翻在地。痛苦的陶德犹豫片刻,便不顾生命危险来挽救考魄。在艰苦的决斗过程中,正当大黑熊一步步紧逼陶德时,大树干断裂,大黑熊摔了下去,陶德和考魄得救了。随后,正当狠心的猎人举枪瞄准陶德时,考魄经过了死亡的洗礼,体验了友谊的珍贵,毅然决然地用身体挡住了陶德,无奈之下猎人放下了枪,放过了陶德。当然互为天敌的两位最终又成了好朋友。故事情节可歌可泣,感人至深。
除了对亲情、友情的刻画,影片也对爱情这个主题给予了唯美的描绘。当陶德在老奶奶推德家渐渐长大后,除了得到人类足够的呵护之外,还需要得到同类的相伴。人类的世界不可能满足动物世界的需求。于是老奶奶推德痛下决心将陶德放归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陶德慢慢适应了自然法则,也很快就找到了一只雌狐狸,并将其成为自己的伴侣。两人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过着幸福的生活。另外一段爱情的描绘是指鳏寡之人老奶奶推德和猎人最终结合起来。起初由于对待动物的态度不同,尤其是在对待陶德问题上,他们经常吵架,简直成了仇敌。当猎人在追捕陶德自食其果受伤后且由于陶德救了他的一条命,他也从此不再打猎后,老奶奶推德原谅了他。最终两位老人走到了一起。观众从中感受到了老年人的快乐,使得影片的主题温馨舒畅。可见,《狐狸和猎狗》是一部再现亲情、爱情、友情等的情感交融的动画大片,寓情于景,寓情于理,情意浓厚。
二、生物中心的平等的生态思想的完美体现
除了对各种情感的描述,影片还有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意蕴,比如生态学家提倡的“生物中心的平等”(Biocentric Equality)、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自然价值论等的生态思想,这也成为该片在21世纪的今天被再度放映的原因之一。动物解放论的当代传人是彼得,辛格(Peter Singer),代表作《动物的解放》(1975)。动物权利论的代表人物是汤姆·雷根(Tom Regan),代表作有《为动物权利辩护》(1972)、《捍卫动物权利》(2000)、《动物权利争论》(2001)等。中国学者王正平把上述两位生态学家的思想合称为“动物权利论”动物解放论的基本观点是以动物感受苦乐的能力作为道德地位具备的依据和标准,因此承认动物也拥有像人一样的道德地位。辛格认为“动物的解放是人类的解放事业的继续。”“凡是解放运动都意在结束某种不平与歧视。”动物权利论也认为动物应该享有与人一样的生存的权利。两者都把道德关怀的边界扩展到动物身上,都把动物与人类中被压迫的群体——妇女、黑人作比较,都反对通过实验和其它方式来虐杀动物。动物解放/权利论把道德关怀的范围局限在动物身上;“生物中心主义的平等”论则要求把道德关怀的范围涵盖在所有的生命身上,代表人物有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Schweitzer)和保罗·W·泰勒(Paul W.Taylor)。法国哲学家史怀泽是“生物中心论”伦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自然界每一个有生命的或者具有潜在生命的物体具有某种神圣 的或内在价值、并且应当受到尊重。史怀泽提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世界上的生命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区分。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网,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赖于其它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我们生存在世界中,世界也生存于我们之中。”人对其它生命的关怀根本上是对自己的关怀。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利,“谁习惯于把随便哪种生命看作没有价值的,他就会陷于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危险之中”泰勒是美国纽约大学的哲学教授,他于1986年发表《尊重自然》一书,并宣称尊重自然就是他的环境伦理学说。其学说认为所有生物具有自身的善和天赋价值(inherent worth),值得具有道德能力的道德者的尊重,而且采取这种态度的人便倾向于增进和保护其它生物的善。泰勒的生命中心自然观具有若干基本信念,就是人类与其它生物都是地球生命社区的成员,人类并不超越其它生物,而且人类与其它生物构成互相依赖的系统。
通过对影片的多次赏析,观众不难发现动画片《狐狸与猎狗》充分体现了上述的一些生态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哲思。在影片中,毛毛虫的命运和陶德的命运充分体现了“生物中心的平等”的思想。毛毛虫在树干里慢慢成长,可是啄木鸟等早已经虎视眈眈,伺机将其变成他们的猎物。正由于此,毛毛虫命运多舛,多次面临生命危险。在她的逃往过程中,大自然发挥了无比的威力,一次次地利用自然条件挽救了毛毛虫,同时也给啄木鸟等以严厉地惩罚,教训他们自然界万物平等,应该相互尊重,而不应该互相蚕食。最终,毛毛虫发育成熟,长大后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再也不会受到啄木鸟等的追杀,成为自然界中快乐的一员。
小狐狸陶德的命运体现了自然界中反生态的行为,证实了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和平共处的重要性。陶德首先是和老猎狗的冲突,老猎狗视陶德为他的死敌,多次进行残酷的捕杀。在一次捕杀行动中,眼看就要将陶德收为囊中之物,却被迎面而来的火车撞到了桥下,残废了一条后腿。从此再也不能参与打猎,在主人的心中也变得一无是处,这都是征服的代价。
其次,陶德和考魄有着痛苦的冲突。在殊死搏斗过程中,大自然的环境使得陶德得以脱身。可是考魄却遇到了强大的大黑熊。这或许也是大自然的安排?大黑熊的出现很突兀,正当在陶德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神秘地降临于考魄和观众面前。无形中就会让人感觉大黑熊是大自然的化身,因为大自然有着神秘的力量,她无时无刻不在存在着并发挥着她的必不可少的作用。如考魄不去拼命地追杀他的朋友就不会遭到黑熊的袭击,就不会遭到来自大自然外力的影响。自然界的万物没有谁最强大,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彼此和平共处。
最后,陶德和老猎人有着尖锐的冲突。猎人是个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者,成为生态学家攻击的一个反生态、反自然的典型形象。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生态批评运动的发展及生态伦理道德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把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根源指向人类中心主义。在这种语境下,老猎人阿莫斯·斯莱得被视为地道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则具有更加鲜明的色彩。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成为生态批评的第一要义。影片对反生态的猎人阿莫斯·斯莱得的愚蠢行为给予了辛辣的讽刺。他贪婪地捕杀着猎物,尤其是他对陶德耿耿于怀,他不仅捕杀了陶德的母亲,而且也要对陶德本人赶尽杀绝。当他探知老奶奶推德将陶德放归大自然时,他便精心策划准备捕杀陶德。他制作了许多残酷的捕猎工具,以确保在捕猎时万无一失。纵然有醒目的标志牌严禁到保护区打猎,他还是违反国家规定偷偷地到保护区打猎,他的贪婪的嘴脸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当然,在捕猎过程中,他踩到了自己布下的陷阱,自食其果,自己的腿部受到严重的伤害。同时也差点儿被来自大自然的神秘的大黑熊吃掉。影片告诉观众,不遵循物种平等原则,迟早要受到惩罚的。因为大自然的力量是神秘点测、威力无比且无处不在的。影片中蕴涵着的丰富的生态学思想让观众意犹未尽,留下不尽的回味和深思,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绿色之思
该影片画面唯美,观众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影片不时地展现美丽的自然风光,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想象的空间。在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有着休戚与共的紧密的联系。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因为有了人类而具有了昂然的生机,人是万物之灵,人作为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大自然的儿女,是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必须悉心保护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在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矛盾的产生是必然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是自然界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这种矛盾的解决,不是通过双方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依靠人类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是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和和谐的统一。这一观点包含着深层生态学的思想,体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对立中体现着统一,统一中包含着对立。因此,我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应该是:既开发利用大自然,又尊重大自然的权利,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类与大自然的生态和谐(eco-harmony)的理想境界。这就是《狐狸和猎狗》中的自然生态观所给我们的启示。在影片的开头,剧作家就向观众展示了和谐宁静的大自然场景,比如在猫头鹰大妈周围的自然环境,陶德后来所在的自然保护区等,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但是由于有了人类的入侵,原来的平衡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猎人阿莫斯,斯莱得是人类入侵大自然的代表,他的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代表了一些现代人漠视自然的存在,而对之大加践踏和蹂躏,无节制地攫取自然资源。他的这种侵略者的行为无疑给和谐的自然生态带来了破坏。他的这种愚蠢行为肯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影片中大黑熊的出现代表了一种神秘的力量。他的强大、他的突然降临让观众与神秘的大自然联系起来。因此,观众无意中就把大黑熊当作是大自然的化身。人类肆意地捕杀大自然中的动物,使得自然生态受到了影响。大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必然要使人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影片让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在二十一世纪是生态学的世纪的今天更有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从1981首次放映到2001年仍然在不断被重新放映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影片在给观众展示诸如亲情、友情、爱情,人与兽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的多元主题的同时,给观众传递了一个主旋律,就是和谐的主题。虽然影片的故事情节采用了对立冲突的模式,但最终故事的发展是按照和谐的模式进行的。经过一系列冲突之后,陶德和考魄的友谊禁得住两者是天敌的宿命考验,最终化干戈为玉帛;寡居的老奶奶推德和鳏居的老猎人间莫斯·斯莱得经过价值观冲突之后达成志趣相投,最终走到一起,相濡以沫,结成伴侣,幸福地安度晚年。影片之中所蕴涵的生态哲思是发人深思的,其结局又是令人宽慰的,也给我们人类为如何处理好人、自然及动物等的基本关系提供了一幅理想可行的优美画卷。
如今,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出现成为21世纪的中心问题。当我们不得不面临生态问题时,影片中所阐释的生态哲学思想对我们培养良好的生态行为有很强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