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0月21日,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对外投资取得的成果,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合作取得跨越式发展,已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大。中国已经从引资大国变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国家之一。
那么,我国“走出去”战略实施取得了哪些成就?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投资有哪些影响?如何提高“走出去”的能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武小欣博士。作为国家信息中心的经济问题研究专家,武小欣博士关注和研究“走出去”已经多年,对“走出去”有很深入的了解。采访中,他对如何提高我国“走出去”的能力,做了重点分析。
我国“走出去”的成绩与问题
《财经界》:今年恰逢中国“走出去”战略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作为“走出去”主力军的中国,对外投资取得了哪些成就?
武小欣:“走出去”不仅仅是对外投资,还有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多年来,我国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在对外劳务合作、对外工程承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这两个方面的发展相对平稳。而在对外投资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国对外投资高速增长,势头十分强劲。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外投资的存量约2460亿美元,居全球第15位,发展中国家第3位。预计到“十二五”时期年对外投资有望突破千亿美元,走出去的前景非常广阔。
《财经界》我国对外投资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发展如此之快?
武小欣:我国对外投资广泛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主;在投资方向上以资源为主;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这是由我国总体上的对外投资能力所决定的。
当前舆论界关注今年中国按汇率计算的GDP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问题。其实如果从购买力的角度看,2000年,中国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了日本。按2005年国际元计算,2009年,中国GDP为8.25万亿国际元,日本是3.78万亿国际元,美国是12.93万亿国际元。中国这么大的经济规模,不仅需要“请进来”,还需要“走出去”,而且“走出去”的规模、方式和能力,也需要与国家的发展相匹配。
我国“走出去”是为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性选择,对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改善能源资源约束、优化国际收支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2007年快步走上新台阶。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我国积极谋划,对外投资取得了新的进展。
《财经界》:我国对外投资存在哪些问题?
武小欣:首先,对外投资结构相对单一。从投资主体看,主要是以国有企业为主,非国有企业比重偏低。从领域看,主要偏重于能源资源领域,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投资比重还偏低。
其次,走出去的能力较弱。目前我们在资金方面有一定走出去的能力,但是我们在技术方面、驾驭国际市场方面、本地化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弱,制约了我们“走出去”。所以我们刚刚“走出去”就在许多方面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还有一个适应和提高的过程。
世界经济形势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影响
《财经界》如果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波折的一年,2009年是我国应对危机最为关键的一年2010年是最为复杂的一年,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对中国对外投资的环境是否有影响?影响有多大?
武小欣:全球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以美国为首的受危机重创的国家化解巨额不良资产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时间,世界经济发展在未来三至五年内还会反复,世界总需求的增长将十分乏力。但是我国“走出去”的环境未必就差。一些国家投资需求增长乏力,扩大就业十分困难。如果我们选择合适的国家,选择好的项目,“走出去”大有作为。当然,不仅仅是购买一些国家的金融资产,关键是实业领域的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服务业领域的投资。投资方式要创新,不仅通过收购兼并扩大投资,也还可以因地制宜外引内联搞新建投资。
《财经界》:近年来,美国等国家对我国人民币不断施加升值压力,未来一段时期人民币币值变化对我国对外投资影响如何?
武小欣:近几年来我国人民币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我国政府采取了十分冷静、审慎正确的态度,积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进程,成绩很大。但是,未来一段时期人民币仍然面临升值国际压力。对人民币升值问题,我们要综合分析利弊问题,独立自主地推进人民币的有关改革措施。但是从对外投资的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对外投资是有利的。问题很简单,单位人民币的对外购买力增强了,我们就可以有更大的资金实力对外投资。日本加快对外投资的时期,也是随着日元升值时期开始的,在这方面我们要向日本、美国学习。我们当前的问题是对外投资的资金能力很强,技术能力很弱。我们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技术、品牌为支撑,积极推进“走出去”,全球生产,全球销售,优化我国产业链的全球布局与流程。
“走出去”:能力建设是关键
《财经界》:加强“走出去”的战略意义何在?
武小欣:我个人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出去”的重要性甚至比“请进来”还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走出去”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是“走出去”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二五”时期,我国在资源环境约束、产能过剩、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通过“走出去”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比如,我们可以把一部分高耗能、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向有关国家转移;一些低端制造产业可以向一些国家转移,减少一般贸易顺差等等;可以通过“走出去”利用有关国家人才、技术优势为我所用,建立研发机构,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对于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国际定价权缺失的问题,“走出去”有助于我们参与国际定价博弈过程。
二是“走出去”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企业是国家间经济竞争的微观主体,国际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关键看一个国家企业素质的高低。鼓励企业“走出去”是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能力的必由之路。通过“走出去”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拓展外部发展空间。通过“走出去”,改变我国企业偏内向型的发展模式,适应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从偏重国内生产逐步向全球研发设计、全球营销和售后服务拓展,积极抢占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三是“走出去”有助于中外双方和谐发展和互利共赢。通过开展互利互惠的对外投资合作,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扩大双方的共同利益,为东道国带去了资金、人才和技术,并为当地解决就业、增加税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做出贡献。只要我们采取适当有效的战略,一定能够为互利共赢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财经界》:您认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短板”是什么?如何消除?
武小欣:我觉得,我们“走出去”最大的弱项还是能力问题,我们“走出去”的资金能力进步很快,但是我们的战略谋划能力、技术能力、国际运营能力、本地化能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加强能力建设对“走出去”很关键。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是鼓励非国有企业“走出去”。逐步改变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企业结构,充分发挥非国有企业的市场优势。鼓励大型非国有企业增强国际化发展意识,创建国际品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积极走出去。
二是拓宽走出去的领域。不仅要考虑能源资源问题,更要考虑利用国际高端人才和技术资源,并购或建设国际营销网络资源,因地制宜向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进军等等。
三是完善对外投资便利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有关的法规政策,包括外汇管理、资本项目管理、权益管理和对外投资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方便。
四是加强国别投资环境研究。中国是一个全球性大国,我们要加强对每一个国家的研究,特别是投资环境的精准研究,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美国每一个州在中国都有代表处,研究跟踪中国的经贸动态;日本对我国每一个省、每一个产业发展都有很深入的研究。而我们这方面很不够,应该在这方面加强投入和组织体系建设。
五是加强海外权益管理与监测。随着我国在国外的权益资产规模越来越大,我们应该加强国外资产权益的管理与监测工作,确保我国资产的安全,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这些都需要开展一些扎实细致的工作。
总之,“走出去”不仅仅是资本“走出去”的问题,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与时俱进,“走出去”需要提高水平、提高能力、提高管理。
那么,我国“走出去”战略实施取得了哪些成就?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投资有哪些影响?如何提高“走出去”的能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武小欣博士。作为国家信息中心的经济问题研究专家,武小欣博士关注和研究“走出去”已经多年,对“走出去”有很深入的了解。采访中,他对如何提高我国“走出去”的能力,做了重点分析。
我国“走出去”的成绩与问题
《财经界》:今年恰逢中国“走出去”战略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作为“走出去”主力军的中国,对外投资取得了哪些成就?
武小欣:“走出去”不仅仅是对外投资,还有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多年来,我国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在对外劳务合作、对外工程承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这两个方面的发展相对平稳。而在对外投资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国对外投资高速增长,势头十分强劲。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外投资的存量约2460亿美元,居全球第15位,发展中国家第3位。预计到“十二五”时期年对外投资有望突破千亿美元,走出去的前景非常广阔。
《财经界》我国对外投资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发展如此之快?
武小欣:我国对外投资广泛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主;在投资方向上以资源为主;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这是由我国总体上的对外投资能力所决定的。
当前舆论界关注今年中国按汇率计算的GDP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问题。其实如果从购买力的角度看,2000年,中国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了日本。按2005年国际元计算,2009年,中国GDP为8.25万亿国际元,日本是3.78万亿国际元,美国是12.93万亿国际元。中国这么大的经济规模,不仅需要“请进来”,还需要“走出去”,而且“走出去”的规模、方式和能力,也需要与国家的发展相匹配。
我国“走出去”是为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性选择,对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改善能源资源约束、优化国际收支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2007年快步走上新台阶。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我国积极谋划,对外投资取得了新的进展。
《财经界》:我国对外投资存在哪些问题?
武小欣:首先,对外投资结构相对单一。从投资主体看,主要是以国有企业为主,非国有企业比重偏低。从领域看,主要偏重于能源资源领域,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投资比重还偏低。
其次,走出去的能力较弱。目前我们在资金方面有一定走出去的能力,但是我们在技术方面、驾驭国际市场方面、本地化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弱,制约了我们“走出去”。所以我们刚刚“走出去”就在许多方面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还有一个适应和提高的过程。
世界经济形势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影响
《财经界》如果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波折的一年,2009年是我国应对危机最为关键的一年2010年是最为复杂的一年,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对中国对外投资的环境是否有影响?影响有多大?
武小欣:全球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以美国为首的受危机重创的国家化解巨额不良资产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时间,世界经济发展在未来三至五年内还会反复,世界总需求的增长将十分乏力。但是我国“走出去”的环境未必就差。一些国家投资需求增长乏力,扩大就业十分困难。如果我们选择合适的国家,选择好的项目,“走出去”大有作为。当然,不仅仅是购买一些国家的金融资产,关键是实业领域的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服务业领域的投资。投资方式要创新,不仅通过收购兼并扩大投资,也还可以因地制宜外引内联搞新建投资。
《财经界》:近年来,美国等国家对我国人民币不断施加升值压力,未来一段时期人民币币值变化对我国对外投资影响如何?
武小欣:近几年来我国人民币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我国政府采取了十分冷静、审慎正确的态度,积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进程,成绩很大。但是,未来一段时期人民币仍然面临升值国际压力。对人民币升值问题,我们要综合分析利弊问题,独立自主地推进人民币的有关改革措施。但是从对外投资的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对外投资是有利的。问题很简单,单位人民币的对外购买力增强了,我们就可以有更大的资金实力对外投资。日本加快对外投资的时期,也是随着日元升值时期开始的,在这方面我们要向日本、美国学习。我们当前的问题是对外投资的资金能力很强,技术能力很弱。我们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技术、品牌为支撑,积极推进“走出去”,全球生产,全球销售,优化我国产业链的全球布局与流程。
“走出去”:能力建设是关键
《财经界》:加强“走出去”的战略意义何在?
武小欣:我个人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出去”的重要性甚至比“请进来”还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走出去”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是“走出去”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二五”时期,我国在资源环境约束、产能过剩、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通过“走出去”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比如,我们可以把一部分高耗能、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向有关国家转移;一些低端制造产业可以向一些国家转移,减少一般贸易顺差等等;可以通过“走出去”利用有关国家人才、技术优势为我所用,建立研发机构,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对于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国际定价权缺失的问题,“走出去”有助于我们参与国际定价博弈过程。
二是“走出去”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企业是国家间经济竞争的微观主体,国际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关键看一个国家企业素质的高低。鼓励企业“走出去”是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能力的必由之路。通过“走出去”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拓展外部发展空间。通过“走出去”,改变我国企业偏内向型的发展模式,适应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从偏重国内生产逐步向全球研发设计、全球营销和售后服务拓展,积极抢占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三是“走出去”有助于中外双方和谐发展和互利共赢。通过开展互利互惠的对外投资合作,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扩大双方的共同利益,为东道国带去了资金、人才和技术,并为当地解决就业、增加税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做出贡献。只要我们采取适当有效的战略,一定能够为互利共赢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财经界》:您认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短板”是什么?如何消除?
武小欣:我觉得,我们“走出去”最大的弱项还是能力问题,我们“走出去”的资金能力进步很快,但是我们的战略谋划能力、技术能力、国际运营能力、本地化能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加强能力建设对“走出去”很关键。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是鼓励非国有企业“走出去”。逐步改变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企业结构,充分发挥非国有企业的市场优势。鼓励大型非国有企业增强国际化发展意识,创建国际品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积极走出去。
二是拓宽走出去的领域。不仅要考虑能源资源问题,更要考虑利用国际高端人才和技术资源,并购或建设国际营销网络资源,因地制宜向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进军等等。
三是完善对外投资便利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有关的法规政策,包括外汇管理、资本项目管理、权益管理和对外投资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方便。
四是加强国别投资环境研究。中国是一个全球性大国,我们要加强对每一个国家的研究,特别是投资环境的精准研究,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美国每一个州在中国都有代表处,研究跟踪中国的经贸动态;日本对我国每一个省、每一个产业发展都有很深入的研究。而我们这方面很不够,应该在这方面加强投入和组织体系建设。
五是加强海外权益管理与监测。随着我国在国外的权益资产规模越来越大,我们应该加强国外资产权益的管理与监测工作,确保我国资产的安全,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这些都需要开展一些扎实细致的工作。
总之,“走出去”不仅仅是资本“走出去”的问题,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与时俱进,“走出去”需要提高水平、提高能力、提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