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环境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仍然受着尴尬的副课的待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利用现代媒体、实践活动、课外调查、大自然等绝佳的地理教学课堂搞好初中地理教学,以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挑战 兴趣 渗透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着内容多、课时少、知识体系复杂、难度较大等问题,再加上地理在初中阶段被视为副课,导致学生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机械记忆为方法,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地理能力差,考试成绩低下等,影响了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和高考成绩,进而影响了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如何改进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考试成绩,使学生变得会学、易学、乐学、想学,成为每个初中地理老师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个初中学校教育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优化地理课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来说,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优化地理课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
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职能、教育思想、教材内容和教育对象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努力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掌握新理论,研究新观点,从而在教学中创造新方法。
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成为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河,才能较好地胜任地理教学工作。
2.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 ?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地理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而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该时期是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心里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矛盾。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这些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对我们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1.宣讲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
当今由于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出巨大的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地理教学的价值,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都含有大量的地理成分,如人口增长、粮食缺乏、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水旱灾害、种族冲突等。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初中地理教学负有更大的责任。使学生接受有用的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质,以应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挑战。
不仅如此,地理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解决全球危机,在重大工程建设、流域治理、国土整治、区域开发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增强地理教学的感染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学
现代媒体教学可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具体的视觉形象,变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如用计算机模拟大陆的漂移、海陆的变迁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形、声、图、文的有机结合,如让学生亲临其境,既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又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吸收知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难点化解成一个个悬念,可降低教材难度,形成教学坡度,吸引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探索,逐级攀登,掌握知识要点。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解惑的成功中获得满足感、自豪感,积极探索,形成求知的良性循环。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3.1尽可能增大课堂的活跃性、开放性。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地理发展史、地理新发现、趣闻和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开放的氛围中认识研究问题,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准确及时地抓住生活中的地理“热点”问题,如青藏铁路、淮河的水污染及其治理、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等实例,进行宣传剖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欲望。
3.2加强乡土地理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学校所在地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身边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如让学生感受家乡有哪些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有哪些污染,并找出污染源,同时提出治理的措施等。通过激发学生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消化和运用知识。让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考察,以便了解自然和社会,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人口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饥荒等。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对课本中所学到的抽象知识的消化,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体会知识的功效,获得成功的乐趣。
3.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如建立地理兴趣小组进行气象观测、制作地理教具、出版地理手抄报、举办人口环境教育专栏、召开主题班会、举办地理知识竞赛、环保演讲比赛等。
以上这些地理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磨炼意志,培养其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意义重大。
3.5通过学习中国地理,唤起学生爱国之情。不难发现,中国地理每个章节都蕴涵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可以教育初中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中国地理教材内容,深挖自然地理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充分利用伟大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资源来唤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任重而道远,面对新的挑战,我们每个地理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变压力为动力,大胆创新,扎实工作,使初中地理教学充满希望!
【关键词】挑战 兴趣 渗透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着内容多、课时少、知识体系复杂、难度较大等问题,再加上地理在初中阶段被视为副课,导致学生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机械记忆为方法,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地理能力差,考试成绩低下等,影响了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和高考成绩,进而影响了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如何改进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考试成绩,使学生变得会学、易学、乐学、想学,成为每个初中地理老师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个初中学校教育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优化地理课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来说,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优化地理课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
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职能、教育思想、教材内容和教育对象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努力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掌握新理论,研究新观点,从而在教学中创造新方法。
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成为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河,才能较好地胜任地理教学工作。
2.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 ?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地理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而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该时期是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心里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矛盾。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这些心理特点和心理品质对我们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1.宣讲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
当今由于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出巨大的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地理教学的价值,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都含有大量的地理成分,如人口增长、粮食缺乏、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水旱灾害、种族冲突等。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初中地理教学负有更大的责任。使学生接受有用的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质,以应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挑战。
不仅如此,地理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解决全球危机,在重大工程建设、流域治理、国土整治、区域开发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增强地理教学的感染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学
现代媒体教学可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具体的视觉形象,变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如用计算机模拟大陆的漂移、海陆的变迁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形、声、图、文的有机结合,如让学生亲临其境,既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又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吸收知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难点化解成一个个悬念,可降低教材难度,形成教学坡度,吸引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探索,逐级攀登,掌握知识要点。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解惑的成功中获得满足感、自豪感,积极探索,形成求知的良性循环。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3.1尽可能增大课堂的活跃性、开放性。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地理发展史、地理新发现、趣闻和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开放的氛围中认识研究问题,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准确及时地抓住生活中的地理“热点”问题,如青藏铁路、淮河的水污染及其治理、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等实例,进行宣传剖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欲望。
3.2加强乡土地理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学校所在地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身边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如让学生感受家乡有哪些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有哪些污染,并找出污染源,同时提出治理的措施等。通过激发学生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消化和运用知识。让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考察,以便了解自然和社会,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人口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饥荒等。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对课本中所学到的抽象知识的消化,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体会知识的功效,获得成功的乐趣。
3.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如建立地理兴趣小组进行气象观测、制作地理教具、出版地理手抄报、举办人口环境教育专栏、召开主题班会、举办地理知识竞赛、环保演讲比赛等。
以上这些地理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磨炼意志,培养其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意义重大。
3.5通过学习中国地理,唤起学生爱国之情。不难发现,中国地理每个章节都蕴涵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可以教育初中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中国地理教材内容,深挖自然地理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充分利用伟大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资源来唤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任重而道远,面对新的挑战,我们每个地理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变压力为动力,大胆创新,扎实工作,使初中地理教学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