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的实践告诉人们,人的素质高低主要是在人的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训练中形成的,中小学阶段是人的全面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古人云“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当代心理教育家霍华德·加德钠曾说过:音乐才能是一种智能的概念。
[关键词]感知 美育 音乐艺术 素质教育
21世纪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和提高人类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实践告诉人们,人的素质培养主要是在人的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训练中形成的。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人类全面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古人云“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基础教育尤为重要。美国当代心理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曾说过:音乐才能是一种智能的概念(包括:编曲、写歌、歌唱、了解并欣赏音乐的能力)。因此,加强音乐感知的培养是中学生必不可少的素质教育内容。
一、创设艺术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一)兴趣是学生通向音乐海洋的金桥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能够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行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课堂教学是一种科学,它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逻辑规律以及教学过程本身的各种规律来进行的,音乐教学更是如此。当代达尔克罗兹体系的教育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而学习音乐的能力能否有成就不是与生俱来的音,它依赖于生长的环境,接触音乐的程度,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获得。因此,教授者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随音乐作体态律动、舞蹈、表演等身体运动时与音乐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当人们对感兴趣的音乐事物或音乐活动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能从中找到乐趣。应该说,兴趣是学生通向音乐海洋的金桥。
(二)营造实践空间、体验音乐、陶醉在音乐乐园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但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录、领悟、体验时。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音乐。奥尔夫的教育体系注重实践、多种感官参与的形式。保护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的自我感觉既能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同样也唤起他们的表现欲和创造欲。有了成功的体验,能极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则更能终身享受音乐。对于中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美感,从而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
二、把表演与创编融入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可见,学生是在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因此,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迁移状态,激起对知识的内容的企盼和渴望,抓住学生的“心理”。
“鼓励音乐创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中,我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大胆迁移。初一年级学生进行自编歌词,自编动作表演等,初二、三年级学生进行节奏、旋律设计,或者简易词曲创作。尽管课在学生的喜悦中划上了句号,但学生的创作欲望还会在课后得到延伸和发展,教师也在组织和参与中分享学生的成功和快乐。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在没有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得到了发挥。
三、图文并茂,在虚拟情景中感知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既可以用文字表达。又能够用图画表达。许多让学生难以想象的事物,可以靠图画再现。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心里总是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审美感受力就是审美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协调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及个体对审美对象完整地把握和领悟而产生的愉悦。音乐新知教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技能,也就是让学生完整地把握和领悟音乐形象。欣赏《青藏高原》这首歌曲悦耳动听,但要领悟西藏民族曲调的风格却很难。这时,利用一些描绘西藏风光的图片或录相,特别是大草原和成群牛羊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西藏的辽阔,然后体会这首歌的高音的辉煌。艺术是相通的,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随着歌声与音乐流淌出来,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融为一体。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四、多元实验创造新途径
实验不应该成为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教学的专利,音乐课同样可以进行实验教学。比如用玻璃杯盛不同刻度的水进行音阶教学实验:将乐音与噪音进行比较,让学生在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体验不同的感受……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将一些精密仪器搬进课堂,让学生通过波形的变化观察音乐。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音乐实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灵活多样的特性和不受视觉影响的审美特征。以“听”引起学生对审美形象的注意。
五、训练综合技能,深入领悟音乐的美
综合技能的训练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教材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责任感。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把复习、检查和加深扩大知识面的工作放在一起来进行。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导法去学习、体会歌唱姿势的美,呼吸发声的技巧美,咬字、吐字的形象美,将这一连串的音乐美,展现给学生,使之在训练中去再现。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由浅入深的教学,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使学生做到歌唱时姿势优美,呼吸正确,发声自然、圆润,咬字吐字清晰。
感受美的内涵以达到鉴赏美的目的。教师的范唱是运用歌声的表现形成,把学生吸引到新的意境中去。教师的仪表、语言、声音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使学生在视听的基础上“模唱”。歌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体会形象美,表现形象美的关键。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和教育学生,陶冶他们的品格,丰富他们的感情。谈论自己对歌曲的初步印象和认识,并能区分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突出了教师的指导审美的作用和审美形象的地位:突出了音乐技能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改变了以往音乐教学是“唱歌”教学的这一旧模式。同时,在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感知美的能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关键词]感知 美育 音乐艺术 素质教育
21世纪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和提高人类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实践告诉人们,人的素质培养主要是在人的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训练中形成的。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人类全面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古人云“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基础教育尤为重要。美国当代心理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曾说过:音乐才能是一种智能的概念(包括:编曲、写歌、歌唱、了解并欣赏音乐的能力)。因此,加强音乐感知的培养是中学生必不可少的素质教育内容。
一、创设艺术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一)兴趣是学生通向音乐海洋的金桥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能够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行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课堂教学是一种科学,它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逻辑规律以及教学过程本身的各种规律来进行的,音乐教学更是如此。当代达尔克罗兹体系的教育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而学习音乐的能力能否有成就不是与生俱来的音,它依赖于生长的环境,接触音乐的程度,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获得。因此,教授者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随音乐作体态律动、舞蹈、表演等身体运动时与音乐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当人们对感兴趣的音乐事物或音乐活动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能从中找到乐趣。应该说,兴趣是学生通向音乐海洋的金桥。
(二)营造实践空间、体验音乐、陶醉在音乐乐园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但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录、领悟、体验时。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音乐。奥尔夫的教育体系注重实践、多种感官参与的形式。保护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的自我感觉既能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同样也唤起他们的表现欲和创造欲。有了成功的体验,能极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则更能终身享受音乐。对于中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美感,从而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
二、把表演与创编融入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可见,学生是在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因此,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迁移状态,激起对知识的内容的企盼和渴望,抓住学生的“心理”。
“鼓励音乐创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中,我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大胆迁移。初一年级学生进行自编歌词,自编动作表演等,初二、三年级学生进行节奏、旋律设计,或者简易词曲创作。尽管课在学生的喜悦中划上了句号,但学生的创作欲望还会在课后得到延伸和发展,教师也在组织和参与中分享学生的成功和快乐。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在没有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得到了发挥。
三、图文并茂,在虚拟情景中感知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既可以用文字表达。又能够用图画表达。许多让学生难以想象的事物,可以靠图画再现。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心里总是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审美感受力就是审美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协调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及个体对审美对象完整地把握和领悟而产生的愉悦。音乐新知教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技能,也就是让学生完整地把握和领悟音乐形象。欣赏《青藏高原》这首歌曲悦耳动听,但要领悟西藏民族曲调的风格却很难。这时,利用一些描绘西藏风光的图片或录相,特别是大草原和成群牛羊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西藏的辽阔,然后体会这首歌的高音的辉煌。艺术是相通的,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随着歌声与音乐流淌出来,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融为一体。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四、多元实验创造新途径
实验不应该成为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教学的专利,音乐课同样可以进行实验教学。比如用玻璃杯盛不同刻度的水进行音阶教学实验:将乐音与噪音进行比较,让学生在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体验不同的感受……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将一些精密仪器搬进课堂,让学生通过波形的变化观察音乐。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音乐实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灵活多样的特性和不受视觉影响的审美特征。以“听”引起学生对审美形象的注意。
五、训练综合技能,深入领悟音乐的美
综合技能的训练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教材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责任感。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把复习、检查和加深扩大知识面的工作放在一起来进行。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导法去学习、体会歌唱姿势的美,呼吸发声的技巧美,咬字、吐字的形象美,将这一连串的音乐美,展现给学生,使之在训练中去再现。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由浅入深的教学,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使学生做到歌唱时姿势优美,呼吸正确,发声自然、圆润,咬字吐字清晰。
感受美的内涵以达到鉴赏美的目的。教师的范唱是运用歌声的表现形成,把学生吸引到新的意境中去。教师的仪表、语言、声音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使学生在视听的基础上“模唱”。歌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体会形象美,表现形象美的关键。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和教育学生,陶冶他们的品格,丰富他们的感情。谈论自己对歌曲的初步印象和认识,并能区分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突出了教师的指导审美的作用和审美形象的地位:突出了音乐技能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改变了以往音乐教学是“唱歌”教学的这一旧模式。同时,在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感知美的能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