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史学观点分析历史问题浅谈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o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看待历史问题时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用不同的史学观点看待同一历史问题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观点来分析、认识历史问题。
  [关键词]历史问题 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 史观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96
  一、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历史教材中经常会涉及许多历史事件的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常简单介绍背景知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事件的经过结果以及影响来完成对史实的讲解,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讲授历史事件太简单。高中生通过看书就可以知道这些信息,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讲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体现不出来,而且运用这样的模式对学生学习历史以及理解历史带来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史学的理论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效果。例如教师讲解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义时,其所涉及的背景、时间、人物以及事件过程等在历史教材中都有清楚的交代,此时教师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中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中让学生思考:“武昌起义为什么发生于1911年?”学生会根据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作出各种各样的回答,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与指导,同时适当补充历史材料,如说说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之前的革命党人如何在新军当中开展宣传,列举革命党为起义所做的准备等,最后可以通过分析革命领导者逃跑之后,以熊秉坤为首的新军革命者当时的处境。通过这些基本史实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事件发生过程中充满了变数、偶然性,评价历史事件时会出现不同观点。例如武昌起义之所以在1911年爆发,既具有偶然性又具有必然性。这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学生学习这些历史事件时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与体会其中的道理。同时这对学生回答此类问题也有指导意义,比如可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巴黎公社中的成与败、十月革命和苏联解体等。
  二、用不同的史学观点分析同一事件
  当前高考历史试题经常会碰到对同一事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或者是简述自己的看法,这种题型显得比较灵活。应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入不同的史学观点,使得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自觉地学习与掌握分析问题的不同角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介绍的一些史学观点有革命史观、文明史观以及全球史观,可结合具体的历史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分析历史问题的不同视角。
  比如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认识。例如持革命史观的研究者认为这是欧洲人开始对美洲以及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开启侵略之路的开端,因为新航路开辟给这些地区的人们带来深重灾难。而持近代化史觀的人却认为,新航路开辟在客观上带来了更为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推动社会发展与转变,具有进步性。如果从文明史观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最重大的意义就是欧洲文明与美洲文明之间的碰撞,它有利于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从全球史观视角分析,新航路开辟使人类历史第一次具有全球化的意义,打破了世界孤立状态,促进世界一体化发展。这样通过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事件能够得到不同的观点,有利于丰富学生认知历史的视角,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史学观点对历史思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认识历史的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同的史学观点有不同的适用范围,要避免出现误用或者是滥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符合历史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袁亚丽.地方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师范生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6,4(16).
  [2]洪认清.20世纪50年代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传播[J].史学史研究,2015,9(15).
  [3]车华玲.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设置研究与反思——以历史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3(1).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摘 要]少教多学是一个理念,一种策略,一种思想。教师的“少教”,是重视教材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等,以此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多学”则是从知识的广度入手,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所为而学,带着目标去学,这是需要教师培养的,也是少教多学的关键。阐述了少教多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少教多学 古诗
[摘要]由于我国立法的滞后和实务操作中存在的缺陷,造成了滥征农民土地,侵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村民合法权益,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土地的合理利用,导致土地纠纷日益增多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在土地征收补偿中显现出来的问题,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借鉴国外在土地征收补偿中立法和实务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理性分析征收补偿的概念和征收补偿的原则等,并据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五四爱国运动”为例,在研读课标基础上,由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对四个板块进行知识点填充,将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到思维导图中,可运用图片、文字、颜色、形状等多种因素加深记忆。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应对课程重难点。最后总览全图,查漏补缺,升华思想,巩固知识体系,因此思维导图对师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思维导图 五四运动 思
[摘 要]新课程为高中选修课的设置提供了多种可能,比如对学生普遍认为充斥负能量的张爱玲作品的阅读与探讨。通过对张的代表作《金锁记》的个人赏析,勉力推送这位“眼极冷,心肠极热”的奇女子。  [关键词]张爱玲 “负能量” 阅读深度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31  很多高中生在读张爱玲时,常常会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张的文章太冷血,充
语法是从交际中来,到交际中去的一种语言规范。语法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规范使用语言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语法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脱离语境。缺乏情景创设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沉闷的课堂,给学生留下了语法难、繁和杂的印象,以致学生怕学语法。二是模式僵化。大部分教师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简单的演绎法,先呈现规则,花大量的时间讲解语法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模仿和简单重
[摘 要]中学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度研课必须服从这一目的。具体到《鸦片战争》这一课,首先要确定其教学立意,即鸦片战争告诉我们,中国必须实现现代化,主动融入世界潮流。然后要讲清楚三个问题:偶然与必然;平等与不平等;觉醒与反思。这样的历史教学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深度研课 鸦片战争 课程性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本文认为,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阅读与写作就是吸收输入和倾吐输出的关系,它们都是学生在思维发展中的最直接体现。从其根本目的出发,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而写作水平的提高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
[摘要]教师上课尽心尽力,学生不买账,究其原因竟是教师的“过度付出”。教师的“包干”让学生迷失了自我,让师生关系紧张,让历史学习低效,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教育要以人为本,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真正从他们的需要出发,在学生的心灵教书,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 生命活力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
[摘 要]基于语文课程的知识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等特征,它的很多教学内容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语文知识,所以有必要将高中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将有助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让高中语文教学实现生活化,能有效激活传统课堂,让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育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摘 要] 乡土史是中国历史的细胞,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学生对此有亲切感、认同感,对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有自豪感。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穿插使用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从身边的现实感受历史,不仅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也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趣味盎然,充满活力,而且也可以对学生起到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