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来源 :新课程(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nimale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确立的四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之一,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常常以“讲授—归纳─操练”为主导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经验和作 “Problem solving ” is one of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curriculum established by the standards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ts purpose is to help students “learn how to find problems and ask questions from a mathematical point of view, to use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solve simple practical problems, Enhance the sense of application,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btain some basic methods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experience the diversity of methods to solve problems, and develop the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The traditional problem-solving teaching is often taught by“ induction-induction-drowning ” As the dominant mode, ignoring the students’ main experience and make
其他文献
由数列的递推关系求通项公式是高考的关注点之一.解决这类问题时,若以方程思想为指导,先由数列{an}的已知递推关系变换推导出新的an+1和an的关系式,再视aa+1和an为未知数,n为已知数,
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平抛或斜抛运动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运动,其加速度均为重力加速度,有a=g这一共性,是匀变速直线、曲线运动的典型代表.从最一般的斜抛运动条件出发,自由落体运
受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解题思想的启发,可以得到两个恒等式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线性规划的命题不再局限于最初确定的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确定的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而足转变为在知识的交汇处命题,从而使题型新颖、灵活.下面举例帮同学们分析、
高中物理经常遇到极值的求法,主要有均值不等式、二次函数、三角函数、图像、求导等方法.下面是两道常见题型用均值不等式求极值的方法.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基本方法是化合价升降法,配平的依据是反应中化合价降低总数与化合价升高总数相等及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个数相等.但就具体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在高考复习课中,笔者选用了一道解析几何中的典型直线最值问题为例题,发动学生探索其解法.学生发言十分踊跃,提出了多种解法,有些解法我都没有想到.尽管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学生和
21世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对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许多新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环境,因此加强馆员的继续教育
柯西—施瓦兹不等式是高等代数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不等式.本文通过微积分学第一基本定理、函数方法等证明柯西—施瓦兹不等式,并阐述相关定理的证明,通过例子说明其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采用数轴法将很多问题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并可以使学生将知识点牢固地记在脑海中。在化学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借用这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