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九年级的学习阶段,学生们会感觉时间越来越少,做题越多但错误也随之增加。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学生们缺乏学习反思这一环节,学生们建立病题库,将做错的题目进行反复思考 可以有效提升复习效率。
【关键词】九年级教学;病题档案;提升效率
九年级的复习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在这个关键时刻,学生们一定不要只做大量的题目而不进行反思,那学生们如何能有效地进行复习是非常关键的。学生们可以建立一个病题档案库,对做错的题目进行分类并加以研究,找出其中的解题规律,以防自己再犯错误。本文则从多个方面对建立病题档案库,有效提升复习效率进行了探讨。
一、建立“病历卡”,自主纠错
学生们花费一定的时间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更好得提升复习效率。但是学生们又要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呢?如何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如何让做过的题目不再犯错呢?这就要求学生们建立“病历卡”,能有效地节省时间发现错误,找出规律。
“病历卡”就是要总结错误例题,然后找出“病因”开出“处方”。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同学们经常犯错: 已知线段AB和线段外一点P,有PA=PB,则点P在线段AB的(?),又当点P在(?),有PA=PB。学生在解答这道题目时,往往会思考得非常浅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在考虑这道错误例题时,要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错?在进行一定的分析后,首先,我们要明确题目考查的点是什么,题目告诉PA=PB,又有点是在线段外的,学生们就可以得出这是考察垂直平分线,这事我们就可以复习垂直平分线这一知识点,并研究其中的相关性质,例如有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是相等的。除此之外,学生们在《平行四边形》这一章节内容也十分容易犯错,常考题型有:已知E、F是四边形ABCD对角线上AC的两点,有AF=CE,DF=BE,DF∥CE,求证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在解答这一类型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一组对边平行且它们的长度相等的四边形就可以证明其是平行四边形,但这并不是唯一可以判断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所以学生们在解题时不要只通过一种方式来解答。
我们可以把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整理,然后了解其考察的要点,再根据要点去复习课本,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提升效率,同时也帮助我们提升正确率。
二、分析“优解法”,寻找最佳
学生们在解答题目时,往往只满足于做出了题目,而从未对题目解答方法的优劣进行处理。这就使学生们不能在有效时间内进行解答题目,大大的延长了做题时间。在考试过程中,使其他容易做的题目,往往被忽视。
例如,在九年级中常常考的就有应用题,但九年级研究的应用题是比较复杂的,他的题目中包括有不同的数量和不同的事件,往往要考同学们条件的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某一家商店以1200元购进了某种高档品牌的盒装茶叶,其中1月份每盒将会按照进价增加20%作为销售的价格,此时一共销售出了50盒。而2月份这是以进价减少5元来销售的,当销售完余下的茶叶后,会计统计了一下,发现整个过程一共盈利了400元,求每盒茶叶的进价。同学们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是看到题目就开始简单,其实最好的解题方法是:第一步、静下心来分析题目找出已知条件,题目中我们已知茶叶的销售时间以及总价还有茶叶的盒数,当我们理清这些条件时就为下一步的解答提供了基础。第二步,分析其中的相关数据,然后列出表格,同学们可以把1月份和2月份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列出进行比较。第三步,题目中还有关键的一个点就是最后盈利额为400元,同学们可以根据总价来推出结果。第四步,列方程:50×(1 20%)X (X-5)(1200/X-50)=1200 400;最后就可以得出结果了。
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们分析优解法,寻找更好的解题方案,能更好的开阔同学们的视野,让同学们的思维更加紧密,在对问题进行不断的深化后使学生们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更有有效的提升效率。
三、总结“规律性”,形成体系
做题并不仅仅是把题目做出来,它们之间总有一定的规律性,学生们要学会总结分析,形成一定的体系。学生们可以从实际题目出发,对知识点加以概括和提炼,学会对思维进行调节,要学会总结规律性。
例如,我在讲解《比例线段》这一章节内容时,首先为同学们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同学们学会基础的判断四条线段是否能成比例。例如
①a=4,b=6, c=5,d=10;
②a=12,b=8, c=15,d=10
判断这两组数据是否能够成比例,学生们如何能更好更快的來判断呢,这就要求学生们要掌握成比例的一定规律。那么我们可以把已知的这四条线段按照大小等顺序进行排列,如8,10,12,15 ,如果最长的那条线段和最短的那条线段,他们的乘积和其余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的话,那么这四条线段就成比例,我们知道有15×8=12×10=120,那么第二组数据就成比例。第一组有4×10=40而5×6=30,那么第一组则不成比例。我们在掌握了比例线段成比例的规律性之后,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类题目。
学生们总结规律性,是为了举一反三,因为同学们对做题题的效应是有限的,只有加以总结分析,才能让自己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同时掌握规律性后能够更有效轻松解决问题,但此时同学们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其实在大家的学习过程中,反思这一环节往往容易被忽略,教师运用建立“病历卡”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能够调节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思维,养成解题习惯,能够举一反三,再做过的题目中不容易犯错提高效率。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们学会反思总结,让建立病题档案库这一方法能够贯穿全部教学课程。让我们努力建立病题档案库,对错误例题进行分析,努力做到万无一失,能够更好的提升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韩山鹰.高中学生如何利用错题档案自我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 2013(2):29-30.
[2]李柱仙.创建错题档案 提高学习效率[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7(Z5):49-50.
[3]莫成强.高考数学复习中教师错题档案的建立和使用[J].数学教学研究,2012,31(6):31-32.
[4]谈俊华.建立错题集,学好高中数学的妙招[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11):44-44.
【关键词】九年级教学;病题档案;提升效率
九年级的复习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在这个关键时刻,学生们一定不要只做大量的题目而不进行反思,那学生们如何能有效地进行复习是非常关键的。学生们可以建立一个病题档案库,对做错的题目进行分类并加以研究,找出其中的解题规律,以防自己再犯错误。本文则从多个方面对建立病题档案库,有效提升复习效率进行了探讨。
一、建立“病历卡”,自主纠错
学生们花费一定的时间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更好得提升复习效率。但是学生们又要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呢?如何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如何让做过的题目不再犯错呢?这就要求学生们建立“病历卡”,能有效地节省时间发现错误,找出规律。
“病历卡”就是要总结错误例题,然后找出“病因”开出“处方”。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同学们经常犯错: 已知线段AB和线段外一点P,有PA=PB,则点P在线段AB的(?),又当点P在(?),有PA=PB。学生在解答这道题目时,往往会思考得非常浅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在考虑这道错误例题时,要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错?在进行一定的分析后,首先,我们要明确题目考查的点是什么,题目告诉PA=PB,又有点是在线段外的,学生们就可以得出这是考察垂直平分线,这事我们就可以复习垂直平分线这一知识点,并研究其中的相关性质,例如有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是相等的。除此之外,学生们在《平行四边形》这一章节内容也十分容易犯错,常考题型有:已知E、F是四边形ABCD对角线上AC的两点,有AF=CE,DF=BE,DF∥CE,求证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在解答这一类型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一组对边平行且它们的长度相等的四边形就可以证明其是平行四边形,但这并不是唯一可以判断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所以学生们在解题时不要只通过一种方式来解答。
我们可以把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整理,然后了解其考察的要点,再根据要点去复习课本,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提升效率,同时也帮助我们提升正确率。
二、分析“优解法”,寻找最佳
学生们在解答题目时,往往只满足于做出了题目,而从未对题目解答方法的优劣进行处理。这就使学生们不能在有效时间内进行解答题目,大大的延长了做题时间。在考试过程中,使其他容易做的题目,往往被忽视。
例如,在九年级中常常考的就有应用题,但九年级研究的应用题是比较复杂的,他的题目中包括有不同的数量和不同的事件,往往要考同学们条件的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某一家商店以1200元购进了某种高档品牌的盒装茶叶,其中1月份每盒将会按照进价增加20%作为销售的价格,此时一共销售出了50盒。而2月份这是以进价减少5元来销售的,当销售完余下的茶叶后,会计统计了一下,发现整个过程一共盈利了400元,求每盒茶叶的进价。同学们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是看到题目就开始简单,其实最好的解题方法是:第一步、静下心来分析题目找出已知条件,题目中我们已知茶叶的销售时间以及总价还有茶叶的盒数,当我们理清这些条件时就为下一步的解答提供了基础。第二步,分析其中的相关数据,然后列出表格,同学们可以把1月份和2月份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列出进行比较。第三步,题目中还有关键的一个点就是最后盈利额为400元,同学们可以根据总价来推出结果。第四步,列方程:50×(1 20%)X (X-5)(1200/X-50)=1200 400;最后就可以得出结果了。
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们分析优解法,寻找更好的解题方案,能更好的开阔同学们的视野,让同学们的思维更加紧密,在对问题进行不断的深化后使学生们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更有有效的提升效率。
三、总结“规律性”,形成体系
做题并不仅仅是把题目做出来,它们之间总有一定的规律性,学生们要学会总结分析,形成一定的体系。学生们可以从实际题目出发,对知识点加以概括和提炼,学会对思维进行调节,要学会总结规律性。
例如,我在讲解《比例线段》这一章节内容时,首先为同学们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同学们学会基础的判断四条线段是否能成比例。例如
①a=4,b=6, c=5,d=10;
②a=12,b=8, c=15,d=10
判断这两组数据是否能够成比例,学生们如何能更好更快的來判断呢,这就要求学生们要掌握成比例的一定规律。那么我们可以把已知的这四条线段按照大小等顺序进行排列,如8,10,12,15 ,如果最长的那条线段和最短的那条线段,他们的乘积和其余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的话,那么这四条线段就成比例,我们知道有15×8=12×10=120,那么第二组数据就成比例。第一组有4×10=40而5×6=30,那么第一组则不成比例。我们在掌握了比例线段成比例的规律性之后,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类题目。
学生们总结规律性,是为了举一反三,因为同学们对做题题的效应是有限的,只有加以总结分析,才能让自己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同时掌握规律性后能够更有效轻松解决问题,但此时同学们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其实在大家的学习过程中,反思这一环节往往容易被忽略,教师运用建立“病历卡”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能够调节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思维,养成解题习惯,能够举一反三,再做过的题目中不容易犯错提高效率。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们学会反思总结,让建立病题档案库这一方法能够贯穿全部教学课程。让我们努力建立病题档案库,对错误例题进行分析,努力做到万无一失,能够更好的提升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韩山鹰.高中学生如何利用错题档案自我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 2013(2):29-30.
[2]李柱仙.创建错题档案 提高学习效率[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7(Z5):49-50.
[3]莫成强.高考数学复习中教师错题档案的建立和使用[J].数学教学研究,2012,31(6):31-32.
[4]谈俊华.建立错题集,学好高中数学的妙招[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11):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