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卢洪洲:一位“公卫战士”的非凡人生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6_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近卢洪洲:一位“公卫战士”的非凡人生
  本刊记者 黄薏
  2003年,SARS(非典)暴发流行, 卢洪洲是诊治专家组重要成员;
  2006年,全球暴发H5N1禽流感疫情,卢洪洲是诊治专家组重要成员;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席卷全球,卢洪洲是诊治专家组重要成员;
  2013年,卢洪洲发现全球第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并参与了诊治;
  2014年11月9日凌晨,卢洪洲随中国首批援助塞拉利昂公共卫生培训队,前往正遭受埃博拉病毒肆虐的重灾区。在塞拉利昂的65天里,他们共培训学员4000多名,参与编写并翻译完成了《塞拉利昂埃博拉治疗中心和其他护理中心患者临床管理》指南。
  2014年,因为发现全球第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获得“影响中国年度科技人物”。
  2015年,卢洪洲因在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病毒工作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荣获“中国十大最美援外医生”称号。
  2015“最美援外医生”颁奖典礼现场
  十多年来,只要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卢洪洲总是义不容辞地冲在最前面。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包括记者在内)常把卢洪洲与突发重大传染病联系在一起。近日,本刊记者有幸与卢洪洲教授面对面,倾听这位长期奋战在公共卫生第一线、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感染病学专家讲述他的行医路、医患情与健康观。
  渐渐地,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运动、充满活力,又不乏爱心、同情心和使命感的卢洪洲,浮现在记者眼前。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不轻言放弃:换来垂危患儿的新生
  (来自远方的拜年短信,延续了12年的医患情。)
  每年的大年初一,卢洪洲都会收到一条特殊的拜年短信。发短信的人,是一个远在河南的男孩的父亲。近日,记者联系到了男孩的父亲李先生,听他讲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12年前,李先生的儿子刚出生即被当地县医院诊断为缺血缺氧性脑病,随即转到开封市儿童医院接受治疗。入院后第二天,孩子被确诊为真菌性脑炎。医生说,这种病非常罕见,他们只在教科书上见过,没有治疗经验,建议把孩子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于是,李先生夫妻俩立刻带着孩子去了北京。然而,由于孩子病情危重,治疗费用昂贵,治疗效果也不确定,北京多家大医院的专家均建议他们放弃治疗。经多方打听,李先生夫妻俩带着孩子慕名来到上海,向时任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的卢洪洲教授求助。“卢教授是国内知名的感染病学专家,却一点架子都没有。看过孩子后,他说,孩子可以治,立即安排孩子住进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儿子真的治好了!”尽管已经时隔12年,但记者仍能感受到,电话那头的李先生对卢教授的感恩之情。李先生说,他们远在河南,不方便去上海探望卢教授,所以每年过年时,一定会记得给恩人拜个年。李先生还说,儿子今年已经读五年级了,身体健康,学习成绩也不错。等今年放暑假了,他要带孩子到上海来看望卢教授,让孩子见见这位曾经救过他的好医生!
  卢教授告诉记者,当年,李先生夫妻俩带着出生才17天、生命垂危的兒子来找他的时候,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治好这个孩子。尽管当时已经有了治疗真菌性脑炎的药物,他也已经治好过不少真菌性脑炎的病人,但病人都是成年人。抗真菌药物副作用大,新生儿的用药剂量如何控制、副作用如何应对,国内外都没有经验可循。但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定冒险试一试。在孩子患儿住院的两个多月里,卢洪洲不断查阅文献资料、权衡利弊调整治疗方案、大胆应用新药,而孩子的父母也十分信任医生、很配合医生的治疗,医患双方齐心协力,最终使孩子重获新生。
  不遗漏细节: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
  (医生要有过硬的医术,也要有为病人着想的心。)
  每周五上午,卢洪洲会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看感染科疑难病特需门诊。其中,“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占了大多数。临床医生都知道,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是最让人头疼的,需要医生有敏锐的观察力、宽广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果医生不仔细分析病情,简单地认为发热就是细菌感染所致,就会不断给病人用各种抗生素,不仅会延误病情,还会给病人的身体带来很大伤害。卢洪洲告诉记者,他曾经遇到过一位女大学生,因持续高热不退在多家医院诊治,用过很多种抗生素,但都没有效果。当她在家人的陪伴下到华山医院就诊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心脏、肝脏、肾脏都有问题,全家人心急如焚。经仔细检查,他从女孩的手上发现了“线索”:女孩的双手关节有些肿胀。又经追问得知,女孩吃饭时颞下颌关节有酸痛感(医学上称为颌跛),卢洪洲怀疑她可能患有某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最终,女孩被确诊为混合型结缔组织病。卢洪洲停掉了所有抗生素,让女孩口服激素治疗,没多久便控制了女孩的病情。几年来,女孩一直在门诊随访,情况良好,工作生活均不受影响。
  卢洪洲在查房
  “抗艾”之路:防、诊、治“事事关心”
  (艾滋病已从绝症逐渐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病,关键在于早诊早治。)
  位于上海市金山区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上海市定点收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医院。作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专业学组副组长的卢洪洲,在艾滋病的临床、科研,以及科普工作方面,均不遗余力。
  卢洪洲告诉记者,尽管在39种法定传染病中,艾滋病的死亡人数仍居第一位。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艾滋病如今已是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如果能够早期干预,及时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使体内的病毒量减至无法检出。目前,古巴、泰国、白俄罗斯和亚美尼亚已成为全球首批消除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的国家,中国有望成为下一个完全切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国家。也就是说,艾滋病人群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已成为现实。
  “目前有七千多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接受长期治疗。感染艾滋病病毒以后,治与不治,结局大相径庭。”作为长期从事艾滋病诊疗工作的专家,卢洪洲希望借助《大众医学》平台,再次重申艾滋病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   卢洪洲告诉记者,人在感染HIV病毒以后,通常会在一个月内出现发热、关节酸痛等流感样症状,随后会进入一个3~5年甚至10多年不等的临床无症状期。如果感染后没有被及时发现,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感染者血液中的病毒将持续存在,不仅具有传染性,其体内的免疫细胞(CD4细胞)也会每年递减,5~8年后,即会进入发病期;此时再治疗,即使病毒可以被清除,免疫功能也难再完全恢复。反之,如果感染者能够被及时发现,及时接受治疗,3~6个月后,其体内的病毒指标即可转阴,不仅传染性大大降低,免疫功能也可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可长期不发病,甚至寿命也不受影响。
  卢洪洲还表示,为了给艾滋病患者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于2010年成立了艾滋病诊疗中心。病人不仅能在中心接受免费的抗病毒治疗,还可在诊疗中心接受普外科、骨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肿瘤科、肝胆外科、介入科、妇产科、儿科及口腔、眼科、耳鼻喉科等医疗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艾滋病人群“看病难、手术无门”的窘境。2017年2月,经多学科通力合作,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为一名罹患主动脉瓣、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的艾滋病患者成功实施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这也是国内首例为艾滋病患者实施的心脏外科手术。
  卢洪洲参加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
  知行合一:医生中的“运动达人”
  (医生应当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标杆和引领者。)
  卢洪洲很忙,每天早上6时半出门上班,晚上12时以后才休息。平时临床、科研、教学、管理“一手抓”,若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是不眠不休、連续奋战。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肯定是不行的。卢洪洲说,他一年四季都洗冷水澡,从中学起就养成了坚持锻炼的习惯,三十多年来从未中断。虽然现在工作很忙,但他会尽量抽空去健身房锻炼,每周平均锻炼3~4次,每次1~1.5小时,一般先在跑步机上慢跑20分钟,放松关节和肌肉;再练器械半小时,增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最后再游泳20分钟。同时,他在饮食方面也比较重视,坚持“总量控制、种类放开、低盐、低脂、少油”。正因为如此,中年人常见的“三高”等慢性病与卢洪洲完全不沾边,再高强度的工作也压不垮他。
  医生中的“运动达人”
  卢洪洲说,现在很多医生总是教育病人要管住嘴、迈开腿,自己却未必能做得到。实际上,医生应当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标杆和引领者,应当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表率。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全民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奉献爱心:坚持无偿献血二十余年
  (医护人员应当成为无偿献血的表率和宣传员。)
  2015年6月14日,第12个“世界无偿献血日”全球主会场活动在上海中华艺术宫隆重举行。卢洪洲教授作为上海无偿献血者代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无偿献血者代表一同接受了表彰。2017年2月28日上午,卢洪洲与往年一样,再次参加了单位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卢洪洲告诉记者,他已经连续二十多年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每次均献血400毫升,每年献血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很多人担心献血会伤害身体,他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献血不会损害健康。在卢洪洲的感召下,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很多医护人员都积极参与了无偿献血。同时,他也呼吁更多普通人能够加入到无偿献血者的队伍中来,为挽救重症患者的生命,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坚持无偿献血二十余年
  专家简介
  卢洪洲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助理、主任医师、教授、内科学博士、留美博士后、内科学和护理学博士生导师,世界卫生组织临床专家组专家,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病、感染病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结核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兼艾滋病学组组长、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感染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艾滋病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理事兼副主任委员。擅长发热待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结核、肝炎、艾滋病、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特需门诊:周五上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感染病门诊:周六上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同心路分部)
其他文献
最近,网络上很流行“存钱不如存肌肉”这句话。其大意是,人到中年,存些钱为将来退休年老后做些打算是应该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存些“肌肉”,那样年老后身体健康才会更有保障。那么,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作者简介  高炳宏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理生化分会委员,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理事。  “存钱不如存肌肉”的
有一味古老的中药因其神奇疗效受世界瞩目,它就是剧毒药砒霜。  “砒霜”治白血病的精彩传承  来自砒霜的砷制剂,正在现代白血病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01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终身教授张亭栋,因在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上所作出的奠基性贡献,荣膺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让我们拨动时间的齿轮,回顾这一传奇中药制剂的代代传承。  【史记】  上古时期——以毒攻毒——毒药攻邪  
化疗#脱敏治疗  脱敏治疗打针好还是吃药好  我对螨虫过敏,医生说可以进行脱敏治疗,可以打针也可以吃药,疗程都要两三年。这两种方法,哪种效果好?  江苏 张女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过敏(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郭胤仕:目前,脱敏治疗有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两类制剂。皮下注射,第1~15周每周注射一次,此后每2周注射一次,然后根据情况每4周或每4~8周注射一次,标准疗程共计52次,需要2~3年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等发布消除人类狂犬病并可每年挽救数万生命的行动计划:在人们能负担得起疫苗和抗体的前提下,确保被咬伤的人员得到及时治疗,另外要开展大规模犬类疫苗接种,从而在源头上解决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特别指出,全球每10名受到疑似狂犬咬伤的人员中有4位为15岁以下儿童。教育儿童如何避免被狗咬伤也十分关键。
血管病变:后果严重  血管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的血管损伤病变,以及血管损伤引起的心脏、脑、肾等靶器官病变。国内外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位列发病率和死亡原因首位,且发病人群正趋年轻化。  人体血管系统主要包括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动脉系统病变后果较严重,如脑血管病变会导致血管性痴呆、脑梗死等;心血管病变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肾动脉狭窄会导致青年人高血压;下肢血管病变会导致下肢发凉
传 言一:癌症不会传染,故与感染无关  真相:癌症不会传染,但一些慢性感染会致癌。在中国,减少慢性感染是预防癌症最有效的手段。  在我国,70%~85%的肝癌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我国大规模开展的婴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在预防肝癌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0~19岁人群的肝癌死亡率在近15年内已下降了95%。人乳头瘤病毒(HPV)16和18型是引起宫颈癌的高致病亚型病毒,预防接种HPV疫苗,可以大大减
我今年40岁,前不久体检发现高血糖,空腹血糖12.0毫摩/升,餐后2小時血糖16.0毫摩/升,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从那之后,我开始严格控制饮食并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两周后复查,空腹血糖6.5毫摩/升,早餐后2小时血糖9.O毫摩/升,午餐前血糖7.0毫摩/升,均接近正常。但我最近感觉乏力、头昏,午餐前心悸、出汗,面部一阵阵潮热。没查出糖尿病前,没觉得哪儿不舒服,现在把血糖降下来了,反倒浑身不对劲。这是
板蓝根来源于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多年来,很多人以为,板蓝根是能治百病的“神药”,生活必备;也有不少人认为,板蓝根只是一种普通染料(可用于制作蓝色染料),毫无治病防病功效。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  板蓝根是神药还是染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 方建国  专家简介  方建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主任药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
说到生育,大家首先会关注女性年龄,男性年龄很容易被忽视。生活中,男性老来得子的例子的确不少,因此人们常常认为,男性的精子数量、质量与年龄无关。而实际上,与女性年龄超过35岁类似,男性年龄超过40岁也是影响生育的主要危险因素。  男性年龄影响生育能力  一直以来,年龄一直被确认是精子浓度、活力等参数的影响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加,男性睾丸功能下降,精液参数及精子功能也会随之明显下降,导致
在我国,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故绝大多数家庭更加偏好男孩,以致宣称能保证生出男婴、几百元一瓶的“生男孩妙药”等产品大行其道。仔细分析这些“生男孩妙药”,其原理大多是在女性备孕期间通过调节阴道内酸碱度,从而实现“生男孩”愿望。那么,“生男孩妙药”真的可以帮助孕妇生出男婴吗?  研究发现,虽然后代的性别完全由精子和卵子的生物与遗传特性所决定,但在受精一刹那间的机遇及环境也很重要。为此,人们进行了许多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