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教育界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异常关注。“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可行性的操作,不能仅仅依托于实践经验的总结,也不能只凭感觉,而是要从教育原理的角度,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进行条分缕析的研究,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体系”中,已经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分和细化,这是我们建构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的一个有利条件。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走过了轰轰烈烈的二十年,昔日以“知识与能力”为导向的基础教育框架,后逐步让位给以“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思想。而今以“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思潮,又正在被以“素养”为核心的静悄悄的教育革命取代。素质与素养,一字之差,理念差距天壤之别。素质,偏重于先天,不排斥后天;素养,基础是先天,得益于后天。既然如此,就亟需一个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后天的发展。另外综合素养评价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需要。新课程改革,改来改去,形式变化多端,精神实质鲜有变动。课堂上,依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学生,依然是以应试为导向的知识获取、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培养。新课程改革的出路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将被新的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取代,这是时代的潮流所趋。
基于目前数量有限的对高中生综合素养(素质)的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理论分析有余而实践操作性不足,评价方式陈旧、缺乏体系的建构,评价内容模糊,纯粹数据化的定量评价等,我们认为一个科学的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应该坚持综合素养的评价观,既有定量评价又有定性评价,评价的目的从甄别选拔转为育人为本,评价内容从唯智育转向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于是我们构建了从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创新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综合评价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评价体系,重点从学习能力、学业水平、知识视野等方面考察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合理地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工作,以期兼顾评价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一、道德素养的评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促进生命圆融、和谐发展的积极能量。利用道德素养的评价要素在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的同时可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我校是全国唯一一所秉承伟人孙中山先生“谋建设,培人才,为富强根本”的教育理想的学校,“中山精神”特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西方进步思想,通过孙中山先生认识、实践而内化、沉淀并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科学价值取向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包括:追求真理、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矢志不渝、鞠躬尽瘁、忧国奉公的“民族情怀”,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兼容并包的“国际视野”,以及屡挫屡战、顽强斗争的“革命意志”。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学校的学生应具有家国意识,了解国情、校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和纪中学生身份,了解中山精神的内涵,具有传承中山精神的信念以及具有爱国爱校的意识和行动。
由此我校在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的时候,重在考虑中山精神的具体内涵以及纪中学生的传承情况,主要从道德品质、公民意识、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三个二级指标下又分六个三级指标。以活动记录和知识考核为过程评价形式,以评语评价为终结性评价形式。
二、文化素养的评价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我们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堅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坚持“文化育人”的理念,把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撒播在学生的心里,引领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文化自信、奋发进取精神的人,而建立一个以文化素养评价为重点的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就有利于引领学生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我校在国家宏观的文化思想下提出了用“文化育人”的理念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以及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纪中人,我校的这一育人理念正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
基于国家宏观的文化思想以及我校文化育人的理念,考虑从学习能力、学业水平、阅读视野等三个二级指标来设计文化素养的评价量表,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兼顾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视野。以活动记录为过程评价形式,以知识考核为终结性评价形式,实现活动开展和评价体系的立体融合,使评价更能体现文化素养的本质属性。
学习能力的评价:从我校生情校情出发,从学习意志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展开。我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以问卷量表的形式呈现。在具体实践形式上,将依托于主体的评价作为显性形式,将依托于过程生成的评价作为隐性形式,进而在量表中予以融通结合,综合呈现。具体而言,评价的显性形式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他评三种样式;评价的隐性形式则是指在评价主体主导的具体评价问卷中融入评价的过程性、终结性、发展性和形成性特征。
学业水平的评价:结合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进行大数据跟踪与处理,主要是对高中生学科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对拓展型课程进行评价,进而达到对高中生综合素养中的学业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
阅读视野的评价:阅读视野评价体系重点考察学生在文学、哲学、美学、历史、影视等方面的阅读视野。以名著和电影为载体,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阅读视野的评价。根据中山纪念中学学生全体住宿的特殊情况,开出高中三年必读的书目和电影,每月阅读一本书和观看一部电影,通对读书笔记的检查记录和网络月测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通过一份阅读考级试题进行终结性评价。
三、实践创新的评价
实践创新评价体系重点考察学生创新和实践两方面的素养,从活动数量、能力意识、成果表现三个二级指标设计评价量表。
活动数量主要从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活动、创新性实践活动的累计时间和数量进行评价,能力意识主要从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过程中体现的意识和能力进行评价,成果表现主要从实践活动报告和作品展示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主要用到活动记录、实践报告、研究报告、作品展示等评价方法和工具。评价过程中,将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指导,确定社会实践和创新精神和社区服务的学分,并对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活动、创新性实践活动的范围进行界定。评价量表中,将确定获得“实践创新”素养对应学分的基本条件,并制定等第评价标准,其中评定标准分为学期评定标准和高中总评定标准。
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以利于学校确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发展观和评价观,从而促进全体高中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参考。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体系”中,已经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分和细化,这是我们建构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的一个有利条件。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走过了轰轰烈烈的二十年,昔日以“知识与能力”为导向的基础教育框架,后逐步让位给以“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思想。而今以“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思潮,又正在被以“素养”为核心的静悄悄的教育革命取代。素质与素养,一字之差,理念差距天壤之别。素质,偏重于先天,不排斥后天;素养,基础是先天,得益于后天。既然如此,就亟需一个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后天的发展。另外综合素养评价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需要。新课程改革,改来改去,形式变化多端,精神实质鲜有变动。课堂上,依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学生,依然是以应试为导向的知识获取、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培养。新课程改革的出路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将被新的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取代,这是时代的潮流所趋。
基于目前数量有限的对高中生综合素养(素质)的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理论分析有余而实践操作性不足,评价方式陈旧、缺乏体系的建构,评价内容模糊,纯粹数据化的定量评价等,我们认为一个科学的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应该坚持综合素养的评价观,既有定量评价又有定性评价,评价的目的从甄别选拔转为育人为本,评价内容从唯智育转向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于是我们构建了从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创新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综合评价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评价体系,重点从学习能力、学业水平、知识视野等方面考察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合理地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工作,以期兼顾评价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一、道德素养的评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促进生命圆融、和谐发展的积极能量。利用道德素养的评价要素在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的同时可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我校是全国唯一一所秉承伟人孙中山先生“谋建设,培人才,为富强根本”的教育理想的学校,“中山精神”特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西方进步思想,通过孙中山先生认识、实践而内化、沉淀并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科学价值取向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包括:追求真理、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矢志不渝、鞠躬尽瘁、忧国奉公的“民族情怀”,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兼容并包的“国际视野”,以及屡挫屡战、顽强斗争的“革命意志”。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学校的学生应具有家国意识,了解国情、校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和纪中学生身份,了解中山精神的内涵,具有传承中山精神的信念以及具有爱国爱校的意识和行动。
由此我校在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的时候,重在考虑中山精神的具体内涵以及纪中学生的传承情况,主要从道德品质、公民意识、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三个二级指标下又分六个三级指标。以活动记录和知识考核为过程评价形式,以评语评价为终结性评价形式。
二、文化素养的评价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我们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堅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坚持“文化育人”的理念,把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撒播在学生的心里,引领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文化自信、奋发进取精神的人,而建立一个以文化素养评价为重点的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就有利于引领学生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我校在国家宏观的文化思想下提出了用“文化育人”的理念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以及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纪中人,我校的这一育人理念正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
基于国家宏观的文化思想以及我校文化育人的理念,考虑从学习能力、学业水平、阅读视野等三个二级指标来设计文化素养的评价量表,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兼顾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视野。以活动记录为过程评价形式,以知识考核为终结性评价形式,实现活动开展和评价体系的立体融合,使评价更能体现文化素养的本质属性。
学习能力的评价:从我校生情校情出发,从学习意志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展开。我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以问卷量表的形式呈现。在具体实践形式上,将依托于主体的评价作为显性形式,将依托于过程生成的评价作为隐性形式,进而在量表中予以融通结合,综合呈现。具体而言,评价的显性形式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他评三种样式;评价的隐性形式则是指在评价主体主导的具体评价问卷中融入评价的过程性、终结性、发展性和形成性特征。
学业水平的评价:结合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进行大数据跟踪与处理,主要是对高中生学科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对拓展型课程进行评价,进而达到对高中生综合素养中的学业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
阅读视野的评价:阅读视野评价体系重点考察学生在文学、哲学、美学、历史、影视等方面的阅读视野。以名著和电影为载体,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阅读视野的评价。根据中山纪念中学学生全体住宿的特殊情况,开出高中三年必读的书目和电影,每月阅读一本书和观看一部电影,通对读书笔记的检查记录和网络月测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通过一份阅读考级试题进行终结性评价。
三、实践创新的评价
实践创新评价体系重点考察学生创新和实践两方面的素养,从活动数量、能力意识、成果表现三个二级指标设计评价量表。
活动数量主要从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活动、创新性实践活动的累计时间和数量进行评价,能力意识主要从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过程中体现的意识和能力进行评价,成果表现主要从实践活动报告和作品展示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主要用到活动记录、实践报告、研究报告、作品展示等评价方法和工具。评价过程中,将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指导,确定社会实践和创新精神和社区服务的学分,并对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活动、创新性实践活动的范围进行界定。评价量表中,将确定获得“实践创新”素养对应学分的基本条件,并制定等第评价标准,其中评定标准分为学期评定标准和高中总评定标准。
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以利于学校确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发展观和评价观,从而促进全体高中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参考。